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期末复习提优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数学期末《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复习一.选择题(共4小题)1.如图,Rt△ACB中,∠ACB=90°,∠ABC的角平分线BE和∠BAC的外角平分线AD相交于点P,分别交AC 和BC的延长线于E,D.过P作PF⊥AD交AC的延长线于点H,交BC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AF交DH于点G.则下列结论:①∠APB=45°;②PF=PA;③BD﹣AH=AB;④DG=AP+GH.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如图,将30°的直角三角尺ABC绕直角顶点A逆时针旋转到ADE的位置,使B点的对应点D落在BC边上,连接EB、EC,则下列结论:①∠DAC=∠DCA;②ED为AC的垂直平分线;③EB平分∠AED;④ED=2AB.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如图,Rt△ACB中,∠ACB=90°,△ABC的角平分线AD、BE相交于点P,过P作PF⊥AD交BC的延长线于点F,交AC于点H,则下列结论:①∠APB=135°;②PF=PA;③AH+BD=AB;④S四边形ABDE =S△ABP,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90°,∠DAB与∠ADC的平分线相交于BC边上的M点,则下列结论:①∠AMD=90°;②M为BC的中点;③AB+CD=AD;④;⑤M到AD的距离等于BC的一半;其中正确的有()1A.2个B.3个C.4个D.5个二.解答题(共8小题)5.如图1,在Rt△ACB中,∠ACB=90°,∠ABC=30°AC=1点D为AC上一动点,连接BD,以BD为边作等边△BDE,EA的延长线交BC的延长线于F,设CD=n,(1)当n=1时,则AF=_________;(2)当0<n<1时,如图2,在BA上截取BH=AD,连接EH,求证:△AEH为等边三角形.6.两个等腰直角△ABC和等腰直角△DCE如图1摆放,其中D点在AB上,连接BE.(1)则=_________,∠CBE=_________度;(2)当把△DEF绕点C旋转到如图2所示的位置时(D点在BC上),连接AD并延长交BE于点F,连接FC,则=_________,∠CFE=_________度;(3)把△DEC绕点C旋转到如图3所示的位置时,请求出∠CFE的度数_________.7.已知△ABC为边长为10的等边三角形,D是BC边上一动点:①如图1,点E在AC上,且BD=CE,BE交AD于F,当D点滑动时,∠AFE的大小是否变化?若不变,请求出其度数.②如图2,过点D作∠ADG=60°与∠ACB的外角平分线交于G,当点D在BC上滑动时,有下列两个结论:①DC+CG 的值为定值;②DG﹣CD的值为定值.其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选择正确的结论加以证明并求出其值.8.如图,点A、C分别在一个含45°的直角三角板HBE的两条直角边BH和BE上,且BA=BC,过点C作BE的垂线CD,过E点作EF上AE交∠DCE的角平分线于F点,交HE于P.(1)试判断△PCE的形状,并请说明理由;(2)若∠HAE=120°,AB=3,求EF的长.9.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H,G分别在AC,AB上,且HD=BD.(1)求证:∠B与∠AHD互补;(2)若∠B+2∠DGA=180°,请探究线段AG与线段AH、HD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10.如图,在等腰Rt△ABC与等腰Rt△DBE中,∠BDE=∠ACB=90°,且BE在AB边上,取AE的中点F,CD 的中点G,连接GF.(1)FG与D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FG与DC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2)若将△BDE绕B点逆时针旋转180°,其它条件不变,请完成下图,并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证明你的结论.11.如图1,△ABC中,AG⊥BC于点G,以A为直角顶点,分别以AB、AC为直角边,向△ABC外作等腰Rt△ABE 和等腰Rt△ACF,过点E、F作射线G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P、Q.(1)试探究EP与FQ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连接EF交GA的延长线于H,由(1)中的结论你能判断并证明EH与FH的大小关系吗?(3)图2中的△ABC与△AEF的面积相等吗?(不用证明)12.已知如图1:△ABC中,AB=AC,∠B、∠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过点O作EF∥BC交AB、AC于E、F.①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请说明EF与BE、CF间有怎样的关系.②若AB≠AC,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图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如果有,请分别指出它们.另第①问中EF与BE、CF间的关系还存在吗?③若△ABC中,∠B的平分线与三角形外角∠ACD的平分线CO交于O,过O点作OE∥BC交AB于E,交AC 于F.如图3,这时图中还有哪几个等腰三角形?EF与BE、CF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八年级[丄]数学期末《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复习提优题【大海之音组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4小题)1.如图,Rt△ACB中,∠ACB=90°,∠ABC的角平分线BE和∠BAC的外角平分线AD相交于点P,分别交AC 和BC的延长线于E,D.过P作PF⊥AD交AC的延长线于点H,交BC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AF交DH于点G.则下列结论:①∠APB=45°;②PF=PA;③BD﹣AH=AB;④DG=AP+GH.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考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垂线;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推理填空题.分析:①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与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CAP,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ABP=∠ABC,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整理即可得解;②③先根据直角的关系求出∠AHP=∠FDP,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AHP与△FDP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DF=AH,对应角相等可得∠PFD=∠HAP,然后利用平角的关系求出∠BAP=∠BFP,再利用角角边证明△ABP与△FBP全等,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到AB=BF,从而得解;④根据PF⊥AD,∠ACB=90°,可得AG⊥DH,然后求出∠ADG=∠DAG=45°,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DG=AG,再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两腰相等可得GH=GF,然后求出DG=GH+AF,有直角三角形斜边大于直角边,AF>AP,从而得出本小题错误.解答:解:①∵∠ABC的角平分线BE和∠BAC的外角平分线,∴∠ABP=∠ABC,∠CAP=(90°+∠ABC)=45°+∠ABC,在△ABP中,∠APB=180°﹣∠BAP﹣∠ABP,=180°﹣(45°+∠ABC+90°﹣∠ABC)﹣∠ABC,=180°﹣45°﹣∠ABC﹣90°+∠ABC﹣∠ABC,=45°,故本小题正确;②③∵∠ACB=90°,PF⊥AD,∴∠FDP+∠HAP=90°,∠AHP+∠HAP=90°,∴∠AHP=∠FDP,∵PF⊥AD,∴∠APH=∠FPD=90°,在△AHP与△FDP中,,∴△AHP≌△FDP(AAS),∴DF=AH,∵AD为∠BAC的外角平分线,∠PFD=∠HAP,∴∠PAE+∠BAP=180°,又∵∠PFD+∠BFP=180°,∴∠PAE=∠PFD,∵∠ABC的角平分线,∴∠ABP=∠FBP,在△ABP与△FBP中,,∴△ABP≌△FBP(AAS),∴AB=BF,AP=PF故②小题正确;∵BD=DF+BF,∴BD=AH+AB,∴BD﹣AH=AB,故③小题正确;④∵PF⊥AD,∠ACB=90°,∴AG⊥DH,∵AP=PF,PF⊥AD,∴∠PAF=45°,∴∠ADG=∠DAG=45°,∴DG=AG,∵∠PAF=45°,AG⊥DH,∴△ADG与△FGH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G=AG,GH=GF,∴DG=GH+AF,∵AF>AP,∴DG=AP+GH不成立,故本小题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的性质,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做题时要分清角的关系与边的关系.2.如图,将30°的直角三角尺ABC绕直角顶点A逆时针旋转到ADE的位置,使B点的对应点D落在BC边上,连接EB、EC,则下列结论:①∠DAC=∠DCA;②ED为AC的垂直平分线;③EB平分∠AED;④ED=2AB.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考点:旋转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以及旋转的性质即可判断.解答:解:①根据旋转的性质可以得到:AB=AD,而∠ABD=60°,则△ABD是等边三角形,可得到∠DAC=30°,∴∠DAC=∠DCA,故正确;②根据①可得AD=CD,并且根据旋转的性质可得:AC=AE,∠EAC=60°,则△ACE是等边三角形,则EA=EC,即D、E都到AC两端的距离相等,则DE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故正确;③根据条件AB∥DE,而AB≠AE,即可证得EB平分∠AED不正确,故错误;④根据旋转的性质,DE=BC,而BC=2AB,即可证得ED=2AB,故正确;故正确的是:①②④.故选B.点评:正确理解旋转的性质,图形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全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3.如图,Rt△ACB中,∠ACB=90°,△ABC的角平分线AD、BE相交于点P,过P作PF⊥AD交BC的延长线于点F,交AC于点H,则下列结论:①∠APB=135°;②PF=PA;③AH+BD=AB;④S四边形ABDE=S△ABP,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析: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逐条分析判断.解答:解:在△ABC中,AD、BE分别平分∠BAC、∠ABC,∵∠ACB=90°,∴∠A+∠B=90°,又∵AD、BE分别平分∠BAC、∠ABC,∴∠BAD+∠ABE=(∠A+∠B)=45°,∴∠APB=135°,故①正确.∴∠BPD=45°,又∵PF⊥AD,∴∠FPB=90°+45°=135°,∴∠APB=∠FPB,又∵∠ABP=∠FBP,BP=BP,∴△ABP≌△FBP,∴∠BAP=∠BFP,AB=FB,PA=PF,故②正确.在△APH和△FPD中,∵∠APH=∠FPD=90°,∠PAH=∠BAP=∠BFP,PA=PF,∴△APH≌△FPD,∴AH=FD,又∵AB=FB,∴AB=FD+BD=AH+BD.故③正确.∵△ABP≌△FBP,△APH≌△FPD,∴S四边形ABDE=S△ABP+S△BDP+S△APH﹣S△EOH+S△DOP=S△ABP+S△ABP﹣S△EOH+S△DOP=2S△ABP﹣S△EOH+S△DOP.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90°,∠DAB与∠ADC的平分线相交于BC边上的M点,则下列结论:①∠AMD=90°;②M为BC的中点;③AB+CD=AD;④;⑤M到AD的距离等于BC的一半;其中正确的有()A.2个B.3个C.4个D.5个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分析:过M作ME⊥AD于E,得出∠MDE=∠CDA,∠MAD=∠BAD,求出∠MDA+∠MAD=(∠CDA+∠BAD)=9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MD,即可判断①;根据角平分线性质求出MC=ME,ME=MB,即可判断②和⑤;由勾股定理求出DC=DE,AB=AE,即可判断③;根据SSS证△DEM≌△DCM,推出S=S三角形DCM,同理得出S三角形AEM=S三角形ABM,即可判断④.三角形DEM解答:解:过M作ME⊥AD于E,∵∠DAB与∠ADC的平分线相交于BC边上的M点,∴∠MDE=∠CDA,∠MAD=∠BAD,∵DC∥AB,∴∠CDA+∠BAD=180°,∴∠MDA+∠MAD=(∠CDA+∠BAD)=×180°=90°,∴∠AMD=180°﹣90°=90°,∴①正确;∵DM平分∠CDE,∠C=90°(MC⊥DC),ME⊥DA,∴MC=ME,同理ME=MB,∴MC=MB=ME=BC,∴②正确;∴M到AD的距离等于BC的一半,∴⑤正确;∵由勾股定理得:DC2=MD2﹣MC2,DE2=MD2﹣ME2,又∵ME=MC,MD=MD,∴DC=DE,同理AB=AE,∴AD=AE+DE=AB+DC,∴③正确;∵在△DEM和△DCM中,∴△DEM≌△DCM(SSS),∴S三角形DEM=S三角形DCM同理S三角形AEM=S三角形ABM,∴S三角形AMD=S梯形ABCD,∴④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性质,垂直定义,直角梯形,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定理进行推理的能力.二.解答题(共8小题)5.如图1,在Rt△ACB中,∠ACB=90°,∠ABC=30°AC=1点D为AC上一动点,连接BD,以BD为边作等边△BDE,EA的延长线交BC的延长线于F,设CD=n,(1)当n=1时,则AF=2;(2)当0<n<1时,如图2,在BA上截取BH=AD,连接EH,求证:△AEH为等边三角形.考点: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专题:动点型.分析:(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AC=60°,再根据平角等于180°求出∠FAC=60°,然后求出∠F=30°,根据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解即可;(2)根据三角形的任意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利用∠CBD表示出∠ADE=30°+∠CBD,又∠HBE=30°+∠CBD,从而得到∠ADE=∠HBE,然后根据边角边证明△ADE与△HBE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AE=HE,对应角相等可得∠AED=∠HEB,然后推出∠AEH=∠BED=60°,再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即可证明.解答:(1)解:∵△BDE是等边三角形,∴∠EDB=60°,∵∠ACB=90°,∠ABC=30°,∴∠BAC=180°﹣90°﹣30°=60°,∴FAC=180°﹣60°﹣60°=60°,∴∠F=180°﹣90°﹣60°=30°,∵∠ACB=90°,∴∠ACF=180°﹣90°,∴AF=2AC=2×1=2;(2)证明:∵△BDE是等边三角形,∴BE=BD,∠EDB=∠EBD=60°,在△BCD中,∠ADE+∠EDB=∠CBD+∠C,即∠ADE+60°=∠CBD+90°,∴∠ADE=30°+∠CBD,∵∠HBE+∠ABD=60°,∠CBD+∠ABD=30°,∴∠HBE=30°+∠CBD,∴∠ADE=∠HBE,在△ADE与△HBE中,,∴△ADE≌△HBE(SAS),∴AE=HE,∠AED=∠HEB,∴∠AED+∠DEH=∠DEH+∠HEB,即∠AEH=∠BED=60°,∴△AEH为等边三角形.点评:本题考查了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2)中求出∠ADE=∠HBE是解题的关键.6.两个等腰直角△ABC和等腰直角△DCE如图1摆放,其中D点在AB上,连接BE.(1)则=1,∠CBE=45度;(2)当把△DEF绕点C旋转到如图2所示的位置时(D点在BC上),连接AD并延长交BE于点F,连接FC,则=1,∠CFE=45度;(3)把△DEC绕点C旋转到如图3所示的位置时,请求出∠CFE的度数135°.考点:圆周角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确定圆的条件.分析:(1)先证明∠ACD=∠BCE,再根据边角边定理证明△ACD≌△BCE,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和对应角相等解答;(2)根据(1)的思路证明△ACD和△BCE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BE=AD,对应角相等得∠DAC=∠DBF,又AC⊥CD,所以AF⊥BF,从而可以得到C、E、F、D四点共圆,根据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即可求出∠CFE=∠CDE=45°;(3)同(2)的思路,证明C、F、D、E四点共圆,得出∠CFD=∠CED=45°,而∠DEF=90°,所以∠CFE 的度数即可求出.解答:解:(1)∵△ABC和△DCE是等腰三角形,∴AC=BC,CD=CE,∵∠ACB=∠DCE=90°,∴∠ACB﹣∠BCD=∠DCE﹣∠BCD,即∠ACD=∠BCE,在△ACD和△BCE中,,∴△ACD≌△BCE(SAS),∴BE=AD,∠CBE=∠CAD=45°,因此=1,∠CBE=45°;(2)同(1)可得BE=AD,∴=1,∠CBE=∠CAD;又∵∠ACD=90°,∠ADC=∠BDF,∴∠BFD=∠ACD=90°;又∵∠DCE=90°,∴C、E、F、D四点共圆,∴∠CFE=∠CDE=45°;(3)同(2)可得∠BFA=90°,∴∠DFE=90°;又∵∠DCE=90°,∴C、F、D、E四点共圆,∴∠CFD=∠CED=45°,∴∠CFE=∠CFD+∠DFE=45°+90°=135°.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等边对等角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四点共圆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的性质,需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7.已知△ABC为边长为10的等边三角形,D是BC边上一动点:①如图1,点E在AC上,且BD=CE,BE交AD于F,当D点滑动时,∠AFE的大小是否变化?若不变,请求出其度数.②如图2,过点D作∠ADG=60°与∠ACB的外角平分线交于G,当点D在BC上滑动时,有下列两个结论:①DC+CG 的值为定值;②DG﹣CD的值为定值.其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选择正确的结论加以证明并求出其值.考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探究型.分析:①∠AFE的大小不变,其度数为60°,理由如下:由三角形ABC为等边三角形,得到三条边相等,三个内角相等,都为60°,可得出AB=BC,∠ABD=∠C,再由BD=CE,利用SAS可得出三角形ABD与三角形BCE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得出∠BAD=∠CBE,在三角形ABD中,由∠ABD为60°,得到∠BAD+∠ADB的度数,等量代换可得出∠CBE+∠ADB的度数,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FD 的度数,根据对应角相等可得出∠AFE=∠BFD,可得出∠AFE的度数不变;②连接AG,如图所示,由三角形ABC为等边三角形,得出三条边相等,三个内角都相等,都为60°,再由CG为外角平分线,得出∠ACG也为60°,由∠ADG为60°,可得出A,D,C,G四点共圆,根据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可得出∠DAG与∠DCG互补,而∠DCG为120°,可得出∠DAG为60°,根据∠BAD+∠DAC=∠DAC+∠CAG=60°,利用等式的性质得到∠BAD=∠CAG,利用ASA可证明三角形ABD 与三角形ACG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得出BD=CG,由BC=BD+DC,等量代换可得出CG+CD=BC,而BC=10,即可得到DC+CG为定值10,得证.解答:解:①∠AFE的大小不变,其度数为60°,理由为:∵△ABC为等边三角形,∴AB=BC,∠ABD=∠C=60°,在△ABD和△BCE中,,∴△ABD≌△BCE(SAS),∴∠BAD=∠CBE,又∠BAD+∠ADB=120°,∴∠CBE+∠ADB=120°,∴∠BFD=60°,则∠AFE=∠BFD=60°;②正确的结论为:DC+CG的值为定值,理由如下:连接AG,如图2所示:∵△ABC为等边三角形,∴AB=BC=AC,∠ABD=∠ACB=∠BAC=60°,又CG为∠ACB的外角平分线,∴∠ACG=60°,又∵∠ADG=60°,∴∠ADG=∠ACG,即A,D,C,G四点共圆,∴∠DAG+∠DCG=180°,又∠DCG=120°,∴∠DAG=60°,即∠DAC+∠CAG=60°,又∵∠BAD+∠DAC=60°,∴∠BAD=∠GAC,在△ABD和△ACG中,∵,∴△ABD≌△ACG(ASA),∴DB=GC,又BC=10,则BC=BD+DC=DC+CG=10,即DC+CG的值为定值.点评:此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点共圆的条件,以及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利用了等量代换及转化的思想,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8.如图,点A、C分别在一个含45°的直角三角板HBE的两条直角边BH和BE上,且BA=BC,过点C作BE的垂线CD,过E点作EF上AE交∠DCE的角平分线于F点,交HE于P.(1)试判断△PCE的形状,并请说明理由;(2)若∠HAE=120°,AB=3,求EF的长.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专题:计算题;证明题.分析:(1)根据∠PCE=∠DCE=×90°=45°,求证∠CPE=90°,然后即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2)根据∠HEB=∠H=45°得HB=BE,再根据BA=BC和∠HAE=120°,利用ASA求证△HAE≌△CEF,得AE=EF,又因为AE=2AB.然后即可求得EF.解答:解:(1)△P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PCE=∠DCE=×90°=45°∠PEC=45°∴∠PCE=∠PEC∠CPE=90°∴△P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HEB=∠H=45°∴HB=BE∵BA=BC∴AH=CE而∠HAE=120°∴∠BAE=60°,∠AEB=30°又∵∠AEF=90°∴∠CEF=120°=∠HAE而∠H=∠FCE=45°∴△HAE≌△CEF(ASA)∴AE=EF又∵AE=2AB=2×3=6∴EF=6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解答(2)的关键是利用ASA求证△HAE≌△CEF,此题有一定的拔高难度,属于中档题.9.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H,G分别在AC,AB上,且HD=BD.(1)求证:∠B与∠AHD互补;(2)若∠B+2∠DGA=180°,请探究线段AG与线段AH、HD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分析:(1)在AB上取一点M,使得AM=AH,连接DM,则利用SAS可得出△AHD≌△AMD,从而得出HD=MD=DB,即有∠DMB=∠B,通过这样的转化可证明∠B与∠AHD互补.(2)由(1)的结论中得出的∠AHD=∠AMD,结合三角形的外角可得出∠DGM=∠GDM,可将HD转化为MG,从而在线段AG上可解决问题.解答:证明:(1)在AB上取一点M,使得AM=AH,连接DM,∵,∴△AHD≌△AMD,∴HD=MD,∠AHD=∠AMD,∵HD=DB,∴DB=MD,∴∠DMB=∠B,∵∠AMD+∠DMB=180°,∴∠AHD+∠B=180°,即∠B与∠AHD互补.(2)由(1)∠AHD=∠AMD,HD=MD,∠AHD+∠B=180°,∵∠B+2∠DGA=180°,∠AHD=2∠DGA,∴∠AMD=2∠DGM,又∵∠AMD=∠DGM+∠GDM,∴2∠DGM=∠DGM+∠GDM,即∠DGM=∠GDM,∴MD=MG,∴HD=MG,∵AG=AM+MG,∴AG=AH+HD.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结合了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两问的关键都是通过全等图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将题目涉及的角或边进行转化.10.如图,在等腰Rt△ABC与等腰Rt△DBE中,∠BDE=∠ACB=90°,且BE在AB边上,取AE的中点F,CD的中点G,连接GF.(1)FG与DC的位置关系是FG⊥CD,FG与DC的数量关系是FG=CD;(2)若将△BDE绕B点逆时针旋转180°,其它条件不变,请完成下图,并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证明你的结论.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专题:探究型.分析:(1)证FG和CD的大小和位置关系,我们已知了G是CD的中点,猜想应该是FG⊥CD,FG=CD.可通过构建三角形连接FD,FC,证三角形DF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来得出上述结论,可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延长DE交AC于M,连接FM,证明三角形DEF和FMC全等即可.我们发现BDMC是个矩形,因此BD=CM=DE.由于三角形DEB和ABC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ED=∠A=45°,因此∠AEM=∠A=45°,这样我们得出三角形AEM是个等腰直角三角形,F是斜边AE的中点,因此MF=EF,∠AMF=∠BED=45°,那么这两个角的补角也应当相等,由此可得出∠DEF=∠FMC,这样就构成了三角形DEF和CMF的全等的所有条件,可得到DF=FC,即三角形DFC是等腰三角形,下面证直角.根据两三角形全等,我们还能得出∠MFC=∠DFE,我们知道∠MFC+∠CFE=90°,因此∠DFE+∠CFE=∠DFC=90°,这样就得出三角形DF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了,也就能得出FG⊥CD,FG=CD的结论了.(2)和(1)的证法完全一样.解答:解:(1)FG⊥CD,FG=CD.(2)延长ED交AC的延长线于M,连接FC、FD、FM,∴四边形BCMD是矩形.∴CM=BD.又△ABC和△B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ED=BD=CM.∵∠AEM=∠A=45°,∴△AEM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又F是AE的中点,∴MF⊥AE,EF=MF,∠EDF=∠MCF.∵在△EFD和△MFC中,∴△EFD≌△MFC.∴FD=FC,∠EFD=∠MFC.又∠EFD+∠DFM=90°,∴∠MFC+∠DFM=90°.即△C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又G是CD的中点,∴FG=CD,FG⊥CD.点评:本题中通过构建全等三角形来证明线段和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1.如图1,△ABC中,AG⊥BC于点G,以A为直角顶点,分别以AB、AC为直角边,向△ABC外作等腰Rt△ABE 和等腰Rt△ACF,过点E、F作射线G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P、Q.(1)试探究EP与FQ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连接EF交GA的延长线于H,由(1)中的结论你能判断并证明EH与FH的大小关系吗?(3)图2中的△ABC与△AEF的面积相等吗?(不用证明)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出△ABG≌△EAP,进而求出AG=EP.同理AG=FQ,即EP=FQ.(2)过点E作EP⊥GA,FQ⊥GA,垂足分别为P、Q.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即可解题.(3)由(1)、(2)中的全等三角形可以推知△ABC与△AEF的面积相等.解答:解:(1)EP=FQ,理由如下:如图1,∵Rt△ABE是等腰三角形,∴EA=BA.∵∠PEA+∠PAE=90°,∠PAE+∠BAG=90°,∴∠PEA=∠BAG在△EAP与△ABG中,,∴△EAP≌△ABG(AAS),∴EP=AG.同理AG=FQ.∴EP=FQ.(2)如图2,HE=HF.理由:过点E作EP⊥GA,FQ⊥GA,垂足分别为P、Q.由(1)知EP=FQ.在△EPH与△FQH中,∵,∴△EPH≌△FQH(AAS).∴HE=HF;(3)相等.理由如下:由(1)知,△ABG≌△EAP,△FQA≌△AGC,则S△ABG=S△EAP,S△FQA=S△AGC.由(2)知,△EPH≌△FQH,则S△EPH=S△FQH,所以S△ABC=S△ABG+S△AGC=S△EAP﹣S△EPH+S△FQA﹣S△FQH=S△EAP+S△FQA=S△AEF,即S△ABC=S△AEF.故图2中的△ABC与△AEF的面积相等.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证明,考查了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的性质,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性质,考查了等腰三角形腰长相等的性质,本题中求证△AFQ≌△CAG是解题的关键.12.已知如图1:△ABC中,AB=AC,∠B、∠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过点O作EF∥BC交AB、AC于E、F.①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请说明EF与BE、CF间有怎样的关系.②若AB≠AC,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图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如果有,请分别指出它们.另第①问中EF与BE、CF间的关系还存在吗?③若△ABC中,∠B的平分线与三角形外角∠ACD的平分线CO交于O,过O点作OE∥BC交AB于E,交AC 于F.如图3,这时图中还有哪几个等腰三角形?EF与BE、CF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专题:计算题;证明题.分析:(1)根据EF∥BC,∠B、∠C的平分线交于O点,可得∠EOB=∠OBC,∠FOC=∠OCB,∠EOB=∠OBE,∠FCO=∠FOC,再加上题目中给出的AB=AC,共5个等腰三角形;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EF 与BE、CF间有怎样的关系.(2)根据EF∥BC 和∠B、∠C的平分线交于O点,还可以证明出△OBE和△OCF是等腰三角形;利用几个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EF与BE,CF的关系.(3)EO∥BC和OB,OC分别是∠ABC与∠ACL的角平分线,还可以证明出△BEO和△CFO是等腰三角形.解答:解:(1)有5个等腰三角形,EF与BE、CF间有怎样的关系是:EF=BE+CF=2BE=2CF.理由如下:∵EF∥BC,∴∠EOB=∠OBC,∠FOC=∠OCB,又∠B、∠C的平分线交于O点,∴∠EBO=∠OBC,∠FCO=∠OCB,∴∠EOB=∠OBE,∠FCO=∠FOC,∴OE=BE,OF=CF,∴EF=OE+OF=BE+CF.又AB=AC,∴∠ABC=∠ACB,∴∠EOB=∠OBE=∠FCO=∠FOC,∴EF=BE+CF=2BE=2CF;(2)有2个等腰三角形分别是:等腰△OBE和等腰△OCF;第一问中的EF与BE,CF的关系是:EF=BE+CF.(3)有,还是有2个等腰三角形,△EBO,△OCF,EF=BE﹣CF,理由如下:∵EO∥BC,∴∠EOB=∠OBC,∠EOC=∠OCG(G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又∵OB,OC分别是∠ABC与∠ACG的角平分线∴∠EBO=∠OBC,∠ACO=∠OCG,∴∠EOB=∠EBO,∴BE=OE,∠FCO=∠FOC,∴CF=FO,又∵EO=EF+FO,∴EF=BE﹣CF.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和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此题难度并不大,但是步骤繁琐,属于中档题,还有第(1)中容易忽略△ABC也是等腰三角形,因此这又是一道易错题.要求学生在证明此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全等三角形的五大基本模型及题型归纳总结

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一、平移模型常见的平移模型: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且AD=BC,点E在边AB上,点F在AB的延长线上,且AE =BF.求证:∠ADE=∠BCF.例2:如图,AB∥DE,AB=DE,BE=CF.求证:AC∥DF.二、轴对称模型常见的轴对称类型:例3:如图3-ZT-5,已知∠ABC=∠BAD,添加下列条件还不能判定△ABC≌△BAD的是() A.AC=BDB.∠CAB=∠DBAC.∠C=∠DD.BC=AD例4:如图,OP平分∠MON,PE⊥OM于点E,PF⊥ON于点F,OA=OB,则图中有______ 对全等三角形.例5:如图,点D,E分别在AB,AC上,AB=AC,BD=CE.求证:BE=CD.例6:如图3-ZT-8,EB交AC于点M,交FC于点D,AB交FC于点N,∠E=∠F=90°,∠B=∠C,AE=AF. 试证明下列结论:①∠1=∠2;②BE=CF;③△ACN≌△ABM.三、旋转模型常见的旋转模型例7:如图,已知∠AOB=90°,OM是∠AOB的平分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P在射线OM上滑动,两直角边分别与OA,OB交于点C,D.求证:PC=PD.两个特殊的旋转模型:(一)绕点型:(手拉手模型)(1)自旋转(2)共旋转(典型的手拉手模型)例7:在直线ABC 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 △ABE ≌△DBC 2) AE=DC3) AE 与DC 的夹角为60。
4) △AGB ≌△DFB 5) △EGB ≌△CFB 6) BH 平分∠AHC 7) GF ∥AC练习:1. 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 △ABE ≌△DBC 2) AE=DC3) AE 与DC 的夹角为60。
4) AE 与DC 的交点设为H,BH 平分∠AHC2. △ABD和△A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连接CD,BE交于点O①△ACD ≌△ABE;②∠BOC=90°;③OA平分∠BOC3. 已知:△ABE和△ACD为两个的等腰三角形,∠BAE=∠CAD=∠α,连接EC,BD交于点O①△ABD ≌△AEC;②∠α+∠BOC=180°;③OA平分∠BOC模型应用1. (2010·深圳改编)如图,△AOB和△CO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B=∠COD=90°,D在AB上.(1)求证:△AOC≌△BOD;(2)判断△CAD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说明理由.2. 如图,△ABC与△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连接CD,BE,CD,BE相交于点O,判断CD与B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二)半角模型: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
初二数学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轴对称知识点归纳

一、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3、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4、不等边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5、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腰,另一边叫底,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6、三角形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7、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注:1)在实际运用中,只需检验最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则可说明能组成三角形 2)在实际运用中,已经两边,则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为: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3)所有通过周长相加减求三角形的边,求出两个答案的,注意检查每个答案能否组成三角形8、三角形的高:从△ABC的顶点A向它所对的边BC所在的直线画垂线,垂足为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边 BC上的高9、三角形的中线:连接△ABC的顶点A和它所对的边BC的中点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边BC 上的中线注:两个三角形周长之差为x,则存在两种可能:即可能是第一个△周长大,也有可能是第一个△周长小10、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画∠A的平分线AD,交∠A所对的边BC于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角平分线11、三角形的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二、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证明方法:利用平行线性质2、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5、三角形的外角和为360度6、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一、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三角形全等及轴对称之综合题(我的原创)

1.如图1,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 △CBN 是等边三角形,直线AN ,MC 交于点F , (1)求证:AN=BM ;(2)求证: △CEF 为等边三角形;(3)将△ACM 绕点C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0,其他条件不变,在图2中补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并判断第(1)、(2)两小题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不要求证明);2.已知: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过AB 边上的点D 作DG BC ∥,交AC 于点G ,在GD 的延长线上取点E ,使DE DB =,连接AE CD ,. (1)求证:AGE DAC △≌△;(2)过点E 作EF DC ∥,交BC 于点F ,请你连接AF ,并判断AEF △是怎样的三角形,试证明你的结论.CGAEDBF3.如图,△ABC 中,E 、F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①AD 平分∠BAC ;②DE ⊥AB ,DF ⊥AC ;③AD ⊥EF .以此三个中的两个为条件,另一个为结论,可构成三个命题,即①②⇒③,①③⇒②,②③⇒①.试判断上述三个命题是否正确,并证明你认为正确的命题.4.如图,点O 是等边ABC △内一点,110AOB BOC α∠=∠=,.将BOC △绕点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ADC △,连接OD .(1)求证:COD △是等边三角形; (2)当150α=时,试判断AOD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探究:当α为多少度时,AOD △是等腰三角形?A BC D O 110 α5.△ABC 中,∠A=90°,AB=AC ,D 为BC 中点,E 、F 分别在AC 、AB 上,且DE ⊥DF ,试判断DE 、DF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6. 如图所示,已知∠1=∠2,EF ⊥AD 于P ,交BC 延长线于M ,求证:2∠M=(∠ACB-∠B )7. 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E 、F 分别是线段AB 、BC 、CA 上的点, (1)若AD BE CF ==,问△DEF 是等边三角形吗?试证明你的结论; (2)若△DEF 是等边三角形,问AD BE CF ==成立吗?试证明你的结论.B8.将直角三角形(∠ACB 为直角)沿线段CD 折叠使B 落在B’处,若∠ACB’=60°,则∠ACD 度数为______.9.如图,已知线段AB 的端点B 在直线 l 上(AB 与 l 不垂直)请在直线 l 上另找一点C ,使△ABC 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能找几个?请你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A Bl10.如图,在△ABC 中,AB =AC ,∠BAC =100°,MP 、NQ 分别垂直平分AB 、AC ,求∠1,∠2的度数.11.如图所示,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EF 是AD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连结AF . 求证:∠BAF=∠ACF .12.如图所示,EFGH 是一矩形的弹子球台面,有黑、•白两球分别位于A 、B 两点的位置上,试问:怎样撞击白球,使白球先撞击边EF•反弹后再击中黑球?13.如图, ∠DEF =36°,AB=BC=CD=DE=EF ,求∠A14.如图所示,F 、C 是线段BE 上的两点, A 、D 分别在线段QC 、RF 上, AB=DE ,BF=CE ,∠B=∠E ,QR ∥BE .求证:△PQR 是等腰三角形.15.如图,已知点B,C,D 在同一条直线上,△ABC 和△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BE 交AC 于F ,AD交CE 于H ,(1) 求证:△BCE ≌△ACD (2) 求证:BA E DCFED C B A PQ R F ED C B A D C21题⑵B EDCBA16.如图,在等边△ABC 中,延长AC 到D ,以BD 为一边作等边△BDE ,连接AE ,求证:AD=AE+AC.17.如图所示,∠B=90°,AD=AB=BC ,DE ⊥AC.求证BE=DC.18.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轴对称和全等三角形专题

轴对称和全等三角形专题(总6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全等三角形培优辅导知识要点: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的两个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对应边上的高,对应边上的中线,周长,面积。
全等变换的定义:只改变图形的,而不改变其的图形变换。
判定三角形全等公理:边角边公理:。
角边角公理:。
推论:(AAS)边边边公理:。
斜边直角边公理: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用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思路:①观察要证的线段或角(或者用等量代换后的线段或角)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之中;②分析要证全等的这两个三角形,已知什么还缺什么条件;(已知条件分为两种:一个是题目给出的;一个是图形中所隐含的,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等);③设法证明出所缺条件;④当待证得线段或角不分布在两个三角形中(也找不到等量代换)时,常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出三角形,使它们分别包括一个所要证的线段或角。
证题时常用的方法:(1)证角相等的方法:①对顶角相等;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③平行线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④角平分线定义;⑤等式性质;⑥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2)证线段相等常用方法:①中点定义;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③等式性质;④中垂线定义;⑤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⑥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4)证题常用分析方法:①综合法:从已知出发用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得出结论;②分析法:从结论出发反过来寻找能使结论成立所需要的条件,这样一步一步地逆求,一直到是结论成立的条件与已知条件吻合;③两头“凑”的方法:综合上两种方法来证明结论。
角平分线的定义: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逆定理也同时成立。
逆定理也常作为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全等三角形一些常见题型:一、探索条件型此类型题给出了结论,要求探索使该结论成立所具备的条件。
一般地,依据三角形全等地判定方法,补充所缺少的条件。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章 全等三角形第2章 轴对称图形知识梳理

第1章全等三角形1、全等图形: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全等变换:通过平移、旋转、翻折这几种方式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发生改变,换而言之,就是三种变换前后的图形是全等的,所以我们也把这三种变换叫做全等变换.2、全等三角形:两个能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理解:①全等三角形形状与大小完全相等,与位置无关;②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得到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仍然全等;③三角形全等不因位置发生变化而改变。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注意写法:字母一一对应)理解:①长边对长边,短边对短边;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②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对的角为对应角.延伸:①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中必须是三个元素,并且一定有一组对应边相等...........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本思路◆已知两边:①找第三边(SSS);②找夹角(SAS);③找是否有直角(HL).◆已知一边一角:若边为角的对边:找任一角(AAS).若边就是角的一条边:①找这条边上的另一角(ASA);②找这条边上的对角(AAS);②找该角的另一边(SAS).◆已知两角:①找两角的夹边(ASA);②找任意一边(AAS).6、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本模型◆平移型:平行线,重叠线段◆翻折型: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旋转型:对顶角,重叠角和重叠线段◆一线三等角型:◆手拉手型:◆半角全等型:7、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常用辅助线◆直接连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倍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中线是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之一,在利用中线解决几何问题时,常常采用“倍长中线”的方法添加辅助线.所谓倍长中线,就是将三角形的中线延长一倍,以便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截长补短构造全等三角形:(1)“截长法”,即在长线段上取一段,使之等于其中一条短线段,然后证明剩下的线段等于另一条短线段.(2)“补短法”,即延长短线段,使延长部分等于另一条短线段,再证明延长后的线段等于长线段;或延长短线段,使延长后的线段等于长线段,再证明延长部分等于另一条短线段.8、尺规作图①用尺规作角平分线②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③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第2章轴对称图形1、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轴对称的性质:①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②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拓展: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任何对应部分也成轴对称.2、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对称轴.◆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直线的垂直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经过线段的中点;②垂直于这条线段.注意: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而不是一条线段,且只有一条.●4、线段:线段是轴对称图形,有2条对称轴,分别是线段所在直线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拓展: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判定定理: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5、角:角是轴对称图形,有1条对称轴,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拓展: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判定定理: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6、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也可以说是底边上的中线或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与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注意:该定理需满足两个条件:1.直角三角形;2.斜边上的中线.7、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8、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也可以说是三边上的中线或三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60°.拓展:等边三角形每条边都能运用三线合一这性质.◆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尺规作图:●●1、画已知图形的对称图形(“三步法”):一找——找已知图形的关键点;二画——根据对称点的位置关系画出各关键点的对称点;三连——按照已知图形的形状连接各对称点,得到所要求作的图形.●●2、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
2018年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全等、轴对称》专题复习资料(含解析)

2018年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全等、轴对称》专题复习资料【1】一.解答题(共15小题)1.如图,在△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AB、BC、AC边上,且BE=CF,BD=CE.求证:∠ABC=∠ACB=∠DEF.2.如图,已知:BE、CF是△ABC的高,在射线BE上截取BP=AC,在射线CF上截取CQ=AB,求证:(1)AP=AQ;(2)AP⊥AQ.3.如图,在Rt△ABC中,∠BAC=90°,∠ABC=60°,AD、CE分别平分∠BAC,∠ACB,(1)求∠AOE的度数;(2)试说明:AC=AE+CD.4.已知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任意一点,过点D分别向AB,AC引垂线,垂足分别为E,F.(1)如图1,当点D在边BC的什么位置时,DE=DF?并给出证明;(2)如图2,过点C作AB边上的高CG,垂足为G,试猜想线段DE,DF,CG的长度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5.△ABC中,∠ABC=110°,AB边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D、AC于E,BC边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F、AC于G、AB的垂直平分线于H,求∠EBG和∠DHF的度数.6.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D∥EB,AC=BE,AD=BC,F是DE的中点,试探索CF与D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7.如图,将一块三角板ABC的直角顶点C放在直尺的一边PQ上,直尺的另一边MN与三角板的两边AC、BC分别交于两点E、D,且AD为∠BAC的平分线,∠B=30°,∠ADE=15°.(1)求∠BDN的度数;(2)求证:CD=CE.8.将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板ABC和直尺如图摆放在桌子上,然后分别过A、B两个顶点向直尺作两条垂线段AD,BE.(1)请写出图中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证明;(2)你能发现并证明线段AD,BE,DE之间的关系吗?9.在△ABC中,∠BAC=100°,∠ABC=∠ACB,点D在直线BC上运动(不与点B、C重合),点E 在射线AC上运动,且∠ADE=∠AED,设∠DAC=n.(1)如图①,当点D在边BC上时,且n=36°,则∠BAD=,∠CDE=;(2)如图②,当点D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其他条件不变,请猜想∠BAD和∠CD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当点D运动到点C的右侧时,其他条件不变,∠BAD和∠CDE还满足(2)中的数量关系吗?请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10.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2cm和21cm两部分,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的长度.11.△ABC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A(﹣3,5),B(﹣5,2),C(﹣1,3),直线l经过点(0,1),并且与x轴平行,△A′B′C′与△ABC关于线1对称.(1)画出△A′B′C′,并写出△A′B′C′三个顶点的坐标:;(2)观察图中对应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写出点P(a,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P′的坐标:;(3)若直线l′经过点(0,m),并且与x轴平行,根据上面研究的经验,写出点Q(c,d)关于直线1′的对称点Q′的坐标:.12.如图1,在△ABC中,∠BAC=75°,∠ACB=35°,∠ABC的平分线BD交边AC于点D.(1)求证:△BCD为等腰三角形;(2)若∠BAC的平分线AE交边BC于点E,如图2,求证:BD+AD=AB+BE;(3)若∠BAC外角的平分线AE交CB延长线于点E,请你探究(2)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直接写出正确的结论.13.如图,已知△ABC中,∠ABC=45°,点D是BC边上一动点(与点B,C不重合),点E与点D 关于直线AC对称,连结AE,过点B作BF⊥ED的延长线于点F.(1)依题意补全图形;(2)当AE=BD时,用等式表示线段DE与B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14.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三道小题.(1)如图1,AB=AC.这两条线段一定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吗?如果是,请画出对称轴a(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2)如图2,已知线段AB和点C.求作线段CD(不要求尺规作图),使它与AB成轴对称,且A与C是对称点,标明对称轴b,并简述画图过程.(3)如图3,任意位置的两条线段AB,CD,AB=CD.你能通过对其中一条线段作有限次的轴对称使它们重合吗?如果能,请描述操作方法;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15.阅读下面材料:小明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ABC和△ADE中,∠ACB=∠AED=90°,AC=AE,BC=DE,连接CE交BD于点F.求证:BF=DF小明经探究发现,过B点作∠CBG=∠EDF,交CF于点G(如图2),从而可证△DEF≌△BCG,使问题得到解决(1)请你按照小明的探究思路,完成他的证明过程:参考小明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2)如图3,在△ABC与△BDE中,∠ABC=∠BDE,BC=DE,AB=BD,CF、EG分别为AB、BD的中线,连结FG并延长交CE于点H,是否存在与CH相等的线段?若存在,请找出并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018年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全等、轴对称》专题复习资料【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15小题)1.如图,在△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AB、BC、AC边上,且BE=CF,BD=CE.求证:∠ABC=∠ACB=∠DEF.【解答】证明:∵AB=AC,∴∠ABC=∠ACB,在△DBE和△CEF中,∴△DBE≌△CEF(SAS),∴∠BDE=∠CEF,∵∠ABC+∠BDE+∠BED=∠BED+∠DEGF+∠CEF=180°,∴∠ABC=∠DEF,∴∠ABC=∠ACB=∠DEF.2.如图,已知:BE、CF是△ABC的高,在射线BE上截取BP=AC,在射线CF上截取CQ=AB,求证:(1)AP=AQ;(2)AP⊥AQ.【解答】证明:(1)∵CF⊥AB,BE⊥AC,∴∠AEB=∠AFC=90°,∴∠ABE=∠ACQ=90°﹣∠BAC.∵BP=AC,CQ=AB,在△APB和△QAC中,,∴△APB≌△QAC(SAS).∴AP=AQ;(2)∵△APB≌△QAC,∴∠BAP=∠CQA.∵∠CQA+∠QAF=90°,∴∠BAP+∠QAF=90°.即AP⊥AQ.3.如图,在Rt△ABC中,∠BAC=90°,∠ABC=60°,AD、CE分别平分∠BAC,∠ACB,(1)求∠AOE的度数;(2)试说明:AC=AE+CD.【解答】解:(1)∵在Rt△ABC中,∠BAC=90°,∠ABC=60°,∴∠ACB=30°,∵AD、CE分别平分∠BAC,∠ACB,∴∠CAO=∠BAC=45°,∠ACO=∠ACB=15°,∴∠AOE=∠CAO+∠AOC=45°+15°=60°.(2)如图,在AC上截取AF=AE,连接OF∵AD平分∠BAC,∴∠BAD=∠CAD,在△AOE和△AOF中,∴△AOE≌△AOF(SAS),∴∠AOE=∠AOF=60°,∴∠AOF=∠COD=60°=∠COF,在△COF和△COD中,,∴△COF≌△COD(ASA)∴CF=CD,∴AC=AF+CF=AE+CD.4.已知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任意一点,过点D分别向AB,AC引垂线,垂足分别为E,F.(1)如图1,当点D在边BC的什么位置时,DE=DF?并给出证明;(2)如图2,过点C作AB边上的高CG,垂足为G,试猜想线段DE,DF,CG的长度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解答】解:(1)当点D在BC的中点上时,DE=DF,证明:∵D为BC中点,∴BD=CD,∵AB=AC,∴∠B=∠C,∵DE⊥AB,DF⊥AC,∴∠DEB=∠DFC=90°,在△BED和△CFD中,,∴△BED≌△CFD(AAS),∴DE=DF.(2)CG=DE+DF证明:连接AD,=S三角形ADB+S三角形ADC,∵S三角形ABC∴AB×CG=AB×DE+AC×DF,∵AB=AC,∴CG=DE+DF.5.△ABC中,∠ABC=110°,AB边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D、AC于E,BC边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F、AC于G、AB的垂直平分线于H,求∠EBG和∠DHF的度数.【解答】解:∵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E,BC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G,∴EA=EB,GB=GC,∵∠ABC=110°,∴∠A+∠C=70°,∵EA=EB,GB=GC,∴∠ABE=∠A,∠GBC=∠C,∴∠ABE+∠GBC=70°,∴∠EBG=110°﹣70°=40°,在四边形BDHF中,∵∠ABC=110°、∠HDB=∠HFB=90°,∴∠DHF=360°﹣∠ABC﹣∠HDB﹣∠HFB=70°.6.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D∥EB,AC=BE,AD=BC,F是DE的中点,试探索CF与D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答】解:CF⊥DE,理由如下:∵AD∥EB∴∠A=∠EBC在△ADC和△BCE中∴△ADC≌△BCE(SAS)∴DC=CE又∵F是DE的中点∴CF⊥DE.7.如图,将一块三角板ABC的直角顶点C放在直尺的一边PQ上,直尺的另一边MN与三角板的两边AC、BC分别交于两点E、D,且AD为∠BAC的平分线,∠B=30°,∠ADE=15°.(1)求∠BDN的度数;(2)求证:CD=CE.【解答】(1)解: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B=30°,∴∠BAC=60°,又AD平分∠BAC,∴∠CAD=30°,又∠ACD=90°,∴∠CDA=60°又∠ADE=15°,∴∠CDE=∠CDA﹣∠ADE=60°﹣15°=45°∴∠BDN=∠CDE=45°;(2)证明:在△CED中,∠ECD=90°,∠CDE=45°∴∠CED=45°∴CD=CE.8.将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板ABC和直尺如图摆放在桌子上,然后分别过A、B两个顶点向直尺作两条垂线段AD,BE.(1)请写出图中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证明;(2)你能发现并证明线段AD,BE,DE之间的关系吗?【解答】解:(1)结论:△ADC≌△CEB.理由:∵AD⊥CE,BE⊥CE,∴∠ACB=∠ADC=∠CEB=90°,∴∠ACD+∠CAD=90°,∠ACD+∠ECB=90°,∴∠CAD=∠ECB,∵AC=CB,'∴△ADC≌△CEB(AAS).(2)结论:AD=BE+DE.理由:∵△ADC≌△CEB,∴AD=CE,CD=BE,∵CE=CD+DE,∴AD=BE+DE.9.在△ABC中,∠BAC=100°,∠ABC=∠ACB,点D在直线BC上运动(不与点B、C重合),点E 在射线AC上运动,且∠ADE=∠AED,设∠DAC=n.(1)如图①,当点D在边BC上时,且n=36°,则∠BAD=64°,∠CDE=32°;(2)如图②,当点D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其他条件不变,请猜想∠BAD和∠CD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当点D运动到点C的右侧时,其他条件不变,∠BAD和∠CDE还满足(2)中的数量关系吗?请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解答】解:(1)∠BAD=∠BAC﹣∠DAC=100°﹣36°=64°.∵在△ABC中,∠BAC=100°,∠ABC=∠ACB,∴∠ABC=∠ACB=40°,∴∠ADC=∠ABC+∠BAD=40°+64°=104°.∵∠DAC=36°,∠ADE=∠AED,∴∠ADE=∠AED=72°,∴∠CDE=∠ADC﹣∠ADE=104°﹣72°=32°.故答案为64°,32°;(2)∠BAD=2∠CDE,理由如下:如图②,在△ABC中,∠BAC=100°,∴∠ABC=∠ACB=40°.在△ADE中,∠DAC=n,∴∠ADE=∠AED=.∵∠ACB=∠CDE+∠AED,∴∠CDE=∠ACB﹣∠AED=40°﹣=.∵∠BAC=100°,∠DAC=n,∴∠BAD=n﹣100°,∴∠BAD=2∠CDE;(3)∠BAD=2∠CDE,理由如下:如图③,在△ABC中,∠BAC=100°,∴∠ABC=∠ACB=40°,∴∠ACD=140°.在△ADE中,∠DAC=n,∴∠ADE=∠AED=.∵∠ACD=∠CDE+∠AED,∴∠CDE=∠ACD﹣∠AED=140°﹣=.∵∠BAC=100°,∠DAC=n,∴∠BAD=100°+n,∴∠BAD=2∠CDE.10.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2cm和21cm两部分,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的长度.【解答】解:如图所示,设AD=DC=x,BC=y,由题意得,或,解得或,当,等腰三角形的三边为8,8,17,显然不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当时,等腰三角形的三边为14,14,5,所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是5,综上所述,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5.腰长是14.11.△ABC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A(﹣3,5),B(﹣5,2),C(﹣1,3),直线l经过点(0,1),并且与x轴平行,△A′B′C′与△ABC关于线1对称.(1)画出△A′B′C′,并写出△A′B′C′三个顶点的坐标:A'(﹣3,﹣3),B'(﹣5,0),C'(﹣1,﹣1);(2)观察图中对应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写出点P(a,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P′的坐标:(a,2﹣b);(3)若直线l′经过点(0,m),并且与x轴平行,根据上面研究的经验,写出点Q(c,d)关于直线1′的对称点Q′的坐标:(c,2m﹣d).【解答】解:(1)如图所示,△A′B′C′即为所求,A'(﹣3,﹣3),B'(﹣5,0),C'(﹣1,﹣1);故答案为:A'(﹣3,﹣3),B'(﹣5,0),C'(﹣1,﹣1);(2)由题可得,点P'的横坐标为a,设点P'的纵坐标为y,则=1,解得y=2﹣b,∴点P(a,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P′的坐标为(a,2﹣b),故答案为:(a,2﹣b);(3)由题可得,点Q′的横坐标为c,设点Q'的纵坐标为y,则=m,解得y=2m﹣d,∴点Q(c,d)关于直线1′的对称点Q′的坐标为(c,2m﹣d).故答案为:(c,2m﹣d).12.如图1,在△ABC中,∠BAC=75°,∠ACB=35°,∠ABC的平分线BD交边AC于点D.(1)求证:△BCD为等腰三角形;(2)若∠BAC的平分线AE交边BC于点E,如图2,求证:BD+AD=AB+BE;(3)若∠BAC外角的平分线AE交CB延长线于点E,请你探究(2)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直接写出正确的结论.【解答】证明:(1)如图1,在△ABC中,∠BAC=75°,∠ACB=35°,∴∠ABC=180°﹣∠BAC﹣∠ACB=70°,(2分)∵BD平分∠ABD,∴∠DBC=∠ABD=35°,(3分)∴∠DBC=∠ACB=35°,∴△BCD为等腰三角形;(4分)(2)证法一:如图2,在AC上截取AH=AB,连接EH,由(1)得:△BCD为等腰三角形,∴BD=CD,∴BD+AD=CD+AD=AC,(6分)∵AE平分∠BAC,∴∠EAB=∠EAH,∴△ABE≌△AHE,∴BE=EH,∠AHE=∠ABE=70°,(8分)∴∠HEC=∠AHE﹣∠ACB=35°,∴EH=HC,∴AB+BE=AH+HC=AC,∴BD+AD=AB+BE;(10分)证法二:如图3,在AB的延长线上取AF=AC,连接EF,由(1)得:△BCD为等腰三角形,且BD=CD,∴BD+AD=CD+AD=AC,∵AE平分∠BAC,∴∠EAF=∠EAC,∴△AEF≌△AEC,∴∠F=∠C=35°,(8分)∴BF=BE,∴AB+BE=AB+BF=AF,∴BD+AD=AB+BE;(10分)(3)正确结论:BD+AD=BE﹣AB,理由是:如图4,在BE上截取BF=AB,连接AF,∵∠ABC=70°,∴∠AFB=∠BAF=35°,∵∠BAC=75°,∴∠HAB=105°,∵AE平分∠HAB,∴∠EAB=∠HAB=52.5°,∴∠EAF=52.5°﹣35°=17.5°=∠AEF=17.5°,∴AF=EF,∵∠AFC=∠C=35°,∴AF=AC=EF,∴BE﹣AB=BE﹣BF=EF=AC=AD+CD=AD+BD.(12分)13.如图,已知△ABC中,∠ABC=45°,点D是BC边上一动点(与点B,C不重合),点E与点D 关于直线AC对称,连结AE,过点B作BF⊥ED的延长线于点F.(1)依题意补全图形;(2)当AE=BD时,用等式表示线段DE与B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解答】解:(1)依题意补全图形如图所示:(2)结论:DE=2BF.理由:连接AD,设DE交AC于H.∵点E、D关于AC对称,∴AC垂直平分DE.∴AE=AD.∵AE=BD,∴AD=DB.∴∠DAB=∠ABC=45°.∴∠ADC=90°.∴∠ADE+∠BDF=90°.∵BF⊥ED,AC⊥ED,∴∠F=∠AHD=90°.∴∠DBF+∠BDF=90°.∴∠DBF=∠ADH.∴△ADH≌△DBF∴DH=BF又∵DH=EH,∴DE=2BF.14.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三道小题.(1)如图1,AB=AC.这两条线段一定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吗?如果是,请画出对称轴a(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2)如图2,已知线段AB和点C.求作线段CD(不要求尺规作图),使它与AB成轴对称,且A与C是对称点,标明对称轴b,并简述画图过程.(3)如图3,任意位置的两条线段AB,CD,AB=CD.你能通过对其中一条线段作有限次的轴对称使它们重合吗?如果能,请描述操作方法;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解答】解:(1)如图1,作∠ABC的平分线所在直线a.(答案不唯一)(2)如图2所示:①连接AC;②作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即为对称轴b;③作点B关于直线b的对称点D;④连接CD即为所求.(3)如图3所示,连接BD;作线段BD的垂直平分线,即为对称轴c;作点C关于直线c的对称点E;连接BE;作∠ABE的角平分线所在直线d即为对称轴,故其中一条线段作2次的轴对称即可使它们重合.15.阅读下面材料:小明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ABC和△ADE中,∠ACB=∠AED=90°,AC=AE,BC=DE,连接CE交BD于点F.求证:BF=DF小明经探究发现,过B点作∠CBG=∠EDF,交CF于点G(如图2),从而可证△DEF≌△BCG,使问题得到解决(1)请你按照小明的探究思路,完成他的证明过程:参考小明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2)如图3,在△ABC与△BDE中,∠ABC=∠BDE,BC=DE,AB=BD,CF、EG分别为AB、BD的中线,连结FG并延长交CE于点H,是否存在与CH相等的线段?若存在,请找出并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答】(1)证明:∵∠ACB=∠AED=90°,∴∠DEF+∠AEC=∠ACE+∠BCG=90°,∵AE=AC,∴∠AEC=∠ACE,∴∠DEF=∠BCG,在△BCG与△DEF中,∴△BCG≌△DEF,(ASA),∴BG=DF,∠BGC=∠DFC,∴∠BGF=∠BFG,∴BF=BG,∴BF=DF;(2)解:CH=EH,理由:如图3,延长FH至L,使HL=FG,连接LE,则HL+HG=FG+HG,即LG=FH,∵∠ACB=∠AED=90°,CF、EG分别为AB、BD的中线,∴CF=EG,∵∠ABC=∠BDE,∠CBF=∠CFB,∠D=∠DGE,∴∠BFC=∠DGE,∵AB=BD,∴BF=BG,∴∠BFG=∠BGF,∵∠BGF=∠DGH,∴∠CFH=∠EGL,在△CFH与△EGL中,,∴△CFH≌△EGL,(SAS),∴CH=EL,∠ELH=∠CHF,∴∠ELH=∠EHL,∴EH=EL,∴EH=CH.。
一次函数全等三角形轴对称的复习 典型例题

一. 本周教学内容:一次函数、全等三角形、轴对称的复习【典型例题】(一)一次函数 例1:马戏团演出场地的外围围墙是若干块长为5m ,宽为2.5m 的长方形帆布缝制而成的,两块帆布缝合的公共部分是0.1m ,围成的围墙高2.5m 。
(1)若先用6块帆布缝制成宽为2.5m 的条形,求其长度;(2)若用x 块帆布缝制成密封的圆形围墙,求圆形场地的周长y 与所用帆布的块数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要是围成的圆形场地的半径为10m ,至少需要买几块这样的帆布缝制围墙。
解:(1)6块帆布缝制成条形后,有五块公共部分,所以6块帆布缝制后的总长度为: m 5.291.0556=⨯-⨯(2)x 块帆布缝制成密封的圆形围墙后有x 块公共部分。
设圆形围墙的周长为ymx y x x x y 9.4,9.41.05=∴=-=∴(3)要围成半径10m 的圆形场地,则x 9.4102=⨯π82.129.48.629.420≈≈=∴πx 块 答:需要买这样的帆布13块。
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周长为20cm ,求:(1)它的底边y 和腰长x 的函数关系式; (2)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画出函数图像。
解:(1)y =20-2x ;⎪⎩⎪⎨⎧>>>.2,0,0)2(y x y x Θ ⎪⎩⎪⎨⎧->>->∴.2202,0220,0x x x x ⎪⎩⎪⎨⎧><>∴.5,10,0x x x ;105<<∴x(3)当x =5时,y =10;当x =10时,y =0连结A (5,10)、B (10,0)则线段AB (A 、B 两点除外)就是所求函数图像,如图。
例3:(1)在某一电路中,若电压保持不变,电流强度I 与电阻R 成反比例关系。
当电阻R =10欧姆时,电流强度I =4安培,则I 关于R 的函数关系式是( )A. I =40R (R>0)B. )0(401>=R R I C. )0(40>=R RID. )0(401>=R RI(2)生物学指出:生物系统中,每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大约只有10% 的能量能够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等三角形、轴对称解答题
1如图,AB=AC,AD⊥BC于点D,AD=AE,AB平分∠DAE交DE于点F,请写出图中三对全等三角形,并选取其中一对加以证明。
3.已知,如图所示,OP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OA=OC,OB=OD。
求证:AB=CD
4.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
,CD⊥AB于点D,点E在AC上,CE=BC,过E点做AC的垂线,交CD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B=FC
5.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O点,∠1=∠2,∠3=∠4;
求证:(1)△ABC≌△ADC.
(2)BO=DO.
6.如图,已知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是AB、BC的延长线上的点,且BD=CE.求证:DC=AE
C
O
A C
P
A
B
A C
B
7.如图,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E ⊥AD 于E ,CF ⊥AD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F ,试证明:BE=CF
8.如图,△ABC 中,AB=AC ,AD=DE=EB ,BD=BC ,试求∠A 的度数
9.已知△ABC 中,BD 、CE 是高,BD 、CE 相交于O ,OB=OC ,试判断△AB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10.已知:CD 、CF 分别是△ABC 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DE ∥BC 交AC 于E ,求证:DF=2DE 。
11.在△ABC 中,AB=AC ,AC 的中垂线DE 交AB 于D ,∠A=44。
,AB+BC=10,试求,
(1)∠BDC 的度数 (2)△BDC 的周长
F
B
C
A
B
C
A
A
B
A
12.如图,△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E 和BD 相交于点M,BD 交AC 于点N ,试说明 (1)BD=CE (2) BD ⊥CE
13.如图,在△ABC 中,分别延长中线BE 、CD ,使AEF=BE ,DH=CD ,连接AF 、AH 求证:AF=AH
14、如图,AB 、CD 相交于点O ,AO=BO ,AC ∥DB 。
求证:AC=BD
15.如图,B 、C 、F 、E 在同一直线上,AB 、DE 相交于点G ,且BC=EF ,GB=GE ,∠D=∠A. 求证:DC=AF
16.在△ABC 中,直线DE 垂直平分线段AB ,垂足为E,交BC 于点D ,∠B=。
60,∠C=。
50,求∠CAD 的度数。
C D
C
E
F D
A
B
17. 如图,AB=DF ,AC=DE ,BE=FC ,问:ΔABC 与ΔDEF 全等吗AB 与DF 平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18.已知∠BAC=∠DAE ,∠ABD=∠ACE ,AB=AC . 证明:BD=CE.
19:如图,∠A =∠D =90°,BD 与AC 相交于点O ,且BD =AC 。
求证:OB =OC
20如图,AB=CD ,AD=BC ,EF 经过AC 的中点O ,分别交AB 、CD 于E 、F 。
求证:OE=OF.
A
B
C
D
O
A
B
C
D
E
21 如图,AB=AC,∠BAC=900,BD⊥AE于D,CE⊥AE于E,且BD>CE,求证:BD=E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