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岁别称

合集下载

古代岁月的雅称

古代岁月的雅称

古代岁月的雅称
古代岁月的雅称:岁月、光阴、流年、韶华、年华、年岁。

1、韶华
指美好的时光,也常指春光,一般在文章中多用作形容时光。

语出明代李唐宾《梧桐叶》第一折:“韶华将尽,三分流水二分尘。

”意思是人生如流水繁花一般,等到光阴逝去岁月流失,一切也都将归尘归土。

2、光阴
光阴的字面意思是明亮与阴暗,白昼与黑夜,指日月(时间)的推移。

在古代,光阴表示时间。

语出唐代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意思是天地是万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来时间的过客。

3、岁月
通常用来指时间,尤其是过去的日子。

常用来形容一段历史时期,也用来形容一段生活经历,还经常用来承载人们的感情。

它是世间万象的载体,可以容纳世间一切酸甜苦辣。

4、流年
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

旧时算命看相的人称人一年的运气。

似水流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指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

5、年华
释义为年岁,年纪;岁月;时光;春光;一年中的好时节;年成。

词语出自北周庾信的《竹杖赋》:“潘岳《秋兴》,嵇生倦游,桓谭不乐,吴质长愁,并皆年华未暮,容貌先秋。

”。

古文年岁别称

古文年岁别称

古文年岁别称古诗文中,表示年岁的别称多种多样,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很容易出差错。

区分了解这些别称,有助于我们阅读的翻译方言文。

下面笔者说不同别称比婴儿到老年依次作分析说明:未孩:指初生婴儿。

小儿笑曰孩初。

生婴儿,还不懂笑。

曰未孩。

李商隐诗《行次西郊一百韵》中:“尔儿生未孩,弃之列惨颜。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

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

又如《齐风·甫田》总角宴兮,总是束扎,古代未成年的人,头发束成两个髫,左右各一,形成牛角丫,叫总角。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也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表童年。

如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裙,垂髫总发。

”另外髡,髦也表示童年。

髡指头发下垂之状。

髦指古时未成年时的发式,即头发从中间分,梳双髻,垂在两边。

《诗经》中《诗·庸风·柏舟》髡彼两髦,实维我特。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十五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结发:指成年,古时男女成年都把头发结上。

古制:男二十两冠,女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这时可以结婚嫁娶了。

如《焦仲卿妻》并序》: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语出《礼记内则:“古有五年两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下曰弱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

孔颖达疏:“二十成年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左思咏史诗之:“弱冠养柔翰,卓尔观群书。

”白行简《李娃传》中,“知天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双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女:妇女,特指未嫁的。

人的年龄划分和别称

人的年龄划分和别称

人的年龄划分和别称中国古代(旧社会)年岁的别称(划分时间),过去中国民间认为:1岁以内(初生至1岁、不满周岁)----乳儿期、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至3岁----婴儿期;2~3岁的儿童----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3--6岁-----学前期或幼儿期(1—7岁为幼儿)、孩提;6--12岁-----学龄初期、童年期;7--8----(换牙时期)童龄;7岁(女)--髫年;8岁(男)--龆年;龆[tiao]:儿童换牙。

髫[tiáo]年,髫[tiáo]龄,童年,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8---14岁为少年;9岁九龄10岁以下--黄口;12岁(女)--金钗之年;12岁以下是童年,12岁以上称为少年总角时代;另外称儿童的有:童孺:儿童。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12---15岁-----学龄中期或少年期13岁(女)--豆蔻年华,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根据年龄来称呼他人的习惯。

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称谓,蕴含着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尊重和期许。

1. 古代称谓:
- 童子/童女:指未成年的男孩和女孩。

- 小儿:泛指儿童。

- 童稚:指年幼的儿童。

- 后生:指青年男子。

- 贤达:指有德行和学识的年轻人。

- 老成持重:形容年长者成熟稳重。

- 老松高僧:对年高德劭的长者的尊称。

2. 现代称谓:
- 婴儿/孩子:指刚出生到青春期前的儿童。

- 少年/青年:指青春期到20多岁的年轻人。

- 中年人:通常指35-60岁的人。

- 老年人/长者:指60岁以上的人。

- 老人家/老人:对年长者的尊称。

无论是古今,人们都十分重视对年龄的体现。

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对年龄的划分,更体现了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尊重与关怀。

它们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馨香之花,代代相传。

关于春夏秋冬岁月的古代别称,满满的全是干货

关于春夏秋冬岁月的古代别称,满满的全是干货

关于春夏秋冬岁⽉的古代别称,满满的全是⼲货【古代年岁别称】总⾓: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之宴”,⼜《齐风·甫⽥》“总⾓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

陶渊明《荣⽊》诗序:“总⾓闻道,⽩⾸⽆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未冠,头发下垂,因⽽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戴礼记·保傅》:“束发⽽就⼤学,学⼤艺焉,履⼤节焉”。

及笄:指⼥⼦15岁。

语出《礼记·内则》“⼥⼦……⼗有五年⽽笄”。

“笄”,谓结发⽽⽤笄贯之,表⽰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成年待嫁,⼜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选·宋⽂皇帝元皇后哀策⽂》:“爰⾃待年,⾦声夙振”。

 弱冠:指男⼦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弱,冠”。

古代男⼦20岁⾏冠礼,表⽰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

以后称三⼗岁为“⽽⽴”之年。

《聊斋志异· 长清僧》:“友⼈或⾄其乡,敬造之,见其⼈默然诚笃,年仅⽽⽴”。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不惑”。

以后⽤“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宪书》:“⾜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艾”。

⽼年头发苍⽩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

 以天⼲地⽀名号错综参互⽽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六:“(赵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挪六⼗花甲⼦,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处有,⼈⽣七⼗古来稀”。

亦作“古希”。

古代年岁别称

古代年岁别称

古代年岁别称不满周岁——襁褓(qiǎng bǎo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

2~3岁——孩提;“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提,是指可以提抱,指其小。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

”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女孩7岁——髫(tiáo)年;龆龀(tiáo chân )(古时候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引伸以指童年)男孩8岁——龆(tiáo)年;龆龀(tiáo chân ) (儿童换牙之年。

引申幼年)幼年泛称——总角;古时未成年的人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

借指童年:把帽子除下,丢在路旁,油光光露个总角儿10岁以下——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5~20岁——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

原本是古武舞名。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jí jī)之年;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15岁——志学: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古时女子年龄称谓。

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即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所谓二八年纪,破瓜之年。

20岁(女)——桃李年华;出自陆游的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24岁(女)——花信年华;开花时期,花期。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区别编辑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

整个的意思为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迂腐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yū fǔ]迂腐基本信息【词语】:迂腐【注音】:yū fǔ【释义】:拘泥于陈旧的、固定的模式、准则;不知变通,不合时宜。

迂腐之论,形容人老实。

【解释】形容固执保守,不通世故。

【探源】:尹会一《吕语集粹·治道》:“而迂腐之儒犹曰:‘宜崇长厚,勿为激切。

’”【用法】:形容不会变通的人【近义词】:死板,陈腐1基本解释编辑1. 守旧固执、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接受新思想2. 言、行拘泥于陈腐的准则,不切合实际迂腐之谈[1]2详细解释编辑1、指言谈、举止、行为拘泥于旧准则.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六:“尝见文人中有等迂腐及浮薄者,往往指斥持法勤事之士,以为俗流。

”《豆棚闲话·陈斋长论地谈天》:“可恨这老斋长,执此迂腐之论,把世界上佛老鬼神之说,扫得精光。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七:“他是正经人,但有时也不免略带迂腐。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中国古代年龄别称广义国学是指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

狭义国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学说。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年龄别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至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
编辑本段年岁别称màodié耄耋: 八九十岁。

耄,音“冒”,耋,音“迭”。

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耄耋之年,年纪十分大的时候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编辑本段年岁别称婴儿:人初生襁褓:周岁以下孩提:2至3岁、垂髫:童年髫年:女孩7岁龆年:男孩7岁黄口:10岁以下舞勺:13岁至15岁舞象:15岁至20岁豆蔻:女子13岁及笄:女子15岁弱冠:男子20岁而立:男子30 不惑:男子40 知天命:50 花甲,耳顺:60 古稀:70 仗朝:80耄耋:90 期颐:100 花甲重开:120岁古稀双庆:140岁部分农村地区在人去世时称呼年龄0——20岁为夭折21——30岁为短寿31——40岁为强寿41——50岁为艾寿51——60岁为周寿61——70岁为稀寿71——80岁为耋寿81——90岁为耄寿91——100岁为期颐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

整个的意思为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