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

合集下载

第一人称复数指称对象的模糊性及其在语篇中的多重人际意义

第一人称复数指称对象的模糊性及其在语篇中的多重人际意义
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9 年 第 1 期
第一人称复数指称对象的模糊性及 其在语篇中的多重人际意义
杨阿朋 赵雪爱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经法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2)
【摘 要】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了第一人称复数指称对象的模糊性及其在语篇中的人际义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第一人称复 数指称对象,说话人可以拉近和受话人的距离,使其参与语篇的建立,并且曾强语篇的权威性,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
参考文献1白先勇蓦然回首白先勇文集第一卷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2白先勇蓦然回首白先勇文集第一卷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页3343白先勇蓦然回首白先勇文集第一卷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4白先勇蓦然回首白先勇文集第一卷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332白先勇社会意识与小说五四以来中国小说的几个问题白先勇文集第四卷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2556白先勇蓦然回首白先勇文集第一卷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作者简介
它还可以通过称呼语、 人称代词以及可以表达讲话者态度的动词、名 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具体词汇来实现(朱永生和严世清,2001)。 李 战 子 (2002) 分 析 讨 论 了 自 传 中 的 反 身 表 达 ,学 术 话 语, 现 在 时 态 的 人 际 意 义 。 她(2006)认为话语的人际意义既有普遍性,更有因 具 体 话 语 种 类 不 同 而不同的特性。 她还认为作为表达人际意义的一个成分功能语法对人 称的描写不足.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第一人称复数指称的模 糊性及其在不同语境和语类中体现的人际意义进行初步研究.
的人际意义就表达不出来了。 如上所述,第一人称复数在不同语境的 意义特别复杂,本文的研究采取了概然的方法,只是就其的指称范围 模糊在不同的语类和语境中进行了简单分析, 而并未就某一语类或 语境下的不同用法进行系统研究。 后续研究可以从这方面入手,使用 语料库的方法进行专门研究或在各个语类之间开展对比或进行中 西对比。 科

以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看图像的视觉语法中的人际意义

以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看图像的视觉语法中的人际意义

以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看图像的视觉语法中的人际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

信息的传递方式不仅仅只是通过单模态进行传递,现在更多的信息是以多模态的方式进行传递。

在过去,多模态话语分析只是关注于文本分析,而忽视了电影、图片以及其他多模态事物的分析。

Kress和van Leeuwen(1996)提出:图像也属于话语的范畴,并且也可以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进行分析。

因为在一个图像中所展示的模态数量往往大于一,因此,用分析文本和单模态的话语分析理论已经无法满足分析图像的模态话语。

根据韩立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Kress和Van Leeuwen建立了视觉语法,这一语法系统可以运用于多模态话语的分析中。

根据视觉语法,多模态话语拥有三层意义,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与语篇意义。

这对应于语篇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

本文将主要分析多模态的人际功能出发,探讨在人际意义中,接触、社会距离、观点以及模态四个概念是如何共同来完成人际意义。

标签: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觉语法;人际意义自20世纪起,话语分析发展取得飞速的进步,并且在研究人类话语意义系统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在此时,我们的研究以多模态话语文本内容为研究重点。

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话语的组成成分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语言已经不再是交流的唯一方式,人们现在趋向于用语言与非语言同时进行交流,比如:声音、手势、音乐、颜色和动画等。

这一些交流手段都可以定义为多模态话语。

因此,只局限于书面话语分析已经不足以应对现在的多模态环境。

现在的话语分析已经从单模态的方向转变为多模态的方向。

自1990年起,我们把那些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符号模式来构建意义的话语称之为多模态话语。

在韩立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了视觉语法,作为视觉图像的分析理论框架。

他们指出,视觉结构不仅仅只是一个形式,它更可以含有意义,就如我们的语言意义。

认知型情态在商务信函中的人际意义研究

认知型情态在商务信函中的人际意义研究
中的实现手段和人际意 义进行分析讨论 。
H a l l i d a y ( 1 9 9 4 )
把 情 态 系 统 分 为 情 态 化
( mo d a l i z a t i o n ) 和意态化 ( mo d u l a t i o n ) 。情 态 化 包 括 可 能 性
pr ( o b a b i l i t y ) 和经常性 ( u s u a l i y) t 。 意态化包括义务 ( o b l i g a t i o n ) 和 意愿 ( i n c l i n a t i o n ) 。其 中可能 性情态 即对 应认知 型情 态 。 同时 Ha l l i d a y为情 态赋 予了高 、中 、低三个值 ,说话者可通 过不 同的值来表达不同的人际意义 。 认知型情态与语言使用
中的主观化 ( s u b j e c t i i f c a t i o n ) 又存 在着 内在 联 系 。主观 化涉
二、认知型情态及相关理论
认知型情态 ( e p i s t e m i c mo d a l i t y ) 是一 个源于希腊的哲学
术语,其原意是知 识 。大多数语 义学家和语言学家认为认知 型 情态指 说话者 对一个 命题的知 晓程度 ,致力 于对命题真 值 ,即可能性 ( p r o b a b i l i t y ) 的判断 。 T r a u g o t t 和 Da s h e r ( 2 0 0 2 )


引言
认 为认知型 情态 与事实相 对 ,表示对 事件的知 识和 信念 , 对一 个判断 的真值进 行程度限 制 ,表达说话 者对一 个判断 真值的 主观估价 。 F r a wl e y ( 1 9 9 2 ) 弼 埘 提 出认 知 型 情 态 的

人际意义 语言学

人际意义 语言学

人际意义语言学摘要:一、引言1.人际意义的重要性2.语言学的关联性二、人际意义与语言学的关系1.定义与概念2.语言学对人际意义的影响三、人际意义在语言学中的应用1.语境分析2.话语分析3.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四、案例分析1.实际案例介绍2.案例中人际意义的体现五、人际意义在语言学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1.教学方法的改进2.研究方法的拓展六、结论1.人际意义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2.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正文:人际意义与语言学密切相关,它们在人类社会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人际意义是指在沟通过程中,个体通过语言表达出的意义和意图,它涉及到说话者与听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探讨人际意义与语言学的关系,以及人际意义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际意义的重要性。

在日常交流中,人际意义是信息传递的核心。

没有明确的人际意义,沟通便无法进行。

人际意义不仅包括语言本身的意义,还包括语境、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语言学领域,人际意义成为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结构、功能和运用等方面的学科。

它对人际意义的影响不言而喻。

语言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意义,从而提高沟通效果。

例如,通过语境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说话者在特定情境下的意图;通过话语分析,我们可以研究人际意义在对话中的建构与传递过程。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对人际意义产生深远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往往呈现出不同的交际风格和人际意义。

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际案例来分析人际意义在语言学中的体现。

在某公司的团队建设活动中,一位新员工发表了这样一段话:“我很高兴能加入这个大家庭,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努力,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案例中,新员工通过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期待,传递了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人际意义。

人际意义在语言学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在教学方面,教师可以运用人际意义的理论指导,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人际意义的传递与理解。

话语标记在言语交际中的人际互动意义透视

话语标记在言语交际中的人际互动意义透视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是口语和书面语中常见的一种话语现象,用来指示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话语标记语传递的不是命题意义或语义意义,而是为话语理解提供信息标记,往往连接于上下两个话语片段之间,且能发挥一定话语篇章功能的话语联系语或逻辑联系语(何自然,2006)。

话语标记语包括部分连词(如“并且”、“况且”、“乃至”、“虽然”、“但是”、“要是”、“因为”、“所以”等)、副词(如“只是”、“就是”、“太”、“格外”、“忽然”、“难道”、“实际上”等)、感叹词(如“啊”、“吗”、“哦”、“吧”、“呢”等)以及某些短语或小句(如“你知道的”、“我的意思是”、“说实话”、“你懂的”、“不是我说你”、“顺便说一句”、“如果我没弄错的话”等)。

话语标记语具有组织话语的作用,在互动性言语交际中更是具有丰富的语用效应和表情功能。

话语标记语虽然不会改变话语所表达的真值意义,但却起着话语连接、话轮转换、提请注意、追加信息、修正信息、犹豫标示等重要作用,除此以外它们还能引发话题,转换话题,结束话题,其最终目的在于推动交际的进行,以实现所期待的交际意图和交际效果。

有些话语标记语还能表达表情语气,体现对对方话语内容引起的某种感情,如赞叹、惊讶、嘲弄、不满等,也可做态度标示,体现对自己话语内容的态度,如应允、拒绝、接受、婉拒、同意/不同意、承认等,也可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如提问、回答、抗议、请求、施计、顺从、履行、注意、承诺、邀请、通知、讲述、抱怨等之类的话语类型,因此是人际之间的互动对话不可或缺的联系语。

1语气缓和功能根据Brown与Levinson的语用交际原则,说话人和听话人需要尊重礼貌原则和面子原则,在言语交际中使用可使语气缓和的话语标记语进行修饰,消除双方的对峙和摩擦,如“要是我没记错的话”、“你说的不无道理,但是……”、“我觉得是”、“依我看”、“”。

这些话语标记语能够避免话语的极端化和绝对化,努力缓和面子威胁带来的交际危机,维护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尊严,使会话呈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功能的拓展_评价系统述评

人际功能的拓展_评价系统述评
评价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法 。词汇 和语法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 。系统功能语法侧重 于语法 ,而评价理论的重点在词汇 。在系统功能语 法中有评价因素的存在 。及物性系统中的物质过 程指物质世界中主要参与者的所作所为 ,其实这就 是对参与者的评价 。“表示性质的副词作环境成 分时 , 它 们 就 体 现 积 极 或 消 极 的 人 际 评 价 ”〔9〕。
语言学界用了不同的术语来表示作者的观点
和态度 。 〔10〕 Lyon ( 1977 ) 使 用 connotation, Labov
(1984)〗使用 intensity, Chafe和 N ichols ( 1986 )使
用 evidentiality, Ochs和 Schiefflen ( 1989)使用 af2
如 : I expected the despair of watching my partner and manager die w retchedly, slow ly, bitterly. (同上 , 本 句中最后三个副词体现消极评价 ) 。表示性质的
形容词 ( names of quality)当然包含评价的因素 ,如 brave famous等作为修饰语时 。但是评价理论 不是从单个词汇的角度来分析作者的态度 ,语篇的 评价意义是累加的 ,有时即使没有明显的词汇因 素 ,其它的语言手段完全可以创造出评价意义 ,它 呈韵律式分布于整个语篇 。
接的也有间接的 。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 ( James
R. M artin)认为系统功能语法对于人际功能的研
价词汇 ’( evaluative lexis)评价语言使用者的意识 形态 ”〔2〕。本文主要探讨评价理论的理论基础 ,以
究不全面 ,因此他提出评价理论以丰富人际功能 。 及该理论对于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的突破和

浅谈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语法隐喻

浅谈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语法隐喻

浅谈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语法隐喻程晓龙(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中图分类号:H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3)29-0074-02作者简介:程晓龙(1989-),男,湖北武汉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摘要功能语言学中有三大元功能(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不同的语言功能有两种不同的实现形式,即一致式和隐喻式。

因此,在功能语法的体系中存在三种隐喻即概念隐喻、人际隐喻、语篇隐喻。

而人际语法隐喻又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

本文首先对人际功能进行了简明的介绍,其次重点探究人际隐喻的两种重要形式: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

关键词人际功能人际语法隐喻情态隐喻语气隐喻A Brief Discussionon Interpersonal Metaphor in Func 原tional Linguistics //Cheng Xiaolong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metafunctions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ideational metafuction;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an;textual metafunction.Different metafuctions have two different realiza-tions:congruent form and metaphorical form.Therefore,there kinds of metaphors exist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ideational metaphor;interpersonal metaphor;textual metaphor.Interper-sonal metaphor can be divided into metaphor of mood and metaphor of modality.This paper starts with a concise introduc-tion of interpersonal metafuction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metaphor of mood and metaphor of modality.Key words interpersonal function;interpersonal metaphor;metaphor of mood;metaphor of modality 1人际功能简介韩礼德(Halliday,1994)认为语言具有表达说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功能,这就是人际功能。

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

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

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
概念意义指的是一个概念、理论或主题在学术、科学、哲学等领域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概念意义的确定可以通过对其内涵、外延、普遍性、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概念意义对于学科领域的发展和理论建设非常重要,它可以指导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深入,促进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人际意义是指一个个体在与他人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价值和意义。

人际意义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互助、合作等方面,它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和情感健康有重要影响,也对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人际意义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互动机制,以促进人们相互理解、尊重、支持和合作。

语篇意义指的是一段文字、文本或话语在语境中所传达的信息和意义。

语篇意义是文本分析和语言理解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信息的重要性和层次结构等方面。

通过分析语篇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字、文本和话语的目的、内容和意图,从而有效传达和交流信息。

综上所述,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在不同领域和层面上都有各自的重要性和意义,它们分别关注于学科发展、人际交往和语言理解等方面,对于人类的思考、交流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常对人际意义的分析大多从语气和情态两方面着眼(Halliday 1994),而在情态中,韩礼德又分为情态
(modalization)和意态(modulation),分别对应于逻辑中所区分的模态性情态和责任性情态。

一般认为,模态性情态的作用是说话人对真实值表示不确定或缺少承诺,是认知型的,是说话人对所陈述命题现有知识状态的反应。

(353)
2.评价理论把评价性资源依语义分为三个方面:态度,卷入(engagement)和分级。

我们将看到在其中所谓卷入
和分级时认知型情态在语义上的泛化。

卷入指的是一系列语言资源,用来衡量说话人/作者的声音和语篇中各种命题和主张的关系;说话人或承认或忽略其言语所涉及和挑战的众多不同观点,并在如此多样性的观点中为他们自己的立场争得一个人际空间。

卷入包括所有使语篇和作者的声音具有主体间性的语言资源,如:投射和相关的表示声音来源/直接引语的结构(如he alleged, informed scientists have found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情态动词;情态和评论附加语以及相关形式(如perhaps, it may..., I think..., surely);预料中和预料外的关联词/连接词(如predictably, of course, amazingly)。

分级指的是一系列价值,说话人籍此把人际印象、言外之力及其言语容量分级(提高或降低),或籍此把他们语义类型的焦点变模糊或变清晰(如slightly, somewhat, very, completely)。

在本文中我们把这些语言资源都看作广义的认知型情态表达。

(354)
3.评价理论研究的内容是语篇/说话人表达、协商特定的主体间关系的语言资源。

在这个大范围里,该理论
更为关注的是评价、态度和情绪的语言,以及一系列把语篇命题和主张人际化的人际功能的词汇语法手段的详细描述。

即,它关注那些使说话人和其所说话的关系发生变化的手段,这些手段使单个言语和整个语篇的人际关系都发生变化。

(353)
4.如果我们不仅把意义的建构看成是个人的,更看成是社会的,即把语篇看成是与实际的或潜在的读者协商
意义时,我们就转向了认知型情态人际意义的最广义层面,在这个层面,认知型情态成了语篇背后多种声音的指征,给了读者更广的建构意义的空间。

(355)
5.可以说所有关于话语中声音的讨论都受到巴赫金“多声”和“互文性”概念的影响(Bakhtin 1981)。

在这些概念中,巴赫金坚持认为所有语篇都有互文的性质,都指涉、回应并在不同程度上包容其它实际或可能的语篇。

多声的观点强调的是语言在把说话人和其语篇放置在纷繁各异的社会立场和世界观中的作用,任何文化中都有这些纷繁各异的社会立场和世界观;所有语篇都反映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现实或意识形态立场,并因此进入与一系列相同或不同的受社会语境决定的社会立场的不同程度的结盟。

因此语篇中的每一意义都出现在社会语境中,(在该语境中也可以产生其它的各种意义或相反的意义),其社会意义取决于它与其它各种意义一致或相反(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的关系。

(355)
6.从多声的角度来看,我们把言语看成是必然引起、承认、回应、期待、修正或挑战一系列或多或少不同
的立场或观点。

(356)
7.
8.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