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译文及释义

张迁碑译文及释义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 186 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

文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1) 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2) 。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3) 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4) 。文景之间,有张释之(5) ,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6) ,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7) ,更问啬( 8)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9) ,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10) ,广通风俗,开定畿寓(11) ,南苞八蛮(12) ,西羁六戎(13) ,北震五狄,东勤九夷(14) 。荒远既殡(15) ,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16) 于君,盖其繵縺(17) ,缵戎鸿绪(18) ,牧守(19) 相系,不殒高问(20) 。孝弟于家,中謇(21) 于朝,治京氏易(22) ,聪丽(23) 权略,艺于从畋(24) ,少为郡吏,隐练(25) 职位,常在股肱(26) ,数为从事(27) ,声无细闻(28) 。徵拜郎中(29) ,除谷城长,蚕月(30) 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31) 。八月算民(32) ,不烦於乡。随就虚落(33) ,存恤(34) 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35) ,其道区别,尚书五教(36) ,君

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37) 。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38) 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西门带弦(39) ,君之体素,能双其勋(40) 。流化八基(41) ,迁荡阴令。吏民颉颃(42) ,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43) ,有功不书,后无述焉,於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44) 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45) 。於穆(46) 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本(47) ,兰生有芬。克岐有兆(48) ,绥御有勋(49) ,利器不觌(50) ,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51) 。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52) 同声,赁师(53) 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无祚(54) ,亿载万年。上部分释义:

1、陈留己吾:陈留,郡名,今河南东部。己吾,地名,今河南东南;

2、焕知其祖:明白地知道(张仲)是其远祖;

3、高帝:汉高祖刘邦。龙兴:喻新王朝的兴起。帷幕:此处指军中的帐幕;

4、析珪:受封。析:中分,一半在天子,一半在诸侯。留:地名;

5、文景:西汉文帝和景帝;

6、上林:苑名,秦曰苑,养禽兽供皇帝春秋打猎;

7、禽狩:以狩为兽。石门颂有“恶虫弊狩”亦通此例。苑令:指上林;

8、啬:小气;

9、啬夫:苑令以下的小官,此处指上林里养禽兽的小官。喋喋:多言;10、孝武:汉武帝刘彻。张骞:人名;11、畿寓:畿宇,疆宇,国土;12、苞:包括,指势力范围所及。八蛮:对南方部族邻国的鄙称;13、羁:ji, 平声,束缚。六戎:对西方部族

44、三代:夏,商, 邻国的鄙称; 14、震:通振,震慑,以威力服人。五狄,对西北方部族 邻国的鄙称。东勤九夷,使东方的九夷来为汉帝国效劳; 15、殡:以殡

为宾。宾:曰服之意; 16、爰既且:当为爰暨,汉魏碑文中习语。爰: 语气助词。暨,及,到; 17、繵縺:即蝉联; 18、缵: zuan, 三声,继 承。戎:同汝。全句为继承张家的恢宏的造绪; 19、牧守:州郡的长

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20、高问:崇高的声誉。问:通闻,声誉; 下部分释义21、中謇:以中为忠。謇:jian,三声,a,正直;b, 口吃, 言辞不顺; 22、京氏易:《京氏易传》,西汉京房作; 23、聪丽:聪, 察也; 丽,思也。 全句是善于观察与思考权变谋略; 24、艺于从畋: 畋,

tian ( 二声),打猎,此处应为 “政”,多才多艺。 25、隐练:隐,安 也;练,干也; 26、股肱:肱 (gong, 一声)。辅佐皇帝的大臣; 27、从 事:官名; 28、细闻:微词,隐晦的批评; 29、郎中:官名; 30、蚕月: 夏历三月; 31、腊正之祭, 休囚归贺: 腊祭百神, 纵囚归家; 32、算民: 汉代的人丁税,亦作 “算人”,碑中为别体字; 33、随就虚落:随时造 访一些林落,虚今作 “墟” ; 34、存恤:安慰抚恤; 35、子贱:孔子的 学生,孔子叹息他治理的地方太小。蔑:小也; 36、尚书五教:父义, 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37、诗云恺悌,君隆其恩:恺悌君子,温和 乐观而又简朴平易近人; 38、邵伯:即召伯,西周时人; 39、晋阳佩玮,西门带弦:韦,碑作玮, 牛皮条,取其柔韧之意,弦门弦; 40、君之体素,能双其勋:体素此处 指

气质;41、流化八基:广布教化八年。基通“期”;42、吏民颉颃:吏民上下奔走;43、前喆:喆同哲,前辈的哲人;

周;45、诗云旧国,其命惟新:至周文王,周乃成为新国;46、於穆:赞叹词。於,叹词;穆,美;47、纪行求本:求有释“来” ,误。言纪其行而求其始也;48、克岐有兆:克岐谓渐能行走,后多借以形容幼年聪慧。有兆,有预兆;49、绥御:绥,安也。御,治也;50、觌:di, 二声,相见,觌面;51、蔽沛棠树,温温恭人:应作蔽芾,幼小貌。温温,和柔貌。恭人,谦恭之人。52、佥:qian, 一声,全都;53、赁:租,租房,租车,出工;54、祚:福,皇帝的地位。

张迁碑碑文及注释

张迁碑 原文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1)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2)。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3)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4)。文景之间,有张释之(5),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6),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7),更问啬(8)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9),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10),广通风俗,开定畿寓(11),南苞八蛮(12),西羁六戎(13),北震五狄,东勤九夷(14)。荒远既殡(15),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16)于君,盖其繵縺(17),缵戎鸿绪(18),牧守(19)相系,不殒高问(20)。孝弟于家,中謇(21)于朝,治京氏易(22),聪丽(23)权略,艺于从畋(24),少为郡吏,隐练(25)职位,常在股肱(26),数为从事(27),声无细闻(28)。徵拜郎中(29),除谷城长,蚕月(30)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31)。八月算民(32),不烦於乡。随就虚落(33),存恤(34)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35),其道区别,尚书五教(36),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37)。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38)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西门带弦(39),君之体素,能双其勋(40)。流化八基(41),迁荡阴令。吏民颉颃(42),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43),有功不书,后无述焉,於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44)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45)。於穆(46)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本(47),兰生有芬。克岐有兆(48),绥御有勋(49),利器不觌(50),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51)。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52)同声,赁师(53)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无祚(54),亿载万年。 上部分释义: 1、陈留己吾:陈留,郡名,今河南东部。己吾,地名,今河南东南; 2、焕知其祖:明白地知道(张仲)是其远祖; 3、高帝:汉高祖刘邦。龙兴:喻新王朝的兴起。帷幕:此处指军中的帐幕; 4、析珪:受封。析:中分,一半在天子,一半在诸侯。留:地名; 5、文景:西汉文帝和景帝;

张迁碑释文

【原文】 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已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于留。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通兽)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于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殡(通宾),各贡所有。张是(通氏)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既且为暨之误)于君,盖其繵縺(即缠连),缵(即继)戎鸿绪,牧守相系(即继),不殒(通陨)高问,孝弟于家,中(通忠)謇于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畋(政之误)。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征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亻蔡](祭之异写),休囚归贺。八月[打不出这个字](筭之简写,通祘)民,不烦于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犂(即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即佩韦之俗字),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于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 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来字右上一点,据考为求字)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 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木片](析之俗字),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赁师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天秨,亿载万年。 【背景】

张迁碑释文

张迁碑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初出土。碑高九尺五寸(2.92 米),宽三尺二寸(1.07米)。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共五百六十七字,字径3.5厘米,隶书;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碑文隶书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是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现存最早拓本为明拓本(“东里润色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原文译文)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名字叫迁,字公方。是陈留郡己吾地方人。 君之先出自有周,君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代, 周宣王中兴,有张仲,周宣王中兴的时候,有一个叫张仲的大臣, 以孝友为行,将善待父母和兄弟作为行为准则, 披览诗雅,焕知其祖。披阅一下诗经小雅篇,就可以明显地知道张仲是张氏祖先。 高帝龙兴,汉高祖龙兴的时候 有张良,善用筹策,有一个叫张良的大臣,善于运用谋略, 在帷幕之内,在军帐内指挥作战, 决胜负于千里之外,就可以决胜千里之外, 析圭于留。汉朝开国后,被封在留地,称留侯。 文景之间有张释之,文帝和景帝期间,有张释之, 建忠弼之谟,忠诚辅佐皇帝,建立了功业, 帝游上林苑,有一次,皇帝游览上林苑, 问禽狩(兽)所有,问哪里有禽兽, 苑令不对,苑令答不出来, 更问啬夫,再问啬夫, 啬夫事对,啬夫答对了, 于是进啬夫为令,于是,决定提升啬夫为苑令, 令退为啬夫,苑令降为啬夫, 释之议为不可,张释之谏议说,不可以这样做, 苑令有公卿之才,苑令有公卿的才干, 啬夫喋喋小吏,啬夫是只会说几句话的小吏, 非社稷之重,不是国家的重臣, 上从言。皇上听从了他的话。 孝武时有张骞,孝武帝有张骞, 广通风俗,广泛地沟通汉朝与其他国家的风俗, 开定畿寓(宇)开拓并且平定了周边地区,

张迁碑译文及释义

张迁碑译文及释义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 文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1)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2)。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3)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4)。文景之间,有张释之(5),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6),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7),更问啬(8)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9),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10),广通风俗,开定畿寓(11),南苞八蛮(12),西羁六戎(13),北震五狄,东勤九夷(14)。荒远既殡(15),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16)于君,盖其繵縺(17),缵戎鸿绪(18),牧守(19)相系,不殒高问(20)。孝弟于家,中謇(21)于朝,治京氏易(22),聪丽(23)权略,艺于从畋(24),少为郡吏,隐练(25)职位,常在股肱(26),数为从事(27),声无细闻(28)。徵拜郎中(29),除谷城长,蚕月(30) 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31)。八月算民(32),不烦於乡。随就虚落(33),存恤(34)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35),其道区别,尚书五教(36),君崇其宽。

张迁碑译文及释义

张迁碑译文及释义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 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文景之间,有 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 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 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 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 九夷。荒远既殡,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于君,盖 其繵縺,缵戎鸿绪,牧守相系,不殒高问。孝弟于家,中謇于朝,治 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畋,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 为从事,声无细闻。徵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 正之祭,休囚归贺。八月算民,不烦於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 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其 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 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 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 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於 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 新。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 求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 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 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惟中平三年,岁 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 佥然同声,赁师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无祚,亿载万年。

张迁碑原文及译文

张迁碑原文及译文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又名《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于山东,是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碑高2.92米,宽1.07米。 碑主人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迁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此碑是谷城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之功德而立,铭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一件作品,它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落笔稳健,是汉隶的代表作之一。 君讳迁,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 君名字叫迁,是陈留郡己吾地方人.君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代, 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 周宣王中兴的时候,有一个叫张仲的大臣,将善待父母和兄弟作为行为准则,披览诗雅,焕知其祖。 披阅一下诗经小雅篇,就可以明显地知道张仲是张氏祖先。 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 汉高祖龙兴的时候有一个叫张良的大臣,善于运用谋略, 在帷幕之内,决胜负于千里之外,析圭于留。 在军帐内指挥作战,就可以决胜千里之外,汉朝开国后后,被封在留地,称留侯。 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 文帝和景帝期间,有张释之,忠诚辅佐皇帝,建立了功业, 帝游上林苑,问禽狩(兽)所有 有一次,皇帝游览上林苑,问哪里有禽兽 苑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

苑令答不出来,再问啬夫,啬夫答对了, 于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 于是,决定提升啬夫为苑令,苑令降为啬夫, 释之议为不可, 张释之谏议说,不可以这样做, 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 苑令有公卿的才干,啬夫是只会说几句话的小吏,不是国家的重臣,皇上听从了他的话。 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宇) 孝武帝有张骞,广泛沟通汉朝与其他国家的风俗,开拓且平定了周边地区, 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殡(宾)各供所有。 向南囊括了八蛮部落,向西占领了六戎部落,向北震慑了五狄部落,向东安抚了九夷部落,荒远地区都已经宾服了,各自向汉朝供奉他们的财物。 张是(氏)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暨)于君, 可见,张氏辅佐汉朝,世代都记载着他们的功德。等到了君这一代, 盖其繵縺(蝉联),缵戎鸿绪,牧守相系(继),不殒高问(闻), 大概就是他们后代的继承人,继承发扬了前辈伟大的业绩,世代做官相互继续,没有辱没好的声名。 孝弟(悌)于家,中(忠)謇于朝, 在家里能做到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对朝廷做到忠诚正直, 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畋 精通京氏所传的易经,君机智灵活而有韬略,特别善于耕种农田, 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 年轻时作过郡吏,精熟本职上干练有能力,常常被派在重要岗位上。 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征拜郎中,除谷城长 多年做从事,细小的事情都能明察,被朝廷征召任郎中,又被任命为谷城县的县令

张迁碑译文及释义

张迁碑译文及释义 《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时期的隶书碑刻,现藏于山东泰山岱庙。其碑文主要记载了张迁的生平事迹,以及其在任期间的政绩和功德。 《张迁碑》的内容主要是为纪念张迁的功绩而作。以下是《张迁碑》的主要内容: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于千里之外,析珪于留。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于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今上不量主卑,下不量臣卑,此非所以助治世明主也。”帝乃止。孝武时,有张骞,使大夏,还为校尉,封博望侯。 家世孝友,称为义门。君体孝性笃,友于兄弟,雅好儒术,非礼不动。元初二年,举孝廉,除郎中,拜谒者,迁杨州刺史。四年,拜尚书。六年,迁东莱太守。八年,征拜河南尹。视事三年,政化大行。以疾去官,吏民思之,怀棠树之惠,而为之作颂。君有清徽,能理剧,勤吏职,其有惠政,民以安之。 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云,念其遗爱,遮道留之。及迁魏郡太守,以军兴,拜太中大夫。其年,拜使持节、安乐太守。君下车,崇尚俭约,忧民如病。郡内大治,民怀其德,立碑颂之。

君之子孙,盖子贡之裔也。有孔璋,字叔圭,以文才给事郡,早卒。有子名融,少有令誉,为尚书郎,稍迁南阳太守,坐事免。有孙名谌,字季方,名在仕籍,更为官族。 自君之祖,以至于君,积善累仁,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可谓仁慈之至,积德之厚矣。故铭曰: 皇矣张君,秉德醇固。难进易退,在公之节。纪纲万邦,必以道率。纠谬绳违,不避强御。屯夷荒服,翦伐大逆。化行蛮貊,德被海裔。威遏三略,德盛八区。过都越国,蹶角受书。金声玉振,弥久不渝。遂阶高位,冠盖相属。既立丰碑,竭兹颂诗。 重点词的解释: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孝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雅:平素,向来。 -三年:这里指元始二年(公元2 年)。 -谒者:官名,即谒者仆射,负责传达皇帝旨意,也负责接待宾客。 -迁:升职。 -扬州:东汉时的州名,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张迁碑译文

汉代张迁碑译文 《张迁碑》(《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东东平县。现陈列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碑高2.92米,宽1.07米。 碑主人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迁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纪之。碑阴三列,上两列各19行,下列3行,刻有捐钱人题名和钱数。碑阳隶书15行,满行42字,共567字,字径3.5厘米。碑阴刻立碑官吏41人衔名及出资钱数,共3列41行323字,隶书,字径3.5厘米。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2行12字,字径9.5厘米。书体意在篆隶之间又能有意曲屈,似汉印之缪篆。12字分两行而无列,布局紧密大小错落,浑然一体,或挪让、或盘曲、或长短、刚健有力,实为额中之妙品。 此碑在明初掘地时发现,立于东平儒学明伦堂前,当时碑文完好可读,到明正德年间,仅残缺5字,“东里润色”4字尚好;清乾隆年间,“东里润色”“东”字泐半边,“润”字泐半边,其水旁尚存中点,“色”字与下边的“君”字泐大半。建国后,在东平县政府院内建亭一座,立碑于内。1966年移至岱庙炳灵门,外置玻璃罩加以保护。此时残泐65字,不可认读的36字。1983年10月移岱庙碑廊。 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词旨淳古,隶书朴茂,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蚕不并头,雁不双设,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是雕刻、书法艺术的珍品。 最早著录此碑的是明都穆《金薤琳琅》。清初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疑其为后为摹刻。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刻碑书风朴茂端直,非汉人不能为,再加上自然剥落的痕迹,更非人为,碑为原刻。1973年出土的《鲜于璜碑》与此碑风格相近,而《鲜于璜碑》早《张迁碑》21年,二者均为汉隶中方笔之典型。 《张迁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的故宫博物院藏本为最佳称“东里润色”本。 张迁碑是汉朝时的产物。碑文的内容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除歌功颂德之外,还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和三世因果积德观。 三世因果积德观。张迁的祖上,追溯到周朝的张仲,汉高祖的张良,文景的张释之,孝武的张骞。特别是汉朝,张氏辅助刘皇,更是人才辈出。“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旦於君,盖其繵縺,缵戎鸿绪,牧守相系”。好像张氏就是刘家的忠诚追随者,冥冥中世代相随。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贵不过一代。汉朝的张氏能累世出英才,乃开朝元老、道派人物张良的阴德和家传秘诀所赐的。“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有势不使尽,多为子孙计。张氏辅佐汉室,其德义世代都有继载,直至于君(张迁),蝉联不绝。张迁本人,对汉家朝廷忠心眷眷,对家庭长辈孝顺,认真研习《易经》,聪明又善于谋略,深懂为政之道。“孝弟於家,中謇於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於从畋”。 当时人们对一个当权者张迁的功绩是怎样评价的。一是善于出谋划策。“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二是治理谷城有方,人民安居乐业。“征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八月筭民,不烦于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犂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三是性格好、人品好。张迁为人宽容善良,讲恺悌和乐,崇尚仁义。张迁如白雪淳厚、兰花芬芳、深渊鱼儿、爱民棠树等等不一而足。张迁比历史的子贱还大气,具有子产文章的仁德,如召公善政,集晋阳和西门豹两人的长处。

张迁碑全文及译文

张迁碑全文及译文 1汉故谷2城长荡3阴令张4君表颂 5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已吾人也。君之先6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7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8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9里之外,析珪(guī同“圭”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于留。文景之间,有张释之,10建忠弼之谟(mó计谋)。帝游上林,问禽狩所有。苑11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于是进啬12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13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14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15开定畿(jī靠近国都的地方)宇,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16狄,东勒九夷,荒远既宾,各贡所有。张是17辅汉,世载其德,爰(曰)暨(到达)于君,盖其繵縺(蝉联),18缵(zuǎn继承)戎鸿绪,牧守相系,不殒高问。孝弟于19家,中謇(jiǎn正直)于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20从畋(tián打猎)。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21为从事,声无细闻。徵拜郎中,除谷城长。22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23贺。八月算民,不烦于乡。随就虚落,存恤24高年。路不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25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

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26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27于棠。晋阳佩玮,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28双其勋。流化八期,迁荡阴令。吏民颉颃(xiéháng 对抗),29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30鲁,考父颂殷。前哲遗芳,有功不书,后无31述焉。于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以32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33于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34仁。纪行求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35有勋。利器不觌(dí相见),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36爱在民。蔽芾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37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38疆,子子孙孙。惟中平三年,39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40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qiān全)然同声,赁41师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天祚,亿42载万年。 碑阴文(上列十九行) 故安国长韦淑珍钱五百; 故从事韦少口钱五百; 故从事韦元雅钱五百; 故从事韦元景钱五百;

张迁 碑 白话译文

张迁碑白话译文 已故的君,名叫迁,字公方,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已吾村的人。君的祖先出自周朝。 周宣王中兴,有张仲辅佐,他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朋友闻名于世,还能对《诗经》倒背如流,不忘祖先恩德。 汉高祖刘邦登基称帝,有张良辅佐,他善于在军中帐内筹划计谋,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的封地在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 汉文帝、汉景帝时代,有张释之辅佐,他为江山社稷,竭尽全力,赤诚无私。在汉文帝视察《上林苑》时,汉文帝问苑令:“我能在此苑内打猎吗?”苑令答:“不可以,此苑是军事训练重地,任何人都不能在此处狩猎。”文帝又问旁边的一位啬夫,啬夫答:“尊敬的帝王,整个国家都是您的,您完全可以在此苑内狩猎。”汉文帝闻此言大喜,当场宣布:“撤苑令为啬夫,提拔啬夫晋升为苑令。”这时,汉文帝身边的廷尉官张释之站出来说:“帝王,您的圣旨欠妥,苑令不让您在此处狩猎,是为江山社稷考虑,他有公卿之才,不能撤他的职位。啬夫只是为了保全个人私利,万万不可以重用。”文帝思虑半晌说:“释之的建议是对的。”收回了圣旨,听取了释之的建议。 汉武帝时期,有张骞辅佐,对外开放,相互交流。开辟扩大国家疆土,还曾参于了征伐北狄和西戎,收复了南舒和楚荆。在辽阔宽敞的郊外祭祀天帝,各诸侯贡上最好的祭品。张骞辅佐汉室有功,世世代代记载着他的美德和功劳。

于是,张骞君在连续任职期间,能继承祖业兴国邦。抓好农牧业生产,维护好社会稳定,不损失他的崇高声誉。 他在管辖的封地内,德行端正,遵循礼仪。事君忠诚正直。治理镐京,勤于职守,使用手中权力严肃谨慎。才能和技能用于抓好农业种植和狩猎。青年任小吏时,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意在将来为国家效力。在身边的同僚中,从未听到过他有任何过失。 在担任郎中令前,任谷城长官时,三月做好春耕播种农务,打开城邑四门,保持道路畅通。腊月农闲时节,率领众民祭祀神明,被拘禁的人也要放归本族助祭。八月秋收农忙季节,不役使劳力,不扰民生事。顺其自然,爱抚、体恤年老体弱者。社会治安稳定,东西丢失在路上,没有人拾为己有。春耕播种季节,人们食宿在田间。三百年后的今天,黄巾造反初期,人多势众,铺天盖地,到处焚烧官府,攻占城邑,但是谷城毫发无损。这是张骞君的功劳啊!真可惜啊!当时他管辖的地盘太小了。谷城是守礼义之都,这是与其他城邑的最大区别。 张迁君在担任尚书令,掌管文书奏章期间,把《尚书》列入五经之一,主要是为了推崇崇高的思想美德。《诗经》一书里说:和乐平易真君子,恩泽盛大深厚,和颜悦色好君子,仁义待民。 召伯封地在陕西,君的美德好比葱茏的甘棠树。觐见君主时衣服大带上系美玉和佩瑶,驻守城池时佩带宝剑和弓弦。君的品德善良,文武双全,屡建奇功。 周公兴师向东征伐,西方众子民祈祷军中将士凯旋。广大民众称

汉隶:《张迁碑》译文浅析

汉隶:《张迁碑》译文浅析 [注释]:①“召伯分陕,君懿于棠”:召伯即召公,周武王的堂弟,姓姬名爽。因早年采食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史称“召公”。他和周公共同辅佐成王,位高权重。分陕:《公羊传·隐公五年》:“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周灭商后,周公封于鲁,召公封于燕。(上个世纪在北京琉璃河地区发现了召公始封地。)“君懿于棠”:懿,美、善。棠,即甘棠,俗称杜梨、棠梨。《史记·召公传》:“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②“晋阳佩韦,西门带弦:”《韩非子·观行篇》:“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晋阳,赵鞅邑,安于为赵氏臣。韦,皮绳,性柔韧,性急之人佩以自警;西门豹性缓,故带弦自戎。弓弦紧绷,故以此提醒自己。按《韩非子》所记,应是晋阳性缓,西门性急。碑文记颠倒了。 ③“流化八稘”:稘,周年,同“期”。 ④荡阴令:荡阴县属河内郡,在今河南省荡阴县。张迁在谷城县任职八年,有善政,现在要改调荡阴县任职,故有下面“随送如云”情景。 ⑤“周公东征,西人怨恩”: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他与召公一起辅佐成王。时管叔、蔡叔等叛乱,周公出师东征,三年方平。西人庆祝胜利,悼念亡者,有哀思之情。见《诗·破斧》。 ⑥“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奚斯曾作《鲁颂》,正考父作《周颂》。有人以为,下面“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诸句应在此处。意为因为有了《鲁颂》、《周颂》,时代虽远,也感觉很近。原碑应是误置。 [译文]:召公分主陕地以西,他在甘棠树下留下善政美名,张君之美名,亦不相让或犹过之。昔日晋阳(董安于)性急,故佩韦(皮绳)以自警;西门豹性缓,则带弓弦作为鉴■。而张君素质很好,

《张迁碑》原文及泽文

《张迁碑》原文及泽文 [原文]: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之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 [译文]:张君名讳迁,字公方。是陈留郡己吾县人。张迁之先人,出自周朝,周宣王中兴之时,有个张仲,以孝著名,只要看一下《诗经》之“雅颂”部分,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其祖先的情况。汉高祖刘邦兴起之时,有谋士张良,善用计谋,能筹划于帐幕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后来被封为“留侯”。 [原文]: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兽(狩)所有,苑令不对,更向啬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 [译文]:在西汉文帝和景帝之际,有个张释之,他是一个忠于职守、敢提意见的辅佐大臣。(他跟随)文帝游上林苑。文帝问苑中有多少禽兽?苑令答不上来。又问啬夫,啬夫却对答如流。于是文想提拔啬夫为苑令,苑令退为啬夫。张释之建议说,这不可以。因为苑令有公卿大臣的才能,啬夫只是一个只会喋喋不休的小吏,不是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文帝就听从了他之的意见。 [原文]: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宾(殡),各贡所有。 [译文]:汉武帝时,有个叫张骞的人,广泛地勾通了诸地与本土不同的风俗教化,开拓、安定了边境地区。其范围南面包括了八蛮、西部羁糜了六戎、北部威震于五狄、东西到达九夷。荒远地区既已宾服大汉,都来进贡他们的特产。 [原文]: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暨(既且)于君,盖其缠联

(繵縺),缵戎鸿绪,牧守相系,不殒高向。孝弟于家,忠(中)謇于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政(畋)。 [译文]:张氏辅佐汉室,其德义世代都有继载,直至于君(张迁),蝉联不绝。他继承了这宏大的端绪。州牧、太守相继,都要不曾辱没这大好的声名。在家中他能尽孝悌之情,在朝廷,也能作到忠厚正直。他能通晓京房的《易》学。能聪敏地掌握权变策略。他是以文从政的。 [原文]: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徵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八月算民,不烦於乡。 [译文]:张迁少时任郡吏,他能精确熟练地完成任务,故常常成为骨干力量。又多次成为郡守的从事(郡守自辟的僚属).并不因为他自己不事张扬而不为人知。故后来他被拜为郎中和谷城县长。农历七(农忙之时)能够做到四门不闭;腊月行祭之日,他将囚徒放假回家,他们都能按时归来,以感谢他的恩德。八月计算人口赋税等事,也不麻烦乡人。 [原文]: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 [译文]:他随便住在很简陋的村落的院子中。他体虚年迈之人。(在他治理之下,社会风气良好)能做到在路上丢了东西,无人捡为已有;种完地后露宿野外,也不会有任何问题。黄巾起义后,城市都被烧毁,惟独他治下之县城完整无损。 [原文]:子贱孔蔑,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 [译文]:孔子曾说子贱所在的地域及其气量太小,而张君与他完全不同。《尚书》载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张君最崇拜其宽容;

汉《张迁碑》释文以及翻译

汉《张迁碑》释文以及翻译 【原文】 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已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于留。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通兽)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于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殡(通宾),各贡所有。张是(通氏)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既且为暨之误)于君,盖其繵縺(即缠连),缵(即继)戎鸿绪,牧守相系(即继),不殒(通陨)高问,孝弟于家,中(通忠)謇于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畋(政之误)。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征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亻蔡](祭之异写),休囚归贺。八月[打不出这个字](筭之简写,通祘)民,不烦于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犂(即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即佩韦之俗字),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于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 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来字右上一点,据考为求字)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

张迁碑译文

张迁碑译文 原文: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已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于留。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通兽)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于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殡(通宾),各贡所有。张是(通氏)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既且为暨之误)于君,盖其繵縺(即缠连),缵(即继)戎鸿绪,牧守相系(即继),不殒(通陨)高问,孝弟于家,中(通忠)謇于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畋(政之误)。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征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亻蔡](祭之异写),休囚归贺。八月[打不出这个字](筭之简写,通祘)民,不烦于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犂(即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即佩韦之俗字),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于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 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来字右上一点,据考为求字)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 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木片](析之俗字),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赁师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天秨,亿载万年。 繁体: 君諱遷,字公方,陳留已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興,有張仲,以孝友為行,披覽詩雅,煥知其祖。高帝龍興,有張良,善用籌策,在帷幕之內,決勝負千里之外,析珪於留。文景之間,有張釋之,建忠弼之謨。帝游上林,問禽狩(通獸)所有。苑令不對,更問嗇夫。嗇夫事對,於是進嗇夫為令,令退為嗇夫。釋之議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嗇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從言。孝武時有張騫,廣通風俗,開定畿寓,南苞八蠻,西羈六戎,北震五狄,東勤九夷,荒遠既殯(通賓),各貢所有。張是(通氏)輔漢,世載其德,爰既且(既且為暨之誤)於君,蓋其繵縺(即纏連),纘(即繼)戎鴻緒,牧守相系(即繼),不殞(通隕)高問,孝弟於家,中(通忠)謇於朝,治京氏易,聰麗權略,藝於從畋(政之誤)。少為郡吏,隱練職位,常在股肱。數為從事,聲無細聞。徵拜郎中,除谷城長。蠶月之務,不閉四門。臘正之[亻蔡](祭之異寫),休囚歸賀。八月[打不出這個字](筭之簡寫,通祘)民,不煩於鄉。隨就虛落,存卹高年。

张迁碑译文

张迁碑之宇文皓月创作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碑文隶书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是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现存最早拓本为明拓本(“东里润色本”),藏于故宫博物院。《张迁碑》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碑高九尺五寸(2.92 米),宽三尺二寸(1.07米)。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共五百六十七字,字径 3.5厘米,隶书;碑阴刻立碑官吏四十一入衔名及出资钱数,共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共四十一行三百二十三字,隶书,字径 3.5厘米;碑额篆书题“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有似印文中缪篆,人因以篆目之。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克不及,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 书法特点 《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通篇为方笔, 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 运笔多采“方笔”,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笔道粗细介于二分笔与三分笔之间。波画的提按过渡不甚明显,有别于孔庙三碑的大撇重捺。“于方直中寓圆巧,笔划粗细相间,生动自然”。[1] 字形偏于古拙一路,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虽字迹多漫漶,然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结字运笔已开魏晋风气。结构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更,殊多生趣,而又沉着方劲。碑阳之字朴雅秀隽,碑阴之字稍见纵肆,皆高洁明朗。学汉隶者,都以此碑为最后范则。然而得其方秀者多,得其凝厚者寡盖其含蓄内蕴得之不容易也。深望智者能得其兼。 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张迁碑》上承西周《盂鼎》书风,四周平满,严正朴茂,而且接近楷法,开启北魏《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一路书法。亦有人认为,“北魏《郑文公碑》、《始平公造像记》等石刻、造像无不与它有着嫡乳关系”。[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