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转变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涵盖了政治、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体现在政治观念的改变上。
中国在19世纪中叶遭遇到列强侵略,社会发生严重危机,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无法应对这些挑战。
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强调民主、自由、平等等政治观念,认为只有革新政治制度才能拯救中国,例如洋务运动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之后,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中国成功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始了建立现代国家的努力。
这些政治观念的转变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也体现在哲学思想的变革上。
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的科学、哲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对传统中国哲学产生了巨大冲击。
一些思想家开始接受西方的启蒙思想,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主张西学东渐,提倡科学、民主与自由等观念。
而另外一些思想家则提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复兴,如胡适、钱玄同等人,他们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概念,主张以新文化思想取代旧的封建文化观念。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还在文化领域体现出来。
近代中国的文化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变。
传统的封建文化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接受新的艺术、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
一些文化思想家开始提倡以科学为基础的文化艺术,如胡适的“白话文运动”就是这一思潮的表现。
近代中国的文化也开始注重民族自尊,倡导民族精神的复兴,例如维新运动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可谓是多元而复杂的进程。
政治观念的改变、哲学思想的转变、文化领域的变革都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程,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身国情的新的思想观念。
这一过程为中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知识归纳一、晚清政局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两个“伟大转折”与三次“历史性转变”

两个“伟大转折”与三次“历史性转变”作者:刘武生来源:《百年潮》2011年第07期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历了两个“伟大转折”与三次“历史性转变”。
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个“伟大转折”的标志,标志着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路线的转折。
三次“历史性转变”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转变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
在这三次“历史性转变”中,前两者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后者是社会经济体制性质的转变。
无论是两个“伟大转折”,还是三次“历史性转变”,都使近百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具有不可磨灭的深远意义。
一中共党史上的第一个“伟大转折”,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同志,独立自主地批判了中央红军指挥机关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长征中实行退却逃跑的战略错误,决定采取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
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改变了中央和红军的领导。
“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扩大会完毕后中央常委即分工,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由遵义出发到威信的行军中,常委分工上,决定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总的责任。
”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这就使工农红军在极端险恶的情况下转危为安,保证了它战胜种种困难而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从而使中国革命转入节节胜利的新的历史时期。
因此,遵义会议被公认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关于遵义会议是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党的有关文件和参加遵义会议当事人的回忆讲话、笔记和文章,都有所论及。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一.作用: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挽救国家危亡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带有反帝爱国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樊篱,提出了变革清王朝政治制度的要求,而且付诸实践,维新派最终的主张,是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
2.戊戌维新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维新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促进。
维新运动对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
尽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阻力,但他们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工作,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种,促使大批知识分子觉醒,其中不少人后来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
二。
局限性维新派对封建主义的妥协,反映在不敢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根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不敢否定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等等。
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
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
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
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本”到“民主”的转变

021文艺评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本”到“民主”的转变历代儒家“民本”思想发展与变迁农业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长期以来的经济模式,其具有商品交换不足,极度分散的特点。
千千万万个彼此相似又极其分散的乡镇组成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一方面要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另一方面又要维护社会安定,因此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产生了“尊君”的传统思想。
更重要的是,农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靠农民,农业生产需要广大农民辛勤耕耘,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统治者提供赋税和劳役,达到国祚绵长的目的。
传统农业社会的必然产物是“民为邦本”的思想。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中的两架马车由“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而这里“重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尊君”。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统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民众、治理民众。
早在商代后期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了民众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尚书·盘庚》篇提到“重我民”“畜民”。
对于“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的儒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探讨。
作为一个始终关注民生问题的政治思想家,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努力贯彻爱民、富民、教民、养民的思想,通过大力改善普通人民的生存条件,酌情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等措施,“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强调了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改善民生是统治者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但是他希望统治者能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他把改善民众生活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认为只要统治者自觉爱民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这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形象地刻画出封建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依附与消长的关系。
秦汉时期,贾谊系统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民本思想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水平。
他回答了前人没有深刻剖析的问题:历史事实已经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明,民的重要性在于,在君民关系的此消彼长中,最终的胜利者是人民。
他希望统治者认识到民的重要性,以此来巩固统治者的地位,从而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高考历史近代中西方的社会转型问题

及文化上的表现、借鉴与创新。如2011年广东文综第39题对
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的考查等。
解答思路
第(1)问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学习日本、翻译
日本的书籍明显多于欧美国家,同时学习的内容有自然科学 也有社会科学,根据分析可得出答案。第(2)问“中体西用” 的思想主要是从开设的课程上来看。从中国维护封建制度的 儒家经义和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存,可以得出答案。
影响要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来分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
总
录
计
5
57
2
32
24
321
7
123
38
533
7.1
-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专业 备注 各科预科阶段 均须开设的课
科目
经学科
政法科 文学科 商科 格致科 农科 工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清末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被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 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 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 思想。
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
理即可。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 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 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
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
1840年以来我国工业化思想的演变

1840年以来我国工业化思想的演变18世纪后期以来的工业化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稳定增强的最重要基础,它剧烈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社会关系。
钱纳里通过多国模型的分析,提出了多国增长模式,将随着人均收入而发生的结构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级产品阶段(即农业经济阶段);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也就是后工业化时代或称信息化时代97按此方法划分,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处于第二阶段。
一、中国近代的工业化思想明末清初,我国江浙一带兴起了规模不小的带有资本主义生产性质的手工工场,这可以看做我国工业化最早的萌芽,但是在封建保守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双重打击下,具有先天软弱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并没有发展起来,中国也没能真正自发地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所以,之后我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和发展都具有外生性特点,因为,中国的工业化客观来看是帝国列强侵略所造成的,虽然这并不是列强们的初衷。
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提出了军事工业化思想。
“内地炮舰非外夷之敌”,为了“制夷”他主张中国要“制炮造船”,并以“坚”和“利”为追赶西方的目1/ 7标118 。
林则徐提出了最早的带有军事特征的工业化思想。
魏源发展了林则徐的工业化思想,他在鸦片战争结束当年的《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了“师夷制夷”的口号,提倡创办民用工业等工业化强国的理想118。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清朝统治者设立了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金陵制造局等,由此而兴起的洋务运动及思想可以看做是我国工业化思想的创始阶段。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使我国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中体西用”的工业现代化也彻底宣告破产,“求强”、“求富”化为乌有。
于是,以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以工立国”、“定为工国”的国家工业化思想走上了历史的舞台119。
康梁的工业化思想更具备现代工业化的特点,非常有远见地提出了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问题。
中国近代富国富民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代富国富民思想的演变近代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近代发展历程,从“提出富国安民,创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俱全”的民族启蒙主张开始,到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封建思想转向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也演变出了丰富多彩的“富国富民”思想。
近代中国大多数诸子百家,辩论张扬“富国富民”思想。
比如,孟子提出:“爱国至义,故仁爱财则国家兴旺,富民有余。
”沈祖武先生提出:“财有择处则国家气定,民富则富。
”黄宗羲先生则强调:“富国富民,以文为本,以商为末。
”近代Chinas的政治领袖们也将“富国富民”的诉求贯彻到政策的实施和宣传中。
比如,洪秀全先生强调:“把官府给民的财物,用在施明政上,厚惠国民,增加百姓福利;把官府给民的财物,用在行商上,增力经营,增加国家财源”。
陈独秀先生提出:“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抚恤军人,让民脱贫助富的政策,以化解社会危机,提供民众经济实惠”。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将“富国富民”的宗旨贯彻到实践之中。
比如,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读的“中华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实行富国富民政策,关系国家前途,发展民族文化。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毛泽东把“富国富民”思想发展成“致富致强”思想,提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理想。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封建思想的死胡同里走出来,富国富民的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可,成为一种共识。
它成为中国共产党一统天下的宣言,也是中华民族实现和平发展的目标。
只要各民族的解放运动深入下去,加强行政效率,以改革创新孕育发展,民族财富会更加丰裕,富民福祉也会更加均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的中国,屡遭列强的侵略和宰割,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为了探索救国之路,先进的中国人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促成中国思想界的三次转变。
第一次转变:从闭关自守到学习西方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坚船利炮粉碎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进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开眼看世界’,面对现实,探索新知,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第二次转变:从学习西方技艺到学习西方社会制度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并开展了洋务运动。
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宣告了单纯学习西方技艺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方案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破产。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欲自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技艺,更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改造社会现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进入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时期。
第三次转变: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系统地提出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开展了“百日维新”,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结合中国实际,把从西方学到的资本主义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但是,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正当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为找不到革命的正确出路而痛苦的时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先进中国人开始把眼光集中到苏俄身上,他们从学习欧美转变为“以俄为师”;从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学说转变为学习马克思主义。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
热情歌颂十月革命,大力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中国掀起一个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运动,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新思潮的主流。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探索出一条正确而光明的革命道路。
经过近30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彻底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