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

合集下载

黄鹤楼诗十首全诗

黄鹤楼诗十首全诗

黄鹤楼诗十首全诗一、原文:1. 《登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 《望黄鹤楼》李白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援,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4.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5. 《黄鹤楼》贾岛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偏是战争留纪念,更无人与共传杯。

谁知此日凭轩处,肠断先皇旧剑归。

6. 《黄鹤楼闻笛》赵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如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8.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9. 《送客之鄂州》韩翃江口千家带楚云,江花乱点雪纷纷。

春风落日谁相送?唯有武昌官柳新。

此诗虽未提黄鹤楼之名,但武昌与黄鹤楼相关,也常被与黄鹤楼相关作品归于一类。

10. 《verge of the sea at Yellow Crane Tower》(《黄鹤楼之海边》此为翻译题目,原文没有精确对应中文名)(外国诗人模仿黄鹤楼诗风所作,仅为示例创作,不在古代经典黄鹤楼诗作内)Gray sea and blue sky blend,Yellow Crane Tower in sight.Waves leaped, as years flied.Sailors' tales, clouded the twilight.Fading sun, on the far shore.My heart, is a lonely bore.二、衍生注释:- 《登黄鹤楼》中的“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曾骑鹤过此。

黄鹤楼翻译简短

黄鹤楼翻译简短

黄鹤楼翻译简短1.黄鹤楼翻译《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黄鹤楼崔颢主旨: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之感叹.甲,课文要点:写作背景: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写景: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抒情: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於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问:1.前四句写甚麽抒发了何种感情答: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2.后四句抒发甚麽情思答: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乙,段落大意:首联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颔联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颈联写黄鹤楼前实景:江山依旧.尾联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在唐代,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号称长江南岸三大名胜,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滕王阁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岳阳楼建于开元四年(716)。

崔颢《黄鹤楼》赏析

崔颢《黄鹤楼》赏析

崔颢《黄鹤楼》赏析崔颢《黄鹤楼》赏析引导语:《黄鹤楼》由崔颢创作,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4.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5.萋萋(qi1):草盛貌。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赏析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

“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

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

崔颢《黄鹤楼》原文译文赏析

崔颢《黄鹤楼》原文译文赏析

崔颢《黄鹤楼》原文|译文|赏析《黄鹤楼》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而且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黄鹤楼》原文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及注释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54)不知其字,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11年(723)进士。

天宝初(742)官至太仆寺丞,后累官司勋员外郎。

早期诗作流于轻浮。

后期诗作多以边塞为题材,诗风变为慷慨豪迈。

《河岳英灵集》载:“颢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

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鲍照、江淹,须有惭色。

”有《崔颢集》,诗多散佚,《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西有黄鹤山,山西北有黄鹤矶,峭立江中,俯瞰江汉,极目千里。

旧传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过此,(一说三国时期的蜀汉大臣费文祎登仙,驾黄鹤在此憩息)故名。

它与湖南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是人们争相登临览胜的著名景点。

在众多题咏黄鹤楼的诗作中,崔颢的这首最为人称道,据说连诗仙李白也为之搁笔,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诗人首联承题概括介绍黄鹤楼:“昔人”,指过去传说中的仙人。

令人神往不已的仙人早已驾鹤而去,再也无缘一睹神采,只剩下“仙”去楼空的黄鹤楼,孤零零的矗立在江畔。

“昔”与“此”,给人以跨越时空的想象;“已”,包含错过繁华的遗憾;“空”,带着面对现实的怅然。

动人的传说想象与孤寂寥落的空楼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怅然失落的情绪、古今变化的感慨,暗含其中,为尾联的“使人愁”做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承上描写黄鹤楼的现状:仙人驾鹤,一去不返;白云悠悠,千年如此。

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随之而生,“千载”,更加重了这种沧桑无奈的意味;这里的“空”字,既写出了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的景象,又隐含岁月无情、人生短暂而自然宇宙永恒的历史感慨,更体现诗人对现实的迷惘、虚无之感。

《黄鹤楼》崔颢唐诗鉴赏

《黄鹤楼》崔颢唐诗鉴赏

《黄鹤楼》崔颢唐诗鉴赏【作品简介】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崔颢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可见对此诗的器重。

《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

传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久远的意思。

【翻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作者介绍】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作品有《崔颢集》。

崔颢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崔颢《黄鹤楼》鉴赏《黄鹤楼》译文及赏析答案

崔颢《黄鹤楼》鉴赏《黄鹤楼》译文及赏析答案

崔颢《黄鹤楼》鉴赏《黄鹤楼》译文及赏析答案《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黄鹤楼》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黄鹤楼》译文及注释二《黄鹤楼》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黄鹤楼》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黄鹤楼》分联详析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5.《黄鹤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5.《黄鹤楼》

黄鹤楼一、文学常识《黄鹤楼》的作者是崔颢(hào)。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二、诗词翻译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三、名句赏析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是写黄鹤楼上远眺所见景象,晴空下的汉水川流不息,江对岸汉阳城里的谷树清晰可见,江中长满茂盛芳草的鹦鹉洲,满眼美景一览无余。

但好风景往往会勾起人们的乡愁,因而为后面乡愁的书写做铺垫。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句借景抒情,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沉沉,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添了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茫空阔,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怀。

四、写作特色本诗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首联写黄鹤楼命名的由来,借传说落笔,渲染一种神秘色彩;颔联写黄鹤楼上空的白云景象,突出“空”的意境。

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颈联写黄鹤楼上观景,尾联点题,由颈联所写实景而引出乡关何处的愁绪。

本诗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畅所欲言(自由提问时间)
•大家有神马 •东东要 •提问滴? •什么都可以问哦 ~~~~~~~
小考题目
• 大家一定学得很开心很爽快 吧~~一定收获很多~~ • 那么…… • 就让我们来小考一下 • 测一测我们的学习成果
我们的演讲完毕!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江天相接的画面因白云的衬 托愈显宏丽阔大,诗人的心 境渐受感染而开朗。国家兴 亡历史变迁,如黄鹤一去不 返,物是人非,但白云还如 当今世态,悠悠千载。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艳阳高照,碧空如洗。写 景,其实也写出了诗人的历 史苍凉感。恍惚中,汉水岸 的树木化作思念之人,伫立 在眼前。
•白日下,汉江(平原)の碧 树清晰可数,鹦鹉洲的芳草 长得密密稠稠。 •日已黄昏,却不知何处是我的 家乡?面对江面上弥漫的茫 茫烟波,让我愁绪油然而生。
重点字词
•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 • 返:返回 空:只 • 悠悠:飘荡的样子 • 川:平原 • 历历:分明的样子 • 芳草:香草,古时常用于比作愁思 •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 乡关:故乡
交流时间!
•在初步了解了黄鹤楼以
后,大家一定会有N多 的话想跟前后左右交流 一下吧„„
•有没有谁……? •朗读一下这首诗 •读出你的情感 •读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有没有谁? •来试着自己 •翻译这篇文章……
全诗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驾黄鹤离去, 这个地方只留下了黄鹤楼。 •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会返回, 几千年过去了,只留下了白 云在这里飘荡。
美丽的黄鹤楼的传说
• 一千多年前,有位姓辛的老人在蛇山上开了酒 店,常客中有一道士,回回喝酒不买酒菜,只 用随身带着的水果下酒。店主人想他一定清贫, 执意不收他的酒钱,同他交了朋友,道士也不 推辞,就此领受。一天,他用橘子佐酒,饮罢, 用橘皮在酒店的壁上画了一只黄鹤,自言道: “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遂去,再也没 有见他回来。店中吃酒的人里,有好奇的想当 场试试,面对壁上的画拍手,那黄鹤展翅飞下, 在店外舞了一圈,又复原位。此事迅速传开, 酒店大旺,连店里井水也喝干了。当地一名贪 官借口要除妖,命人把那面墙壁移到官府,谁 想船行到中途,黄鹤抖翅飞走了,贪官追鹤, 葬身江中。卖酒老人为怀念仙鹤,在原址建立 了黄鹤楼。
提问:
• 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诗 词著名的文章? •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 记》 •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 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 为什么? • 本人: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句。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 觉。 • 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 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 意境。
题目
看完深入理解之后……
• 大家一定对这首诗印象是深刻 到不能忘记了…… • 那么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一下, 把他/她❤中的这首诗画出来呢? • 这可是有奖品滴哦
想像……
• 让我们的大脑插上翅膀, 飞向云霄…… • 想像一下,崔颢此时的表 情是什么样的呢? • 沉重?悲痛?
• 以丰富的想象 力将读者引入 远古,又回到 现实。种种情 思和自然景色 交融在一起, 有谁能不感到 它的凄婉苍凉。
李白的《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
• • • • • • • •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感慨
赏析
• 首两句发人去楼空、岁月不 再之慨,寄托着诗人的悲叹。 末两联写江中景色之美,画 面顿生明暗对比,但随即落 笔暮霭烟波,原来是乐景写 哀,愁绪无限。
赏析2
•这首诗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 展画,画外余音。 •它以起伏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 愁。 • 黄鹤楼因山而名,“仙人乘鹤” 被诗人巧妙利用了,使诗篇产 生了令人神往的魅力。

背景
•唐代诗人 崔颢 •游宦(huàn)到了黄鹤 楼泛览眼前景物,即 景生情 ,写下此诗。
•相信大家也不是第一次 读这首诗了吧~一起来回顾 一下这首诗。
•黄鹤楼位于 武汉市蛇山, 始建于公元 223(三国时 期吴)。 •被称作“天 下江山第一 楼”“天下 绝景”
李白写黄鹤楼的诗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 • •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 1:黄鹤楼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 的千古名楼,它是一座反映历 史兴衰的楼。 • 2:李白打酱油的诗句“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3:黄鹤楼有个美丽传说,它处 于著名的黄鹤山上。 • 4:严羽的《沧浪诗话》中说, 唐人七言律诗以此诗为第一。
黄鹤楼崔颢这诗 的依次描写了哪 些景色?
•黄鹤楼,白云,阳光,汉 阳树(汉阳城树木),芳 草,鹦鹉洲,日暮,雾霭 (ǎi),长江
黄鹤楼之美
• 一: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 意境美 • 二:气象恢弘,色彩缤纷的 绘画美 • 三:声调自然,音节分明的 音乐美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 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 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 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一般逢偶句押
七言律诗
平声韵,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
第一联叫首联, 第二联叫颔联, 第三联叫颈联, 第四联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作者
崔颢,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 开封市)人,以《黄鹤楼》诗,颇 令李白折服。玄宗开元年间登进士 第,开元后期曾出使河东军幕。 • 诗风精练婉约 • 李白则属于 豪放派诗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 在何处呢?眼底生出的浓浓迷雾像江 上雾霭,是隐隐泪花心系苍生的乡愁。 • 诗作以“愁”收篇,其实“愁”这个 字统领了全文。准确表达了日暮时分 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 篇相照应。
• 大家看看黄鹤楼 这个题目~ • 它简洁明了,作 为全文的线索, 起到了吸引读者 注意,明示写作 对象的作用。 • 这个题目就相当 于全文的眼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