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混凝土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混凝土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试验时,每批混凝土拌合物取一个试样,凝结时间取三个试样的平均值。若三批试验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之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30min时,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验的凝结时间。若两个测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30min时,试验结果无效,应该重做。凝结时间以min表示,并修约到5min。
2、试验方法
2.1材料
2.1.1水泥
2.1.1.1基准水泥是检验混凝土外加剂性能的专用水泥,是符合下列品质指标的硅酸盐水泥熟料与二水石膏共同粉磨而成的42.5强的等级的P. 型硅酸盐水泥。基准水泥必须由经中国建材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与有关单位共同确认具备生产条件的工厂供给。
品质指标:
熟料中铝酸三钙(C3A)含量6%~8%。
---筒及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筒质量,单位为克(g)。
试验时,从每批混凝土拌合物取一个试样,泌水率取三个试样的算术平均值,精确到0.1%。若三个试样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大于中间值的15%,则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验的泌水率,如果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大于中间值的15%时,则应重做。
2.1.2砂
符合GB/T14684中 区要求的中砂,单细度模数为2.6~2.9,含泥量小于1%。
黑龙江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第五分站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HHSL/SC-2010
第1版 第0次修改
混凝土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第 2 页 共 9 页
2.1.3石子
符合GB/T14685要求的公称粒径为5mm~20mm的碎石或卵石,采用二级配,其中5mm~10mm占40%,10mm~20mm占60%,满足连续级配要求,针片状物质含量小于10%,空隙率小于47%,含泥量小于0.5%。如有争议,如卵石试验结果为准。2.1.4水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外加剂是指在混凝土或者砂浆中,按一定比例加入的能够改变其性能或者工作性能的物质。

外加剂的使用可以提高混凝土或者砂浆的强度、耐久性、流动性等特性,从而满足工程需求。

为了确保外加剂的正确使用和施工效果,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二、任务目的本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外加剂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施工要求,确保施工过程中外加剂的正确投放和混合,以及施工后的养护措施,从而达到工程质量要求。

三、任务内容1. 外加剂的分类和性能要求:- 根据功能分类,外加剂可分为减水剂、增稠剂、减水剂兼增稠剂、缓凝剂、早强剂、防冻剂等。

根据使用性质分类,外加剂可分为粉状、液体和颗粒状。

- 外加剂应符合相关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的性能要求,如减水剂的减水率、增稠剂的增稠效果、早强剂的早强时间等。

2. 外加剂的使用方法:- 在混凝土或者砂浆的配合比例中,按照外加剂的使用量要求进行投放。

- 外加剂的投放可以采用直接加入或者预先溶解的方式,具体方法根据外加剂的性质和施工要求确定。

- 投放外加剂后,应进行充分搅拌,确保外加剂与混凝土或者砂浆充分混合均匀。

3. 外加剂的施工要求:- 在投放外加剂之前,应检查外加剂的质量和有效期,确保外加剂符合要求。

- 外加剂的投放量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控制,避免过量或者不足。

- 外加剂的投放应在混凝土或者砂浆的搅拌过程中进行,避免在搅拌完毕后再进行投放。

- 外加剂的投放时间和方式应根据施工要求和外加剂的性质进行调整,以确保施工效果。

4. 外加剂的养护措施:- 在外加剂投放完毕后,应及时进行养护措施,以保证外加剂的正常反应和施工效果。

- 养护措施包括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外加剂的过早干燥或者过早失效。

- 养护时间应根据外加剂的性质和施工要求确定,确保外加剂的充分反应和效果。

四、任务总结本作业指导书详细介绍了外加剂的分类和性能要求,以及外加剂的使用方法、施工要求和养护措施。

通过严格按照本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施工,可以确保外加剂的正确使用和施工效果,从而达到工程质量要求。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外加剂是指在混凝土或者其他建造材料中添加的一种物质,用于改善其性能或者加快固化过程。

外加剂的使用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流动性等特性,从而满足不同工程项目的需求。

为了确保外加剂的正确使用,提高施工质量和工程效益,本文将给出外加剂作业的详细指导。

二、任务目的本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为施工人员提供外加剂作业的标准操作步骤,确保外加剂的正确使用和施工质量的提高。

通过本指导书的落实,可以有效避免外加剂使用不当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提高工程项目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三、作业准备1. 确定外加剂的类型和用量:根据工程项目的需求和设计要求,确定所需的外加剂类型和用量。

2. 确认外加剂的质量:检查外加剂的质量合格证明,确保外加剂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3. 准备施工设备和工具:准备好所需的搅拌设备、计量设备、搅拌桶、搅拌棒等施工工具。

4. 安全措施: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包括佩戴安全帽、防护眼镜和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

四、作业步骤1. 搅拌混凝土前的准备工作:a. 清理施工区域:清除施工区域内的杂物和积水,确保施工区域干净整洁。

b. 准备搅拌桶:清洁搅拌桶,并用清水冲洗干净,确保搅拌桶内无杂质。

c. 准备混凝土:按照设计要求准备好所需的水泥、骨料和砂浆。

2. 外加剂的投放:a. 确定外加剂的投放时机:根据外加剂的类型和使用要求,确定外加剂的投放时机。

b. 按照设计要求计量外加剂:使用计量设备准确计量所需的外加剂用量。

c. 将外加剂投放到搅拌桶中:将准确计量的外加剂均匀地投放到搅拌桶中。

3. 混凝土的搅拌和浇筑:a. 启动搅拌设备:按照设备操作说明启动搅拌设备,并保持适当的搅拌时间和速度。

b. 加入水泥和骨料:按照设计要求,逐步加入水泥和骨料到搅拌桶中,并进行充分搅拌。

c. 加入外加剂:在搅拌过程中,按照设计要求逐步加入外加剂,并进行充分搅拌。

d. 搅拌完成后的处理:搅拌完成后,将混凝土浇筑到预定的施工位置,并进行均匀的压实。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一、引言外加剂是指在混凝土或砂浆中添加的一种或多种物质,以改善其性能或施工工艺的材料。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详细介绍外加剂的种类、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质量控制要求,以确保施工过程中外加剂的正确使用和效果。

二、外加剂的种类1. 水泥外加剂:包括减水剂、增强剂、收缩剂等,用于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强度和收缩性能。

2. 粉煤灰外加剂:用于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强度和耐久性。

3. 矿渣粉外加剂:用于改善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抗裂性能。

4. 高效减水剂:用于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减少水灰比,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三、外加剂的使用方法1. 按照外加剂供应商提供的使用说明,正确掌握外加剂的配比和使用方法。

2. 在混凝土搅拌前,将外加剂加入到混凝土搅拌机中,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速度进行搅拌。

3.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根据需要适时添加外加剂,并保持搅拌均匀。

4. 在使用外加剂的同时,注意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四、外加剂的注意事项1. 外加剂的存放应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防止外加剂受潮、结块和变质。

2. 使用外加剂时,应注意个人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等,避免直接接触外加剂对皮肤和呼吸系统造成伤害。

3. 外加剂的使用量应根据具体工程要求进行合理控制,避免过量使用或使用不足导致混凝土性能不达标。

4. 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确保外加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五、外加剂的质量控制要求1. 外加剂的生产企业应具备相关资质和认证,并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

2. 外加剂的供应商应提供质量证明书和产品合格证明,确保外加剂的质量可靠。

3. 施工单位应对外加剂进行抽样检测,包括外观、PH值、固含量、减水率等指标的检测,确保外加剂符合要求。

4. 外加剂的使用记录应详细记录,包括外加剂的种类、使用量、使用时间等信息,以备查验。

六、结论外加剂作为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材料,对混凝土的性能和施工工艺有着重要影响。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外加剂是混凝土施工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和施工工艺。

为了确保外加剂在施工过程中的正确使用,制定外加剂作业指导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加剂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和要点。

一、外加剂的种类和性能1.1 外加剂的种类:常见的外加剂包括减水剂、增强剂、缓凝剂、防水剂等。

1.2 外加剂的性能: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强度、耐久性等性能。

1.3 外加剂的选择原则:根据混凝土设计要求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外加剂。

二、外加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1 外加剂的投加方式:外加剂可以直接投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或者预先与水混合后再加入混凝土中。

2.2 外加剂的用量控制:外加剂的用量应按照生产厂家提供的配合比例进行控制,不得超量使用。

2.3 外加剂的搅拌时间和搅拌顺序:搅拌时间和搅拌顺序对外加剂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应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三、外加剂的质量检验和验收标准3.1 外加剂的质量检验:外加剂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要求,进行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2 外加剂的验收标准:验收外加剂时应检查外加剂的外观、性能等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3.3 外加剂的储存和保管:外加剂应储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受潮和阳光直射。

四、外加剂在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技巧4.1 外加剂与混凝土的配合比例:外加剂的加入量应根据混凝土设计配合比例进行调整。

4.2 外加剂的搅拌时间和速度:搅拌时间和速度应根据外加剂的性能和要求进行调整。

4.3 外加剂的施工温度和湿度要求:外加剂的使用应避免在极端温度和湿度下进行,以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五、外加剂作业指导书的更新和管理5.1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的定期更新:随着外加剂技术的不断发展,外加剂作业指导书应定期更新,以确保施工质量。

5.2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的管理:外加剂作业指导书应由专业人员编写和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规范操作。

5.3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的培训和推广:对施工人员进行外加剂作业指导书的培训和推广,提高他们对外加剂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外加剂是指在混凝土、水泥、沥青等建筑材料中添加的一种物质,用于改善材料的性能和工艺性。

外加剂的使用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流动性等特性,同时也可以改善水泥和沥青的工艺性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加剂的种类、作用、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外加剂的种类1.1 减水剂:减水剂是一种常用的外加剂,可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

减水剂可以分为有机减水剂和无机减水剂两种类型,根据具体的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减水剂。

1.2 防水剂:防水剂是用于提高混凝土、水泥等材料的防水性能。

防水剂可以分为表面防水剂和渗透防水剂两种类型,根据具体的防水要求选择合适的防水剂。

1.3 强化剂:强化剂是用于提高混凝土、水泥等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

强化剂可以分为早强剂、缓凝剂和延迟剂等类型,根据具体的强化要求选择合适的强化剂。

二、外加剂的作用2.1 改善材料的性能: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水泥等材料的性能,如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外加剂,可以使材料达到更好的工程要求。

2.2 提高材料的工艺性能:外加剂可以改善材料的工艺性能,如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使施工更加方便和高效。

外加剂可以使材料的工艺性能得到优化,提高施工效率。

2.3 降低成本:外加剂的使用可以减少水泥的用量,降低材料的成本。

通过合理选择外加剂,可以在不降低材料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工程的成本。

三、外加剂的使用方法3.1 选择合适的外加剂: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能,选择合适的外加剂。

在选择外加剂时,需要考虑外加剂的类型、性能指标以及与其他材料的相容性等因素。

3.2 控制外加剂的用量:外加剂的用量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能进行控制。

过量使用外加剂可能会导致材料性能的下降,而过少使用外加剂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3.3 注意外加剂的贮存和使用条件:外加剂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环境条件,避免受潮、受热等情况。

外加剂的贮存期限和使用期限也需要严格遵守,避免使用过期的外加剂。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外加剂是指在混凝土、水泥、砂浆等建筑材料中添加的一种特殊化学物质,用于改善材料的性能或实现特定的功能。

外加剂的使用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流动性等,从而满足不同工程的需求。

为了确保外加剂的正确使用,提高施工质量,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二、作业目的本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为施工人员提供外加剂使用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外加剂的正确投放和混合,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作业内容1. 外加剂的种类和性能外加剂根据其作用和性能可以分为增塑剂、减水剂、防水剂、防冻剂、缓凝剂等。

施工前需确认所使用的外加剂种类和性能,以及其对混凝土或其他建筑材料的影响。

2. 外加剂的投放量和投放时机外加剂的投放量应根据设计要求和试验数据确定,确保投放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投放时机一般为混凝土搅拌过程中的特定阶段,需根据外加剂的特性和施工要求确定。

3. 外加剂的混合方式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外加剂应与水、水泥、骨料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

混合方式可以采用预先混合法、同步混合法或分批投放法,具体选择应根据外加剂的性质和施工条件进行决定。

4. 外加剂的质量检验在使用外加剂之前,应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外加剂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质量检验包括外观检查、密度测定、含固量测定、PH值测定等,具体方法可参考相关标准。

5. 外加剂的储存和保管外加剂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

储存期限一般为一年,超过期限的外加剂应进行重新检验,确认其性能是否仍然符合要求。

6. 外加剂的施工记录与追溯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外加剂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包括外加剂的种类、批号、投放量、投放时机等。

记录应详细、准确,并保留一定时间,以便后期追溯和质量评估。

四、作业步骤1. 确认外加剂的种类和性能要求;2. 根据设计要求和试验数据确定外加剂的投放量;3. 确定外加剂的投放时机;4. 根据外加剂的性质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混合方式;5. 进行外加剂的质量检验,确保符合要求;6. 储存外加剂并注意保管;7. 在施工过程中记录外加剂的使用情况。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外加剂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外加剂是指在混凝土或其他建筑材料中加入的一种化学物质,用于改善材料的性能或施工过程中的特定要求。

外加剂的使用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流动性和减水性能等,从而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详细介绍外加剂的种类、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帮助施工人员正确、安全地使用外加剂。

二、外加剂的种类1. 减水剂:减水剂是最常用的外加剂之一,它能够减少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减水性能。

常见的减水剂有脂肪酸盐减水剂、磺酸盐减水剂和聚羧酸盐减水剂等。

2. 高效减水剂:高效减水剂是一种特殊的减水剂,能够在较小的用量下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减水性能。

高效减水剂的使用可以大幅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 缓凝剂:缓凝剂是一种用于延缓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外加剂。

在一些特殊施工情况下,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远距离运输等,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施工性能,可以使用缓凝剂来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4. 加速剂:加速剂是一种用于加快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外加剂。

在低温环境下或需要快速施工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加速剂来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凝结速度。

5. 防冻剂:防冻剂是一种用于防止混凝土在低温环境下冻害的外加剂。

防冻剂可以降低混凝土的冻结点,防止混凝土因冻结而破坏。

三、外加剂的使用方法1. 减水剂和高效减水剂的使用方法:- 根据混凝土的设计配合比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

- 按照外加剂的使用说明书,将外加剂与一定量的水充分搅拌均匀,形成外加剂溶液。

- 将外加剂溶液均匀加入混凝土搅拌机中,与水泥、骨料等原材料一起搅拌,直至混凝土均匀一致。

2. 缓凝剂的使用方法:- 根据混凝土的施工要求,选择合适的缓凝剂。

- 按照外加剂的使用说明书,将外加剂与一定量的水充分搅拌均匀,形成外加剂溶液。

- 将外加剂溶液均匀加入混凝土搅拌机中,与水泥、骨料等原材料一起搅拌,直至混凝土均匀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为了规范本试验室对外加剂检验的工作程序,实现标准化操作,特制定此作业指导书,并为控制施工质量提供依据。

2、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砼、砂浆用普通减水剂、高效减水剂、缓凝高效减水剂、缓凝减水剂、早强剂、防冻剂、缓凝剂、防水剂、泵送剂等外加剂的进场检验。

如需检测本作业指导书涉及不到的检测项目以现行有效的标准为主。

3、编制依据GB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GB8077-2012《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JC473-2001、JC474-2008、JC475-2004、GB23439-2009、JC477-2005 (混凝土外加剂)GB1345-2005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GB/T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J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2419-2005《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4、职责1)人员凡从事本试验的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且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的上岗.2)做好检验前的准备工作,检验样品正确分样,校对仪器、备、量值、检查仪器运转是否正常、环境条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3)严格按照受检产品的技术标准,检验操作规程及有关规定进行检验。

4)严格按照要求做好每项检验原始记录,严格按标准要求,正确处理检测数据,不得擅自修改。

试验完毕,认真填写检验报告。

对试验数据失误及试验报告报送不及时者,则须追究责任.5)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设备,做到事前有检查,事后维护保养、清理卫生,及时认真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对仪器设备等若发生人为损坏以及意外事故要追究责任。

6)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做到文明检验,离开岗位时检查水电源,防止事故发生。

7)认真钻研业务,努力学习新标准、新技术提高检测水平。

8)对检测产品出具数据准确性负完全责任。

9)试验室负责人审核试验报告,经批准通过后签发至相关单位。

5、人员及设备5.1人员配备:5.1.1一般工作条件下,要求应配备试验人员1~3人,有专人负责,均必须持证上岗。

5.2仪器、设备:强制式搅拌机、2000kN压力试验机坍落度筒、台秤 50kg 、感量50g电子天平: 500g、感量0.01g ;1000g、感量1g砼贯入阻力仪、砼含气量测定仪容量筒:内径18.5cm、高20cm,容积为5L。

带塞量筒、水泥净浆搅拌机、玻璃板:直径350~400mm载锥圆模:上口直径36mm,下口直径64mm,高度60mm。

负压筛析仪、钢筋锈蚀仪、火焰光度计、压力泌水仪。

6、作业条件在试验室制备混凝土拌合物时,拌合时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5℃,所用材料的温度应与试验室温度保持一致。

7 试验方法7.1 材料7.1.1 水泥采用GB8076-2009附录A规定的水泥。

7.1.2 砂符合Ⅱ区要求的中砂,但细度模数为2.6~2.9,含泥量小于1%。

7.1.3 石子符合要求的公称粒径为5mm~20mm的碎石或卵石,采用二级配,其中5mm~10mm占40%,10mm~20mm占60%,满足连续级配要求,针片状物质含量小于10%,空隙率小于47%,含泥量小于0.5%。

如有争议,以碎石结果为准。

7.1.4 水符合JGJ63混凝土拌和用水的技术要求。

7.1.5 外加剂需要检测的外加剂。

7.2 配合比基准混凝土配合比按JGJ55进行设计。

掺非引气型外加剂的受检混凝土和其对应的基准混凝土的水泥、砂、石的比例相同。

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a)水泥用量:掺高性能减水剂或泵送剂的基准混凝土和受检混凝土的单位水泥用量为360kg/m3;掺其他外加剂的基准混凝土和受检混凝土单位水泥用量为330kg/m3。

b)砂率:掺高性能减水剂或泵送剂的基准混凝土和受检混凝土的砂率均为43%~47%;掺其他外加剂的基准混凝土和受检混凝土的砂率为36%~40%;但掺引气减水剂或引气剂的受检混凝土的砂率应比基准混凝土的砂率低1%~3%。

c)外加剂掺量:按生产厂家指定掺量。

d)用水量:掺高性能减水剂或泵送剂的基准混凝土和受检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210±10)mm,用水量为坍落度在(210±10)mm时的最小用水量;掺其他外加剂的基准混凝土和受检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80±10)mm。

用水量包括液体外加剂、砂、石材料中所含的水量。

7.3 混凝土搅拌采用符合JG244要求的公称容量为60L的单卧轴式强制搅拌机。

搅拌机的拌合量应不少于20L,不宜大于45L。

外加剂为粉状时,将水泥、砂、石、外加剂一次投入搅拌机,干拌均匀,再加入拌合水,一起搅拌2min。

外加剂为液体时,将水泥、砂、石一次投入搅拌机,干拌均匀,再加入掺有外加剂的拌合水一起搅拌2min。

出料后,在铁板上用人工翻拌至均匀,再行试验。

各种混凝土试验材料及环境温度均应保持在(20±3)℃。

7.4 试件制作及试验所需试件数量7.4.1 试件制作混凝土试件制作及养护按GB/T50080进行,但混凝土预养温度为(20±3)℃。

7.4.2 试验项目及数量试验项目及数量详见GB8076-2008表3。

7.5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7.5.1 坍落度和坍落度1h经时变化量测定每批混凝土取一个试样。

坍落度和坍落度1小时经时变化量均以三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表示。

三次试验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有一个超过10mm时,将最大值和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批的试验结果;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10mm时,则应重做。

坍落度及坍落度1小时经时变化量测定值以mm表示,结果表达修约到5mm。

7.5.1.1 坍落度测定混凝土坍落度按照GB/T50080测定;但坍落度为(210±10)mm的混凝土,分两层装料,每层装入高度为筒高的一半,每层用插捣棒插捣15次。

7.5.1.2坍落度1h经时变化量测定当要求测定此项时,应将按照7.3搅拌的混凝土留下足够一次混凝土坍落度的试验数量,并装入用湿布擦过的试样筒内,容器加盖,静置至1h(从加水搅拌时开始计算),然后倒出,在铁板上用铁锹翻拌至均匀后,再按照坍落度测定方法测定坍落度。

计算出机时和1h之后的坍落度之差值,即得到坍落度的经时变化量。

坍落度1h经时变化量按式(1)计算:△SL=SL0-SL1h式中:ΔSL———坍落度经时变化量,单位为毫米(mm);SL0———出机时测得的坍落度,单位为毫米(mm);SL1h———1h后测得的坍落度,单位为毫米(mm)7.5.2减水率测定:减水率为坍落度基本相同时,基准混凝土和受检混凝土单位用水量之差与基准混凝土单位用水量之比。

减水率按下式计算,应精确到0.1%。

W0-W1WR=─────×100%(1)W式中:WR───减水率,%;W───基准混凝土单位用水量,kg/m3;W1───受检混凝土单位用水量,kg/m3。

WR以三批试验的算术平均值计,精确到1%。

若三批试验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15%时,则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验的减水率。

若有两个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15%时,则该试验结果无效,应该重做。

7.5.3 泌水率比测定泌水率比按下式计算,应精确到1%。

BtRb=──×100%Bc式中:Rb——压力泌水率比,%;Bc——基准混凝土压力泌水率,%;Bt——受检混凝土压力泌水率,%。

泌水率的测定和计算方法如下:先用湿布润湿容积为5L的带盖筒(内径为185mm,高200mm),将混凝土拌合物一次装入,在振动台上振动20s,然后用抹刀轻轻抹平,加盖以防水分蒸发。

试样表面应比筒口边低约20mm。

自抹面开始计算时间,在前60min,每隔10min用吸液管吸出泌水一次,以后每隔20min吸水一次,直至连续三次无泌水为止。

每次吸水前5min,应将筒底一侧垫高约20mm,使筒倾斜,以便于吸水。

吸水后,将筒轻轻放平盖好。

将每次吸出的水都注入带塞量筒,最后计算出总的泌水量,精确至1g,并按下式计算泌水率:VWB=─────×100%(W/G)GWG W =G1-G式中:B———泌水率,%;VW———泌水总质量,单位为克(g);W———混凝土拌合物的用水量,单位为克(g);G———混凝土拌合物的总质量,单位为克(g);GW———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G1———筒及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G0———筒质量,单位为克(g)。

试验时,从每批混凝土拌合物中取一个试样,泌水率取三个试样的算术平均值,精确到0.1%。

若三个试样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大于中间值的15%,则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验的泌水率,如果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大于中间值的15%时,则应重做。

7.5.4含气量和含气量1h经时变化量的测定试验时,从每批混凝土拌合物取一个试样,含气量以三个试样测值的算术平均值来表示。

若三个试样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0.5%时,将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批的试验结果;如果最大值与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0.5%,则应重做。

含气量和1h经时变化量测定值精确到0.1%。

7.5.4.1 含气量测定按GB/T50080用气水混合式含气量测定仪,并按仪器说明进行操作,但混凝土拌合物应一次装满并稍高于容器,用振动台振实15s~20s。

7.5.4.2 含气量1h经时变化量测定当要求测定此项时,将按照7.3搅拌的混凝土留下足够一次含气量试验的数量,并装入用湿布擦过的试样筒内,容器加盖,静置至1h(从加水搅拌时开始计算),然后倒出,在铁板上用铁锹翻拌均匀后,再按照含气量测定方法测定含气量。

计算出机时和1h之后的含气量之差值,即得到含气量的经时变化量含气量1h经时变化量按下式计算:△A=A0-A1h式中:ΔA———含气量经时变化量,%;A0———出机后测得的含气量,%;A1h———1小时后测得的含气量,%。

7.5.5凝结时间差测定:凝结时间差按式下式计算:△T=Tt-Tc式中:△T──凝结时间之差,min;Tt──受检混凝土的初凝或终凝时间,min;Tc──基准混凝土的初凝或终凝时间,min。

凝结时间采用贯入阻力仪测定,仪器精度为10N,凝结时间测定方法如下:将混凝土拌合物用5mm(圆孔筛)振动筛筛出砂浆,拌匀后装入上口内径为160mm,下口内径为150mm,净高150mm的刚性不渗水的金属圆筒,试样表面应略低于筒口约10mm,用振动台振实,约3s~5s,置于(20±2)℃的环境中,容器加盖。

一般基准混凝土在成型后3h~4h,掺早强剂的在成型后1h~2h,掺缓凝剂的在成型后4h~6h开始测定,以后每0.5h或1h测定一次,但在临近初、终凝时,可以缩短测定间隔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