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瑛碑》临习指南

合集下载

《乙瑛碑》高清拓本、释文及临习要领

《乙瑛碑》高清拓本、释文及临习要领

《乙瑛碑》高清拓本、释文及临习要领不再错过任何一个精彩刊名题写:王增军让更多青少年拥有更加丰富的教育和发展机会青少年书法家园书法人的乐园《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或《孔和碑》,桓帝永兴元年(15)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碑高3.6米,广1.29米。

隶书18行,行40字,无额。

后有宋人张雅圭题字二行。

碑刻内容为鲁相乙瑛代孔子后人上书汉廷,请设立一名掌握孔庙礼器的低级官吏,其级别为“百日卒史”,并提出此官任职条件。

《分隶偶存》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郑簠每喜临之。

”碑文为秦牍式,点划秀润而不失端劲,结体扁方整肃,规矩森严,气度高古典重,字亦刚健有风韵,整体风格密丽典雅,为汉碑之名品。

尽管从艺术创作的要求看,《乙瑛碑》这样的作品显得过于工整和拘谨,但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用笔技巧是比较合适和方便的,故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是“汉隶之最可师法者”。

《乙瑛碑》高清拓本《乙瑛碑》高清拓本1《乙瑛碑》高清拓本2《乙瑛碑》高清拓本3《乙瑛碑》高清拓本4《乙瑛碑》高清拓本5《乙瑛碑》高清拓本6《乙瑛碑》高清拓本7《乙瑛碑》高清拓本8《乙瑛碑》高清拓本9《乙瑛碑》高清拓本10《乙瑛碑》高清拓本11《乙瑛碑》高清拓本12《乙瑛碑》高清拓本13《乙瑛碑》高清拓本14《乙瑛碑》高清拓本15《乙瑛碑》高清拓本16《乙瑛碑》高清拓本17《乙瑛碑》高清拓本18《乙瑛碑》高清拓本19《乙瑛碑》高清拓本20《乙瑛碑》高清拓本21《乙瑛碑》高清拓本22《乙瑛碑》高清拓本23《乙瑛碑》高清拓本24《乙瑛碑》高清拓本25《乙瑛碑》高清拓本26《乙瑛碑》高清拓本27《乙瑛碑》高清拓本28《乙瑛碑》高清拓本29《乙瑛碑》高清拓本30《乙瑛碑》高清拓本31《乙瑛碑》高清拓本32《乙瑛碑》高清拓本33《乙瑛碑》高清拓本34《乙瑛碑》高清拓本35《乙瑛碑》高清拓本36《乙瑛碑》高清拓本37《乙瑛碑》高清拓本38《乙瑛碑》高清拓本39《乙瑛碑》高清拓本40汇品:明·赵崡: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

乙瑛碑技法

乙瑛碑技法

汉碑三杰之—乙瑛碑《礼器》、《史晨》此碑立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六月,是孔庙汉碑中最早的一座。

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和碑》俗称《乙瑛碑》,现藏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碑林陈列馆。

此碑无额,高260厘米,宽128厘米。

碑文隶书,共18行,每行40字。

碑后附“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正书一行。

《乙瑛碑》的风格特征是:结体力求规矩大方,中敛旁肆,法度严谨。

骨肉亭匀,波磔[zhé]分明,尤其是燕尾的姿势极其优美。

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苍峻朴实而不失潇洒俊逸之气,,结字方正沉厚,足以称宗庙之美。

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

《乙瑛碑》是汉隶最兴盛时期的典型作品,它既不同于古拙雄厚、以方笔见长的《张迁碑》,也不同于秀丽丰润、以圆笔见长的《曹全碑》,它的艺术特点是用笔方圆相济、遒劲凝炼,讲究笔画的曲直、平斜以及粗细、轻重、徐疾之变化,结体端庄沉稳、法度谨严,注重各部分之间的穿插避让、高低疏密之关系,由此形成了骨气凝重、意态爽秀、高古超逸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久享盛名的汉隶精晶之一。

被前人评说为、骨肉均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

注意要点:一、首先应从字的笔画特征上进行分析和分类练习,通过同一类范字笔画若干种主要写法的对照比较,逐步掌握其要领。

方笔要斩钉截铁、峻利凝重,圆笔应遵劲婉转,含蓄浑厚,并注意方与圆、刚与柔、直与曲之间的有机结合,以及笔画的或收或展、或肥或瘦,体会其用笔规律。

二、波捺是隶书的主要笔画,处理得好与坏对整个字有很大的影响。

《乙瑛碑》中的波捺变化较多,有的肥大,有的瘦小,有的方劲,有的圆润,有的蚕头细面燕尾粗,有的蚕头大而燕尾小,均视结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能干篇一律。

因此在临习的过程中要深入理解、灵活运用。

三、由于《乙瑛碑》的结体参差错落,在练习时,要仔细观察其变化,结合范字并掌握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斜正结构、反常结构的字形,总结摸索其中的基本规律,抓住它们的特点,正确地表现它们。

汉隶《乙瑛碑》书写技法

汉隶《乙瑛碑》书写技法

汉隶《乙瑛碑》书写技法《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

东汉恒帝永兴二年,鲁相乙瑛奏请置百石卒史掌管礼器,此碑就是记载这件事的。

在孔庙众多的碑碣中,《乙瑛碑》与《礼器碑》堪称双壁。

它们是汉隶中最美的两通碑。

和《礼器碑》相比,《乙瑛碑》更为秀美丰润。

《乙瑛碑》书写技法点隶书点的变化十六种(一)一、正点:逆锋起笔,稍顿既右下运笔,然后转势向左下方行笔,渐提,收笔出锋。

二、横点:逆锋起笔,转笔向右轻松自然运行,回锋收笔。

状似横画,但注意写的太粗太长。

三、竖点:藏锋逆入,稍停即向下转锋,切忌写的细长或粗短。

四、侧点:逆锋向右上行,稍停过程中略向右下顿笔。

然后向左下顺势提锋收笔。

点隶书点的变化十六种(二)五、撇点:逆锋起笔,转笔向左下方运行渐提,或回锋或出锋收笔,此笔画不要写的粗大。

六、捺点:逆锋切入,转锋向右或向下运笔,由轻渐重,至捺脚处重按后即由重渐轻。

力到锋尖,笔画宜粗短。

七、横挑点:或露锋或藏锋切入,转笔向右或向上渐行渐提,出锋收笔,不宜写的粗长。

点隶书点的变化十六种(三)八、上对点:左右两点的起笔应基本相对,然后顺势向左右或左下右下出锋。

九、上分点:虽然中间有笔画相隔,但左右仍需基本对平,形成遥相呼应、相互顾盼之势。

十、下对点:此二点为左撇点和右捺点的结合,书写时应注意错落有致,变化活泼。

十一、下分点:此二点在书写时起笔应大致相对,然后向左下和右下出锋,宜粗短些。

十二、左二点二点的起笔应有所不同,或方笔或圆笔,上下宜紧凑些,气势必须连贯。

点隶书点的变化十六种(四)十三、下三点:在书写时应注意三点的笔画即要各不相同,又要相互顾盼呼应,生动活泼。

十四、左三点:上下排列要参差变化,并注意气势的连贯,切记大小一样,有时为了书写的需要,上、中、二点可用牵丝连带。

十五、四平点:在书写时要写出各点之间的启程呼应,还要注意使它们的形态各有不同。

十六、多合点:一个字中如出现许多的点,要使每个点的写法有所不同,并注意它们之间的气势连贯。

临“乙瑛碑”要注意哪些问题?

临“乙瑛碑”要注意哪些问题?

临“乙瑛碑”要注意哪些问题?
乙瑛碑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为“孔庙三碑”。

其笔法纵逸飞动,体势开张宽博,主笔突出,力量外拓。

此碑最大特点是肃穆端庄,文雅大方。

其临习要点是:
一、应从字的笔画特征上着手,意过同一类字笔画对照比较,逐步掌握要点。

方笔要斩钉截铁,峻利凝重,圆笔要遒劲婉转,含蓄浑厚。

二、波捺是隶书的主要笔画,乙瑛碑波捺变化较多,临习时要深入理解,灵活运用,视结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能千篇一律。

三、乙瑛碑结体参差错落,练习时要观察其变化,结合范字掌握
不同结构的字形,总结规律。

此碑是隶书名碑,临习者众多,但临习时要注意一些问题:既不要过于纤巧,也不要过于呆板,不过于靡丽或甜俗,宜取其妙而去其俗。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隶书教案《乙瑛碑》

隶书教案《乙瑛碑》

隶书教案《乙瑛碑》隶书《乙瑛碑》教程一、隶书的演变过程隶书又称佐书、八分书。

正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天经书,涤除旧典,官篆之捷也。

”狱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实际上隶书就是篆书的简约与急就。

隶书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

古隶的起源,说法颇多。

从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秦隶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上出现的隶书早期形迹看,减损大篆的繁琐笔画,字的形状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正方或扁方。

虽然它的结构还带有篆味,但已出现隶书的雏型。

到了战国末期,这种雏型隶书已普遍使用。

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简》图一看,这种似篆又似隶的字体,逐渐体现出了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

在出土的战国至秦的大量木牍、竹简和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的漫长过程。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项便是《书同文》。

由秦朝宰相李斯、中书令赵高等在战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统一了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

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

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1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行。

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者,篆之捷也。

”便是明证。

这里暂且不去考证隶书的发明者是谁,因为一种字体的产生决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也绝非一个时期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乙瑛碑》临写要点及间架结构40法

《乙瑛碑》临写要点及间架结构40法

《乙瑛碑》临写要点及间架结构40法来源:综合网络编辑:自学君之前发了《曹全碑》的学习方法,有书友想知道《乙瑛碑》的学习要点,今天自学君整理了一些,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乙瑛碑》间架结构40法一、横平竖直横画平稳,竖画正直,整个字既要平直,又不失生动,笔画力求平而不僵,直而不硬。

写出和谐匀称、端庄整齐、生动活泼的优美之感。

二、蚕无二设隶书中的波捺之笔处于主笔地位,然而使用较严格,一个字中不允许出现二个以上的蚕头,在书写时必须避免重复出现。

三、雁不双飞与蚕头一样,在一个字中不的有二个以上的雁尾出现。

如多横的字应选取最关键的一横作为雁尾,使结构主次分明活泼生动。

四、左右舒展隶书字形一般为扁方,上下紧缩,而左右的撇捺之笔尽量伸展,形成横势。

五、上下精密一般情况下,字的结体避免写的过高过长,横画较多、字形高大的字,要尽量写的细点、紧凑点,笔画宜清秀遒劲。

切记过分压缩,须加强左右伸展。

六、重心平稳每个字都有他的重心,掌握的好字就平稳端庄,掌握不好,字就倾斜跌倒。

字的重心笔画,须落在字的份量较重、位置较关键的中心点上,以保持平衡。

七、相互呼应一人字出现上下或左右相对称的部分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呼应、顾盼、配合关系,要贯气生动。

八、重浊轻亲清字的左部或上部,笔画较多较密的要清,右部或下部笔画较少较稀的要浊。

清就是轻或瘦些,浊就是重或粗些,但不要使笔画粗细相差较大,力求整体匀称。

九、比例相等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上下、左右搭配要适当,分布均匀,各占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力求上下、左右平稳,比例均等。

避免相互疏密不匀、大小不等。

十、参差错综形态相似的笔画在一个字中出现二笔以上,要避免雷同和呆板,力求生动多变,参差不乱,跌宕生姿。

笔画排列疏密适度,稳中寓险,气韵统一。

十一、捺画宜上为字的结构美观起见,有两画以上的横画出现时,某些字型的波画应选取上部的横画,使整体更协调和生动。

十二、捺画宜中有的字型如出现若干横画时,力求其字势活泼,应选取中间的横画做波画,以突出关键的主笔。

《乙瑛碑》临摹指导

《乙瑛碑》临摹指导

《乙瑛碑》临摹指导《乙瑛碑》临摹指导--摘自《中国书画报》注意要点:一、首先应从字的笔画特征上进行分析和分类练习,通过同一类范字笔画若干种主要写法的对照比较,逐步掌握其要领。

方笔要斩钉截铁、峻利凝重,圆笔应遵劲婉转,含蓄浑厚,并注意方与圆、刚与柔、直与曲之间的有机结合,以及笔画的或收或展、或肥或瘦,体会其用笔规律。

.二、波捺是隶书的主要笔画,处理得好与坏对整个字有很大的影响。

《乙瑛碑》中的波捺变化较多,有的肥大,有的瘦小,有的方劲,有的圆润,有的蚕头细面燕尾粗,有的蚕头大而燕尾小,均视结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能干篇一律。

因此在临习的过程中要深入理解、灵活运用。

三、由于乙瑛碑的结体参差错落,在练习时,要仔细观察其变化,结合范字并掌握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斜正结构、反常结构的字形,总结摸索其中的基本规律,抓住它们的特点,正确地表现它们。

基本点画的运笔(一)点;隶书的点有很多变化,起笔要求藏锋逆入,出锋根据各点的不同形态而变化。

它是其它笔画的浓缩。

有正点、横点、竖点、侧点、捺点、横挑点、上对点、下分点、左两点、右两点、以及三点的呼应、四点的开合、多点的参差。

要写得生动而富于变化,尤其要做到饱满厚重。

(1)逆锋落笔上行;(2)转笔回锋向右下;(3)顿笔向左下出锋。

横;横画是隶书中最基本的笔画,是从篆书中继承而来,藏头裹尾、平中寓曲。

要写得充实稳健、果断利落、粗细均匀。

藏锋逆入,忌顿头;圆笔用转法调整笔锋,方笔以折法调整笔锋;中锋提按,宜稳实;回锋书笔,须自然。

(1)将笔逆锋向左行;(2)笔锋回折向右;(3)笔锋沿中线提按往右行;(4)微停顿后轻提向左回收。

竖;竖画写法与横画大致相同,只不过由横写改成竖写。

除了横写的要求外,要注意收笔时切忌写成楷书的垂露。

要求自然收起,或略顿笔收锋。

(1)笔锋向上逆行;(2)笔锋回折向下,(3)圆笔用使转法,(4)方笔用折切法;(5)中锋微提按往下运行;(6)笔锋略顿后自然向上收锋。

汉隶《乙瑛碑》临习

汉隶《乙瑛碑》临习

汉⾪《⼄瑛碑》临习
⼄瑛华⼭⾪⼯秀,笔法精到结体优。

蚕头燕尾势地道,中和之美眼底收。

1、释要:
《⼄瑛碑》,全称《鲁相⼄瑛奏置孔庙百⽯卒史碑》,⼜名《孔庙置守庙百⽯孔龢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现存⼭东曲⾩孔庙。

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瑛碑》是汉⾪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

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笔,使每⼀点画⼊⽊三分,扣的很紧,尤为⾼妙。

《⼄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

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的范本之⼀。

《华⼭碑》全称《西岳华⼭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刻,此碑与《礼器碑》⼀样被誉为汉⾪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距齐整,波磔秀美。

碑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四年(⼀五五五)毁于地震。

22⾏,⾏38字。

额篆书“西岳华⼭庙碑”六字。

末⾏有“郭⾹查书”字样。

《华⼭碑》是汉碑⾪属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

书风朴茂古拙⼜圆转流动;⽤笔丰满中和⼜波磔明显,为书家所推重。

《⼄瑛碑》和《华⼭碑》⼯整秀丽,笔法精到,结体腴美,“蚕头燕尾”,⼗分地道,是成熟⾪书中崇尚中和美的典型。

《⼄瑛碑》⽤笔精致,结体端庄,⾪法尽备,堪为成熟⾪书之代表;《华⼭碑》点画精致,丰腴沉厚,体势扁⽅⽽圆转,尚带篆意,是汉⾪⼜⼀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习乙瑛碑注意事项:
一、首先应从字的笔画特征上进行分析和分类练习,通过同一类范字笔画若干种主要写法的对照比较,逐步掌握其要领。

方笔要斩钉截铁、峻利凝重,圆笔应遵劲婉转,含蓄浑厚,并注意方与圆、刚与柔、直与曲之间的有机结合,以及笔画的或收或展、或肥或瘦,体会其用笔规律。


二、波捺是隶书的主要笔画,处理得好与坏对整个字有很大的影响。

《乙瑛碑》中的波捺变化较多,有的肥大,有的瘦小,有的方劲,有的圆润,有的蚕头细面燕尾粗,有的蚕头大而燕尾小,均视结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能干篇一律。

因此在临习的过程中要深入理解、灵活运用。

三、由于乙瑛碑的结体参差错落,在练习时,要仔细观察其变化,结合范字并掌握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斜正结构、反常结构的字形,总结摸索其中的基本规律,抓住它们的特点,正确地表现它们。

基本点画的运笔(一)
点;隶书的点有很多变化,起笔要求藏锋逆入,出锋根据各点的不同形态而变化。

它是其它笔画的浓缩。

有正点、横点、竖点、侧点、捺点、横挑点、上对点、下分点、左两点、右两点、以及三点的呼应、四点的开合、多点的参差。

要写得生动而富于变化,尤其要做到饱满厚重。

(1)逆锋落笔上行;
(2)转笔回锋向右下;
(3)顿笔向左下出锋。

横;横画是隶书中最基本的笔画,是从篆书中继承而来,藏头裹尾、平中寓曲。

要写得充实稳健、果断利落、粗细均匀。

藏锋逆入,忌顿头;圆笔用转法调整笔锋,方笔以折法调整笔锋;中锋提按,宜稳实;回锋书笔,须自然。

(1)将笔逆锋向左行;
(2)笔锋回折向右;
(3)笔锋沿中线提按往右行;
(4)稍微停顿后轻提向左回收。

竖;竖画写法与横画大致相同,只不过由横写改成竖写。

除了横写的要求外,要注意收笔时切忌写成楷书的垂露。

要求自然收起,或略顿笔收锋。

(1)笔锋向上逆行;
(2)笔锋回折向下,
(3)圆笔用使转法,
(4)方笔用折切法;
(5)中锋微提按往下运行;
(6)笔锋略顿后自然向上收锋。

基本点画的运笔(二)
撇;撇画有短撇、长撇两类。

短撇分顺写和逆写;长撇的收笔有钩、圆、尖、方等不同的形状。

做到藏锋逆入,中锋向左下略快行笔,收笔根据笔画末端要求,稍微停顿或向上出锋,或回锋收笔,或自然上提,视各字不同的结体和笔画而应用。

(1)逆锋向上;
(2)稍停后向左下折锋;
(3)中锋向左下略快运笔;
(5)稍停驻后轻提,
(7)回锋收笔。

捺;捺亦称(磔),或叫雁尾,是显示隶书特点主要的笔画。

捺画分平捺和斜捺两种。

落笔藏锋逆入,中锋向右斜下行,铺开笔毫向右缓提,出锋如何视结构如何而定。

锋芒要求稳重有力度,并逐步达到尾端。

(1)逆锋向左上;
(2)略顿转笔向右下运行;
(3)中锋渐行渐按;
(4)重按缓慢向右提捺出
(5)以全身之力送到锋尖,
(6)气贯尾端。

钩;钩画亦是显示隶书笔法特点的笔画之一。

有左钩、右钩两大类。

分斜钩、折钩、横钩、竖钩等,隶书的钩较特别,不象楷、行书的钩上挑和短小,而是写得较长平,转而无挑。

右钩则用捺代之。

钩的变化较多,视各字的结构变化而应用。

(1)逆锋落笔;
(2)微停即转笔向下;
(3)中锋提按运笔;
(4)边行边按边转笔向左,
(5)边行边提迅速出锋,
(6)或回锋收笔。

基本点画的运笔(三)
波;波画是隶书中的主要特征,起笔较重,以达到出锋饱满有力的效果,收笔下按后向右提笔,形成重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波画要写出抑扬俯仰之势,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1)逆锋向左下顿挫;
(2)稍停即向右转笔,
(3)畜劲藏锋,
(4)开似蚕头;
(5)中锋向右边行边提,
(6)行至中间,
(7)笔画渐细,
(8)过中间时,
(9)要边行边按,
(10)使笔画渐粗;
(11)略停随即向下按笔,
(12)要毫展劲足,
(13)运力至尾端。

折;折画是横画和竖画的连结写法。

折角处的写法,横画写到转折处提笔换锋往下行笔。

折的写法有许多变化,根据各字结构造型的需要来灵活运用。

(1)逆锋向左;
(2)稍停顿即转笔向右运行;
(3)笔锋沿中线提按往右行;
(4)至转折处提笔换锋往下运笔;
(5)中锋提按往下行
(6)将笔轻提向上回锋。

点的变化十六种
1.正点;逆锋起笔,稍顿既右下运笔,然后转势向左下方行笔,渐提,收笔出锋。

2.横点;逆锋起笔,转笔向右轻松自然运行,回锋收笔。

状似横画,但注意写的太粗太长。

3.竖点;藏锋逆入,稍停即向下转锋,切忌写的细长或粗短。

4.侧点;逆锋向右上行,稍停过程中略向右下顿笔。

然后向左下顺势提锋收笔。

5.撇点;逆锋起笔,转笔向左下方运行渐提,或回锋或出锋收笔,此笔画不要写的粗大。

6.捺点;逆锋切入,转锋向右或向下运笔,由轻渐重,至捺脚处重按后即由重渐轻。

力到锋尖,笔画宜粗短。

7.横挑点;或露锋或藏锋切入,转笔向右或向上渐行渐提,出锋收笔,不宜写的粗长。

8.上对点;左右两点的起笔应基本相对,然后顺势向左右或左下右下出锋。

9.上分点;虽然中间有笔画相隔,但左右仍需基本对平,形成遥相呼应、相互顾盼之势。

10.下对点;此二点为左撇点和右捺点的结合,书写时应注意错落有致,变化活泼。

11.下分点;此二点在书写时起笔应大致相对,然后向左下和右下出锋,宜粗短些。

12.左二点;二点的起笔应有所不同,或方笔或圆笔,上下宜紧凑些,气势必须连贯。

13.下三点;在书写时应注意三点的笔画即要各不相同,又要相互顾盼呼应,生动活泼。

14.左三点;上下排列要参差变化,并注意气势的连贯,切记大小一样,有时为了书写的需要,上、中、二点可用牵丝连带。

15.四平点;在书写时要写出各点之间的启程呼应,还要注意使它们的形态各有不同。

16.多合点;一个字中如出现许多的点,要使每个点的写法有所不同,并注意它们之间的气势连贯。

横的变化(四种)
1。

长横;逆锋起笔,稍停转锋向右,中锋行笔,收笔时或笔锋转势向左回提,或略停即提笔空收。

2,粗细横;逆锋起笔,转笔向右,边行边提,至收笔处,轻提回分锋,呈前粗后细状。

3。

弧横;此笔画在书写时,应注意起笔后先往右上运行,至中间再往右下运笔,略呈弧形。

4。

细横;有的字结体的变化,其横画不宜粗长,应写的瘦劲点。

竖的变化(四种)
1.长竖;起笔藏锋,转锋向中锋运行,回锋收笔,应粗状有力、刚劲挺拔。

2.细粗竖;起笔向下运行时边行边按,收笔圆转回锋,上细下粗状。

3.弧竖;与弧横类似,在起笔后往下运行时应先向右下运笔,至中间时再往左下运笔,略呈弧行。

4.斜竖;此笔画在起笔后,往下运笔时应向左下方运行,切忌垂直。

撇的十二种变化
1. 竖撇;起笔后向下中锋运笔,约至三分之二处转锋向左,转弯处宜圆转,回锋收笔。

2.斜撇;逆锋起笔,稍顿后转锋向左下运笔,斜势大些,收笔时或圆转回锋,或略停空收。

3.弯撇;逆锋起笔后转锋向下,至中间出圆转向左,圆弧的大小及位置,根据结体的需要来定
4.平撇;起笔后向左撇出,它的上沿线基本相平,下沿线略呈弧行,或收笔出锋、或向左之间出锋。

5.短撇;或露锋或藏锋起笔,向左下顿挫运行,回锋收笔,书写时要做到短促有力。

6.尖头撇;出于结构变化的需要,该笔画起笔应露锋入笔,头呈尖状。

7.尖尾撇;此笔画在书写至接近尾部时,应边行边提,渐轻,较快出锋,力到尖锋,尾呈尖状。

8.圆尾撇;行笔至尾部,锋尖向上或向下圆转回锋,尾部略圆均,忌过于肿大。

9.出锋撇;书写至尾部,笔毫向右上圆转回锋,至适当处向上或右上方出锋。

10.带勾撇;行笔接近尾部,不要提笔,仍向上和右上圆转运笔,然后边行边提出锋,弯勾需自然活泼。

11.带折撇;该笔画在起笔、转锋向右或向下运行后即以圆转或折转向左下方运笔,转角处切记粗重。

12. 带横撇;逆锋圆转起笔向右运行,至适当处即转锋(或圆转、或折转)向左下方行笔,转角要灵活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