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
建筑的美学

建筑的美学,既包含了实用功能,又融入了艺术审美,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筑美学的内涵建筑美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建筑美的规律和原则。
它涵盖了建筑的形态、色彩、材质、比例、尺度、光影、环境等诸多方面。
建筑美学旨在通过这些元素的有机构成,创造出既符合功能需求,又具有审美价值的建筑作品。
二、建筑美学的表现形式1. 形态美:建筑的形态美是建筑美学的基础。
建筑的造型、线条、体量等元素,通过巧妙的组合与变化,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我国的故宫、苏州园林等,都是形态美的典范。
2. 色彩美:色彩是建筑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恰当的色彩搭配,既能突出建筑的个性,又能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
如西藏的布达拉宫,白色的墙体、红色的屋顶,与蓝天白云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视觉的冲击。
3. 材质美:建筑的材质美主要体现在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上。
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质地、纹理和色彩,展现出各自的美感。
如木质建筑的自然朴实、石材建筑的庄重典雅等。
4. 比例与尺度美:建筑的比例与尺度,是建筑美学中的重要因素。
恰当的比例和尺度,可以使建筑显得协调、舒适,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如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其比例和尺度堪称完美。
5. 光影美:光影在建筑美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建筑的造型、材质、色彩等,在光影的映衬下,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
如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巧妙地运用光影,使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三、建筑美学的价值1. 审美价值:建筑美学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2. 文化价值:建筑美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民族的历史、信仰、习俗等,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社会价值:优秀的建筑作品,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建筑美学是建筑艺术的核心内容,它将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为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发展建筑美学,为构建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总结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总结一、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美、美的表现和感受、建筑审美标准等问题的学科,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涉及到建筑与美的关系、建筑的审美价值和美的表现方法等问题。
建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建筑美的表现形式和美的内涵,建筑审美与心理、审美感受过程和原因、建筑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以及建筑美在建筑艺术创作中的运用等问题。
建筑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研究中既涉及到美学的一般理论问题,也涉及到具体的建筑实践问题,是美学和建筑学的一个结合部分。
二、建筑美学的历史演变建筑美学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古代建筑美学、中世纪建筑美学、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美学、巴洛克建筑美学、新古典主义建筑美学、现代建筑美学等阶段。
古代建筑美学主要浓缩在古代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美学中,他们是最早把建筑定义为一种美的行为的人们。
中世纪建筑美学的特点是以宗教建筑为主,体现出宗教信仰、教条与艺术的统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美学在欧洲上演,是建筑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该时期开始兴起对古代希腊罗马建筑的研究和重视。
巴洛克建筑美学强调建筑的装饰和美学效果,追求建筑中的动感和丰富的装饰,体现了建筑的豪华、壮丽和壮观。
新古典主义建筑美学回归到古典建筑的精神,强调建筑的几何形式、对称、比例和秩序。
现代建筑美学主张功能主义、国际风格和现代主义思维,追求简约、现代、实用和功能性。
三、建筑美学的理论体系建筑美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建筑美的概念、建筑美的形式、建筑美的内涵、建筑审美的原则、建筑美的创造和表现、建筑审美的感受和判断等方面。
建筑美的概念是建筑美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它是对建筑物美态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建筑美的形式是建筑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它包括建筑物的外观、结构、雕刻、装饰等方面。
建筑美的内涵是建筑美的深层次含义,它包括建筑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和审美品质等方面。
建筑审美的原则是建筑美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它包括功能性原则、形式美学原则、结构美学原则、意义美学原则等方面。
建筑美学漫谈讲座观后感

建筑美学漫谈讲座观后感前几天去听了一场关于建筑美学漫谈的讲座,那可真是一场让我脑洞大开的奇妙之旅啊!刚走进讲座大厅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想,建筑美学?不就是看看房子好不好看嘛,能有啥特别的。
但事实证明,我这想法就像把大海当成小水坑一样幼稚。
讲座一开始,那主讲人就像是个充满魔力的故事大王。
他没有上来就给我们讲那些晦涩难懂的建筑理论,而是先给我们放了好多世界各地超级酷炫的建筑图片。
有那种高耸入云、玻璃外墙闪闪发光的现代大厦,在阳光下简直就像一个巨大的水晶柱子,感觉里面住的不是凡人,而是超级英雄;还有古老的欧洲城堡,那厚厚的石头墙、尖尖的塔楼,看着就像是从童话书里搬出来的一样,我仿佛都能看到骑士骑着马从里面冲出来。
主讲人说建筑就像是一个凝固的音乐,这比喻可太绝了。
我一开始还不太明白,但是随着他深入讲解,我就懂了。
就像音乐有节奏一样,建筑也有它的节奏。
你看那些建筑的线条,有的笔直像战士站岗,那是一种沉稳的节奏;有的蜿蜒曲折像条灵动的蛇,那就是轻快的节奏。
而且建筑的布局就像音乐的旋律一样,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和谐的就像交响乐中的不同乐器配合。
比如说一个大广场周围的建筑,它们高低错落,颜色搭配协调,就像一曲和谐的乐章。
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有他讲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他说每一个建筑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就像一个大口袋,装满了这个地方的历史、信仰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像咱们中国的故宫,那可不仅仅是一堆房子啊。
故宫的红墙黄瓦、对称的布局,那都是在诉说着古代皇家的威严和封建等级制度。
每一扇门、每一个台阶可能都有一个故事。
还有那些雕梁画栋上的图案,龙啊凤啊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再看看国外,埃及的金字塔。
那巨大的石块堆成的三角形,简直就是个奇迹。
它体现了古埃及人对法老的崇拜,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当时我就在想,古埃及人是怎么把那些大石头一块一块堆上去的呢?这建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就像给建筑注入了灵魂,让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石头和砖块。
从自然美的角度来分析建筑的美学价值

从自然美的角度来分析建筑的美学价值任何人都离不开建筑,任何人都有审美追求,审美是人类情感的最高追求和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
建筑美学是建筑学和美学相交而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建筑美学课程的目标在于运用价值论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各种类型建筑的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阐释建筑审美的心理过程,揭示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提高建筑审美能力,指导建筑创作实践,陶冶建筑审美情操。
建筑中有一种美谓之对称对称也是自然美的形象表征。
对称往往与均衡联系在一起,对称是均衡的天然格局,让人产生健康和平静的均衡感。
对称讲究相同部分间规律的重复,呈现在建筑上,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古代皇城、宫殿、庙宇、陵墓多为左右对称的缘故。
建筑美学建筑审美活动是人对建筑的生命体验活动和情感价值活动,具有超功利性、主体性、审美快感的综合性等主要特征。
从历时性特征看,建筑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建筑审美态度的形成、建筑审美感受的获得、建筑审美体验的展开和建筑审美超越的实现。
其中建筑审美感知和建筑审美体验是建筑审美活动的主要阶段。
建筑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主体的审美需要为根据和动因的情感价值活动。
建筑审美主体是建筑审美活动的发出者和承担者,也就是指处于建筑审美活动中的人。
在建筑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因其鲜明的特点起着主导作用,是建筑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关键。
建筑审美主体具有感性、情感性和自由性的特点。
建筑审美活动是主客体双向互动的活动。
建筑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两者在建筑审美活动中缺一不可,单有主体或是单有客体都不可能产生建筑审美活动。
因此对建筑审美客体的本质规定性理解和研究必须放在建筑审美活动之中,作为与建筑审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来进行。
建筑美的生成机制,建筑美是一种价值存在,而不是物质实存。
传统观点立足于认识论或知识论的哲学基础,把美看作预成的,认为美是独立于主体外的物质实存;简单地把审美作为动宾结构,这一观点是难以成立的。
建筑美学与人类感受

建筑美学与人类感受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同时也是艺术与科技的结晶。
而建筑美学则是研究建筑艺术的美学规律与原则的学科。
建筑美学不仅关注建筑物本身的外观与形式,更重要的是探讨建筑对人类感官和情感的影响。
建筑美学与人类感受紧密联系,下面将从建筑材料、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建筑材料对人类感受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同的材料赋予建筑截然不同的质感和触感。
比如,木材给人一种温暖和亲近的感觉,砖石则展现出坚固和永恒的特点。
建筑师可以根据建筑所处环境和使用功能来选择适宜的材料,以便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和情感需求的空间。
此外,建筑材料对人们的健康和情绪也有着重要影响。
环保材料的选择可以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并给人一种纯净与舒适的感觉,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空间布局也是建筑美学与人类感受息息相关的要素。
一个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舒适和谐的氛围。
例如,开放式的布局可以增强室内外的联系,人们可以更自由地流动在空间中;而通透的布局则可以让光线充分进入室内,让人感觉明亮和开阔。
此外,合理的分区和功能划分也有益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例如,在家庭住宅中,通过分离卧室和起居室,可以提供更好的私密性和休息环境,从而创造出更舒适的生活体验。
最后,建筑风格也是建筑美学与人类感受的重要表现形式。
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时代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
各种建筑风格,如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都通过各自独特的设计语言和形式给人以不同的情感冲击。
例如,古典主义建筑倡导秩序和对称,给人以稳重和庄重的感觉;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功能性和简洁,给人以现代主义建筑体验的冲击。
建筑通过特定的风格语言,使人们产生共鸣,并与其内在情感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建筑美学与人类感受密不可分。
通过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合理的空间布局以及恰当的建筑风格,建筑师可以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和情感需求的建筑空间。
建筑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工作需求,更是为了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建筑美学学习心得范文

建筑美学学习心得范文建筑美学学习心得从我进入大学学习建筑美学这门课程起,我就对建筑的审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建筑美学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和收获。
首先,建筑美学教会了我如何通过对建筑物的审美分析来欣赏和评价建筑作品。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建筑物的形式、结构、色彩、材料等诸多方面,学习如何从中寻找美的元素并进行评价。
通过对建筑作品的观察和思考,我逐渐培养了一种敏锐的审美眼光,学会了欣赏不同风格的建筑作品,并能够客观地评价其美感。
其次,建筑美学培养了我对建筑文化和历史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建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了解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通过学习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对不同建筑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欣赏和尊重各种建筑文化。
此外,建筑美学还让我明白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载体,与周围的环境紧密相连。
通过学习建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我明白了建筑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在设计建筑时,要考虑到环境的特点和要求,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打造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
最后,建筑美学激发了我对创作的热情。
通过学习建筑美学,我领悟到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建筑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需要设计师灵感和智慧的结晶。
我开始尝试进行一些小型建筑设计项目,并运用所学的建筑美学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建筑美学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学习建筑美学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学习,我对建筑的美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建筑文化和历史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也培养了对创作的热情。
我相信这些收获将对我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并让我更好地投身于建筑事业中。
初中美术了解古代建筑的美学范文

初中美术了解古代建筑的美学第一篇范文:初中美术——了解古代建筑的美学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阶段,通过美术课程,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古代建筑的美学价值,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能让他们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教学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初中美术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古代建筑在结构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如榫卯结构、斗拱结构等。
这些结构既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又呈现出优美的造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实物展示、模型制作等方式,让学生亲手体验古代建筑结构的巧妙,从而加深他们对结构美的认识。
古代建筑在形式上追求对称、和谐、节奏感等。
例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红墙黄瓦为主色调,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古代园林建筑则注重自然和谐,以白墙黑瓦、曲径通幽为特点,展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
教师可通过图片展示、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建筑的形式美。
古代建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历史故事等。
这些内涵美是古代建筑的灵魂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古代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了解建筑美学的同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厚重。
古代建筑在自然美方面表现出极大的追求。
无论是选址、布局,还是景观设计,都力求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山水为骨架,植物为点缀,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实地考察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二、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古代建筑美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建筑美学读书笔记篇1建筑美学读书笔记在探索建筑美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实践案例所吸引。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引领我走进了这个深奥而引人入胜的领域。
建筑美学主要研究的是建筑和美学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精心的布局和细致的描绘,将建筑美学的核心理念传递给我。
其中,建筑的和谐、统一、对比和节奏,以及这些元素在空间中的展现,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的建筑美学观念。
我尤其喜欢他对古代雅典卫城和现代摩天大楼的分析。
这些例子既让我欣赏到历史的沉淀,又感叹到现代的创新。
书中对于建筑美学的深入研究,让我意识到美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筑的一部分,甚至是其核心。
建筑的每一部分,无论大小,都反映着设计者的理念和审美。
这种理念和审美的融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建筑的美。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到既兴奋又困惑。
兴奋的是,建筑美学让我看到了建筑的更深层次的美学内涵,困惑的是,我也意识到建筑美学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然而,这并未打消我对建筑美学的热爱。
相反,它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书。
我强烈推荐对建筑和美学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我相信,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像我一样,深深地被建筑美学所吸引,并对它的实践和应用有更深的理解。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篇2建筑美学读书笔记:探寻建筑与美的融合我刚刚阅读了一本名为《建筑美学》的书,这本书由一位知名的建筑学教授撰写,主要探讨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简要总结和我的个人观点。
首先,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形式、功能、材料、空间、光线、色彩等方面。
作者认为,建筑美学不仅仅是关于美的追求,更是关于如何平衡建筑的功能、技术和美学价值。
这种平衡需要深入了解建筑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环境因素。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建筑与美的紧密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
美的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2008年,大陆学者在《存在与华夏文明》一书中提出了美的这个定义。
美的定义是美学中最难的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美学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中,作者借苏格拉底的口总结到:“美是难的。
毕达各拉斯把音乐中和谐的道理推广到建筑、雕塑等其它艺术,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由此,它们发现了在欧洲有长久影响的“黄金分割线”,他们有时也认为圆球最美。
这种偏重形式的探讨是后来美学里形式主义的萌芽。
十八世纪欧洲兴起了“实验美学”热,意图从具体的美的事物中找到美的本质,从而给出美的定义。
然而实验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图形和声音,所得结论不具普遍性。
由美的这定义出发进行演绎,可以对美进行合理分类,把自然美,社会美、相对美、形象美、朦胧美等都归入了“美”这个种概念的属下。
由于人的需要随时间地点在变化,所以美的概念是动态的,美的外延也是不确定的。
如果以人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嗅,触,尝,听,看,想)为标准,美可分为实用美,形式美,音乐美、精神美和创造美。
以人的需要层次为标准,美可分为生理美、先验美和精神美。
按人活动的场所分,可把美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按美产生时实物刺激的有无,美又可分为直接美和间接美。
按引起美的刺激是第一信号系统还是第二信号系统,美可以分为实际美
和信号美…
和谐、烂漫、磅礴、壮阔、温柔、热情、博大、健壮、浩瀚、善良、豪放是美的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是个不相同的具体的美。
美是和谐、烂漫、磅礴、温柔、健壮、浩瀚、善良、豪放共同具有的一般内容和本质。
美是一般的和谐,和谐是具体的美,美存在于和谐、烂漫、磅礴、浩瀚、温柔、热情之中。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
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
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
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
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
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
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所有建筑体系都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是独具风姿的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
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其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现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是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其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不及,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对有机的结构构件和其他附属构件的进一步加工,就形成为独特的中国建筑装饰,包括内外装修、彩画、木雕、砖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丰富的手法和生动的发展过程。
当代建筑是城市的表情,也是文化的表情,更是时代的表情。
不同时代的建筑,必然会承载不同的表情。
当代西方建筑和传统建筑乃至于现代建筑最大的不同在于,建筑的表情已经超越其视觉美学和空间美学的范围,就像cctv新大楼一样,它是将建筑文本化,象征化,寓言化,使其成为传达建筑师美学和哲学思想的容器。
建筑摇摆于造型与表义之间。
与此相适应,建筑师也游弋于反讽与游戏之间。
因此,当代西方建筑在美学上表现出一种不同于任何时代的独异性,一种新的精神:通过故作高深的哲理表述而传达出来的激进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当代西方建筑中这种新的美学精神,宣告了当代建筑审美方式的改变。
人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建筑的魅力并不一定在于完整和完美,有时也存在于零碎和狂怪甚至丑陋之中。
作为建筑学的学生,通过对建筑美学的学习,能够增加自己对美的基本概念的认识,对中外建筑发展全貌有了初步了解,认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作,建筑的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建筑设计需要厚积薄发,建筑追求功能合理,经济适用以及美观,因此建筑美学是每个建筑学学生必须学习的,对于美学没有确切的定义,所以必须通过对建筑史,以及建筑大师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总结美的规律,从中获益,以指导自己的建筑设计。
通过建筑美学的学习,我们能较理性的进行建筑美学设计,从而降低了作为一名初学者的对美感性认识不足而造成的设计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