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课程教案
《测量学》课程教案

《测量学》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测量学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3. 学时安排:总学时数为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16学时。
4. 先修课程:无5.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测量学知识进行工程测量和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测量学基础1.1 测量学概述1.2 测量学的基本原理1.3 测量学的基本方法2. 第二章测量仪器的使用与维护2.1 测量仪器的基本知识2.2 常用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2.3 测量仪器的维护与保养3. 第三章角度测量与水平角测量3.1 角度测量概述3.2 水平角测量方法3.3 角度测量误差及其处理4. 第四章距离测量与直线测量4.1 距离测量概述4.2 钢尺测量方法4.3 光电测距仪及其使用5. 第五章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平差5.1 测量数据处理概述5.2 测量平差原理5.3 测量平差方法及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实验设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测量学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核学生对测量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测量学教材。
2. 实验设备:具备完整的测量实验设备,如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等。
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
4.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测量学资源共享,如学术论文、案例分析等。
5. 辅导资料:提供测量学相关书籍、期刊、论文等辅导资料。
六、第六章地形图与地形测量6.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6.2 地形测量的方法与步骤6.3 数字地形图的应用七、第七章建筑施工测量7.1 建筑施工测量概述7.2 建筑施工测量的方法与步骤7.3 建筑施工测量实例分析八、第八章控制测量与测网布设8.1 控制测量概述8.2 控制点的选择与布设8.3 控制测量成果的整理与评价九、第九章地理信息系统与测量学9.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9.2 测量学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9.3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十、第十章现代测量技术及其发展10.1 现代测量技术概述10.2 卫星定位技术及其应用10.3 遥感技术在测量学中的应用10.4 测量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六、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测量学》课程教案

《测量学》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熟悉各种测量仪器的构造、使用和维护;(3)学会测量数据的处理和误差分析;(4)能够运用测量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实习操作,培养学生对测量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测量学概述1.1 测量学的定义、目的和任务1.2 测量学的发展历程1.3 测量学的基本概念1.4 测量学的主要内容第二章:测量仪器的构造与使用2.1 水准仪2.2 经纬仪2.3 激光测距仪2.4 全站仪2.5 测量仪器的维护与管理第三章:测量基本方法3.1 角度测量3.2 距离测量3.3 高程测量3.4 坐标测量第四章:测量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4.1 测量数据的整理与计算4.2 测量误差的概念与分类4.3 误差传播定律4.4 测量误差的估算与控制第五章: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5.1 工程测量概述5.2 地形图的绘制5.3 施工控制网的建立5.4 建筑物的施工测量5.5 工程测量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通过PPT、图片、视频等教学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示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实验演示:安排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过程,加深对测量学知识的理解;3. 实习操作:组织学生到工地或实验室进行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工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测量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5. 小组讨论与报告:分组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等,占总评的40%;2. 考试成绩:包括笔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占总评的60%。
测量学课程电子教案999609050

测量学课程电子教案999609050第1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了解测绘学的研究内容,熟悉测量学的要紧任务。
学习要求1、测量学的定义及其分类;2、测量学的要紧任务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3、地面点位的表示方法;(难点)4、测量的差不多工作和工作原则。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测量学的定义及其分类,2.测量学的要紧任务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地面点位的表示方法,3.测量的差不多工作和工作原则。
4.何谓大地水准面?我国的大地水准面是如何样定义的?它在测量工作中起何作用?5.参考椭球和地球总椭球有何区别?6.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有几种?各有何特点?不同坐标系间如何转换坐标?7.北京某点的大地经度为116º20′,试运算它所在的六度带和三度带带号,相应六度带和三度带的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8.什么叫绝对高程?什么叫相对高程?两点间的高差如何运算?9.什么是测量中的基准线与基准面?在实际测量中如何与基准线与基准面建立联系?什么是测量运算与制图的基准线与基准面?10.测量工作的差不多原则是什么?那些是差不多工作?三、习题与摸索题1.测绘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2.Geomatids的含义是什么?3.现代测绘学的任务是什么?4.测量学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有哪些作用?四、考核目标与要求识记:测绘学的定义,测绘学研究的对象。
大地水准面,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绝对高程与相对高程。
定位参照系及定位元素。
经度,纬度,直角坐标。
测量工作的差不多原则。
测量工作的差不多内容,测绘地势图及施工测量的概念。
领会:Geomatids的含义,现代测绘学进展的特点、涉及的行业。
参照系的形成,大地水准面与参考椭球面、垂线与法线的区别。
高斯投影的概念,高斯坐标系的建立、高斯坐标的表示。
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不同之处,测量工作原则。
简单应用:高斯—克吕格坐标系横坐标自然值与通用值的关系,高程与高差的确定。
第2章水准测量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把握水准测量的相关知识,做好水准测量实施前的技术预备,通过水准测量的实验,达到独立操作水准仪,完成多个测站水准测量的观测、检核、成果整理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
《测量学》课程教案

《测量学》课程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测量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具体学分课程总学时:具体学时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任务和作用。
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工作的基本原理。
熟悉测量误差的来源和处理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常规测量仪器进行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工作。
具备处理测量数据和绘制地形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1、测量学的基本知识测量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面点位的确定。
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2、水准测量水准测量的原理。
水准仪的构造和使用。
水准测量的外业施测和内业计算。
3、角度测量角度测量的原理。
经纬仪的构造和使用。
水平角和竖直角的观测和计算。
4、距离测量钢尺量距的方法和精度。
视距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电磁波测距的原理和应用。
5、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测量误差的来源和分类。
衡量测量精度的指标。
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
6、控制测量控制测量的概念和作用。
导线测量的布设形式和外业观测。
三角测量和 GPS 测量的基本原理。
7、地形图的测绘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地物和地貌的表示方法。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方法。
8、地形图的应用地形图在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
地形图的面积量算和土石方计算。
四、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
2、实验教学安排学生进行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课程设计布置地形图测绘的课程设计任务,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测量工作在工程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测量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测量学》课程教案

《测量学》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数据的处理能力。
3. 使学生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测量,提高工程质量。
二、教学内容:1. 测量学基本概念:测量、测量的性质、测量工作、测量学分支等。
2. 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NSS接收机等。
3. 测量方法: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程测量、平面控制测量、立体控制测量等。
4. 测量数据处理:观测数据的整理、平差原理、误差理论、测量成果的评定等。
5. 工程测量实例:地形图测绘、施工放样、建筑基线测量、工程质量控制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展示测量仪器实物,演示测量操作过程。
3. 实践:安排现场实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际测量能力。
4. 讨论:组织学生对实际工程测量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环境:1. 教室:配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教学设备。
2. 实验室:配备各种测量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
3. 实习基地:具备实际工程测量条件的场地。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的程度等。
2. 实习报告:评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数据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测量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理论课时和16实践课时。
2. 授课方式:理论课时在教室进行,实践课时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进行。
3. 授课顺序:先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仪器和使用方法,接着进行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的讲解,通过实习环节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测量学原理》等权威教材。
2. 课件:制作涵盖教学内容的PPT课件。
3. 实习指导书:提供详细的实习操作指导和数据处理方法。
4. 测量仪器:为学生提供各类测量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
测量学课程教案

测量学课程教案测量学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理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常见的测量工具和仪器;
3、学会使用测量数据进行空间分析;
4、提高对测量误差的认识和评估能力;
5、能够运用测量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测量学的基本概念
2、常见的测量工具和仪器
3、测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4、测量误差的分析和评估
5、空间分析的方法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测量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3、项目实践:通过小组项目实践,使学生学会运用测量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
1、教材:《测量学基础》
2、软件:AutoCAD、ArcGIS等
3、实验设备:全站仪、水准仪、GPS等
4、网络资源:测量学相关网站、论文、期刊等
五、教学计划
第一周: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第二周:常见的测量工具和仪器第三周:测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第四周:测量误差的分析和评估第五周:空间分析的方法和应用第六周:综合实践:小组项目实践第七周:总结与复习
六、教学评估
1、平时作业:20%
2、实验报告:30%
3、项目实践:30%
4、期末考试:20%
七、教学反思
1、回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分析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3、评估教学资源是否充足;
4、反思教学评估是否公正。
《测量学》课程教案

《测量学》课程教案《测量学》教案授课学期:2007年上学期教学班级:建筑学041、2班教师姓名:刘龙海二00七年上学期《测量学》课程教案课程编号:B03003课程名称:测量学/surveying课程总学时/学分:40/2.5 (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适用专业:建筑学一、课程地位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般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技术,掌握工程测量基本工作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基本原理、程序、方法,并能正确阅读和使用地形图。
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无畏精神,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的良好作风,爱护仪器、关心群众的优秀品质。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选用教材:[1] 华南理工大学主编,《建筑工程测量》第三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 湖南工业大学主编,《测量学实验实习指导书》,2007年主要参考书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2] 郝延锦主编,《建筑工程测量》,科学出版社,2002[3] 合肥工大,重庆建筑大学等合编,《测量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 杨德麟、高飞主编,《建筑测量学》,测绘出版社出版;[5] 潘正风等编,《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6] 各种相关的《测量规范》和《地形图图式》序号授课内容提要学时1 绪论 22 水准测量 53 角度测量 54 距离测量 25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26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27 小地区控制测量 28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49 地形图的应用 210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211 房屋建筑变形测量和竣工总平面图绘制 212 机动复习 2 合计32四、考核方式与成绩核定办法1.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2. 成绩核定办法:总分=70%×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五、授课方案本章学 2 课堂讲 2 实0 观看教0教学内容 (1)测量学的概念,建筑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 (2)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面点位的确定方法; 教学要求(1)了解测量学的概念,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用水平面代替大地水准面的限度。
测量学_绪论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测量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在我国的应用。
2. 掌握测量学的分类和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对测量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测量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测量学的分类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1. 测量学的分类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2. 测量学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测量?测量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1. 测量学的定义(1)教师讲解测量学的定义:测量学是研究测量理论、测量方法和测量技术的科学。
(2)举例说明测量学的应用,如工程测量、大地测量、摄影测量等。
2. 测量学的发展历程(1)教师简要介绍测量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测量工具到现代的测量仪器。
(2)重点讲解我国测量学的发展历程,如古代的测量工具、明清时期的测量技术等。
3. 测量学的分类(1)教师讲解测量学的分类,包括工程测量、大地测量、摄影测量等。
(2)举例说明各类测量学的应用。
4. 测量学的基本原理(1)教师讲解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如测量误差、测量精度、测量方法等。
(2)举例说明基本原理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提出与测量学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测量学在某一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和总结与作业等环节,使学生对测量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测量学原理和应用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学》教案授课学期:2007年上学期教学班级:建筑学041、2班教师姓名:刘龙海二00七年上学期《测量学》课程教案课程编号:B03003课程名称:测量学/surveying课程总学时/学分:40/2.5 (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适用专业:建筑学一、课程地位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般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技术,掌握工程测量基本工作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基本原理、程序、方法,并能正确阅读和使用地形图。
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无畏精神,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的良好作风,爱护仪器、关心群众的优秀品质。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选用教材:[1] 华南理工大学主编,《建筑工程测量》第三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 湖南工业大学主编,《测量学实验实习指导书》,2007年主要参考书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2] 郝延锦主编,《建筑工程测量》,科学出版社,2002[3] 合肥工大,重庆建筑大学等合编,《测量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 杨德麟、高飞主编,《建筑测量学》,测绘出版社出版;[5] 潘正风等编,《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6] 各种相关的《测量规范》和《地形图图式》三、课时分配序号授课内容提要学时1 绪论 22 水准测量 53 角度测量 54 距离测量 25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26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27 小地区控制测量 28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49 地形图的应用 210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211 房屋建筑变形测量和竣工总平面图绘制 212 机动复习 2 合计32四、考核方式与成绩核定办法1.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2. 成绩核定办法:总分=70%×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五、授课方案本章学时 2 课堂讲授 2 实验0 观看教学片0教学内容(1)测量学的概念,建筑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2)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面点位的确定方法;(3)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4)测量的基本工作,测量的基本原则,测量工作的基本要求,常用的测量元素和单位。
教学要求(1)了解测量学的概念,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用水平面代替大地水准面的限度。
(2)掌握确定地面点位的方法,测量的基本工作、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常用的测量元素和单位。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确定地面点位的方法;测量常用坐标和高程系统(2)难点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教学策略以讲授法为主。
作为一门新课程,首先要向学生们讲授测量学的发展史、概念,具有正确应用地形图和有关测量资料的能力和进行一般工程施工测设的能力,以便能灵活应用所学测量知识为其专业工作服务。
教学预习教材P.1-10习题与作业1.测量学的概念?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是什么?2.何谓铅垂线?何谓大地水准面?它们在测量中的作用是什么?3.如何确定点的位置?4.测量学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何不同?5.何谓水平面?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对水平距离、水平角和高程分别有何影响?6.何谓绝对高程?何谓相对高程?何谓高差?已知HA=36.735m,HB=48.386m,求h AB。
7.测量的基本工作是什么?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本章学时 5 课堂讲授 5 实验 4 参观/上机0教学内容(1)水准测量的原理;(2)DS3水准仪的构造及使用;(3)水准测量的施测方法及成果整理;(4)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5)水准测量误差及注意事项;(6)自动安平水准仪、精密水准仪和电子水准仪的使用。
教学要求(1)了解水准测量的等级,水准测量路线的布设,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水准测量误差及注意事项,自动安平水准仪、精密水准仪和电子水准仪的使用方法。
(2)掌握水准测量的原理,DS3水准仪的构造及使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施测方法及成果整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水准测量的原理、外业实施、数据处理方法难点:水准测量的成果整理,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教学策略1、演示法注意通过图形来讲解水准测量的几个概念及原理;在讲授水准仪使用时,边操作演示边阐明操作要点。
2、讲授法。
先介绍水准点、水准路线的概念,再讲授水准测量的实施,从中总结出实施中应注意的事项。
为使学生更好理解,应详细讲解例题。
教学预习教材P. 11-31习题2-5、7、10章次名称第三章角度测量本章学时 5 课堂讲授 2 实验 4 参观/上机0教学内容1、角度测量原理2、经纬仪的等级、有关参数,经纬仪的构造;3、DJ6型光学经纬仪读数装置和操作使用4、水平角和竖直角测量方法5、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6、角度测量误差分析及注意事项7、电子经纬仪教学要求1、了解光学经纬仪的构造、使用、检验与校正方法。
2、熟练掌握水平角、竖直角测量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DJ6级光学经纬仪的使用,水平角、竖直角测量方法难点: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教学策略1、演示法结合仪器,先介绍经纬仪的构造及各部件的名称及用途,重点介绍J6、J2经纬仪的读数规律。
在介绍经纬仪的安置时,边操作边讲解,让学生掌握安置的诀窍。
2、讲授法在讲授观测方法时,辅以观看录像和教师现场演示的方式,以达到直观教学的效果;要点及流程经纬仪几项基本项目的检校方法,要从其原因入手来进行讲解。
教学预习教材P.34-63习题与作业3-1、2、3、4、5、6、7、8、11、13章次名称第四章距离测量本章学时 2 课堂讲授 2 习题0 参观/上机0教学内容1、钢尺量距2、钢尺量距误差及注意事项3、视距测量4、电磁波测距5、直线定向教学要求1、掌握钢尺量距、视距测量的原理和实施方法。
2、了解电磁波测距原理,掌握红外光电测距仪的使用。
3、掌握方位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钢尺量距难点:电磁波测距仪的工作原理,全站仪的使用教学策略以讲授法为主。
讲解钢尺量距时,将精密量距和普通量距进行比较;讲授电磁波测距时,注意常数的设置。
在讲授直线定向时,要注意讲清方位角的概念及计算应用。
教学预习教材P.65-80习题P64:1、2、3、4、5、6章次名称第五章测量误差本章学时12 课堂讲授 2 习题0 参观/上机0教学内容(1)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分类及特性;(2)衡量测量精度的标准;(3)合理地处理含有误差的观测成果,求出最可靠值;(4)误差传播定律。
教学要求了解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及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算术平均值、观测值中误差、算术平均值中误差及相对中误差的计算;(2)难点误差传播率。
教学策略教学预习教材P.82-101习题5-2、7、8、9、10章次名称第六章地形图基本知识本章学时 2 课堂讲授 2 实验0 参观/上机0教学内容1、地形图的比例尺2、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3、地形图图外注记4、地形图图示5、地籍图基本知识教学要求了解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籍图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物、地貌的表示方法难点: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教学策略结合地形图进行实物讲解,能起到直观、形象的作用,使学生把一些枯燥的概念形象化地记忆住。
教学预习教材P.103-113习题P113:1、3、4、5、6章次名称第七章小地区控制测量本章学时 2 课堂讲授 2 习题0 参观/上机0教学内容1、控制测量概述2、导线测量3、小三角测量4、交会定点5、三、四等水准测量6、三角高程测量教学要求1、掌握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的实施,成果计算方法2、了解小三角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实施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难点:小三角测量内业计算教学策略教学预习教材P.114-144习题7-4, 5, 6, 10,11章次名称第八章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本章学时 4 课堂讲授 4 习题0 参观/上机0教学内容1、测图前的准备工作2、碎部点平面位置的测绘方法3、经纬仪测绘法4、平板仪测图5、地形图绘制6、全站仪数字化测图7、摄影测量简介(适当增加与之相关内容)教学要求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方法,了解全站仪数字化测图,了解摄影测量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经纬仪测绘法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摄影测量立体像对难点:地形图绘制、立体像对的判读教学策略教学预习教材P.147-164习题8-2, 7, 9, 11,13章次名称第九章地形图应用本章学时 2 课堂讲授 2 实验0 参观/上机0教学内容1、地形图阅读2、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3、按设计路线绘制纵断面图4、(增加)古建筑物等高线图的判读教学要求了解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及在建筑规划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形图阅读及地形图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难点:无教学策略教学预习教材P.166-175习题P175:3、4、7章次名称第十章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施工测量本章学时 4 课堂讲授 4 实验0 参观/上机0教学内容(1)测设基本工作(2)施工场地控制测量(3)民用建筑施工测量(4)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教学要求1、了解施工测量的目的和内容、施工测量的特点、原则等;2、熟悉施工测量前的准备工作;3、掌握施工平面控制网建立的几种形式及高程控制网的建立;4、民用建筑施工中的测量工作。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筑方格网的建立;建筑基线的测设方法;民用建筑物的定位。
难点:建筑方格网的建立;建筑基线的测设方法;复杂民用建筑物施工测量。
教学策略教学预习教材P.177-214习题10-6,10-7,10-8,10-9,10-10 11-3 12-1章次名称第十四章房屋建筑变形测量和竣工总平面图绘制本章学时 6 课堂讲授 4 实验 2 参观/上机0教学内容1、房屋建筑变形测量概述2、建筑物垂直位移测量3、建筑物水平位移测量4、建筑物倾斜观测5、挠度和裂缝观测教学要求了解变形测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筑物变形观测难点:无教学策略教学预习教材P.225-234习题P211:2、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