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十大传播心理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六)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六)心理效应大多是心理学家通过心理实验得到的,有关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往往能体现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或基础理论而心理效应在传播活动中应用的范围很广,从研究领域来看,主要包括新闻传播、广告传播;从传播渠道看,主要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本公众号将每双周与大家分享5个心理效应小知识,日积月累,带领大家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传播学01钓鱼效应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特定的内心强烈需求而产生的相应行为现象,称之为“钓鱼效应”。
这是因为在钓鱼中,人们总喜欢把鱼饵放到鱼的面前,让鱼产生特定的内心强烈需求,因为这是它最喜爱吃的东西,从而产生吃鱼饵的行为,因此,心理学家形象地把这一现象称为钓鱼效应。
需要指出的是,钓鱼效应侧重于“鱼饵”选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即对受众人群的特定心理需求的把握和诱发。
人不仅具有一系列多层次的需要,且需要结构也较为复杂,在具体行为的产生中,可能是多种需要同时作用的结果。
因此,根据受众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和个性等特征,在诸多的心理需求中,具体选择某种特定心理需求作为“鱼饵”,是决定钓鱼效应能否产生的关键。
如果“鱼饵”不具诱惑性,那就等同于没有鱼饵,更不可能激发受众的强烈内心需要。
同时,钓鱼效应还应重视“鱼饵”的隐蔽性,切忌引发受众的厌恶和逆反心理。
02定势效应也称“心向”。
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即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
它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定势”一词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G.E.缪勒和舒曼在1889年提出,原来是指对某一特定知觉活动的直接准备性,目前它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心理活动中。
人的知觉、思维、记忆中都有定势现象,思维定势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在新闻写作中,思维定势常以“套路”的方式表现出来,用一种套路来报道一类现象。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应该常常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对已有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才能写出精品。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大象小时候被细绳栓在木桩上,拼命用力都无法挣脱,渐渐的,就认命了,即使长大了,依旧被那根细绳所束缚,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厉害之处……1、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3、责任分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 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心理学十大效应

对于每样新鲜事物,一个人做,那叫“傻子”;两三个人做,被称为“从众”;十几个人乃至百千人做,则可以称之为“流行”了。
增强适应能力 加速知识传播 利于团队建设 寻求认同与支持
从众的优点:
扼杀科学 埋没真理 扼杀创造性和积极性 埋没优秀作品
从众的缺点:
正确看待从众
鲶鱼的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
跨栏定律,即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
从众效应
盲目从众
随大流
有几个女子发现这个女孩的白色连衣裙很好看,于是也穿上了白色连衣裙。
于是穿白色连衣裙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并不适合穿白色连衣裙的人也穿上了。
有一个女孩,发现自己穿白色连衣裙很好看于是穿上了白色连衣裙。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在将台塑产量扩大6倍的同时,王永庆又创办了一个加工台塑产品的公司,即南亚塑胶工业公司,专为台塑进行下游加工生产。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台塑和南亚的业务开始好转,奠定了他在塑料工业的基础。
在冰淇淋哲学中强调顺境和逆境的关系。
人生在世,不可能凡事都一帆风顺,难免要经历逆境与顺境。逆境和顺境都是外因,但作用不同,取得同样的成就,当事者所付出的代价也不相同。在逆境中向目标前进,犹如逆水行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顺境仅是一种相对优越的境遇,并非一劳永逸。经历逆境时,一些人会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怨天尤人,觉得生活太不公平。逆境对人的压力大部分来自内心,可以成就一些人,也可能毁灭一些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能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去把握顺境和摆脱逆境。
10个不得不知的心理学效应汇总

10个不得不知的心理学效应汇总1.鲜明性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或注意到与周围环境不同的事物,而容易忽视相似的事物。
这一效应可以应用于广告和产品设计中,通过让产品与竞争对手有着鲜明的差异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2.惯性效应: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之前类似情况的影响,循规蹈矩地做出相似的决策。
这一效应提醒我们要警惕自己受到过去经验的约束,从而保持开放的思维。
3.社会认同效应:人们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影响,更倾向于采取与他人一致的观点和行为。
这一效应可以解释为何大多数人会在众多人群中跟随他人的行为。
4.权威性效应:人们往往会对那些有权威的人或机构发表的观点更为信任,而忽视其他人的观点。
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何公众常常会盲目地相信权威人士的意见。
5.可得性启发:人们根据信息的可获得程度来判断该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实性。
如果其中一种信息容易获取或回忆,人们更容易相信这种信息,并据此做出判断。
7.压力效应:压力往往会对人的决策和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
当人们感到压力时,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或表现出冲动的行为。
8.情感传染效应:人们往往会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来感受和体验相似的情绪。
这一效应可以解释为何在人群中情绪会传播,以及为何看电影或听音乐时会被情绪所影响。
9.群体思维效应:当人们处于群体中时,往往会放弃个人的独立裁决,而采纳群体的观点或意见。
这一效应可以导致集体决策的失误和群体性偏见的产生。
10.异常反应效应:与前景效应相对应,人们在面对异常或突发事件时往往会做出过度的反应。
这一效应可以解释为何一些新闻报道和广告常常利用恐惧和紧急感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心理学中的十大心理效应

心理学中的十大心理效应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涵盖了诸多有趣且复杂的心理效应。
这些心理效应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介绍十大常见的心理效应:1.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这一效应描述了人们倾向于认为模糊、一般化的个性描述适用于自己,这种现象在占星学、心理测验等领域经常出现。
2.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指人们在知晓自己正被观察时表现出的比平常更好的行为。
这种效应揭示了人们对于外部关注和期望的积极回应。
3.多数人效应(Majority Illusion):指人们倾向于高估群体里某一部分的比例,将少数人看作多数。
这种错觉导致了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偏差。
4.审美心理学效应(Aesthetic Experience):研究发现,人们对于审美的偏好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对称性、颜色、线条等。
审美心理学效应解释了为何人们对于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审美感受。
5.薄冰效应(Thin Slicing):指人们通过极短时间内的观察或体验就能形成观点和做出决策的现象。
这种效应说明了人类对于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和快速性。
6.暴力观看效应(Mean World Syndrome):指长期接触暴力内容的人倾向于认为世界处处充斥着危险和暴力。
这种效应暴露了媒体对于公众观念和态度的塑造力量。
7.社会认知效应(Social Cognition):描述了人们如何借助社会和情境信息来理解自己和他人。
社会认知效应帮助我们解释社交互动和行为的动机。
8.金字塔原理(Pygmalion Effect):指他人对我们的期待或评价可以影响我们的表现。
这种效应揭示了人际关系对于自我认知和表现的重要性。
9.对立效应(Reactance):描述了当人们感受到自由被侵犯时,会产生一种反对的倾向。
对立效应解释了为何有时候指示越多反而会获得更多的反抗。
10.新奇效应(Novelty Effect):指人们对于新奇事物更感兴趣和注意。
人类十大神奇的心理效应

人类十大神奇的心理效应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
以下是十大神奇的人类心理反应。
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又叫禁果效应,是心理学的一种人际交往效应。
指有好感的异性受的外界干涉越多,他们的感情就会越深。
这也就是造就千古奇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
2.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但不顾是非曲折地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3.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
4.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马太效应”一词是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
他以此来概括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
5.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
6.期望效应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
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
舆情应对:不可思议的十大传播心理

舆情应对:不可思议的十大传播心理在这个众声喧哗的舆论时代,如何提高同媒体和网民打交道的能力,正确引导公众舆论?掌握一些网络舆情引导的心理机制必不可少。
1罗密欧—朱丽叶效应逆反心理,即一个人内心所激发出心理抗拒,是网络舆论应对与引导中常见的现象。
逆反心理也叫“罗密欧—朱丽叶效应”,即家族的反对反而促进了他们的结合。
好奇心也可以产生逆反心理。
越是禁止的,人们越是好奇。
过分限制某些信息的传播,反而会激起更多人们传播这些信息的欲望。
另外,过分夸张和言过其实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一些个人和机构在解决危机中如果使用过多空泛的大话套话,就很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2态度比事实更重要心理学家发现,决定人行动的,往往是喜好而非知识。
比如戒烟,人都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只有让人痛恨吸烟,才有可能戒烟。
在快速阅读的新媒体时代,传播力和影响力经常并不在于事实和逻辑的传递,而在于态度和情感的传递,这就是态度传播。
在一些灾难性事故的政府新闻发会上,即使发言人发布的事实再翔实,如果缺少一句真诚的道歉,没有一句温暖人心的慰问,其效果也不会很理想。
在危机面前,最重要的往往并不是对错,甚至也不是真伪,而是“态度”。
3乐池理论什么样的事件容易引起人们集体关注?传播学中的“乐池理论”认为,一个人说我能解决中东问题,另一个人在演出时不小心掉进了乐池,谁更容易引起关注?谁更容易成为网络的热点话题?显然是后者。
所以,注意力和传播力大小,往往并非由事件的重要性决定,而是由事件的戏剧性程度决定的。
4尖叫效应人们是否接受一个信息受很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比如,人们倾向于相信负面消息;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次重复的消息;倾向于相信那些形象生动有趣的消息;倾向于相信那些能够惊吓或者激怒人的信息等等。
5坏消息法则坏消息总比好消息传播得快。
有学者指出,人们之所以更加容易关注负面新闻,是因为在漫长的演化中,人类只有拥有了超强的危险感知能力才能生存,而“坏消息”往往意味着危险。
十大无法科学解释事件

十大无法科学解释事件
1. 幽灵现象:鬼魂的存在和幽灵现象是很多人所信仰和亲眼目睹的,但科学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幽灵的存在。
2. UFO目击事件:许多人声称曾目击到不明飞行物体(UFO),但科学至今无法解释这些现象的真实性。
3. 灵验的神迹:许多人声称经历了神迹般的事件,如医治奇迹、死而复生等,但科学无法解释这些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
4. 千里传音:有些人声称可以在远距离传递声音,但科学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原理。
5. 灵魂出窍:一些人声称自己经历了灵魂出窍的经历,但科学无法证明灵魂的存在,更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科学原理。
6. 预知未来的能力:有些人声称具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但科学至今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真实性。
7. 超能力:有些人声称具有超人的能力,如心灵感应、透视等,但科学无法证明这些能力的存在。
8. 历史上失踪的文明:一些古老的文明消失得无影无踪,如亚特兰蒂斯、玛雅文明等,科学至今无法确切解释它们的消失。
9. 怪物/未知动物的发现:时不时会有人声称目击到巨型怪物
或未知动物,但科学无法解释这些现象的真实性。
10. 人类起源:尽管科学已经提供了许多进化理论,但人类起源的确切过程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无法被科学完全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舆情应对:不可思议的十大传播心理2014-09-21聂晓阳一本政经
目前,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诉求的利益性、参与的群体性、成因的复杂性、方式的偏激性日渐突出,“上访变上网”,网络舆论压力越来越大。
相对以往传统媒体“和风细雨”式的舆论监督,高度开放、互动、参与的网络舆论环境常常是“暴风骤雨”,考验着各级政府部门的舆论应对能力。
更为严峻地是,网络舆论爆发时,一些新闻媒体在利益驱动和眼球效应下刊发一些炒作性的报道,对网络舆论推波助澜,对事件背后多元化的民众诉求和事件的复杂性视而不见。
在这个众声喧哗的舆论时代,如何才能提高各级干部同媒体和网民打交道的能力,正确引导公众舆论,掌握一些网络舆情引导的心理机制必不可少。
(1)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逆反心理,即一个人内心所激发出心理抗拒,是网络舆论应对与引导中常见的现象。
逆反心理也叫“罗密欧—朱丽叶效应”,即家族的反对反而促进了他们的结合。
心理学家认为,逆反心理是为了宣示自己的存在感和自由感。
如果在交流中过分强调己方的意见,就会引起对方心里不适,对方就会本能地产生逆反心理。
好奇心也可以产生逆反心理。
越是禁止的,人们越是好奇。
另外,过分夸张和言过其实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一些个人和机构在解决危机中如果使用过多空泛的大话套话,就很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网络应对和管理中很有启发。
比如,这一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样的事实:过分限制某些信息的传播,反而会激起更多人们传播这些信息的欲望。
阻止谣言的传播往往让谣言传播得更快,这是因为:很多人传播某个消息,其实并非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个消息,而仅仅是出于他们“打破了某种限制自己自由感”的逆反心理。
(2)态度比事实更重要
在快速阅读的新媒体时代,传播力和影响力经常并不在于事实和逻辑的传递,而在于态度和情感的传递,这就是态度传播。
心理学家们早就发现,决定人行动的,往往是喜好而非知识。
比如戒烟,人都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只有让人痛恨吸烟,才有可能戒烟。
有时人明明知道睡前吃东西不好,也不是非吃不可,可是就是想吃,最终的结果还是吃,然后后悔。
有时候理性告诉人应该怎么说,但是人就是不喜欢,或者不习惯。
所以,传播力生成和影响力要素中最直接的,就是情感和态度的传递,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注意情感和态度的塑造。
在一些灾难性事故的政府新闻发会上,即使发言人发布的事实再翔实,如果缺少一句真诚的道歉,没有一句温暖人心的慰问,其效果也不会很理想。
尽管最基本的传播是事实传播,但在情绪对立对方先有偏见的情况下,最有效的传播是态度传播,即最重要的是把你恰当得体的态度首先传递出去,否则就很容易形成各说各话、各执一词的局面,失去了第一时间争取对方谅解和理解的机会,也不利于为下一步更好事实传播而准备的必要基础。
在危机面前,最重要的往往并不是对错,甚至也不是真伪,而是“态度”。
(3)乐池理论
什么样的事件容易引起人们集体关注?传播学中的“乐池理论”认为,一个人说我能解决中东问题,另一个人在演出时不小心掉进了乐池,谁更容易引起关注?谁更容易成为网络的热点话题?显然是后者。
所以,注意力和传播力大小,往往并非由事件的重要性决定,而是由事件的戏剧性程度决定的。
(4)尖叫效应
人们是否接受一个信息受很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比如,人们倾向于相信负面消息;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次重复的消息;倾向于相信那些形象生动有趣的消息;倾向于相信那些能够惊吓或者激怒人的信息等等。
(5)坏消息法则
坏消息总比好消息传播得快。
你告诉大家一个有关某个熟人的好消息,知道好消息人最多告诉两三个人就不再提了;如果你告诉他们一个有关那个熟人的坏消息,哪怕是不起眼的坏消息,接到这个消息的人也会很快把它告诉看见的大部分人。
有学者指出,人们之所以更加容易关注负面新闻,是因为在漫长的演化中,人类只有拥有了超强的危险感知能力才能生存,而“坏消息”往往意味着危险。
生活在社会中底层的大多数人,他们的焦虑感和不安感更加强烈,所以也就越对危险信息更加敏感。
所以,危机预防比危机应对更重要。
(6)感叹号心态
在网络传播行为中,相当部分人会自觉不自觉地遵从“感叹号”心态,即在极短的时间里跟着感觉走,选择那些更“刺激”人们情感和情绪的信息进行转发,而那些更为完整、理性、严谨的信息,往往在网络的众声喧哗中沉没在信息汪洋的底层。
(7)叙事戏法
传播学规律表明,叙事视角的设定和转移,会带来不一样的态度引导。
比如从受害者角度的描述,和从施害者角度描述,传递给人的好恶程度就有差别。
同一素材的不同叙述结构,也会提供不一样的故事。
此外,语言风格、感情色彩等也能影响同一事实所带来的杀伤力。
(8)双面传播
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受众,提供双面乃至多面信息,有助于他们了解事件复杂性,从而更加理性地进行判断。
传播学规律认为,一般来说双面展示更有说服力。
比如先说一个缺点,再说一个优点会有更好的效果。
但是,对传媒素养较低的群体,应该优先考虑的是不要把他们弄糊涂,所以最好是就事论事,提供简单清晰的单面事实甚至断言,反而有好的效果。
(9)回音室效应
群体可以极化和放大信息。
所以,争取好评的捷径是争取最先的好评。
如果群体中一开始就有人认为一个人好看,整个小组的人就会越来越认为这个人美丽动人。
很多明星就得益于此,说她好看的人越多,人们就会认为她越好看。
这也叫“回音室效应”:大家的互动就像一个回音室,会很快把声音变大并变得更加极端。
(10)“定时炸弹”效应
个人或机构形象、品牌构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旦这一形象在网民心中树立起来,要否定它十分困难。
网民如果认为一个人或者品牌是“好”的,你就是有一百个理由,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会有一千个理由为之辩护。
但是,好的形象应该是一个多面的、丰满的、有人性的形象。
如果形象过于伟岸和完美,就会形成“定时炸弹”效应,稍微一个小瑕疵就会立即引爆,形成戏剧化效果,引发危机。
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宣传不宜过分拔高,说话不可过头,过于绝对的模范等于人造了一个靶子放到众人的放大镜下,架在火上烧。
注:此文摘编自聂晓阳著《态度比事实更重要——领导干部网络素养与舆论危机应对》,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