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课设报告-长江大学
地震课程设计

地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等。
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类型和地震的等级。
技能目标方面,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地震仪器,如何进行地震预测和防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需要培养对地震科学的兴趣,提高对地震防范的重视程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类型和地震的等级。
首先,我们将介绍地震的成因,让学生了解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然后,我们将介绍地震的类型,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等,并让学生了解各种地震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地震的等级,让学生了解如何判断地震的大小。
最后,我们将介绍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和应对地震。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将使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地震的基本知识。
然后,我们将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地震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震的特点和防范措施。
接下来,我们将使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的模拟实验,提高他们对地震的认识。
最后,我们将使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方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我们将使用《地震学》作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地震知识。
参考书方面,我们将推荐《地震预测与防范》等书籍,供学生深入研究。
多媒体资料方面,我们将准备地震发生时的视频、地震仪器的操作演示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方面,我们将准备地震模拟仪等设备,让学生进行地震实验,提高他们对地震的认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占评估总分的30%,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作业将占评估总分的20%,包括课后作业和小论文等;考试将占评估总分的50%,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
地震课程设计

地震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分类,掌握我国地震带的分布情况。
2.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波的传播原理,了解地震预报的基本方法。
3. 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环境及经济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地震带分布与地震灾害的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地震应急演练,提高自我保护和互救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整理和分析地震灾害案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地震灾害,关心受灾地区,培养同情心和爱心。
3. 学生能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以地震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震相关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技能,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成因与分类:讲解板块构造理论,阐述地震成因,介绍构造地震、火山地震等不同类型地震的特点。
2. 地震带分布:介绍世界地震带分布情况,重点讲解我国地震带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3. 地震波与地震预报:讲解地震波的传播原理,介绍地震预报的基本方法及我国地震预报现状。
4. 地震灾害及其影响:分析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环境及经济的影响,以实例说明地震灾害的严重性。
5. 防灾减灾措施:介绍地震防灾减灾措施,包括地震预警系统、建筑抗震设计、应急预案等。
6. 地震应急与自救互救:讲解地震应急处理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地震应急演练,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进行系统组织。
教学进度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地震成因与分类、地震带分布第二课时:地震波与地震预报第三课时:地震灾害及其影响第四课时:防灾减灾措施、地震应急与自救互救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地震勘探技术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地震勘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了解地震勘探的定义、原理和分类;2.掌握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规律;3.熟悉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和技术。
4.能够运用地震勘探原理分析地震数据;5.能够操作地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6.能够运用地震勘探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震勘探技术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1.地震勘探概述:地震勘探的定义、原理和分类;2.地震波的产生与传播:地震波的类型、产生机制和传播规律;3.地震数据采集:地震仪器的使用、地震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4.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预处理、地震资料解释和地震图绘制;5.地震勘探方法与应用: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地质、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讲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震勘探案例,提高学生运用地震勘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实验法:安排地震数据处理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震勘探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地震数据处理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长江大学(武汉)地震课程设计报告书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汪昊班级:勘工(卓越)21301班学号: 201300550目录....................1、实验目的.................... ....................2、实验容.................... ....................3、软件介绍.................... ................4、主要步骤及软件操作.............. ....................5、成果分析.................... ......................6、体会......................1、实验目的:《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是地球物理,应用物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及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1)加强对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2)了解地震数据、测井数据加载方式;(3)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流程和方法;(4)熟悉同相轴的追踪和断层的识别;(5)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成果。
2、实验容:(1)学习discovery软件的功能特色,掌握discovery软件的基本操作;图1 GeoGraphix Discovery软件(2)建立工区,完成地震、测井等数据的加载;(3)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与方法,合成地震记录制作;(4)层位标定与追踪对比,着重学习层位、断层的解释与追踪及速度场、等T0图、深度构造图的绘制;(5)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6)掌握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的方法与能力。
3、软件介绍:本次地震解释使用软件为GeoGraphix Discovery - GESXplorer、PRIZE、SeisVision、Data Manager、GMAplus。
关于地震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地震的基本原理和地震波的传播特性;2. 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3. 掌握地震波的检测和记录方法。
二、实验原理地震是一种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现象,当能量释放时,会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不同。
本实验通过模拟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观察地震波的传播现象。
三、实验器材1. 地震模拟仪;2. 纵波和横波发射器;3. 水槽、沙槽、木槽等不同介质;4. 振动传感器;5. 记录仪;6. 电脑及数据采集软件。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地震模拟仪放置在实验台上;2. 将水槽、沙槽、木槽等不同介质放置在地震模拟仪下方;3. 将振动传感器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其与地震模拟仪平行;4. 打开地震模拟仪,启动纵波发射器,观察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5. 记录地震波在各个介质中的传播时间、振幅和衰减情况;6. 重复步骤4,观察横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7. 将实验数据输入电脑,使用数据采集软件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纵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其中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2. 横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其中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不能传播,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3. 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中,振幅和衰减程度不同,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4. 实验结果表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与地震灾害的分布和传播规律密切相关。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地震的基本原理和地震波的传播特性;2. 实验结果表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振幅和衰减程度不同,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3.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与地震灾害的分布和传播规律密切相关,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实验器材安全可靠,防止发生意外事故;2. 操作地震模拟仪时,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振动;3. 实验数据采集过程中,确保传感器与地震模拟仪平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4. 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勘探地震课程设计

勘探地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能够分析地震剖面图,并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掌握地震波的类型、产生和传播规律。
2.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能够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
4.能够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具备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对地球物理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地震剖面图的分析和解释。
1.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讲解地震波的类型、产生原因和传播规律,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以及如何被地面上的地震仪接收。
2.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包括反射地震、折射地震和地震波的衍射等,以及常用的地震勘探方法,如地震折射法、地震反射法和地震tomography等。
3.地震剖面图的分析和解释:教授如何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提取地下地质信息,并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讲解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地震剖面图的分析和解释。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震勘探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震勘探的应用和效果。
3.实验法:安排地震波传播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增强对地震勘探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正规出版的地震勘探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地震勘探知识。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地震勘探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地震波传播、地震勘探方法和地震剖面图的图像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地震勘探知识。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分类,掌握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和传播特性。
2. 学生能描述地震测震仪器的工作原理,了解我国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
3. 学生掌握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能运用地震烈度表进行简单评估。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分析地震数据,判断地震的地理位置、深度和强度。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地震预警方案,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 学生能运用图表、文字等表达方式,清晰、准确地传递地震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观念。
2. 增进学生对地球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精神。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尊重科学的态度,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选修课程,结合地震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地震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课程设计需注重直观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震知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成因与分类:讲解板块构造理论,介绍地震的成因、分类及特点,关联课本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2. 地震波及其传播:阐述地震波的定义、分类和传播特性,结合课本第四章第一节内容,进行实例分析。
3. 地震测震仪器:介绍测震仪器的发展、种类和工作原理,关联课本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4. 地震烈度与震级:讲解地震烈度与震级的概念、区别及联系,运用课本第四章第三节内容,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5. 地震预警与预防:分析我国地震预警和预防体系,探讨地震预警方法及措施,结合课本第五章内容进行讲解。
6. 地震自救互救知识:传授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方法、自救互救技巧,结合课本附录内容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地震成因与分类,地震波及其传播第二课时:地震测震仪器,地震烈度与震级第三课时:地震预警与预防,地震自救互救知识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内容,有序安排教学进度,使学生在掌握地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一)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一)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近年来,我国经常发生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也为土木工程设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提高我国工程结构抗震能力,加强工程设计人员对抗震设计的理解和掌握,我在大学期间学习了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以下是我的总结报告。
一、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地震动力学基础理论、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地基基础、桥梁结构、高层建筑、防护与隔震等方面的内容。
还介绍了国内外的一些典型工程案例,以及一些抗震设计软件的使用。
二、学习收获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1. 深刻理解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地震是世界上毁灭性最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城市和人民造成的破坏极大。
深入学习抗震设计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提高工程结构抗震抗风能力。
2. 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知道结构的振动特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结构在地震时的稳定性。
我根据老师教学,掌握了有关地震动力学基础知识以及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的变形、抗震性能与分析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3. 学习使用计算软件课程中介绍了一些抗震设计的计算软件,如ETABS、ANSYS等,我运用这些软件,进行了一些实际的抗震设计案例的分析和计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掌握了抗震设计的相关知识。
4. 了解了抗震设计中的新技术我了解到,在抗震设计中,还有一些新技术,如岩石隔离层、土工柔性防震层等,通过了解这些新技术,我对于抗震设计的认识和思路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三、总结本课程内容充实,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系统性强,让我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有了更好的认识,并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抗震设计的知识和方法。
同时也了解到,抗震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保障城市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课设报告-长江大学前言石油天然气勘探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质状况,认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探明油气田面积,摸清油气藏情况和产出能力。
地震勘探原理在油气田勘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地震勘探原理是资源勘查工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掌握好地震勘探原理,将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也为我们进一步深造及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地震勘探原理和此次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 有利于我们初步学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渗透学科前沿问题,懂得所学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及价值。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通过此次的地震课设学习,我们将掌握以下内容:1、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2、绘制等t0构造图,包括断点组合,等值线的勾绘等;3、绘制真深度构造图的一种方法,即将等t0构造图转换为真深度构造图;4、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5、编写解释文字报告。
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通过此次的课程设计,我们不仅加深掌握了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更提高了以后实际工作能力。
一、工区概况1.1工区位置本区位于黑龙江省松辽盆地北部龙南油田(大庆市泰康县境内),地震测线南起93.3,北至99.9,西起439.5,东至443.3,工区南北长6.6Km,东西宽3.9Km,面积约23.5平方公里。
地球坐标为东经124˚18'—124˚24'北纬46˚09'—46˚14'原点位置:439.5/99.3原点坐标:x=5115246,y=21602618主测线方位角90˚,联络线与之正交,测网密度为0.3*00.3Km。
区域构造位置:本区位于齐家—古龙凹陷和龙虎泡大安阶地两个构造的交汇处,在龙虎泡构造向南延伸倾伏的鼻状构造上。
1.2 勘探概况及石油地质特征本工区勘探程度较高,从“五一”型地震仪到模拟磁带仪、直到数字地震仪勘探都在这里进行过。
1986—1987年在工区内完成了2*4Km测网的数字地震详查工作,1991—1992年在此地区进行了1*2Km测网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工作,工区内现有四口深井。
我们小组将研究其中G38与G40两口深井。
龙南油田主要储层为葡萄花油层和黑帝庙油层。
沉积相研究表明葡萄花油层属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是层状岩性—构造油藏1.3 T06层位地震地质层位特征龙南油田T06层位反射:相当于嫩二段顶面反射,T06反射波为3个同相轴组成,南部反射能量相对弱,北部反射能量相对较强,但其连续性都较好,全区可容易连续追踪对比,采用第一相位成图1.4 钻井深度及地震层位的相应关系本工区内共有四口井:G13井、G36井、G38井和G40井,各井在地震剖面上位为:G13井,在97.5测线的195 CDP点G36井,在98.7测线的167 CDP点G38井,在441.0测线的175 CDP点G40井,在440.4测线的345 CDP点1.5 地震剖面资料描述采样间隔:1 ms;道间距:25m;最小跑检距:50m 最大炮检距:1525m;采样基准面:120m二、完成工作量我们小组成员六人,分别为杨伟强,骆效能,晏奇,谢鹏飞,卢昌盛,樊智豪。
我小组的工作任务是分析解释龙南油田93.6、94.2、94.8、95.4、96.0、96.6、97.2、97.8、98.4、99.0、99.6及439.8、440.4、441.0、441.6、442.2、442.8、443.4测线的地震剖面共18张剖面图,并作T06层位等t0构造图及T06层位真深度图,解释层位为T06层,其中分析钻井两个,为G38与G40,并作过井剖面与骨干剖面对比。
地震剖面图长度分别为:93.6测线剖面长度:5.725Km94.2测线剖面长度:5.725Km94.8测线剖面长度:5.725Km95.4测线剖面长度:5.725Km96.0测线剖面长度:5.675Km96.6测线剖面长度:5.725Km97.2测线剖面长度:5.725Km97.8测线剖面长度:5.725Km98.4测线剖面长度:5.7125Km99.0测线剖面长度:2.6875Km99.6测线剖面长度:2.7Km439.8测线剖面长度:8.0875Km440.4测线剖面长度:6.8125Km441.0测线剖面长度:7.2875Km441.6测线剖面长度:6.8125Km442.2测线剖面长度:6.5375Km442.8测线剖面长度:6.4625Km443.4测线剖面长度:6.2875Km三、成果(资料)解释3.1 层位标定首先我们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G38与G40两井,分别是441.0测线175 CDP点与440.4测线345 CDP点。
我们在441.0测线地震剖面图与440.4测线地震剖面图上画出两井所在的CDP道的直线,再根据钻井及地震层位对比表查出两井反射时间大小,1070ms与1075ms,从而在地震剖面图上确定钻井在T06层位上所在点,找到该点所在信号较强的同相轴,进而确定T06层位同相轴,进行层位标定。
3.1 地震反射时间剖面对比解释时间剖面的对比就是在地震反射时间剖面上,根据反射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过程。
波的对比又称为波的相位对比或同相轴对比。
反射波的识别对比三个标志为:(1)、强振幅;(2)、波形的相似性;(3)、同相性。
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1)、通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
对比工作开始之前,首先要收集和分析工区的地质、测井及其他物探资料,了解采集和处理的方法及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如工区内区域构造类型、断层类型等;(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
在一个工区有多余的地震剖面,应首先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工作,然后从主测线的反射层引伸到其他测线上去。
所谓的主测线是指垂直构造走向,横穿主要构造,并且信噪比高、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的测线,它还应有一定的长度,最好能经过钻探井位;(3)、重点对比标准层;(4)、相位对比。
一个反射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往往包含有几个强度不等的同相轴,选其中振幅最强、连续性最好的某个同相轴进行追踪,这叫做强相位对比,有时反射层无明显的强相位,可对比反射波的多个或全部相位,这称为多相位对比;(5)、波组与波系对比;(6)、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7)、剖面间的对比。
我们在确定井位与T06层位之后,进行了剖面对比。
对比解释地震剖面,先做出过井剖面,再做出井字形骨干剖面,检查是否闭合,再对骨干剖面进行加密,得到等t0剖面与真深度剖面图的底图。
对比的各反射标准层应在所有交点上闭合,闭合差应不大于10毫秒。
3.4 断层识别解释断层构造在含油区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构造,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的识别标志有反射波同相轴发生错段、反射波突然消失或反射波组的突然增多或减少、标准反射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反射同相轴产状突变,反射凌乱或出现空白带、特殊波的分析等等。
在本次课设中,我们主要是利用波组的变化来分析断层。
波组是指三、四个数目不等的同相轴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或指比较靠近的若干界面所产生的反射波组合。
本次课设T06层位同相轴与其他两个强同相轴构成一个波组,T06位于最上层。
根据同相轴波组的错断分析断层,并确定断点、求得水平断距。
另外,对断层的识别不能只局限于一个波组,更要联系上下组成波系,从大局着手,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3.5 上数据做一张测线底图,画好网格,比例尺为1:12500并标上坐标数据。
在地震剖面图上每隔100m取一个t0值,此外所有断点交点都要读数,并将这些数据标注在底图相应位置上。
3.6 断层平面组合所谓断层平面组合是在平面图上将同一断层相同盘上的断点连接起来。
为此,需要先把同一层位的全部断点投影到平面图上,并在平面图上标出断层上下盘中断点的位置、断开层位、落差、地层产状、隆起高点和凹陷中心点的位置等。
然后把平面图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断点,按照断层的延伸方向,在平面图上连接起来。
同一断层的上升盘(或下降盘)应位于断层面的同一侧,同一断层在互相平行的侧线上性质相同(同正断层或逆断层),产状相似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时期的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其断开层位应基本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断块内,地层产状变化应有规律。
3.7 勾绘t0等值线在做这一步骤的时候我们已将各个测量点数据都标注在测线地图上,并标注了井位与断层断点断距,将断层平顶面组合,连接起来,接下来开始勾绘等值线。
勾绘等值线是将图上有相等时间值的点以10ms为间距连接起来。
勾绘等值线一般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先绘出大致轮廓,如构造的高点和低点、构造轴线等,然后在逐一考虑构造细节。
在断块区分块勾绘。
勾绘过程中,我们按照平面勾绘出的等值线所反映的构造形态、范围、高点位置及幅度的特征应与各剖面上相应的特征一致;勾绘的等值线应符合构造规律两个原则进行工作。
3.8 空间校正,将等t0图转换为真深度图构造图是指用等深线(或等时线)及其他地质符号表示地下某一层面起伏形态的一种平面图件。
它反映了某一地质时代的地质构造特征,是地震勘探最终的成果图件,是钻探提供井位的主要依据,因此,绘制构造图是地震勘探中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前面我们已经绘好等t0图,这一步就是利用空间校正,将等t0图转换为真深度图。
我们在一张等t0清绘的成果图上取相邻两条等t0线每相隔1-2cm做一条两线斜线的近似公垂线,从较高数值的等t0线向较低数值的等t0线测量其长度,查询指导书11页空校表,得到相应的s 与h,s及按测量顺序取该长度作点,单位为mm,h即该点深度,单位为m。
作出所有的点后,以一10m为间隔连接出等深度线。
连接原则同等t0线,两者近似平行。
如经过断层则将断层向着空校方向进行平移。
3.9 解释两张图并作报告两张图做出来后,我们的工作就以接近尾声了,接下来是进行成果分析并写课程设计报告。
四、成果分析工区整体北东高、南西低,西部陡、东部和南部缓,圈闭不发育,北东两断层分割构造鼻但并不彻底,T06层位最高为-1010m,最低为-1330m。
断层总共四条,分别将西北部断层编号为①、东北部断层编号为②、东南部断层编号为③,西南部断层编号为④,①号断层为北西—南东走向,倾向东北,延伸长度3182.0m;②号断层北西—南东走向,倾向东北,延伸长度为3625.0m;③号断层北西—南东走向,倾向东北,延伸长度1062.5m;④号断层为北西—南东走向,倾向西南,延伸长度2625.0m。
五、后记本学期来之不易的课设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历时共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