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武汉)地震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地震课程设计

地震课程设计

地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等。

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类型和地震的等级。

技能目标方面,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地震仪器,如何进行地震预测和防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需要培养对地震科学的兴趣,提高对地震防范的重视程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类型和地震的等级。

首先,我们将介绍地震的成因,让学生了解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然后,我们将介绍地震的类型,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等,并让学生了解各种地震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地震的等级,让学生了解如何判断地震的大小。

最后,我们将介绍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和应对地震。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将使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地震的基本知识。

然后,我们将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地震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震的特点和防范措施。

接下来,我们将使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的模拟实验,提高他们对地震的认识。

最后,我们将使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方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我们将使用《地震学》作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地震知识。

参考书方面,我们将推荐《地震预测与防范》等书籍,供学生深入研究。

多媒体资料方面,我们将准备地震发生时的视频、地震仪器的操作演示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方面,我们将准备地震模拟仪等设备,让学生进行地震实验,提高他们对地震的认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占评估总分的30%,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作业将占评估总分的20%,包括课后作业和小论文等;考试将占评估总分的50%,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震勘探原理(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课程编码:121014(长江大学)学分: 5 分总学时:80 学时,理论学时:64 学时;实验学时:16 学时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信号分析、弹性力学执笔人:毛宁波审定人:陈传仁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地震勘探是国内外应用地球物理领域中发展得最为成熟、应用面也最为广泛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的地质情况。

在地面或水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或水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直接找油,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

地震勘探以精度高、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信息量丰富等显著优势,在国际及我国油气勘探、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充分重视。

《地震勘探原理》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球物理勘探方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作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地震波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基本原理与方法。

了解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掌握地震数据解释中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及其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地震勘探科研与管理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重点◆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地震勘探三大生产环节、技术发展史◆难点◆石油地震勘探与天然地震的异同◆石油地震勘探与浅层地震的异同第二章地震波的理论14学时◆重点◆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在几种介质模型下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水平界面情况下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频谱分析的基本概念◆傅立叶展式的重要性质◆地震波频谱特征及其应用◆影响地震反射振幅的主要因素◆难点◆地震视速度和视波长的概念◆反射波、折射波和直达波时距曲线的关系◆识别野外地震记录上的各种类型的地震波◆不同类型地震波在频谱上的特征与差异◆地震波的吸收与衰减◆地震波的几何扩散◆地震波的散射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24学时◆重点◆地震观测系统的概念◆地震干扰波的特征与压制方法◆影响地震采集质量的主要因素◆地震野外采集的基本流程◆地震组合的基本概念◆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简单线性组合的频率特性◆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共中心点叠加技术的基本原理◆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的特点◆动校正量和动校正的基本概念◆共中心点叠加技术压制多次波原理◆难点◆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地震勘探对地震激发和接收的基本要求◆地震组合中提高信噪比与提高分辨率的关系◆影响地震组合效果的主要因素◆增强叠加效果与地震分辨率的关系◆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与共炮点时距曲线的异同第四章地震资料处理19学时◆重点:◆地震波的各种速度的概念◆地震均方根速度◆地震速度谱的原理◆DIX公式◆地震资料处理基本流程◆水平叠加地震剖面的特点◆地震绕射波和回转波的基本概念◆地震勘探的分辨率◆难点:◆各种地震速度的求取方法◆各种地震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地震偏移的基本原理◆各种地震偏移方法的异同第五章地震资料解释18学时◆重点:◆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主要特点◆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原理◆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难点:◆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陷阱◆地震构造图的偏移原理◆地震水平切片的特点及解释方法第六章其它地震技术3学时◆重点:地震勘探新方法和新技术◆难点:提高英文水平,掌握学习国际上新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三、教学基本要求《地震勘探原理》是一门既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又仍在发展之中的学科。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第一篇: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名称:地震解释课程设计学分:3分周数:3周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选修课程: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地质、构造地质执笔人:易远元审订人:桂志先一、目的与任务地震解释课程设计的资料全部来自油田的实际的地震,测井钻井和石油地质资料。

地震解释实验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其他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学会利用先进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站来进行地震数据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

学生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学会编制成果报告。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1.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知识;2.初步学会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流程(工区建立、资料加载、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断点组合);3.初步学会时深转换、绘制构造图;4.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5.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二、教学基本要求1.三人为一小组上机操作;2.验收每人的解释成果:(1)解释好全工区的地震剖面资料;(2)两个层位的等t0构造图;(3)两个层位的真实深度图;(4)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格式见附注:报告要求)。

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时间安排1.听老师讲课(关于人机联作软件的有关知识及操作流程)0.5天 2.工区建立、资料加载3.5天 3.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4.层位追踪、断层解释5.断点组合6.时深转换、绘制构造图四、组织管理1) 在课程设计的第一天指导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2) 指导教师通过多媒体和计算机简介地震解释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全部在教育部重点曙光并行实验室机上(长江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分班次进行,学生三个人一台计算机终端,重复三次1511.5天 4.0天 1.0天2.5天7.编写地震解释文字报告2.0天4) 学生在地震资料加载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5) 学生在地震资料层位标定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层位标定结束后要进行检查 6) 学生在地震资料层位对比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层位追踪对比完成后教师要进行检查7) 学生在地震资料断层剖面解释和平面断层组合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问题较多要进行统一讲解8) 学生在地震构造图的平面成图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结束后要进行检查9) 地震资料构造成图后,指导教师要统一进行点评,讲解对构造解释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10) 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情况进行点评,指出设计中的问题和改进办法11) 指导布置课程设计报告的编写与要求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1) 出勤情况(10%) 2) 地震解释成果分别考核地震数据加载(10%)地震层位标定(15%)地震层位追踪对比(15%)地震断层解释与组合(15%)地震构造平面图绘制(10%) 3) 实验笔记(5%) 4) 实验报告(20%)综合以上四项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记成绩六、教学参考书1.易远元主编,《地震解释实验指导书》,长江大学,2006年152第二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名称:英文名称:课程设计编号:编写人:审核人:课程设计指导书:一、周数学分周数:学分:二、先修课程三、适用专业四、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五、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六、学时分配:七、考核方式:说明:教学大纲打印格式要求:① 总标题宋体加粗2号字;小标题宋体加粗4号字;正文内容小4号字② 行间距:20磅;字间距:默认值③ 纸张大小:A4 ④ 页边距:上2cm,下2cm,左2.5cm、右2cm第三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附件1: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格式要求《××××××》教学大纲(英文)课程编号:学时/学分:一、大纲说明本大纲根据××××专业2002年教学计划制订(一)适用专业(二)课程设计性质(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1、先修课程:2、后续课程: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四、指导方式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六、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制定人:教研室主任:教学院长:说明:1、教学大纲打印格式要求:① 总标题宋体加粗3号字;小标题宋体加粗5号字② 行间距:16磅;字间距:默认值③ 纸张大小:A4 ④ 页边距:上、下边距:2.5CM;左、右边距:2.8CM第四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与课程研制Curriculum Desig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教学目的:主要探讨外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制定等的原则和步骤,并通过实例说明和提出实际运用的课题。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报告院系班级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4年3月12日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目录一、课程设计目的 (3)二、课程设计的容 (3)三、课程设计原理 (3)四、工区数据 (4)五、课程设计步骤 (5)1、建立工区 (5)2、资料加载 (8)3、层位标定和层位追踪 (10)4、断层解释 (13)5、构造图绘制 (14)六、心得体会 (15)一、课程设计目的地震勘探解释课程设计是我们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上机实际操作,训练我们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最终使我们达到:学会利用地震解释软件来进行地震数据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

同时,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最终编制成果报告。

二、课程设计的容本次课程设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通过对地震资料解释软件Discovery的使用,追踪解释层位数据;二、通过surfer软件学习成图。

使学生对地震常用的解释软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为毕业后从事地震勘探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1.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知识;2.初步学会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流程(工区建立、资料加载、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断点组合);3. 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功;4.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5.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6. 尽量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得到的成果图写出建议钻探的井位及其依据。

三、课程设计原理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地震灾害研学课程设计

地震灾害研学课程设计

地震灾害研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影响;2.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预警和防护的基本知识;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地震灾害的分布及防灾减灾政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可能带来的危害;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地震防护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3.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地图等,了解我国地震灾害的分布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震灾害的敬畏之心,提高防灾减灾意识;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地震灾害救助和重建工作;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研学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等方式,深入了解地震灾害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地震灾害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成因与特点- 地壳运动与地震的关系- 震源、震中、震级的概念- 地震波的传播与影响2. 地震预警与防护知识- 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与作用- 地震防护措施的分类与实施- 家庭、学校及公共场所的地震应急避险方法3. 我国地震灾害分布与防灾减灾政策- 我国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防灾减灾政策及实施效果- 地震灾害救助与重建案例分析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地震的成因与特点- 导入:讨论学生对地震的已知知识- 新课:讲解地震成因、震源、震中、震级等概念- 课堂活动:观察地震波传播实验第二课时:地震预警与防护知识-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新课:介绍地震预警系统及防护措施- 课堂活动:模拟地震应急避险演练第三课时:我国地震灾害分布与防灾减灾政策- 复习:总结前两节课的重点- 新课:分析我国地震带分布及防灾减灾政策- 课堂活动:讨论地震灾害救助与重建案例教学内容与课本关联性:本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本中关于地震的知识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震灾害相关知识。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传播特性和影响因子。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地震资料中的常见图件,如地震剖面、地震反射波和折射波。

3.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分析地下的地质结构和构造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学原理,对地震资料进行初步的解读和分析。

2. 学生能够使用专业软件或工具,绘制地震剖面图,并识别重要地质界面。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地震资料的解释任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共同进步的能力。

3. 让学生认识到地震学在资源勘探、灾害预防等领域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地震学原理和实际地震资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相关,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对地震资料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地震相关领域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波传播原理:包括地震波分类、传播特性、速度和衰减等基本概念,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2.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介绍地震资料采集方法、数据处理流程,强调数据质量对解释结果的影响,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3. 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a. 地震剖面图识别:学习如何识别地震反射波、折射波等图件,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三节;b. 地震事件识别:掌握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方法,对应教材第三章第四节。

4.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实际案例,学习如何运用地震资料分析地下地质结构,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五节。

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地震资料解释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地震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地震波传播原理;第二周: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第三周: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1);第四周: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2);第五周: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第六周:实践操作与成果展示。

长江大学(武汉)地震课程设计报告书

长江大学(武汉)地震课程设计报告书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汪昊班级:勘工(卓越)21301班学号: 201300550目录....................1、实验目的.................... ....................2、实验容.................... ....................3、软件介绍.................... ................4、主要步骤及软件操作.............. ....................5、成果分析.................... ......................6、体会......................1、实验目的:《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是地球物理,应用物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及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1)加强对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2)了解地震数据、测井数据加载方式;(3)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流程和方法;(4)熟悉同相轴的追踪和断层的识别;(5)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成果。

2、实验容:(1)学习discovery软件的功能特色,掌握discovery软件的基本操作;图1 GeoGraphix Discovery软件(2)建立工区,完成地震、测井等数据的加载;(3)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与方法,合成地震记录制作;(4)层位标定与追踪对比,着重学习层位、断层的解释与追踪及速度场、等T0图、深度构造图的绘制;(5)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6)掌握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的方法与能力。

3、软件介绍:本次地震解释使用软件为GeoGraphix Discovery - GESXplorer、PRIZE、SeisVision、Data Manager、GMAplus。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分类,掌握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和传播特性。

2. 学生能描述地震测震仪器的工作原理,了解我国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

3. 学生掌握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能运用地震烈度表进行简单评估。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分析地震数据,判断地震的地理位置、深度和强度。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地震预警方案,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 学生能运用图表、文字等表达方式,清晰、准确地传递地震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观念。

2. 增进学生对地球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精神。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尊重科学的态度,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选修课程,结合地震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地震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课程设计需注重直观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震知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成因与分类:讲解板块构造理论,介绍地震的成因、分类及特点,关联课本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2. 地震波及其传播:阐述地震波的定义、分类和传播特性,结合课本第四章第一节内容,进行实例分析。

3. 地震测震仪器:介绍测震仪器的发展、种类和工作原理,关联课本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4. 地震烈度与震级:讲解地震烈度与震级的概念、区别及联系,运用课本第四章第三节内容,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5. 地震预警与预防:分析我国地震预警和预防体系,探讨地震预警方法及措施,结合课本第五章内容进行讲解。

6. 地震自救互救知识:传授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方法、自救互救技巧,结合课本附录内容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地震成因与分类,地震波及其传播第二课时:地震测震仪器,地震烈度与震级第三课时:地震预警与预防,地震自救互救知识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内容,有序安排教学进度,使学生在掌握地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姓名:汪昊班级:勘工(卓越)21301班学号: 201300550目录....................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软件介绍.................... ................4、主要步骤及软件操作.............. ....................5、成果分析.................... ......................6、体会......................1、实验目的:《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是地球物理,应用物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及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1)加强对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2)了解地震数据、测井数据加载方式;(3)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流程和方法;(4)熟悉同相轴的追踪和断层的识别;(5)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成果。

2、实验内容:(1)学习discovery软件的功能特色,掌握discovery软件的基本操作;图1 GeoGraphix Discovery软件(2)建立工区,完成地震、测井等数据的加载;(3)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与方法,合成地震记录制作;(4)层位标定与追踪对比,着重学习层位、断层的解释与追踪及速度场、等T0图、深度构造图的绘制;(5)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6)掌握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的方法与能力。

3、软件介绍:本次地震解释使用软件为GeoGraphix Discovery - GESXplorer、PRIZE、SeisVision、Data Manager、GMAplus。

(1)Discovery是微机系统上集数据管理、地震解释、测井研究以及地质分析为一体化的油藏描述平台;(2)GESXplorer为一体化地质解释系统,包括绘图(GeoAtlas和LandNet)、网格制作和曲线制作(IsoMap)、矢量和光栅测井曲线的解释性剖面(X剖面);(3) PRIZM是多井测井曲线分析系统,用于评价、分析、管理和操作测井数据,确定油藏模型。

PRIZM包括完整的分析性剖面和地质绘图能力。

作为Discovery 的一部分,PRIZM 具有紧密联系地质解释、绘图和地震解释的能力;(4)SeisVision为地震解释系统,用于评价、分析、管理已有和潜在油气藏的构造和地层,具有将地质解释、测井数据管理、作图、作曲线和可视化紧密一体化的能力;(5)Data Manager是通过ProjectExplorer、CoordinateSystemManager、QueryBuilder、SeisBase、WellBase、和 ZoneManager 等模块将所有组件访问和操作数据联系起来。

4、主要步骤及软件操作:图2 主要操作步骤4.1、建立工区(1)点击File>>New>>Home点击“下一步”。

输入新文件名(whzjwjf)。

图3 建立新工区(2)点击File>>New>>Project点击“下一步”。

对工区描述、选择米制单位(metric)。

点击“下一步”。

(3)在Database Coordinate System 对话框中,为工区选 Region(China)、System(Universal Transverse Mercator)、 Zone(50:114E-120E Longitude)、Datum(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

工区的所有数据都将用选择的坐标系统存储。

点击“下一步”。

(4)在New Project Wizard中出现对话框。

选取默认值,点击完成。

(5)ProjectExplorer开始建立新工区,工区建立以后将被激活。

4.2、井数据的导入打开Well Base模块,点击File>> Import>> Spreedsheet分别导入井位数据、分层数据和井斜数据。

图4 导入井数据4.3、地震数据的加载(1)在 ProjectExplorer中,点击Tools>> GeoGraphix>>SeisVision。

(2)在SeisVision对话框中加载3D数据体(sgy.sgy)。

图5 地震数据的加载(3)在3D SEG-Y Load Wizard对话框中,加载过程共有6步。

步骤如下:导入sgy 数据>>设置相应sgy数据参数(一般为默认值)>>设置主测线、联络测线、X、Y的道头位置和道长>>扫描数据>>浏览工区所在的坐标位置>>以3dx 格式输出加载的数据体,选择存储位置。

4.4、测井数据的加载(1)在Prizm中加载测井曲线,点击File>> import>> ASCII import>>选择需要输入的井(文本文件);图6测井数据加载与曲线输出(2)点击起始第一行的数据,选择井深单位meters,AC为DT 单位:US/MT , DEN为RHOB(密度)单位:GM/CC。

4.5、地震合成记录(1)点击SeisVision 模块,加载生成的3dx数据,此时可以显示工区和井坐标。

(2)设置基准面高程(200)和替换速度(2000)。

图7 Synview校正(3)激活well 1 井,进入Synview模块。

(4)调整合成地震记录的显示方式,并进行合成记录与地震记录的匹配。

4.6、层位追踪(1)激活层,选择Horizon Manager模块,将目的层位激活。

(2)切过井剖面,选择井,井左边曲线选择GR,井右边曲线选择为Synthetic,更改曲线显示方式(曲线颜色,填充方式等)。

图8 Formation层位追踪(3)选择激活层位,进行层位追踪,追踪方法有手工追踪、半自动追踪和自动追踪,追踪时采取纵测线和联络测线相结合,逐步加密的方式进行。

(4)追踪完成后做连井地震剖面,通过连井剖面检查层位追踪质量。

4.7、划分断层(等to图、等深度图、速度场的制作)(1)选择解释层位,命名断层(F1、F2)。

(2)将主测线和联络测线分别解释,解释完后,如下图示。

图9划分断层选取插值方法,对工区进行插值,制作等to图、等深度图和速度场图。

1、断层平面组合所谓断层平面组合是在平面图上将同一断层相同盘上的断点连接起来。

为此,需要先把同一层位的全部断点投影到平面图上,并在平面图上标出断层上下盘中断点的位置、断开层位、落差、地层产状、隆起高点和凹陷中心点的位置等。

然后把平面图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断点,按照断层的延伸方向,在平面图上连接起来。

同一断层的上升盘(或下降盘)应位于断层面的同一侧,同一断层在互相平行的侧线上性质相同(同正断层或逆断层),产状相似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时期的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其断开层位应基本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断块内,地层产状变化应有规律。

图10断层在平面图上的显示2、勾绘t0等值线在做这一步骤的时候我们已将各个测量点数据都标注在测线地图上,并标注了井位与断层断点断距,将断层平顶面组合,连接起来,接下来开始勾绘等值线。

勾绘等值线是将图上有相等时间值的点以10ms为间距连接起来。

勾绘等值线一般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先绘出大致轮廓,如构造的高点和低点、构造轴线等,然后在逐一考虑构造细节。

在断块区分块勾绘。

勾绘过程中,我们按照平面勾绘出的等值线所反映的构造形态、范围、高点位置及幅度的特征应与各剖面上相应的特征一致;勾绘的等值线应符合构造规律两个原则进行工作。

4.8、等值线图(1)打开GeoAtlas模块,创建新图层,选择WELL ID和层位顶深(Top MD)数据。

图11等值线图(2)更改显示方式(字体大小、颜色等),选择TOP MD图层,添加WELL ID 数据,制作等值线图。

4.9、编构造图构造图是指用等深线(或等时线)及其他地质符号表示地下某一层面起伏形态的一种平面图件。

它反映了某一地质时代的地质构造特征,是地震勘探最终的成果图件,是钻探提供井位的主要依据,因此,绘制构造图是地震勘探中十分重要的工作。

图12深度构造图5、成果分析:本次课程设计成果有四个图件,即等to图、等深度图、速度场和等值线图。

通过对目的层同向轴的追踪反应出地层的信息,对剖面进行井字型切割剖面,通过差分法后得出等深构造图。

其整体的地层呈南部高,北部低,其断层主要沿纵测线分布,但不是一一对应,通过时间深度域的转换可以得到等值线图,初步得到构造图地势的高低,分析图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地区两端为凹陷(向斜),中间鞍部为背斜构造,在右上方背斜和向斜共同翼有断层构造,从而在平面图上看出井位均在背斜高点或者两翼上,符合油藏分布特点。

6、体会:经过两周的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我得到了许多课设的心得体会,让我加深了对已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学到了实际解释中更加实用的知识。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加深对地震勘探原理的理解和认识,了解井数据、地震数据、测井数据加载方式,掌握了层位标定、同相轴追踪和断层识别,学会了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整个课设共分为五大步:工区的建立;井数据、地震数据和测井数据的加载;地震数据解释;等to图、等深度图、速度场和等值线图的制作;做每一步的过程中,都加深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了我的自学能力。

本次课程设计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另外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毛宁波老师、赵岩老师给予我极大的帮助,让我获益匪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