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2015-2016学年《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一)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1、振动:物体围绕一个中心做往复运动波动:各振动在空间上的传播射线平面(三线所决定平面):由入射线、反射线和过反射点界面法线所组成的平面称为射线平面。

振动图:固定空间位置,观察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

波剖面:固定某时刻,观察质点位移随距离变化规律的图形。

时距曲线:表示某一波阻抗差界面反射波传播时间与炮检距关系的曲线,称为时距曲线。

2、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地震波速度称为均方根速度,这种近似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射线的偏折。

叠加速度:由共中心点道集速度谱求出的速度。

对一组共中心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来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病进行动校正;当某个速度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时,则这个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叠加速度。

层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层的速度。

等效速度:在均匀介质条件下,理论双曲线与实际反射波时距曲线最佳拟合的介质速度。

视速度:不沿射线方向测得的传播速度。

视周期:从振动图中可得到的相邻两峰或两谷间的时间称为视周期。

视频率:视周期的倒数称为视频率。

视波长: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的相邻两峰或两谷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

视波数:视波长的倒数称为视波数。

地震地质条件:在一个地区能否有成效的应用地震勘探,来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的条件。

具体可分为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和深地震地质条件。

激发条件:是指震源种类、能量、周围介质的情况等与激发地震波密切有关的各种条件。

对陆上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埋置岩性和深度等。

对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

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

接收条件:是指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

具体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和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

(完整版)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完整版)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完整版)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

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

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

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txt一个人一盒烟一台电脑过一天一个人一瓶酒一盘蚕豆过一宿。

永远扛不住女人的小脾气,女人永远抵不住男人的花言巧语。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1.什么是地震勘探,它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答:1)由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穿过地下介质运动、遇到弹性分界面返回地面,用仪器接收地震波,得到地震记录。

对接收到的地震记录进行处理、解释,从而就能了解地下介质的情况,这个过程叫地震勘探2)它由三个部分组成: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室内资料解释。

2.什么是弹性介质?什么是均匀介质?答:弹性介质: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但当外力撤消后,即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均匀介质:波速是常数(定值)的介质附加:(塑性介质: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但当外力撤消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3.什么是杨氏模量、剪切模量及泊松比的物理意义?答:(1) 杨氏模量(E):简单拉伸或压缩时,弹性体的相对伸缩△L/L与应力P之比 E=P/(△L/L) ;不同的物体E是不同的,在线性弹性极限范围内,物体的弹性形变满足虎克定律(应力∝应变)(2) 切变模量(剪切模量)μ:它是简单剪切力作用时的切应力P 与剪应变tgθ之值,即有μ=P/tgθ=P/( △L/L)(3) 泊松比(σ):弹性体内发生纵向伸长(或缩短)时,伴随产生的横向相对收缩(或膨胀) △d/d与纵向相对伸(缩) △L/L之比值,称泊松比.σ=(△d/d)/( △L/L) 它是表示形变变化调整的一种尺度.4.试叙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答:纵波是弹性介质发生体积形变所产生的波动(体积变化),是一种胀缩力形成的波质点的振动(位移)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可在任何介质中传播横波是弹性介质发生切变时所产生的波动(形状变化),是旋转力作用形成的波,质点的振动(位移)与波传播的方向垂直,只在弹性固体中传播,即横波不通过液体、气体,因为剪切模量=0,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大,所以远离震源时总是纵波先到达检波器。

地震勘探原理综合练习0001

地震勘探原理综合练习0001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综合练习题第2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一、填空题(1分/空)1、根据波面的形状可以划分波的类型为:球面波、柱面波、平面波。

(3空)2、密度和速度的乘积称为 _____ 波阻抗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空)3、反射线反向延长与从震源向分界面所作垂线的交点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虚震源 _______________ 。

(1空)4、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称为费马原理 _______ 。

(1空)5、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坐标原点)距离x之间的关系称为 _________________ 时距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 。

(1空)6、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 t ,得到x/2处的t o时间称为 _____动校正 _____________ 。

(1空)7、正常时差与x2成_____ 正比_____________ ;与v2、to和h成___________ 反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空)8、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称为倾角时差 ____ 。

(1空)9、所有波中最先到达检波器的第一波峰时间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至时间 _______________ 。

(1空)10、各接收点的地震波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轴 ____________________ 。

(1空)11、形成折射波的基本条件是入射角等于临界角、两介质波速不等(下部大于上部);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介质有波阻抗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地震勘探原理习题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习题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习题答案【篇一: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析及答案】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一、名词解释(1)波阻抗 (2)地震界面 (3)速度界面 (4)地震子波(5)振动图 (6)波剖面 (7)视速度 (8)正常时差(9)倾角时差 (10)地震排列 (11)动校正 (12)均方根速度(13)调谐振幅 (14)调谐厚度 (15)地震组合法 (16)水平多次叠加法(17)DMO (18)检波器组合 (19)地震构造图 (20)视速度和视波长(21)炮检距 (22)偏移距 (23)观测系统 (24)规则干扰(25)多次覆盖 (26)低速带、降速带 (27)空间采样定理(28)随机干扰 (29)排列二、说明下列公式的物理意义 1.)cos 1(2)(θλθ+=i K 2.1111----+-=n n n n n n n n n V V V V R ρρρρ 3.21,1,02112===⎪⎪⎭⎫ ⎝⎛=n n n r r A A n 4.)(0kz wt i z e e A --=αϕ (先看最后一个因子,e^(iwt-kz)是波的一般方程,表示一个正余弦波,频率是w/2π(相当于周期是2π/w ),波失是k ,(你应该知道波失吧?就是波长是2π/k )。

这些都是地震波的本征参数,决定于传输介质,即地质结构。

指数的那个i 仅仅是构成正余弦用。

第二个因子e^(-αz)是个偏移适量,可以认为是地震源到此地的距离,为αz 。

第一个因子是振幅因子,φ0^2和能量有关。

实际φ0应当是一个随着z 成指数下降的函数,表明地震波传播过程中能量损耗。

) 5.e V V V cos sin *==ε 6.V h t 20= 7.ψϕαsin sin cos = 8.2022V t x t =∆ 9.20222t V x t NMO += 10.t f n t f n Vx f n V x f n T t ∆∆=∆∆=⎪⎭⎫ ⎝⎛∆Φππππsin sin /sin /sin ** 三、证明题1.试证明地层厚度等于4λ时,调谐振幅达最大值。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

1、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球物理方法 2、地震勘探二、简答题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4、依据岩石物理性质的差异,可以分为很多的勘探方法,请说出几种物探方法,各是依据什么样的物理性质差异?2、地震波运动学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 地震波运动学2. 地震波动力学3. 地震波4. 地震子波5.波前6.射线7. 振动图和波剖面8. 折射波9.滑行波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 11.时间场和等时面 12.地震视速度13 波阻抗 14.纵波 15.横波 16.体波17.面波18.纵测线和非纵测线 19、垂直地震剖面 20 平均速度二、简答题1. 什么是惠更斯原理?2. 什么是费玛原理?3. 什么是反射定律、透射定律、斯奈尔定律?4. 什么是折射波的盲区?5. 什么是虚震源原理?6. 试叙述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7. 波前和射线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均匀介质地震波的波前和射线的特点?8、根据波前面的形状,可以把地震波分为几大类?9.地震波的波前的形状取决于哪些因素?10.从反射和折射波形成的机制,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什么?11、在纵测线,一个水平分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炮点的直达波时距曲线有何特点?12、在纵测线,一个水平分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炮点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何特点?13、在纵测线,一个倾斜分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炮点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何特点?和水平界面条件下有和异同?14. 直达波的时距曲线一定是直线吗?15. 对于纵测线,一个水平分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炮点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直达波时距曲线之间有怎样的关系?16. 在纵测线,一个水平分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炮点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有何特点?17、在纵测线,一个水平分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炮点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直达波时距曲线以及折射波时距曲线之间有怎样的关系?19、为什么在激发点附近观测不到折射波?20、地震勘探野外工作中为什么不采用自激自收的观测方式?21、什么叫地震的纵测线和非纵测线?22、形成地震反射波必要条件是什么?23、地震波的反射强弱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系?24、为什么地震反射波有强有弱,有正有负?25、在地震勘探中,经常把地下的介质做哪些简化?26、层状介质情况下,引入平均速度的条件是什么?28、理解地震波视速度的概念,地震波的视速度一定大于真速度吗?29、浅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深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弯曲程度有差异,为什么?30、水平界面情况下,如何根据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求取浅层地层的埋深和速度?3、频谱分析练习题一、简答题1、什么是地震资料的频谱分析?2、什么是地震波的主频、频带宽度?3、什么是时间域采样定理?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假频?4、地震野外采集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炮检距2.偏移距3.观测系统4.规则干扰5.多次覆盖6.低速带、降速带 7 空间采样定理 8、随机干扰 9、排列二、填空题1、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和两类。

地震勘探原练习题一

地震勘探原练习题一

地震勘探原练习题⼀地震勘探原理练习题⼀⼀、名词解释(1)波阻抗(2)地震界⾯(3)速度界⾯(4)地震⼦波(5)振动图(6)波剖⾯(7)视速度(8)正常时差(9)倾⾓时差(10)地震排列(11)动校正(12)均⽅根速度(13)调谐振幅(14)调谐厚度(15)地震组合法(16)⽔平多次叠加法⼆、说明下列公式的物理意义1.)cos 1(2)(θλθ+=i K2.1111----+-=n n n n n n n n n V V V V R ρρρρ 3.21,1,02112===???? ??=n n n r r A A n4.)(0kz wt i z e e A --=α?5.e V V V cos sin *==ε 6.V h t 20=7.ψ?αsin sin cos =8.2022V t x t =? 9.20222t V xt NMO+= 10.20220)sin (111αββαβ=?????????? ??--+???? ?-z tg x11.())(111022202t V sh t V ch z x ββββ=--+12.t f n t f n V x f n Vx f n T t ??=??=??? ???Φππππsin sin /sin /sin *1.试证明介质的品质因数Q 与介质的吸收系数α成反⽐关系。

2.试证明地层厚度等于4λ时,调谐振幅达最⼤值。

3.试证明均匀介质中反射波时距曲线转换到p -τ域内则变成椭圆形状。

4.试证明倾斜地层时共中⼼点时距曲线按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作正常时差校正时有剩余时差。

四、推导公式1.⽔平层状介质中以均⽅根速度表⽰的时距曲线⽅程。

2.推导单⼀倾斜界⾯时反射波时距曲线⽅程及倾⾓时差。

3.推导VSP 法中向上⼀次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程。

4.推导VSP 法中向下⼀次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程。

5.推导倾斜地层时折射波相遇时距曲线⽅程。

五、叙述题1.试叙述Kirchhoff 积分公式的物理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一)班级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低降速带
2、视速度
3、正常时差
4、垂向分辨率
二、选择题
1、以下那一选项不属于海洋地震勘探的震源__________
A.空气枪
B.无气泡蒸汽枪
C.电火花
D.锤击震源
2、当岩石的孔隙压力(即地层压力)增大,地震波速度__________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3、以下那一选项不属于影响地震分辨率的因素__________
A.地震波频率
B.地震记录性噪比
C.振幅
D.炮检距
4、按照传播路径分类,地震波可分为__________(多选)
A.直达波
B.横波
C.反射波
D.折射波
5、在地震勘探中,“反射”的英文__________
A. reflection
B. refraction
C. diffraction
D. transmission
三、填空题
1、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_________、磁法勘探、__________、反射性勘探、__________
等。

2、面波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衰减慢、有频散。

3、地震构造图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

4、水平界面共激发点(共炮点)反射波时间距离曲线方程是_________。

5、野外静校正主要消除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对地震波传播时间的影响。

6、偏移使得倾斜界面的反射波_________,断点、尖灭点的绕射波_________。

7、反射波对比标志是_________、波形相似性、_________时差变化规律。

四、简答题
1、简述影响地震波速度主要因素。

2、简述层位标定的概念和方法。

3、简述地震测线的概念以及测线布置的基本要求。

4、简述断层在地震偏移剖面上的特征。

五、计算题
1、一水平层状介质模型,界面R上部介质速度为2500m/s,密度为2000kg/m3,界面下部介质
速度为4000m/s,密度为2500kg/m3,入射波从上部介质垂直入射到该界面,试求反射系数。

2、一水平层状介质模型,界面R上部介质速度为2000m/s,界面下部介质速度为4000m/s,
入射波从上部介质入射到该界面,试求该界面临界角。

3、在某一速度谱上拾得一叠加速度曲线,经过倾角校正后,得到均方根速度曲线。

如果
t0=200ms 时对的均方根速度为2000m/s,t0=400ms 时对的均方根速度为50026m/s,试求该地层的层速度。

六、作图题
下图为一地震偏移剖面,该剖面过川1井,川1井已经过层位标定。

分层T1为目的层的顶界面。

尝试在地震剖面上对比追踪T1反射波,并解释错断T1反射波的主要断层。

(请确保画出的T1层位以及断层能够看到,不可以用红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