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 地质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合集下载

地质学专业教学改革内容与方法探讨

地质学专业教学改革内容与方法探讨

三 、 学 方 法 改 革 教
在教学 方法 上 , 们逐 步改变 了 以往 以讲 为主 、 我 “ 堂灌式 ” 满 课堂 教学 方 法 , 部 分课 程 中采 用 了提 在
系 的改革 , 照加 强理 论 基础 , 按 提高 人 才 素质 , 高 提外 语水平 , 放源自 自主选修 的原 则来 实施 。
当今 地球科 学 已从静 态 到 动 态 , 运 动 学 到动 从 力学 , 地球 表层 向地 球 外部 空 间和地 球 的深部 延 从 伸 。而且 地学 的 内涵 和 功能 也 在发 生 着 显 著变 化 , 地 球科学 日益关 注影 响人类 生存 和社会 可持续 发展
政 治理论 课 、 高等数 学 、 大学 英语 、 计算 机 等 基础 课
段上 , 用 多媒 体 教 学 , 高 了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 采 提 同
时给学 生提供 更多 的信 息量 。如 : 专业基 础课《 在 地
球 科学概 论 》《 、古生 物学 》 《 史学 》 、地 等课程 中 , 通过
第一 作 者 简 介 : 肖传 桃 (9 5 )男 , 16 一 , 江西 九 江 人 , 授 , 士 , 要从 事 地 质学 研 究 。 教 硕 主
程 教学 。实施“ 十3 人 才 培 养模 式 , 力 强化 学 生 1 ” 着 外语 听 、 、 能力 的培 养 , 年级 学生 的英 语 四级 说 写 一 通过 率达 到 7 . 。根据 教 育 部 对 英 语 教 学 的 要 15 求, 在大学 四年级 开展 了强化 一学期 外语 的工作 , 开 设 了 英语 口语 、 语 听 力 、 合 英 语 三 门课 程 。在 英 综 三、 四年级采 用双语 教学 开设《 油气 资源概论 》 根据 ,

基于“1+2+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探析--以长江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为例

基于“1+2+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探析--以长江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为例
研团队 . 承 担 大课 题 的部分 研 究 工 作. 在 老 教 师 的指 导 下 . 根 据 技 术 路线摸索 规律 . 寻 找 突破 口 . 在 完 成课 题 的过 程 中 . 提高 科研 能力 1 . 2 坚持 “ 请进来” 与“ 走 出去 ” 相 结合 . 通 过 交 流提 高专 业 教师 学 术
人 .高级 职 称 的教 师 占 5 8 . 3 3 %: 具 有 博 士学 位 的教 师 9人 . 硕 士学 位 的 教 师 2人 . 硕士 以上 学 位 的教 师
占9 1 . 6 7 %: 还有 “ 楚 天学 者计 划 ” 特
依 托 早 期 的 工 科 应 用 地 球 物 理 专 业 .之 后 的勘 查 技 术 与 工 程 专业 . 为 了适应 固体 矿 藏 ( 煤矿 、 盐矿 、 金
制 定 年 度 人 才 引进 计 划 . 制 定 和 完
学术交流 . 聘请 国 内外 专 家教 授 来 院讲 学 . 分 享该 领 域 研 究 的最 新 成 果: 另一方 面是 “ 走 出去 ” . 鼓 励 教
师 积 极 参加 国 内外 学术 会 议 . 在 资 金 上 给 予 支持 . 让他 们 拓 展 国 际化 视野 . 了解 同行研 究 的新 进展 近
水 平

油 学院 、 湖北农 学 院、 荆 州 师 范 学 院 和 湖 北 省 卫 生 职 工 医 学 院 合 并
组建长江大学 . 物 探 系 更 名 为地 球 物 理 与石 油 资 源 学 院 . 并 于 当 年招 收 了 地 球 物 理 学 本 科 专 业 第 一 批 学 生 。根 据 北 京 大 学 、 中 国地 质 大
们 的做 法 如下 :
1 . 1 坚持“ 培养 与 引进 ” 相结合. 改

工程地质勘查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地质勘查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地质勘查人才培养方案一、引言工程地质勘查是土木工程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对地下地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数据和评价,是土木工程必不可少的环节。

而要想保证勘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就需要有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程地质勘查人才队伍。

为此,对工程地质勘查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1. 培养具备扎实的地质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2. 培养具备良好职业操守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才;3. 培养具备解决实际工程地质问题能力的人才。

三、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1. 紧密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2. 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3. 强化专业技能培养,提升实践能力;4. 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实践应用;5. 强调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塑造全面发展的工程地质专业人才。

四、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1. 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工程地质勘查人才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深入学习地质学、地质工程学、岩土力学、地质勘查方法论、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综合运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 实践能力培养在校期间,学生应参与相关实验室实践和专业实训,掌握常用的勘查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常见的勘查方法和技术,熟悉勘查现场的流程和要求,并参与实际工程地质勘查项目,积累实践经验。

3. 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应具备现代勘查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使用矿山仪器设备的熟练操作、岩土采样分析、地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等基本操作技能,并能在实际工程地质勘查中独立开展勘查工作。

4. 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并具有解决实际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方案1. 建立健全的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地质学、岩土力学、地质工程学、勘查方法与技术等基础课程,以及实验室实践、实习实训等环节,确保学生毕业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地质学系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力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得当的管理手段,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教学体系突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总原则,在教学体系中,坚持加强基础,放宽专业,强调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体现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立足学科前沿,注重多学科渗透,重视实践课,加大教学实验条件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

我们建立了以地质学基本理论为主导、以新技术为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地质学前沿动态的课程体系。

删减了内容陈旧、重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增加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跨1级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增加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

全面改革了实践教学构架,赋予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毕业实践新的内涵,构成了全新的、科学完整的地质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新教学计划与原计划相比,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根据学科优势和地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使科研、师资、地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教学实验实习体系实践教学是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认识与方法的锻炼,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不足。

针对地质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对原有体系的改造,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教学过程,使不同课程内容互相交融。

高水平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奠定了教学的高起点和高标准。

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我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形成了实践教学从理念到形式全面改革。

地质学专业

地质学专业

地质学专业专业简介学科:理学门类:地质学类专业名称:地质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械、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地质学专业是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的学科,但因为毕业生就业多是较为艰苦的岗位,因此,报考人数较少。

专业信息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教学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质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训练,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地质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资源开发状况;◆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设计实验,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地质学。

主要课程:地质学、结晶矿物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及勘探方法、地球化学、遥感技术等。

实践教学:主要课程的实验和实习在课程内安排。

野外地质的认识实习、区域地质测量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12周。

地质工程人才培养 方案

地质工程人才培养 方案

地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一、引言地质工程是一门涉及地球结构、地下水文地质、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需要培养具备系统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地质工程人才。

本人才培养方案旨在针对当前地质工程行业发展需求,提出合理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方案,以期为地质工程行业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目标地质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地质勘探、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地下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工程实践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包括《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岩石力学》、《水文地质学》等课程,培养学生对地质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基础知识的扎实化。

2. 专业课程:包括《地下水动力学》、《地震地质学》、《地质灾害防治》、《岩土材料力学》、《隧道工程地质》等课程,培养学生对地质工程技术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3. 实习实训:将实习实训纳入课程设置中,包括地质勘探实习、地质灾害防治实习、岩土工程实习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实习实训1. 实习基地:建立多个地质工程实习基地,包括地质灾害观测站、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院、地下水资源调查中心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地和条件。

2. 实习内容:学生根据课程要求,进行地质勘探、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地下水资源调查等实际工作,通过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实习评价: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工作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顶岗实习1. 顶岗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包括参与地质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参与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工作、参与岩土工程设计和监理等实际工程实践。

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地质工程专业是地质学科与工程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地质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工程技术能力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地质工程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在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勘查与工程地质勘察设计、地下水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地质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勘察设计院、地质矿产开发企业、地方政府等单位。

二、专业课程设置地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包括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学、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水文地质学、地质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地质灾害救援与应急管理、地质灾害地质工程治理与修复等方面的专业课程。

1. 地质学基础地质学原理、地质构造与变形、岩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

2. 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原理、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地基基础工程、地下水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等。

3.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预测与预警、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地震地质学、山地灾害与防治工程、坡地、岩体与地下空间灾害防治等。

4. 地下水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地下水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地质勘查与评价、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环境地质工程治理与修复等。

5. 地质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与资源评价、地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地质遥感技术等。

三、实践教育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育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

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岩矿鉴定与鉴定实验、地球物理勘探模拟实验、地质灾害模拟实验等;实习实训主要包括企业生产实习、地质灾害防治实训、地质灾害救援实训等;毕业设计主要是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设计,独立完成专业设计任务。

四、专业实践环节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应该开展专业实践环节,如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工程地质调查与设计、地下水资源勘探与评价、地下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质工程本科生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本科生培养方案
• 工程项目实训: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地质问题,提升其综合 应用与创新设计能力。
7/14
能力培养目标
科学研究能力
• 数据分析与处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关键信 息,为研究结论提供支持。
• 科研项目参与: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实践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团队协作 与项目管理技能。
• 问题解决与创新:通过研讨会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面对实际工程难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锻炼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9/14
综合素质提升
• 沟通与表达:培养有效沟通技巧,提升公共演讲与书面表达能力,增强与不同背景个体交流 的能力。
• 团队合作精神:通过项目协作实践,锻炼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在多元环境中发挥个人特长, 共同达成团队目标。
• 构造地质学:分析地球表面的构造形态和地下构造特征,揭示构造运动规律,为工程选址、 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指导。
5/14
工程技术课程
• 岩土力学:研究岩石和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为地质工程提供基础理论和技 术支持。
• 水文地质学:探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流动规律,对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和地下水资源开发 具有重要意义。
• 环境与灾害防治:专业强调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通过地质调查、风险评估和减灾措施设计, 有效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14
专业发展前景
• 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革新:随着科技进步和探测技术的创新,矿产资源的勘探效率大幅提升, 为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 地质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推动了地质环境的有效治理和修复,促 进可持续发展。
• 工程地质学:分析和评价工程活动中的地质条件,预测和防治地质灾害,保障工程建设的稳 定性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一、基本学制:四年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地质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地质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思维、素养和创新意识;具有进行地质学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的初步能力,培养的学生能成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从事基础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也能在石油、地矿、煤炭、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等领域中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三、业务培养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基础上,主要学习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和资源勘查技术等方面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学习有关资源、工程、环境、地质灾害以及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现代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的工作方法、技能,并具备其研究工作的组织能力。

3、掌握岩矿鉴定和分析的一般技术和方法,具有对岩石学、矿物学、沉积学和地球历史演化等进行初步研究的能力。

4、具备对区域地质、油气等矿床地质以及矿产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现代勘探方法的结果进行地质解释和运用的初步能力;具备对资源环境作出评价和规划的初步能力。

5、熟悉国家有关矿产资源及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现代地球科学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和其他获取信息的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工作能力。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主干学科:地质学。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岩浆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资源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测井。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理论与军训、社会实践、普通地质实习、计算机上机实习、综合地质测量实习、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油气田地下地质实习及毕业设计。

五、毕业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212.5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34.5学分,实践教学32学分,选修课(含公共选修课10学分)36学分。

课外学分10学分。

六、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七、地质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一)必修课课程类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分总学时学时类型考核方开课学期及理论周学时开课单位理论实验上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秋春秋春秋春秋春别式 17 17 18 18 15 14 19 0公共基础课021001 形势与政策 2 (20) (20) T政法学院02100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 48 48 E 3政法学院0210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 48 48 E 3政法学院02103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 64 64 (32) E 4政法学院02107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32 E 2政法学院051002 大学英语A 12 192 192 E 6 6 一工部051049 大学英语A听力 4 64 64 E 2 2 一工部051047 大学英语C 7 120 120 E 4 4外语学院071012 高等数学A 14 222 222 E 7 7 一工部031001 体育 3 60 60 E 2 2体育学院161001 计算机基础 4 68 40 28 E 5计算机院学科基础课071013 线性代数 2.5 44 44 E 5数学学院07101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 52 52 E 4数学学院131002 C语言程序设计 4.5 72 52 20 E 5地科学院081018 大学物理A 8 120 120 E 4 4物理学院081017 物理实验A 4 60 0 60 E 2 2物理学院091050 普通化学B 3 48 40 8 E 3化工学院091051 有机化学B 4 60 40 20 E 4化工学院131001 地球科学概论 3 48 36 12 E 4地科学院131027 结晶学与矿物学 3.5 56 40 16 E 4地科学院131017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2.5 40 20 20 E 3/地科学院131028 古生物学 3 48 28 20 E 4地科学院131018 岩浆岩岩石学 3.5 56 40 16 E /5 地科学院131019 变质岩岩石学 3 40 30 10 E 4 地科学院131031 沉积岩石学 4.5 72 52 20 E 5 地科学院131032 构造地质学 4 64 44 20 E 4 地科学院131029 地史学 3 48 34 14 E 4 地科学院专业核心课121031 地震勘探原理 3.5 56 56E4地物学院121032 地球物理测井 3.5 56 56 E 4地物学院13103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3 52 44 8 E 4地科学院131020 地球化学 2.5 40 40 E 3地科学院131021 资源地质学 3 48 38 10 E 4地科学院131022 遥感地质学 2 32 32E3地科学院理论必修课合计134.5 2130 1828 254 48 28 23 31 27 21 8 10实践教学军事理论与军训 2 2w T 2 学生处社会实践 2 2w T 2地科学院普通地质实习 4 4w T 4地科学院计算机上机实习 2 2w 40 T 2地科学院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1 1w 8 T 1地物学院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1 1w 8 T 1综合地质测量实习 5 5w T 5地科学院油气田地下地质实习3 3w T 3地科学院毕业设计12 13w T 13地科学院实践教学合计32 33w 56 2 4 4 1 6 16注:课程考核方式:E表示考试,T表示考查。

x/ 表示上半学期开课;/x 表示下半学期开课。

(二)选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模块选修课、专业公选课和全校公共选修课)须修满36学分。

学生可选择一个或多个(模块)方向中的课程及专业公选课课程,应在选修课程中修满26 学分;全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由学校提供(修满10学分)。

课程类别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分总学时学时类型考核方式开课学期及周学时开课单位理论试验上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秋春秋春秋春秋春17 17 18 18 15 14 19 0含油气盆地方向132031 盆地分析 2 32 32 T 4/地科学院132037 大地构造学 2 32 32 T /4地科学院132002 油气地球化学 2 32 32 T /4地科学院132030 地震地层学 2 32 32 T 4/地科学院132028 层序地层学 2 32 32 T /4地科学院132029 储层地质学 2 32 26 6 T /4地科学院132043 海洋地质学 2 32 32 T 4/地科学院132050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3.5 5656T 4地科学院132050 油藏物理 2 3232T /4油工学院小计19.5 312 306 6资源信息方向132033 遥感技术 3.5 56488 T 4地科学院132025 数学地质 2.5 402614 T 4/地科学院132027地质数据库及计算机绘图2 321220 T 4/地科学院132044 GIS软件工程 3 483612 T 4地科学院132008 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2.5 4030 10 T/4地科学院132012 GIS应用软件开发 2 32248 T /4地科学院小计15.5 248 176 8 64地质132045 水文地质学 2 32 32 T 4/地科学院工程方向132046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 2.5 32 32T4地科学院132047 岩土力学 3 48 48 T 4/地科学院132032 工程地质原理 2 32 32 T /4地科学院132048 灾害地质学 2 32 32 T 4/地科学院132049 新构造运动 2 32 32 T /4地科学院小计13.5 208 208专业公选课132026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3 483216 T 4地科学院132051油气田勘探与资源评价2.5 40 40 T /4地科学院132041 地球科学进展 2 32 32 T 2地科学院132042 资源勘查进展 2 32 32 T 2地科学院052037 英语口语(较高层次) 2 32 32 T 2外语学院052038 英语听力(较高层次) 3.5 56 56 T 4外语学院052039 综合英语(较高层次) 4.5 72 72 T 6外语学院小计19.5 312 296 16合计68 1080 986 8 86注:不单独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专业英文词汇的学习在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中由任课教师适当采用双语教学进行。

同时,结合专业英文软件的使用和适当的专业文献翻译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八、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课外(第二课堂)活动,以取得相应的课外学分。

每位本科生应获得的最低课外学分为10学分,获得课外学分的具体办法见《长江大学课外学分管理条例》。

本专业增设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如下。

名称课外学分“地学之光”学术讲座 1野外地质考察 1科技论文写作讲座 1大学生科研活动 1九、修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学士学位教学进程表修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学士学位的学生应分别加修“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学士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中所规定的全部课程。

开 课 单 位课 程 名 称学 分 总 学 时 学时类型 考核方式 开 课 学 期 及 周 学 时 辅修专业 第二专业双学位 备注理论 试验 上机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秋 春 秋 春 秋 春 地科学院构造地质学4 64 44 20 E 4 315871地科学院沉积岩石学4.5 72 52 20 E 5地物学院地震勘探原理3.5 56 56 E /4 地物学院地球物理测井3.5 56 56E4 地科学院岩浆岩岩石学3.5 56 40 16 E /5 地科学院变质岩岩石学3 40 30 10 E4 地科学院古生物学3 48 28 20 E4 地科学院地史学3 4834 14 E 4 地科学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3 5244 8E 3地科学院结晶学与矿物学 3.5 5640 16 E 4 地科学院资源地质学3 4838 10 E 4 地科学院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3.5 5656 E 4油工学院油藏物理2 32 32 E /4 地科学院油气地球化学2 32 32 T /4 地科学院大地构造学2 32 32T/4 地科学院数学地质2.5 40 26 14 T 4/ 3 地科学院地球化学2.5 4040T 3地科学院毕业设计6 6w6w 地科学院地球科学概论3 4836 12 T 4化工学院有机化学B4 60 40 20 E 4 化工学院普通化学B3 4840 8 E 3 数学学院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 5252E4合 计(21门) 71 1036 852 174 14注:毕业论文和实践教学周数填写在总学时栏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