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地化07级B卷bak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震勘探原理(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课程编码:121014(长江大学)学分: 5 分总学时:80 学时,理论学时:64 学时;实验学时:16 学时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信号分析、弹性力学执笔人:毛宁波审定人:陈传仁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地震勘探是国内外应用地球物理领域中发展得最为成熟、应用面也最为广泛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的地质情况。
在地面或水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或水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直接找油,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
地震勘探以精度高、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信息量丰富等显著优势,在国际及我国油气勘探、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充分重视。
《地震勘探原理》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球物理勘探方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作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地震波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基本原理与方法。
了解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掌握地震数据解释中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及其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地震勘探科研与管理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重点◆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地震勘探三大生产环节、技术发展史◆难点◆石油地震勘探与天然地震的异同◆石油地震勘探与浅层地震的异同第二章地震波的理论14学时◆重点◆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在几种介质模型下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水平界面情况下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频谱分析的基本概念◆傅立叶展式的重要性质◆地震波频谱特征及其应用◆影响地震反射振幅的主要因素◆难点◆地震视速度和视波长的概念◆反射波、折射波和直达波时距曲线的关系◆识别野外地震记录上的各种类型的地震波◆不同类型地震波在频谱上的特征与差异◆地震波的吸收与衰减◆地震波的几何扩散◆地震波的散射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24学时◆重点◆地震观测系统的概念◆地震干扰波的特征与压制方法◆影响地震采集质量的主要因素◆地震野外采集的基本流程◆地震组合的基本概念◆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简单线性组合的频率特性◆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共中心点叠加技术的基本原理◆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的特点◆动校正量和动校正的基本概念◆共中心点叠加技术压制多次波原理◆难点◆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地震勘探对地震激发和接收的基本要求◆地震组合中提高信噪比与提高分辨率的关系◆影响地震组合效果的主要因素◆增强叠加效果与地震分辨率的关系◆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与共炮点时距曲线的异同第四章地震资料处理19学时◆重点:◆地震波的各种速度的概念◆地震均方根速度◆地震速度谱的原理◆DIX公式◆地震资料处理基本流程◆水平叠加地震剖面的特点◆地震绕射波和回转波的基本概念◆地震勘探的分辨率◆难点:◆各种地震速度的求取方法◆各种地震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地震偏移的基本原理◆各种地震偏移方法的异同第五章地震资料解释18学时◆重点:◆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主要特点◆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原理◆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难点:◆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陷阱◆地震构造图的偏移原理◆地震水平切片的特点及解释方法第六章其它地震技术3学时◆重点:地震勘探新方法和新技术◆难点:提高英文水平,掌握学习国际上新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三、教学基本要求《地震勘探原理》是一门既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又仍在发展之中的学科。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一、解释下列名词1、反射波2、有效波3、干扰波4、多次波二、填空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_______勘探,_________勘探, __________勘探和_________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2.用___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_______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____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_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3.地震勘探分__________地震法、__________地震法和_________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__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5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_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___________地震记录.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做出地震____________,并提出_______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7. 根据炮点_______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____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__________关系.这种系称为_________________.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类.9.地震波属于_____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___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三、选择题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________就是有效波.A.多次波;B.反射波.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_________.A.一个点;B.许多点.3 在同一反射界面条件下,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_____________.A.传播时间长;B.反射能量强.4. 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各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校正成____________反射时间.A.垂直;B.标准.5 水平迭加能使多波受到压制,反射波得到______________.A.突出;B.增强;C.压制;D.变化不明显.四、 简答题1、什么是多次覆盖?2、什么是多次波记录?3、什么是反射定律?4、什么是时距曲线?五、计算题1、地下有一水平界面,其上介质的速度为3000米/秒.从水平叠加剖面上知其反射时间为2.25秒,试问此反射界面的深度是多少?2、计算波阻抗Z知:砂岩速度V=3500m/s,密度ρ=2.7g/cm的立方.求:Z=?六、 海洋地震勘探中主要有哪些干扰波,有一些什么特点?你觉得应该怎样消除它们?试说明下图是何地震记录,你能指出图中的一次波和多次波吗?。
地震勘探原理试题库

地震勘探原理 练习题五
一、名词解释
1.初至折射法 4.调谐振幅
二、叙述题
2.对比折射法 5.第二类方向特性
3.动校正
1.试叙述地震波在粘滞弹性介质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 2.试叙述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 3.试叙述水平多次叠加法压制多次波的方法原理。 4.试叙述地震检波器组合压制瑞雷面波之类干扰波的方法原理。
+ 2Z 19 + 2Z 21 + 2Z 23 + 2Z 25 + Z 27 + Z 31 + Z 33
请分析接收线有多少条,炮点线有多少条,反射点线有多少条?覆盖数怎么分布
的?反射点线间距为几个地下距离单位。这是什么样的观测系统?
2.分析地震薄层中,调谐振幅曲线与调谐厚度曲线图的特点。
3.分析影响水平多次叠加效果的因素。
意义。
16.试画图说明共炮点的反射波、折射波、直达波时距曲线间的关系。 17.如何布置地震测线? 18.试述水平多次叠加方法的基本原理。 19.水平多次叠加观测系统都有哪些参数?N、n、γ之间关系若何? 20.地震勘探在进行水平多次叠加法观测时,每放完一炮,排列应如何移动?
4
/natescred/blog/item/e45cbf6c2ccc35f143169492.html
V* = V = V 5. sin e cose
2h 6. t 0 = V
cosa = sin j
7.
sin y
8.
Dt
=
x2 2t0V
2
t2 9.
=
x2 V2
NMO
+
t
2 0
10. ççèæ x
-
1 btga 0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06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06 —2007 学年第二学期考试试卷参考答案课程名称:遥感技术(A卷)任课教师:王庆授课班级:地信1041~1044(题目标题用小四宋体;答案内容用五号宋体)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1、遥感: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4’)2、空间分辨率:指传感器瞬时视场内所观察到的地面场元的宽度。
(4’)3、图像直方图:以每个像元为单位,表示图像中各亮度值或亮度值区间像元出现的频率的分布图。
(4’)4、直接法几何纠正:所谓直接纠正法,是从原始图像阵列出发,按行列的顺序依次对每个原始像素点位求其在地面坐标系中的正确位置。
(4’)5、监督分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验区或训练区,用训练区中已知地面各类地物样本的光谱特性来“训练”计算机,获得识别各类地物的判别函数或模式,并以此对未知地区的像元进行分类处理,分别归入到已知的类别中。
(4’)二、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三、填空题。
(共10分)1、MSS的中文名称是多光谱扫描仪;TM的中文名称是专题制图仪。
TM传感器中TM6 波段属于热红外波段。
(3’)2、SPOT 卫星的传感器可以倾斜观测,使其重复观测能力由26天提高到1~5天。
(1’)3、大气散射中,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的多时发生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
(1’)4、固体自扫描是用固定的探测元件,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
目前常用的探测元件是CDD(Charge Coupled Device),它是一种用电荷量表示信号大小,用耦合方式传输信号的探测元件。
(1’)5、遥感信息的复合主要指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的复合,以及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的复合,不论哪种信息源复合方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几何配准。
地震勘探原理模拟试卷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1级专用考试内容包括《地震勘探原理-第三版》教材前6章一、名词解释(共计30分,3分/题)1、地震子波——具有2-3个或多个相位、60-100ms延续时间的稳定的地震波形。
(3分)2、虚震源——从将见见面就看见地面震源O点向界面R所作的镜像点即为虚震源O*。
(3分)3、惠更斯原理——惠更斯原理是利用波前概念来研究波的传播规律的,可表述为:在已知波前面(等时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视为独立的、新的子波源,每个子波源都向各方发出新的波,称其为子波,子波以所在处的波速传播,最近的下一时刻的这些子波的包面或线便是该时刻的波前面。
这样从前一个波前面位置移到下一个波前面位置,如法炮制,便可得到介质中的等时面系,因而得到波在该介质中传播的全部特点。
(3分)4、多次覆盖——是指对地下界面连续观测的次数。
(3分)5、SST解释方法——对地震剖面进行构造、地层和圈闭解释的工作方法。
(3分)6、同相轴——在地震剖面上相同相位(波峰或波谷)的连线。
(3分)7、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层位的t0时间应该相等。
(3分)8、垂向分辨率——是指在地震剖面上能区分相邻地层的最小间距。
(3分)9、剩余时差——经正常时差校正后的残剩时差。
(3分)10、动校正——在水平面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称为动校正。
(3分)二、填空题(共计30分,1分/空)1、形成折射波的基本条件是 V2>V1 、入射角等于临界角;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分界面两侧介质的波阻抗不相等。
(3空)2、瑞雷面波的主要特点是低频、低速、频散和逆时针方向的椭圆轨迹。
(4空)3、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可以得到共激发点、共中心点、共接收点和共偏移距四种记录。
(4空)4、讨论检波器组合的解题思路是:把组合看成一个滤波系统,单个检波器的信号看成是滤波系统的输入,若干个检波器组合的信号为滤波系统的输出。
(完整版)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完整版)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
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
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
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精华

1.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2.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3.波剖面描述质点位移与空间位置关系的图形4.振动图:描述质点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形5.横向分辨率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6.纵向分辨率指沿垂直方向上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7.地震子波:由震源激发,沿着地层向下传播,传播一段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下来,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延续时间的波形,在地面,井中接收,接收到的振动信号就是地震子波。
8.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用水平界面来代替所对应的速度,适用于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情况。
9.均方根速度: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看成双曲线,求得的速度就是这一水平面的均方根速度。
10叠加速度:将共中心点处反射波时距曲线看成双曲线,使叠加效果最好的速度就是叠加速度11平均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直线传播的距离与所需时间比12视波长:在波剖面上相邻两极值之间的距离λ称为视波长13视速度; 地震波沿测线上传播的速度称为视速度14.视周期在振动图上相邻极大值间的间隔称为视周期T15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与共中心点处tom之差。
16正常时差炮检距为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炮检距为零进行观测得到到反射波旅行时之差。
17多次覆盖所谓多次覆盖,就是对地下每一个反射点,都要进行多次重复观测.18静校正对因地表地形变化或基准面变化引起的波至时间的变化进行的校正。
19动校正对反射点道集记录,把每一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减去他的正常时差,就叫做20妨碍和干扰识别有效波的其他一切波,称为干扰波。
21地震绕射波在地震勘探工作中,把地震波在传播中遇到剧烈变化的地方所引起的波称为地震绕射波。
22地震勘探用人工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地下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物探方法,叫做地震勘探。
1、地震勘探分为反射波地震法、折射波地震法和透射波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反射波地震法,其他两种方法用的较少。
《地震勘探原理》试卷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试卷答案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A)及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名词1 地震干扰波在地震勘探中模糊干扰反射波的其他波,分为无规则干扰波(随机噪声﹑地面微震等)和规则干扰波(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多次波等)2 DMO 校正又称倾角时差校正,由于在反射界面倾斜的情况系,激发点两侧对称的位置上接受到的同一反射界面的时间不一样,存在倾角时差。
对其进行校正称为DMO 校正。
3 RVSP 叠加逆垂直地震叠加剖面(Reverse vertieal seismi profile),由于常规的VSP 必须在并中不同深度进行记录,放置检波器和防水电缆等既费时又昂贵,给实用化带来很多困难。
RVSP 把震源放在井下,通过设置地面检波器并改善藕合条件,降低噪声,只要有适当井下震源,就可以取得足够分辨率记录资料。
4 地震横波地震波中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二填空1.地震勘探工作主要分为__地震资料采集__,__ 地震资料处理 __和_地震资料解释三大部分工作。
2.振动在介质中_____传播____就形成波. 地震波是一种__弹性__波.3.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检波器____将_______机械振动信号_____转变为_____电信号______.4.炮点和接收点之间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被称为_______观测系统_____5.三维地震勘探工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_____联络测线____测线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_____主测线_____.6. 垂直入射地震反射系数公式为____11221122V V V V R ρρρρ+?=_________ . 7.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___弹性分界面上下__地层的____波阻抗差____的大小.8. 一般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速度为____平均速度_________.研究地层物性参数变化需采用______层_______速度.9. 用于计算动校正量的速度称为_____ 叠加____速度,它经过倾角校正后即得到___均方根速度____.10.几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是沿_____几何_______路径在介质中传播,传播过程中将遵循_____最小_______时间原理.三判断题(对的写上yes ,错误的写上no 每小题1 分,共10 分)1. 野外地震放炮记录,一般都是共中心点记录.( No )2 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把每一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差就叫做静校正.( no )3. 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称为视速度.( yes )4. 波的到达时间和观测点距离的关系曲线,叫做时距曲线.( yes )5. 直达波的时距曲线为对称于时间轴的双曲线.( no )6. 地面接收点首先接收到反射波然后是直达波.( No )7. 当地下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良好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一些来往于各界面之间的反射波,这种波称为多次波.( yes )8. 地层的密度与速度的乘积为地层的反射系数.( no )9. 有波阻抗就会产生反射波.( no )10. 对比地震时间剖面的三个标志是反射波的振幅,波形、相位.( yes )四选择题目1. 野外一点激发地震波,多道同时接收地震波,得到的是( C )记录A:共中心点. B:共反射点. C:共炮点.2. 把地震记录道按反射点进行组合,就可得到( C )道集记录.A:共中心点. B:共炮点. C:共反射点.3. 共反射点道集记录中,把每一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差这就叫做.( A )A:动校正. B:静校正. C:相位校正.4. 所谓多次复盖,就是对地下每一个共反射点都要进行( C )观测.A:一次. B:四次. C:多次.5. 地震纵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 B ).A:垂直. B:相同 C:相反.6. 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果在某一时刻把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称为该时刻.( C )A:基准面. B:反射面. C:波前面. D:波尾面.7. 地震勘探中,迭加速度( A )均方根速度.A:大于或等于. B:小于. C:等于.8. 迭加速度转化为均方根速必须进行( C ).A:动校正. B:静校正. C:倾角校正.9. 由炮点传播到地面再到界面再到检波点这样的波称为( C ).A:绕射波. B:层间多次波. C:虚反射波.10. 根据反射波和干扰波频率上的差别采用( C )滤波的方法,压制干扰波.突出反射波.A:褶积. B:二维. C:频率.五计算题1. 已知在某一海域进行地震勘探的仪器道数M=240, 道间距△X=25m,炮点移动距离d=50m,采用单边放炮的施工方式,求:覆盖次数n=? 每放一炮,炮点向前移动的道数:x d ΔnS M x d 2?=Δ 式中M=240, △X=25m,d=50m,s=1.所以求的n=60.2 计算R3界面以上的平均速度Vm和均方根速度Vr地面H1=100m V1=3000m/sR1H2=200m V2=5000m/sR2H3=300m V3=6000m/sR 因为∑∑===n i i n i i i R t V t V 112/ ∑∑===n i i i n i i m V h h V 11/其中:ii i V H t =带入上述数据得: =4864.84m/s =5013.5m/sm V R V六、问答题1、相对于陆上地震勘探而言,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有何特点?答:(1)施工特点:由于没有障碍物,海洋地震勘探可以连续施工和侧线均匀覆盖,比陆上有更高的效率和低廉的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 ─2010 学年 第 二 学期 《勘探地震学原理》课程考试试卷( B 卷) 注意:1、本试卷共 6页; 2、考试时间: 120分钟 3、姓名、学号必须写在指定地方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横波: 视波长: 剩余时差: 纵向分辨率: 地震子波: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地震勘探分为 地震法、 地震法和透射波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 地震法,其他两种方法用的较少。
2、地震勘探的主要生产工作步骤为:野外地震采集, , 。
3
、影响水平叠加效果的因素主要有 , 。
4、根据 , 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了对反射界面进行连续追踪,炮点和接收点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这种相互位置关系称为 。
1
5、从一次反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就得到炮点处自激自收反射时间t0,这个过程叫做。
6、地震子波w(t),地层界面上反射系数与垂直旅行时t的关系为R(t),噪音为n(t),则地震记录表达式为。
7、地震资料数据采集得到的是记录,在地震资料处理时,根据进行抽道,得到共中心点道集,再对共中心点道集进行,然后利用水平叠加技术,就得到了。
8、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多次波能量得到(加强、不变、压制),绕射波能量得到(加强、不变、压制)。
9、地震剖面的显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显示方式:显示、波形显示、显示、显示、波形+变密度显示。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 20 分)
1、写出水平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简要分析该方程与相同情况下共炮点时距曲线的异同。
(可借助图说明)
2、简述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
2
3、简述速度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4、检波器组合主要压制哪类干扰波?为什么检波器组合能压制干扰波?
四、计算题(第1题8分,第2题12分,共20分)
1、地下有一反射界面,其上介质的地震波平均速度为3600米/秒,从地震水平叠加剖面上知其反射时间t0为2.55秒,问此反射界面的深度是多少?
3
2、 已知一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如图):(单位:厚度:m ,密度:g/cm 3
,速度:m/s 。
)
计算:1、R 2和R 3界面的反射系数;
2、R 4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
3、R 4界面以上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H 1 =200 ρ 1 =1.5 V 1 =2000
H 2 =250 ρ2=2.7 V 2 =3000
4
五、综合题。
(每1题10分,共20分) 1、在图中指出存在的各类地震波,并说明它们各自的特点。
5
2、下图是一张地震水平叠加时间剖面,请在剖面上指出有哪些异常波?在剖面中画出背斜、向斜、断层的位置,并借用文字说明。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