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语文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创设

问题情境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创设研究自从李吉林老师系统创建情境教学法以来,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笔者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法教学,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何谓问题情境?所谓的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呈现一定的情境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提高对问题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究竟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践行这一教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语文来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
人教版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篇课文都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
因此,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产生共振效应。
例如,在执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给学生说了一个自己读高中时候的故事:“当时我们班有一位叫李华的同学,她虽然有腿部残疾,但是她却身残志不残,每天坚持学习到很晚。
高中三年来,李华同学一直是我们班上的第一名。
”说完这个故事之后,学生都发出一声声的惊叹。
看到此种情况,笔者随即问道:“大家说李华美不美?”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道:“美!”“既然大家都这样认为,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残缺美的雕塑,那就是《米洛斯的维纳斯》。
学完这篇文章之后请学生告诉我雕塑维纳斯究竟美在何处?”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在接下来的新课学习中表现得都非常积极。
这就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的魅力所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到课文的影子,在课文中找到生活中的美,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感染力。
二、结合角色扮演创设问题情境结合角色扮演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相关的表演,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表演来提出问题。
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效果非常好,因为在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学生也付出了很多努力。
所以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会分外积极。
例如,在执教《雷雨》一课的时候,由于考虑到本篇课文中很多的动作和表情都很难充分表现出来。
于是,笔者决定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角色扮演。
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对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问答方式的否定,对语文课堂中的问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如果学生没有疑问,就谈不上创新。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实现互动的过程,如果教师垄断了沟通,学生无法质疑或驳问,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取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一、创设问题情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学过程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问题情境是教师为解决中心问题而创设的一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问答、讨论等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活动,教师要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民主和谐、平等对话的氛围,并向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资料线索;学生要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和体会,根据文体所提供的信息,通过阅读理解主动质疑,并展开讨论与对话,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构建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最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对于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激发学生主动质疑、能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认知任务之中,激发他们的认知内驱力,从而引发其解决问题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一、问题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
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内容、方式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究,解决问题或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
对学生来说,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类似“跳一跳才摘到的果实”,最有价值。
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问题探究情境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乐于思考,并能够各抒己见,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
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过去的单向交往方式为多向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三、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
比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教师充满感情地和同学们讨论以下这个问题:请大家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如何创设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

言, 达到锻炼学生的分析 、 鉴赏能力 。
品 味 文 章 的 深意 . 学 生 就 会 有 不 同 的见 解 . 形 成 百 家争 鸣的 形势时 。 就 需 要老 师充 当“ 权 威人 士 ” . 进 入
“ 悟” 的环 节
三、 帮 助 学 生 自主 有效 地 “ 悟”
“ 悟” , 是 指学生 的理智认 识活 动 , 领悟文 言文 , 既
关 内容 。这样 。 笔 者 利 用生 活 中 师 生都 熟悉 的修 鞋 师 傅 来 导入 正题 , 设置情境 。 让 实 际生 活与 课 堂 学 习紧 密 地
联 系在 一 起 。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 起 到 了 开 篇 吸 引 学 生 的 目的 二、 通 过 多 媒体 或教 具来 创 设 问题 情 境 。 激 发 学 生
大 语 文 论 坛 ・ 教 法 一 得 I I I l 攀
此环节是 对所学 文章 的精华 内容进行 品味鉴 赏 。 那 些 描 写 华 夏 这 片 古 老 土 地 的沧 桑 变 迁 、 风 土 人情 、 亭 台楼阁的美文 . 那 些反映民众的生存状态 、 透 视 社 会 心 理、 展示 作 者情 怀 的华 章 . 仿 佛 引领 着 我 们 进 行 跨 越 时 空的邀游。通过引导学生含英咀华 、 探 究 主题 、 运 用 语
人 生 的叙 说 . 追 寻 古 人 在 历 史 中遗 留 下 来 的 足 迹 . 领略
古 人对 亲 情 、 友情 、 爱情 的阐释 . 体 味 古 人 在 纵 横 的文 风 激 荡 下 的 独特 气 质 大 量 的 文 言 文 为 我 们 提 供 了 学 习前 人 良好 的个 性
品质 、 高 尚 的 道德 情 操 和 永 不 过 时 的 聪 明 睿 智 的 范 例 。
语文教学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总之 , 高课堂 教学 的有效性 是一 篇大文章 , 提 绝不 是一 蹴而就
的事。 文课 堂教学 的有 效性 才是语 文教学 的生命 , 语 而这生 命能否 得 以延续 , 取决 于教 师是否 能充分发 掘学 生的兴 趣点 , 调动学 生学
习的主动 性和积 极性 , 能否做 到与 文本有机 结合 , 真情 演绎 文本 内 涵, 提升 孩子们 对文本 的感悟 . 让我 们的语 文教 学呈现 实效。
才 能赢得学 生 的信 赖 。在 生活 上关心他 们 , 在学 习上帮 助他 们 , 在
课 堂上注 重多表 扬 、 少批 评 , 常走到 他们 中间 , 经 找他们 谈心 , 加 参 他们 的活动 . 为他们 服务 , 这样 才能成 为他们 的知心 朋友 。尤 其是 对学 习困难 的学生 更应 多给他们 关爱 , 多找 出其 闪光点 , 培养他 的 自信心 , 有这样 , 立 了平等 和谐 的师生 关 系 , 生 才会 亲其 只 建 学 师、 其道 、 信 学其知 , 对这 门课 程 产生兴趣 。 五、 应用现 代化 教学手段 , 提高学生的认识能 力 , 养学习兴趣 培 学生 的认 识能 力是否 会有长 足的进 步 ,常常取 决于 我们 能否 提供 一个 良好的外 界条件 。在过 去教 学 中, 多数是 “ 照本 宣科 ” 填 “ 鸭式 ” 教学 , 师只是 讲讲 、 教 写写 , 学生 只是听 听 、 记记 。 知识 的理 对 解 、 识 的提高 , 多都是 抽 象 的、 认 很 模糊 的 , 很难 真 正搞 清楚 , 现 而
3重视对 问题进 行筛选 , 让学 生提 出有价值 问题 。
能 写什 么 内容 。因此 学 生也 毫 无顾虑 的提 出很 多有价 值 的 问题 。
如 , 阳给人 们带来 哪些好 处? 阳给人 们送 来什 么等问题 太 太
高中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

高中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一、引言高中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本文将探讨高中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方法,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在讲解《红楼梦》节选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2.创设生活情境语文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许多语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
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讲解《茶馆》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茶馆场景,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对话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
3.创设多媒体情境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技术手段。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荷塘月色的美景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下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情境创设的实施策略1.关注学生需求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
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设计教学情境,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注重情感体验情境创设应该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心理需求,通过创设情感丰富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的语言学习,也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1.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例如,在讲解课文时,可以提出与故事情节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分析和判断能力。
2. 鼓励自主探索在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
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提问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例如,在阅读理解中,让学生对角色的行为动机提出疑问,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也能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4. 结合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解决问题。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项目,要求他们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和总结。
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需要面对复杂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5. 反思与总结在每一次学习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让他们回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进一步提升自我改进的能力。
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家校合作与家长合作,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问题解决的机会,例如鼓励孩子在家庭中参与决策、解决小问题等。
家庭环境中的实践可以增强学校教育的效果,帮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结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与探索。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主探索、培养提问能力、结合项目学习、反思与总结以及家校合作等多种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课余生活, 也较好地促进语文教学活动。 三、 做好校本教材建设, 此类资源不可或缺。 语文课程资源也是校本教材建设的一部分,而本乡本土 课程资源又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深层次上做 好其挖掘和利用工作, 它的价值和作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本地风俗民情虽然范围很广, 但如果切实地把它落到语 文教学之中并经过一定的筛选和组织, 而且与地理、 历史等学 科的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些素材, 在一定
情活动。
三门每一年的最重要的节日 便是元宵节,除了家家户户 都要为这个节日 忙忙碌碌之外, 最热闹的就是县城的民间艺 术项目 表演。 组织学生去观看这个大型的节目, 感受本地的风 俗民情, 把当地文化和风俗融合起来的表演, 的确能够让学生 产生兴趣, 他们自 然就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 清明节 又是一次盛会, 很多人要从四面八 汇集来, 实际上这是很好
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人中利用学生 已有
都各 自 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 文《 在山的那边》 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 , 叙 述他对大海的向往, 并且一直不停地追寻着它。 他真的是在寻
找大海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个孩 , 子到底在寻找什么? 这种亲近感及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极大
参考文献 :
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每一个地区都有 自己独特的风俗民 , J 其中蕴藏的教育意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清, 充分利用这些
资源发挥真正的价值, 这是任何教材都无法替代的。 它们既是 活生生的, 又是充满历史气息的, 并且也是可感可触的, 极易 引起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要组织学生做好系列的民俗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语文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教师在形式多样,组织教学时,还要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始终坚持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自然的自学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1、解放孩子的头脑
陶先生指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
因此,他提出,“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上课时,我提倡学生上讲台,提倡七嘴八舌,提倡标新立异。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从而点燃学生心灵创新的火花,为他们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创造条件。
2、解放学生的眼睛
通过观察,激发求知欲,加深理解。
如我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先让同学观看书上的图片,说说你能看懂什么?然后,引入与图片内容相符的段落教学,图文结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解放孩子的双手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学生的智慧在于手指尖。
“水里的火山”是口语交际的题材。
这是一个实验,用一大一小两个瓶子,小的装热水,滴几滴红钢笔水,大的装冷水,当小瓶放进去后,马上像火山一样喷发。
让学生按步骤自己操作,当他们怀着巨大的好奇心和高涨的热情看到水里的火山这一美景时,刹那间,个个兴奋不已。
由于亲自操作,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
所以,在交流时,每位同学都说得头头是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解放学生的嘴巴
“解放嘴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谈出真理来”。
学生举手发言好,学生不举手便发言也好;学生在座位上发言好,学生要到讲台上发言更好;学生在课堂内小组议论好,回家要跟父母讲、跟邻居讲更好;体察老师用意正确发言好,指出错误发现问题提出独到见解更好。
只要能让学生说,说真心话,不要去拘于小节。
5、解放学生的时间
陶先生说:“给学生一些时间消化所学,并让他们学点自己要学的东西。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其实我们的学生是最聪明的。
现在,只要上公开课,就一定会有合作讨论,但往往只是走形式,根本就没有给足学生合作讨论学习的时间。
6、解放学生的空间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留在课堂里,社会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
有取之不尽的材源,只有把语文课堂的空间延伸到社会,从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和不足。
有时我会带学生到社会
大课堂中走走、看看、访访,多写日记,增长见闻,丰富语文知识。
如我们班的丁竹胸同学,她利用双休日、寒暑假,游名川,访名人,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至今她已有数十篇文章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成为我校鼎鼎大名的作文大王。
只有行万里路,有了亲身实践,才能在课堂上有更深刻的思维,才能更好的掌握课堂上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太阳>>这堂课。
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
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