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2016年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2016年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第一局部中国哲学史1.简述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

答:〔1〕天道①?易传?哲学担任儒家的“修人道以证天道〞与“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把天道与人道统一了起来。

②天地阴阳之气使万物得以生、成、长、养;人承接天地之气,担任“道〞而参与、赞助天地万物,那就是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正是人的本性。

③?易?道即天地之道帮助、促进、贞定万物各自的本性,保存万物的存在,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

在人性论上,这就寓含有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同时又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效法天道、扩充其性的双重含义。

〔2〕从天道到人事①三才之道是是顺着天道下贯而来的,是顺天、地、人的性命之理而来的。

②就人之道而言,是义理、是仁义。

道是过程,理是此中的道理。

③人之本性也就是人所以为人之理,按?易传?的讲法,这是乾道下贯的成果。

〔3〕总结①?易传?的人性论既包含有天赋人性说,即“天命之性〞是善的,具有一种超越意义、价值意义;又不排斥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即人的材质也在灭地之气的流行中形成,气可以煽动,气有力量。

这就为此后哲学史上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与“气〞之争埋伏笔。

②?易传?认为,人性源自天地之性,人道赞助天地之道。

君子效法天地,具有刚健自强、积极人世的精神,又有承受、宽容、协调、合作的能力,用深厚的德泽来化育人物。

③与天地的大生、广生之德相匹配,?易传?强调人在人事活动中崇德广业、进德修业。

a.推尊人的智慧、德性,开展社会人事的各项事业;讲求忠信,提高道德;修饰言辞,确立在诚恳上,以诚信来措置事务。

b.用自然之物、事物之理来安排本身,提高才德。

除此之外,没有更重要的了。

研究、体悟事物变化之道的神妙,理解其深刻的理据,是最高的智慧。

④?易传?必定、促进人间的事业,强调顺应客不雅观事物开展的规律,把握契机,当令加以裁断,或修订、改变定制,使之合宜,加以会通,将这些政策与成果用在老苍生身上,这就是事业。

2016年南开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6年南开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6年南开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考研专业课辅导010102中国哲学(095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肖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刘文英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育明教育天津分校解析:育明教育通过多年的辅导经验和对历年真题的分析,专业课是决定考研成功的关键,南开大学有自己独特的出题风格,建议大家复习的时候要遵循每年考试出题的风格、出题的规律把握考试的重点进行复习,育明教育专注考研专业课多年,更多的考研信息可以咨询天津分校王老师。

专业课的复习和应考有着与公共课不同的策略和技巧,虽然每个考生的专业不同,但是在总体上都有一个既定的规律可以探寻。

以下就是针对考研专业课的一些十分重要的复习方法和技巧。

一、专业课考试的方法论对于报考本专业的考生来说,由于已经有了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和知识储备,相对会比较容易进入状态。

但是,这类考生最容易产生轻敌的心理,因此也需要对该学科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做到知己知彼。

跨专业考研或者对考研所考科目较为陌生的同学,则应该快速建立起对这一学科的认知构架,第一轮下来能够把握该学科的宏观层面与整体构成,这对接下来具体而丰富地掌握各个部分、各个层面的知识具有全局和方向性的意义。

做到这一点的好处是节约时间,尽快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并找到状态。

很多初入陌生学科的同学会经常把注意力放在细枝末节上,往往是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未找到该学科的核心,同时缺乏对该学科的整体认识。

其实考研不一定要天天都埋头苦干或者从早到晚一直看书,关键的是复习效率。

要在持之以恒的基础上有张有弛。

具体复习时间则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考生应该做到平均一周有一天的放松时间。

四门课中,专业课(数学也属于专业课)占了300分,是考生考入名校的关键,这300分最能拉开层次。

例如,专业课考试中,分值最低的一道名词解释一般也有4分或者更多,而其他专业课大题更是动辄十几分,甚至几十分,所以在时间分配上自然也应该适当地向专业课倾斜。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docx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docx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docx中国哲学题:儒家部分: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为仁由己:由春秋吋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

“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屮引中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口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

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

P33克己复礼:孔了在冋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徳的基木意识时,在道徳自律的意识屮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白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其屮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木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杀身以成仁” 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P34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出自《孟了?公孙丑九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徳“木心”并确证人木性的道徳性,明确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并再推及行“不忍人Z政”,即仁政。

P92孟了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來的品质,也是孟了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犬道町知性的认识论思想。

荀子百先承认物本來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心。

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來形成感性认识, 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來“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

P174荀子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明分使群:战国时期苟了在自己的“外王学”里提出的社会构建观念。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 4 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中国哲学史 名校考研真题 (简答题)【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  名校考研真题 (简答题)【圣才出品】

二、简答题1.简述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

[中山大学2018年研]答:(1)经世致用思想兴起的原因明末,汉族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明亡的教训。

在思想领域,人们反思的矛头指向了宋明理学及陆王心学,认为他们空谈性命而不务实事。

“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

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

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民族、法律、人情、风俗、科学等,“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

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颜元、李塨、方以智、戴震等。

(2)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内容①气论哲学的兴起反思思潮的总体走向是对宋明理学超越追求的一种拨正,所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一致强调现实关怀,注重经世致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一转向是以从理到气、从超越追求到现实关怀为标志的。

无论是王夫之、方以智,还是对王学一直情有独钟的黄宗羲,都转向了气,都强化了对气的论证。

清代哲学大体上都是以气论为基础的,这不仅包含着一种本体论的转向,更重要的则表现了一种立足于现实关怀以重新确立超越追求的指向。

如王夫之“以气释理”并坚持“据器以出道”时,不仅表明了一种新的本体论的确立,同时也表明其力图通过器识、历史以重新探索道之超越指向的趋势。

②提倡个性解放的新道德a.在关于理欲、情理、义利、个体与类的关系的讨论中,这一时期的学者集中表达了以自然人性论为出发点的新理欲观、新情理观、新义利观以及关于个性解放的论说。

从泰州学派到李贽及李贽的众多崇拜者,都要求冲破禁欲主义,肯定“人欲”的合理性,批判“天理”说对人性发展的宰制,批判道学末流的虚伪,主张“自然之性乃自然真道学”,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

考研中哲真题答案

考研中哲真题答案

考研中哲真题答案考研中哲真题答案通常指的是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历年真题的参考答案。

由于考研真题和答案属于考试内容,一般不公开发布,但考生可以通过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或考研论坛获取部分真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哲学专业考研的真题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哲学史:考察考生对中国哲学发展历史、主要哲学流派、重要哲学思想家及其思想的理解。

2. 哲学原理:涉及中国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如道、德、仁、义、礼等概念的哲学分析。

3. 经典文献解读:要求考生对《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经典文献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现代哲学问题:考察考生对现代中国哲学问题的理解,如文化自信、道德建设等。

5. 逻辑与思辨:测试考生的逻辑推理和思辨能力,可能包括对哲学命题的论证和反驳。

6. 论文写作:部分考试可能要求考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考察其学术写作和表达能力。

考生在准备考研中哲真题时,应该:- 系统复习中国哲学史,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哲学流派和思想家。

- 深入阅读和理解经典哲学文献,能够准确解读文中的哲学思想。

- 培养逻辑思考和思辨能力,能够对哲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

- 练习写作,提高学术论文的写作水平。

由于考研真题和答案的敏感性,这里不提供具体的真题和答案内容。

考生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准备。

同时,建议考生关注教育部和相关院校发布的最新考研信息,确保获取的资料是准确和合法的。

考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考生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复习,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预祝所有考研学子取得理想的成绩。

2016年南开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6年南开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6年南开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考研专业课辅导010108科学技术哲学(095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肖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科学技术史《世界科技文化史教程》李建珊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欧美哲学通史《欧美哲学通史》(精编本)李国山、王建军、贾江鸿、郑辟瑞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育明教育天津分校解析:育明教育通过多年的辅导经验和对历年真题的分析,专业课是决定考研成功的关键,南开大学有自己独特的出题风格,建议大家复习的时候要遵循每年考试出题的风格、出题的规律把握考试的重点进行复习,育明教育专注考研专业课多年,更多的考研信息可以咨询天津分校王老师。

专业课的复习和应考有着与公共课不同的策略和技巧,虽然每个考生的专业不同,但是在总体上都有一个既定的规律可以探寻。

以下就是针对考研专业课的一些十分重要的复习方法和技巧。

一、专业课考试的方法论对于报考本专业的考生来说,由于已经有了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和知识储备,相对会比较容易进入状态。

但是,这类考生最容易产生轻敌的心理,因此也需要对该学科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做到知己知彼。

跨专业考研或者对考研所考科目较为陌生的同学,则应该快速建立起对这一学科的认知构架,第一轮下来能够把握该学科的宏观层面与整体构成,这对接下来具体而丰富地掌握各个部分、各个层面的知识具有全局和方向性的意义。

做到这一点的好处是节约时间,尽快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并找到状态。

很多初入陌生学科的同学会经常把注意力放在细枝末节上,往往是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未找到该学科的核心,同时缺乏对该学科的整体认识。

其实考研不一定要天天都埋头苦干或者从早到晚一直看书,关键的是复习效率。

要在持之以恒的基础上有张有弛。

具体复习时间则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考生应该做到平均一周有一天的放松时间。

四门课中,专业课(数学也属于专业课)占了300分,是考生考入名校的关键,这300分最能拉开层次。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完整版)凯程首发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完整版)凯程首发

2016年中国⼈民⼤学哲学院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完整版)凯程⾸发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共 1 页 2016年中国⼈民⼤学哲学院中西哲学史
考研真题(完整版)凯程⾸发
刚考完2016考研初试,凯程教育的电话瞬间变成了热线,同学们兴奋地汇报⾃⼰的答题情况,⼏乎所有内容都在凯程考研集训营系统训练过,所考专业课难度与往年相当,答题的时候⾮常顺⼿,相信凯程的学员们对此⾮常熟悉,预祝亲爱的同学们复试顺利。

考研分笔试、⾯试,如果没有准备,或者准备不充分,很容易被挂掉。

如果需要复试的帮助,同学们可以联系凯程⽼师辅导。

下⾯凯程⽼师把专业的真题全⾯展⽰给⼤家,供⼤家估分使⽤,以及2017年考研的同学使⽤,本试题凯程⾸发!
各选3个作答,每题25分,共150分。

中哲
⼀、《周易》“推天道以明⼈事”的哲学思想。

⼆、王阳明“岩中花树”的哲学思想。

三、简述郭象“独化”及其意义。

四、神形关系的不同描述和思想、意义。

西哲
⼀、⼀⼤段原⽂。

亚⾥⼠多德的“存在”的核⼼理论思想。

⼆、休谟怀疑论及其影响。

三、安瑟尔谟、托马斯阿奎那、邓斯司各脱上帝存在的证明。

四、霍布斯和卢梭的契约论的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简答题
1.墨子的三表法。

答: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中国哲学史上明确建立起系统方法论的第一人。

墨子的“三表法”是比较偏重于经验的证实或证伪的方法论原则。

(1)含义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们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墨子提出了检验认识的三条标准,即要以关于古代圣王的历史记载、老百姓的亲身经验和实际运用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来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

(2)内容
①表
“表”有时又叫“法”“仪”或“法仪”,指标准和方法。

墨子认为,言论必须设定一些标准和仪法,这些标准和仪法是判断该言论是否正确的基本依据。

这里,墨子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一个认识论领域的重大问题,那就是真理的标准问题。

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是哲学界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

②本之、原之和用之
按照墨子的意见,判断一种言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一共有三个,即“本之”“原之”和“用之”。

a.本之
所谓“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

由于前人的经验教训主要记载在书籍之中,所以“本之”的依据也就常常求之于古代的典籍。

b.原之
所谓“原之”,是“诉诸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说,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所以这种“原之”仍然属于归纳法的范围;它和第一表的不同只在于,一属直接经验,一属间接经验。

墨子把历史上的传说和记载全部看做真实可靠的东西,这样,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也就没有什么实质的差别了。

另外,墨子太过于相信直接经验了,以至于他根本没有区分直接经验中的真实感觉和错觉、幻觉等,所以在论证鬼神的实有和“定命”的不存在时,他才会一律以眼见耳听为准。

这就不能不说是墨子狭隘经验主义的局限性了。

c.用之
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符合者即为真,可以接受,不符合者即为假,必须抛弃。

这一表大约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验证方法。

(3)评述
总之,“三表法”中既有作为直接经验的百姓耳目之实,又有作为间接经验的历史传说或故事,还有作为验证效果的万民利益,三者结合起来,大致涵盖了日常生活经验中的各主要领域。

就此而言,“三表法”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彻底经验主义的方法论系统。

尽管这个系统相对忽视了理性的作用,可是作为一种方法,它在论证许多问题上依然具有说服力。

2.韩愈的道统说。

答:韩愈,唐代思想家,力主复兴儒学。

韩愈本人对儒学义理的发展贡献不大,但他的“道统”说却对宋代儒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内涵
韩愈心目中的“道统”的具体内涵就是孔孟所讲的仁义之道。

他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这四句斩钉截铁而又浩大的判语,成为韩愈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拒斥佛道、“扶持名教”的纲领。

①仁、义、道、德的含义
“仁”就是普遍地“爱人”,“义”就是处事合适而得当,二者具有确定的伦理内容。

这是儒家的基本理念。

“道”与“德”两个名称,则是各家都使用的,虽然它们经常地被用以指称“形而上”的东西,但是,由于没有确定的内容,可以被看做是很空泛的。

②道德应以仁、义为内容
所谓“道”,即是依着仁义的要求去做;所谓“德”,即是指仁义本来具足于人的本性之中。

二者应该是合一的。

经由韩愈的这种解释,道、德具有了确定的伦理内容,仁、义则被赋予了形上学的意义。

③道德必不离于百姓日用
既然道德不离仁义,而仁义无非即日常的人伦关系与生活秩序。

因此,道德亦必不离于百姓日用。

以“仁义”为内容的“道”,就体现于礼乐教化与刑政施设之中,体现于君臣、父子、夫妇的日常交往之中,体现于士、农、工、贾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之中。

韩愈认为,正是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到儒家与佛、道的区别。

(2)评述
①韩愈构造的这个“道统”,对于复兴儒学,抗衡佛教的“法统”,至少起到如下作用:
a.确认先王之道从尧开其端,在时间上早于佛教法统,因而比之佛教更加源远流长;
b.强调儒家道统植根于自己的国土之中,比自西夷传人的佛教更具正统性;
c.宣示儒家道统经过历代“圣贤”相传,已浸润到社会各个领域,比佛教更具有权威性。

然而,在韩愈看来,这个可贵的“道统”在孟子之后中断了,结果是佛道学说大盛。


愈以儒家正统的继承者自居。

②对宋明儒学影响深远
韩愈区分了儒家与佛、道的区别。

认为佛、道的“道”似乎是极“高明”,然而无用于世,那是不足称羡的。

他紧扣日常人事和人伦论“道”的取向,后来被宋明儒学展现为体用关系:“体”不离“用”,于“用”中见“体”,是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3.李贽的童心说。

答:李贽是自称为“异端”的思想家。

在当时的思潮氛围中,他以直面是非的勇气、泼辣大胆的文风,直揭封建伦理卫道士的虚伪面纱,在思想界掀起了一股狂潮。

李贽的童心说集中体现了他的是非观。

(1)批判孔子的是非观
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在肯定人欲与私心基础上,李贽进一步澄清历史上的是非观念,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孔子。

在李贽看来,人之是非不仅“无定质”“无定论”,而且在是非面前,无论贵贱、男女,人们的权力与资格都是平等的。

(2)童心即真心
当李贽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时,必然蕴涵了一个认知与是非的标准问题。

从表层看,他将人的是非归结为“无定论”“无定质”,但实际上,他是将是非的标准归结为人的“童心”。

①“童心”的含义
李贽认为童心是“真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而一切“闻见道理”都是童心的障碍;闻见道理是从“多读书识义理”来的,所以“多读书识义理”都是“障其童心”的。

②“童心”与阳明学说的渊源和区别
李贽的“童心”说,源于阳明的“赤子之心”,但又和王守仁提倡的良知有所不同。

良知以“义理”为内容,李贽则认为“义理”是障碍童心的。

他的本心也远不同于王阳明的道德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之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

(3)评述
①李贽认为“义理”是障碍童心的,《论语》《孟子》都是些过分吹捧的话,或者是糊涂弟子们所随意记录,其实都是靠不住的。

他这样对于儒家经典进行正面的攻击,强烈地摇撼了当时官方哲学正统思想的基础,体现了李贽思想的反封建特征。

②李贽的“童心说”是从个体之情感、权益与感受的角度谈“童心”的,其所强调的首先是真,而王阳明的“良知”却是至善的体现。

所以,王阳明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理学的最后一位高峰,而李贽则被视为新崛起的市民意识的代表。

4.郭象的独化论。

答:郭象,西晋哲学家,其哲学多是为西晋门阀士族统治集团服务的。

独化论是郭象哲学思想的核心思想。

(1)理论渊源
①在郭象之前,玄学贵无论者,都崇尚虚无,如王弼即以“无”为天地万物的本体。

这种“贵无”论,经过裴頠的批判,暴露了它在理论上的弱点。

郭象为了避免“贵无”论在理论上存在的困难,接过裴顾的“崇有”论,把裴顾坚持的“无”不能生“有”,“始生者,自生也”等观点,加以绝对化、神秘化,从而使客观物质世界成了一个不可捉摸的神秘世界。

②对于“无”的看法
郭象认为“无”不是相对于“有”而言的,它既不是“有”的“本”“体”,也不是“有”
的消失状态。

“无”仅仅是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没有任何东西作为它的根据,是“自生”的。

对于天地万物“自生”“自造”的情况,郭象用“独化”这个新概念加以概括。

(2)“独化论”的两层涵义
郭象用“独化于玄冥之境”的观点,说明世界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以及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郭象的“独化”说包含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①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

如他说:“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

”就这方面来讲,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反对宗教神学“造物主”的意义。

②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而突然发生的。

就这一方面的意义来说,“独化”说具有严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他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没有任何原因和根据的,不仅“无”不能生“有”,而且“有”也不能生“有”。

(3)“独化于玄冥之境”的推论
根据郭象的“独化”说推论下去,其逻辑上的必然结论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生和变化都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

这是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也是与郭象所要论证的封建门阀士族统治秩序合理性的愿望相违背的。

因此,他又提出了一个“玄冥之境”,让“独化”在“玄冥之境”中进行。

这就是他所谓的“独化于玄冥之境”。

①因为“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所以“玄冥”是“名无”。

这一层意思,并没有超出郭象“独化”说的范围。

②由于“死生变化,惟命之从”,“随天安之”,所以“玄冥”又是“非无”。

这一层意思才是郭象提出“玄冥之境”以解决他“独化”说在理论上与客观实际所存在的矛盾的主旨所在。

(4)评述
①郭象虽然否定了造物主,却搬来了一个决定天地万物生成、变化,决定天地万物在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