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

合集下载

[全]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

[全]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

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

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

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4“尚贤”“尚同”[武汉大学2015研]答:“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第2章 泛论子学时代第3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第4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第5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第6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第7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8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第9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第10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第11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第12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第13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第14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第15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第16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马理论考研真题答案

马理论考研真题答案

马理论考研真题答案(注意:本文基于假设情景,仅供参考)第一部分:马理论考研真题解析在马理论考研真题中,考察了众多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相关的实践问题。

本文将对其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解析,以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第一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其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整个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细节和具体史实请考生自行参考教材,下同)1. 哲学萌芽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形成初步雏形;2. 哲学形成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逐渐形成并建构起来;3. 哲学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系统且具体化;4. 当代哲学发展阶段: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拓展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强调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

第二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它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如下:1. 价值论: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它揭示了商品交换和原始积累等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强调劳动力的剥削和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阶级的压迫。

3. 利润率下降趋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矛盾导致利润率的长期下降趋势。

4.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强调无产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使命,以及无产阶级革命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和抽象分析等。

这些分析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剖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第三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其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绪 论第1章 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第2章 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第3章 墨子建构的墨家哲学第4章 早期儒家的性命说与孟子对儒学的深化第5章 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第6章 阴阳五行说的发展与《易传》的气化流行论第7章 名辩思潮与后期墨家第8章 荀子对儒家“外王学”的拓展第9章 法家集成者韩非子的哲学第二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绪 论第1章 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潮第2章 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第3章 王充的自然哲学第4章 道家的新发展与魏晋玄学第5章 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与丹道理论第6章 佛教的传入与两晋南北朝的佛学源流第7章 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第8章 道教的国教化与隋唐道教哲学第9章 经学的重整与唐代儒家哲学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第二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绪 论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1)“三皇”传说①三皇a.有巢氏有巢氏是指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①伏羲氏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1)五帝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①大规模战争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NEW)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代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NEW)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代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2016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代 史)考研真题
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大丈夫 2.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 3.独化于玄冥之境 4.天地之帅 吾其性 5.弓矢从的
二、简答题 1.玄学关于有无关系的争论 2.僧肇解空(对于空的理解)
三、论述题 1.王夫之的历史观 2.易传对于中国哲学的贡献
二、简答题 1.董仲舒神权政治论 答:(1)“人副天数” ① 内容 “人副天数”是董仲舒神权政治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董仲舒认为, 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他认为人是天的投影,人的形 体、身躯、脏腑都是仿效天的产物,头如天圆、耳目如日月、鼻口如风 气、骨节合天数、大骨节合月数、五脏对应五行、四肢犹如四季、眨眼 犹如昼夜,因此天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原与依据。 ② 结论 董仲舒提出了他的天人感应论。既然“人副天数”,“为人者天”而 又“天辨在人”,因而,人的行为必会在“天”上得到反应,天人谴告由此 而来。 (2)“尊天受命”的社会伦理观 董仲舒重新树立“天”的权威,重新神化已经趋向自然意义上 的“天”,赋予“天”以神秘性和宗教性。同时将“天”人格化,把“天”看作 是有意志的。主要表现如下:
(3)孟荀人性论的异同 ① 二者的区别
“性恶论”否定了天赋道德观念的存在,强调道德礼义的外在规范 性。孟子提出“四端”说,强调仁义礼智为我所固有,非由外铄,重视道 德自律与自觉。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② 二者的联系
正如张岱年所说:“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仁义 礼智四端。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道德 的行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 孟子所注重的,是性须扩充;荀子所注重的,是性须改造。”孟子是理 想主义者,而荀子则是现实主义者。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 录2015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711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4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711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3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711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711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1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721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0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722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09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721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08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720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07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71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06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328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牛入学芍试地考试科目代码:7H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哲学史说明: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片仇一、名词解释(每融5分,共30分)1.略迷信2.洛学3.格物穷理4.《焚书》5.性善论6.章太炎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试论孔溢儒学F5善朱理学的关系及具对后代懦学的影响2.庄子的道遥游的人生观.3.筒论辙学辩征法。

4.论王阳明哲学对明引启蒙思潮的蛇响,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而分)1.试论老子哲学的基本认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2.忒论隋唐以来怫教哲学的发展进程及其中国化特点.2014年:杭卅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考试科目代码,m考试科H名称:中国哲学史说明,考生答题时律与在答题明上,否则漏批贵任自负—•、名M解释(共S题,每题10分,共50分)L大音希声2.孔颜之乐3.言感之辨4.棒喝5.中腐之道:、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

分)1.筒论庄子的“无以人火天”思划L2,简论朱嶷与陈必的王霸之辨思想3.不真空论4,李贽的异端思想切、论述题(共2题,每碘3。

分.共阈分)L试论宋明理学与勺教的关系。

2.试论近现代中国关于“古今中西”的文化论争及蠢重要意义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侧考试科目代码;.川考试科fl名称;中国哲学史说明:i.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一、名词解释(本题共7题,粽题5分,共%分)1.“为学”与■为道”必《四书章句》3.四法界4.理学与反理学5.良知自也6.三民主义7.浙东学派二、筒答题(本题共4题,每霆10分,共仲分)1.如何理解孔了“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思想?2.戴震如何解释理和欲的关系?3注王守仁与王夫之的知行规有何昇同?4.佛教“申国化”的演变过程及其意义,论述题(本题-共3题,每题25分,共75分)1.魏晋玄学兴起的背景.基本思想及其意义2.清分析论述崩宋以来“.工教合一”的演变.作用及其思想史密义3.道家“道通为学说的基本思想及其现代意义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究生入学考试题考忒科目代码:m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哲学史说明—命题时清按右关说明填写清楚.完整;2,命题时试题不得超过周围边框;3.考生答题时-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页任自负;一,名词解样(本大题共W分,何小题S分)1.逍遥游2.言意之辨3.优性起例4.禅宗5.转识成智6-明湖之会二、简答题(本大题共6。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5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5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 录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5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4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5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3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5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2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5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1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5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0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5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5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08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5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5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825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试卷上做答无效,清在答题纸上做答,试后本卷必须与答拽纸一同交回)科目名称:中国哲学史适用专业f中国哲学共i页-、诸纶F文标点,并翻译成白话文(15*1)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闯觉知一切渚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犬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则当摄来住于正念是iE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夏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跛作于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味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诽涝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尽等人所不能入5火乘起信论》)二、靖指出下列材料中观点所产生的背疑、出处.并作出评论(2俨2)】、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超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

(《孙子度法•虚实篇》)2、辩慈,乱之髓也:礼乐,涅佚之微也:慈仁,过之母也:任誉,好之鼠也,乱有赞蛆行,淫佚有徵则用,过有母则生,奸有鼠则不止.八者有群,民胜于政*国有八者,政胜其民,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故国有八者,.h无以便守战,必削至亡"国无八者.上有以使守战,必'兴至王。

2014年中山大学813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中山大学813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中山大学813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释词(50分)1.巵言答:“巵言”语出《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巵言”具体是指无主观成见而能随时变化之言;是没有固定解释的模糊之言;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言;巵言是酒后圆滑清谈之言。

2.得意忘象答:“得意忘象”是三国魏王弼的哲学用语。

意是指圣人思想;象是指卦象;言是指卦辞、爻辞。

王弼提出一种解《易》的义理之学,认为万物的惟一共同特征就是“存在”,称为“有”。

但这个“存在”排除了任何具体内容,等同于“无”。

王弼阐发取其精神而无视其形的思想,以“无”言之,体现了他对经验世界的否定性取向。

3.一心二门答:“一心二门”论出自于《大乘起信论》,为印度马鸣所作,由南梁的真谛译出。

“一心”是指我们的心;“二门”是指真如门和生灭门。

“真如门”是指觉悟,是心的纯洁清净;“生灭门”是迷妄,是不断被欲望、念头纠缠。

“一心二门”阐述的是人一生之中本心不断在觉悟和迷惘中徘徊,实质是对人的思维、心理运行的机制的描述。

4.理一分殊答:“理一分殊”由朱熹提出,包含理物关系和理事关系两种意思。

万物出自“一”,“一”理分万物,万物各有“理”。

表明万物具有各自规律,而合一具有同一的大道;万事出自“一”,万事与人相联系,因此人人对于事的理会依据人的个体特性而有千差万别。

儒家思想观念之统系就在此“理一分殊”上落实下来。

“理一分殊”是对太极原理的分解与展开,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其实就是“理一分殊”的关系。

5.经学既理学答:“经学既理学”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持有的基本观点。

“理学”即新儒学。

南宋以来,儒学发展过程中王阳明学派,使本来依靠经书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发展成了以自我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

顾炎武提出“经学既理学”,意在重新使新儒学回归到以经学为道德标准的轨道上。

二、读下面几段话,说出其各段大意并阐述其主要观点(60分)1.义,利也。

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
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
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
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
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

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

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

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4“尚贤”“尚同”[武汉大学2015研]
答:“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

墨子认为,尚贤是政治根本。

这种思想直接冲击了宗法世袭制,为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广泛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②“尚同”是指一切有关善恶、是非的意见及行动上都必须统一、服从于上级。

墨子独到地揭示出国家这种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但“尚同”说的专制色彩太浓厚,会引起暴政和集权。

这一思想经过法家的吸收和改造,成为中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

5竹林七贤[武汉大学2015研]
答: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

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
术创作和政治的关系,从而自觉慎重地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有所选择、有一定目的的去进行创作,且后者更为重要和深远。

6《复性书》[武汉大学2015研]
答:《复性书》是中国唐代哲学家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哲学著作,是宋代理学的根本,它融合老子与道家的复性论,发扬《中庸》思想,反对佛教,因而是融合儒道两家的产物。

《复性书》认为“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同时又认为“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

作者主张性善情恶,认为人们由于受到七情的蒙蔽,所以本性藏而不露。

唯有除去情欲,善性才能恢复,并可以超凡入圣。

这是取名《复性书》的主要含义。

而去情复性的方法,是教人“忘嗜欲”,即排除物欲的干扰,加强内心修养,以达到空寂安静的“至诚”境界。

7“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王夫之)[武汉大学2015研]
答:“天下惟器”“道在器中”是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的哲学观点,批评了宋明理学“离器而言道”的倾向。

王夫之认为,道与器是统一不可分的,“道”标志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器”标志个别、特殊的具体事物。

“天下惟器而已矣。

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

”其意是指道与器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体。

“天下惟器”表明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表达事物本质或事物类本质的哲学抽象都只是个别某一方面的本质,这种本质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存在。

因此只能说“道在器中”,“道”是“器之道”,而
不能说“器者道之器”。

王夫之的“道器观”是他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所作的较为深入的阐发。

8三民主义[武汉大学2015研]
答: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提倡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构成。

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平等,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实现民主政治,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它希望解决的是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

三民主义奠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它存在着历史局限,表现为缺乏明确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9柔弱胜刚强[山东大学2015研]
答:柔弱胜刚强是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中的著名论断。

老子非常重视柔弱的作用,后人常以“守柔”来概括老子思想的特征。

柔弱蕴含着广阔的生机,具有阔大的发展前景。

刚强是事物走向死灭的前兆,已经包含了灭亡的趋势。

柔弱胜刚强是宇宙间普遍的规律。

在人的生活中,也应以“柔弱”为原则。

具体表现为:①谦下:“善用人者为之下”;②守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③不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只要能够做到这几点,最终能由下变上、由后成先、由不争到天下莫能与之争。

该论断包含了老子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其“无为而不为”的境界。

10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山东大学2015研]
答: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是宋明理学人性论的一对重要范畴。

张载提出人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张载《正蒙》:“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在宋儒们看来,性从根源上是指道德本性,是纯善无恶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即“天命之性”。

但这种道德本性不是抽象存在的,它要依赖于人的感性存在才得以表现。

朱熹等人认为,气质之性为理与气相杂而成。

气质禀赋有清浊之分,故人有善恶、智愚之别。

11《神灭论》[山东大学2015研]
答:《神灭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思想家范缜的哲学著作。

《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

这一思想有力斥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宗教佛学思想,让人们认识到了神的本质,有助于人们反对愚昧的迷信思潮。

12小故[北京大学2014研]
答:小故源自于墨子的《经说上》,是指造成某一结果的若干条件中的一个条件或部分条件。

“故”是指某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故”的提出是为了探寻所
论问题的原因、根据和理由。

《经说上》将“故”分为大故和小故两种。

小故与大故相对应,它们相当于假言命题的前提或直言推理中的小前提。

13无待[北京大学2014研]
答:无待出自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局限、无所牵绊、无所凭借的思想境界。

只有到达“无待”后,人才能摆脱客观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无待”并非是不虚以待,而是无所不待,因循自然。

14本无[北京大学2014研]
答:本无是三国魏玄学家何晏、王弼的哲学命题。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

”王弼等人认为,追索天地万物的本体,只能是“以无为本”。

他们认同《老子》的“道”的无形无名的形上特征,以“未形无名”论“道”,以有形有名指“物”。

并把形上的“道”与形下的“物”的关系,变成为“本体”与“末用”的关系。

“无”是本体,是他对经验世界与经验知识的独特看法。

15重玄[北京大学2014研]
答:重玄是两晋隋唐时期影响非常大的一股哲学思潮,注重玄理思辨。

“重玄”思想上承先秦老庄道家思想,后启郭象《庄子注》哲学思考,为儒、道、释三教所融摄、应用。

其涵盖范围广,但外延都有其理论依据,不可混作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