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兽》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炮兽》教案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炮兽》教案第一篇: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炮兽》教案《炮兽》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雨果小说的艺术特色。
2、分析《炮兽》的三个主要场景,能说出场景的主要描写方法,体会场景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3、理解对照法在《炮兽》中塑造人物、描写场景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雨果名句探究雨果场景创作的方法及场景设置的功能。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请学生上网查询雨果及“浪漫主义文学”的资料。
2、阅读《简·爱》的则是为了衬托神秘老人的有勇有谋。
这个场景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层层对照,将重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作了第一次展示。
(三)第三场景中有没有对照?(讨论、交流)1、赏功与罚罪课文相关内容: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
“现在,把这个人拉出去枪毙。
”“……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
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执行。
”2、呼与惊惶。
课文相关内容:“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惊惶代替了欢呼。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
【点拨要点】雨果名言对照: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按照常理,人的两只耳朵听到的是同一个声音,所以,“上帝的声音”与“魔鬼的声音”是同一个声音。
这句名言与这一场景的共通之处就在于朗德纳克侯爵的赏功与罚罪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
朗德纳克侯爵对炮队队长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的对比,使他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性格跃然纸上。
总结:多用“对照法”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三、比较阅读,深入探究:(一)(PPT展示《简·爱》第十二章节选部分)一个粗重的声音,冲破了细微的潺潺水声和沙沙的风声,既遥远而又清晰:一种确确实实的脚步声。
《炮兽》教学叙述 教案教学设计

《炮兽》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炮兽》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军事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炮兽》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1.2.2 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军事科技的发展。
1.2.3 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炮兽》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掌握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军事科技的发展。
2.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展示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场景和军事科技的发展。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设计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古代战争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课文《炮兽》的背景和内容。
4.2 讲解课文分段讲解课文《炮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讲解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军事科技的发展。
4.3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4.4 总结要点归纳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军事科技的发展,以及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
第五章:作业布置与评价方式5.1 作业布置5.2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读后感的质量,综合评价学生对《炮兽》这篇课文的学习效果。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战争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战争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战争和军事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正确运用科技,维护世界和平。
第七章:教学反思与改进7.1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炮兽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炮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分析小说中运用的对照法。
(2)掌握场景描写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探究,达成知识目标。
3.情感与态度:面对困难,不要退缩,应该勇敢面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雨果名句探究雨果场景创作的方法及场景设置的功能.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课时说明:本篇课文设计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五、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合作探究两个问题:(一).阅读小说,《炮兽》可分为几个场景?明确:可以分为三个场景:第一场景(从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炮兽肆虐。
第二场景(从“突然间”到“把舵索的……青铜脖子上”)人兽大战。
第三场景(从“斗争结束了”到结尾) 赏功罚罪。
(二).对照雨果名句,探究对照法:多媒体展示: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曾经指出:“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共存,光明与黑暗相伴。
”这条准则始终指导着雨果的创作。
问:(1)第一场景中蕴含着哪些对照?①炮兽的强大,疯狂与人的渺小,怯懦课文相关内容:炮兽——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
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
这尊可怕的大炮乱滚乱动,前进,后退,撞到右边,撞到左边,逃避,冲过,使人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作苍蝇似的压死。
人——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大炮被抛向前,一直朝人群冲过去,头一下子就压死了四个人,然后被船身向左右倾斜的力量拉回来,再推出去,又把第五个可怜的人碾成两半,再向左舷的船壁冲过去,撞坏了一门大炮……炮舱里一转眼间人都跑光了。
②勇士的犹豫不决与老人的沉着镇定课文相关内容:船长和大副——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和大副利•维厄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
“的确,现在只有上帝能够救我们了”。
布瓦斯贝特洛说。
老人——走到中甲板里来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在楼梯底像一尊石像一样站着。
人教版选修《炮兽》word教案

说明:前次市新课程培训,听一乐清女教师上这篇课文,当时自己也很疑惑,这样的选修课,一要小说鉴赏,二要解决话题,孰轻孰重?肖特在课后评价说:为话题而话题了.这次自己上课,觉得选文的主角不是炮手,也不是炮兽,而是那个乡下人.所以,就这样定位重心兼顾话题.1、学生介绍雨果,教师补充。
2、根据预习,速读课文,这篇小说讲什么?概括情节。
3、问:文章分成几个场景?明确:A 炮兽肆虐B、人炮大战C、赏功罚过4、找出文中对“乡下人”“将军”的描写的语段,前面几段齐读,最后几段自读问:这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用一个词形容。
朗读感受,找出相关的语言文字加以揣摩。
特别关注:制服炮兽和说明惩罚理由的几段。
人物补充:《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第四年,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疾风暴雨时期。
当时,共和国诞生未满周岁,国内保王复辟势力和国外以英国为首的封建势力互相勾结、里应外合,阴谋策动武装叛乱和进攻,企图将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共和国的心脏——巴黎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革命和反革命两种力量处于生死决战时刻,斗争十分激烈。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船从英国偷渡到法国,企图勾结法国的反动武装发动反革命叛乱。
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一门没有锁好的大炮如一头出笼的猛兽给军舰本身以及武器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危境,遇到了极大的挫折。
然而,朗德纳克侯爵以他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渡过了难关。
《炮兽》中那个被船员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其实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
5、在刻画这一人物的时候,雨果其实用了他一贯的创作手法:美丑对比原则。
补充: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
”——雨果大面积请学生找文中有关对照的内容:1、勇士的六神无主与老人的沉着冷静2、炮兽的强大、疯狂与人的渺小、怯懦3、船员的束手无策与炮队队长的英勇无畏4、炮队队长的勇斗大炮与神秘老人的智取大炮5、赏功与罚罪6、呼与惊惶点评好在何方。
《炮兽》教学叙述 教案教学设计

《炮兽》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炮兽》的基本情节、人物特征和文学价值。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分析《炮兽》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炮兽》的故事背景、作者简介和作品特点。
2. 主要人物形象、关系和故事情节。
3.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4. 文学鉴赏方法和阅读策略。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炮兽》的故事背景、作者简介和作品特点。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象征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
4. 读写结合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创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炮兽》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炮兽》的研究论文、评论和背景资料。
3. 投影仪、笔记本电脑和投影胶片。
4. 黑板、粉笔和教学挂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炮兽》的故事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人物分析:分组讨论主要人物形象、关系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
4. 象征意义:分析作品中的象征元素,解读寓意。
5. 文学鉴赏:讲解文学鉴赏方法和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6. 创作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文学创作实践。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表扬和鼓励,指出不足和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有关《炮兽》的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创作展示:评估学生在文学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结构和表达等方面。
4. 小组讨论评价:对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分析能力、合作态度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作品:为学生推荐与《炮兽》主题相关或风格相似的其他文学作品,扩大阅读范围。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炮兽》教案

《炮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中的场景概念。
2.通过鉴赏《炮兽》场景,了解场景描写的方法。
3.分析《炮兽》中的场景,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场景描写的作用。
预习:1、阅读课文,概括小说情节。
2、阅读助读资料,了解作者及小说《九三年》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辛德勒的名单》的片段,请学生观看后用语言描述看到的内容。
二、场景的概念:电影是由富于冲击力的一个个画面连缀而成,这种包含了人物、环境、事件的画面在小说中就是场景,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
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而不是单纯的环境描写,它由人物、事件、环境组成。
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
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景连续构成的。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而小说作者呈现的一个个场景,使得原本“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小说创作,又回归于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可闻可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1793年的法国,观赏一幕令人惊心动魄的画面。
三、了解故事情节。
请同学根据预习任务概述故事情节。
概括三幕场景:炮兽肆虐、人兽大战、赏功罚罪四、场景描写的方法讨论:你认为哪一个或哪几个场景描写得比较精彩?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个(些)场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效果。
2、逼真的细节描写。
3、精彩的环境描写。
4、对比手法。
五、场景的作用。
1、三幕场景的主角各不相同,老头儿是节选部分的主人公,但以他为主角的赏功罚罪这一幕却是篇幅是最少的。
作者为何这样安排?需要了解场景的作用。
回顾学过的小说。
(1)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炮兽》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炮兽》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炮兽》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炮兽》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人教版高二选修课程中的《炮兽》一课,该课程是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北方军队中的“炮兽”在战争中的故事。
此教材对于学生的思维拓展和对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而在本次课程设计中,将选取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故事情节的讲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其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中的主要情节,把握故事情节的要点;(2)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并了解其性格特点;(3)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提升其语言综合能力。
2、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理解小说中不同的情感表达;(2)通过分析小说情节,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意识;(2)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描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中的主要情节,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2)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并了解其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2)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预习导入(1)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章节,提高其课前预习能力。
(2)通过引入,导入本次课程的关键点,提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感受小说情节。
(二)课堂授课(1)讲解故事情节。
本次课程中将选择小说《炮兽》中的第一章,详细讲解主要情节及其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故事的情感表达。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情节,认识主要人物形象,了解其形象特点、性格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
语文:《炮兽》教案(新人教《外国小说欣赏》)

《炮兽》教学设计盂县第三中学张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九三年》的故事梗概,能够准确的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本文场景描写的作用,学习并尝试运用场景描写渲染气氛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小说中将军对炮队队长的态度,理解将军赏罚分明的行为。
【教学重点】探究场景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场景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人道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渗透。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学习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帆船模型【教学流程】【教学设想】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和归纳法,围绕《炮兽》中的人物形象展开教学.教学过程分为朗读导入、温故知新、教学目标、人物赏析、课内检测和课外探究六大步骤,将内容集中于8张幻灯片中。
本节课旨在鉴赏人物形象,探究场景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场景描写的作用,体会雨果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鞠躬,请坐!)一、朗读导入[出示幻灯片一]“一个疏忽危害了这只船。
到了现在,这只船也许已经没法挽救.在海上,就是面对着敌人。
一只渡海的船就是一支作战的军队.风暴隐藏着,可是并没有消失。
整个大海就是一个陷阱。
面对着敌人的时候,犯了任何过失都要处以死刑.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这是哪位大家的文字呢?(生:雨果。
)[出示幻灯片二]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炮兽》,进一步去感受人物形象、探究场景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场景描写的作用。
[板书题目、作者]二、温故知新[出示幻灯片三]上节课我们自主学习了《炮兽》,首先,请同学解读题目,并介绍小说的故事梗概。
(答案略)文学鉴赏的重要原则是“知人论世"。
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作者相关情况。
(答案:雨果,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炮兽》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熟悉雨果的创作经历及其主要作品。
2、切实把握小说的内容与题旨。
3、学习场景描写的手法及场景描写的作用(对刻画人物而言)。
二、能力和方法目标通过对本篇小说中场景描写的揣摩和体会:1、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即通过三幕连续的特定场景的描写,烘托主人公郎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为塑造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服务;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了解场景描写在本篇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雨果对革命和人道主义所做的思考。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雨果知多少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他是少有的凛然站出来谴责这一野蛮行为的西方作家。
他死时,法国致哀,上百万人为他送葬。
2、9岁开始写诗;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上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上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
3、一生经历坎坷,饱受屈辱,但不向强权屈服,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阅历。
4、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5、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6、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命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人道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等长篇小说都是他的代表作。
二、内容主旨和人物。
1、问题引入。
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谁?是炮队队长?还是那个神秘的老头(将军)?或者是炮兽?说说你的理由(小组讨论)。
2、相关内容介绍。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极为关键的一年,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在革命和反革命斗争最白热化的关口,老谋深算的王党贵族朗德纳克侯爵渡海来到布列塔尼,发起叛乱,向共和国进行疯狂反扑。
他的对手正好是他的侄孙,勇敢善战的共和国远征军司令郭文(另译为“戈万”)。
而郭文背后,又有一个既富理想主义精神,又铁面无私的政治委员西穆尔登,是共和国派来监督“过于仁慈”的郭文的。
在最后的决战中,凶狠残暴的叛军头子朗德纳克大败,从暗道逃跑,可是当三个小孩被困火海时,他却在刹那间良心闪现,返身回救,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当了俘虏,被判死刑。
郭文被他的行为所感动,便私自放走了他。
这样,郭文就触犯了革命的法律。
当郭文被送上断头台而人头落地时,判他死刑的公安委员代表、他的老师西莫尔登也在痛苦中开枪自杀了。
通过这一情节,雨果展开了对革命和人道主义的思考,提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思想,把人道主义看成是永恒的、最高的原则。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
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反动武装发动发革命叛乱。
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
然而,他以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
小说中那个被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
由于肩负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长布瓦斯贝特洛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秘感。
小说节选部分就是为烘托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而设置的。
他将人物置身于一个混乱的危急时刻,考验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
在《炮兽》一节里,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很好地烘托出朗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塑造了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
三、整体感悟,切分场景(一)场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1、范例引路:那整队骑兵,长刀高举,旌旗和喇叭迎风吹荡,每个师成了一纵队,行动一致,有如一人,准确得象那种无坚不摧的铜羊头,从佳盟坡上冲下去,深入尸骸枕藉的险地,消失在烟雾中,继又越过烟雾,出现在山谷的彼端,始终密集,相互靠拢,前后紧接,穿过那乌云一般向他们扑来的开花弹,冲向圣约翰山高地边沿上峻急泥泞的斜坡。
他们由下上驰,严整、勇猛、沉着,在枪炮声偶尔间断的那一刹那间,我们便可以听见那支大军的踏地声。
他们既是两个师,便列了两个纵队,华迪贰师居右,德洛尔师居左。
远远望去,好象两条钢筋铁骨的巨蟒爬向那高地的山脊,有如神兽穿越战云。
……那一大队人马仿佛变成了一个怪物,并且只有一条心。
每个分队都蜿蜒伸缩,有如蠕形动物的环节。
我们可以随时从浓烟的缝隙中发现他们。
无数的铁盔,吼声,白刃,马尻在炮声和鼓乐声中的奔腾,声势猛烈而秩序井然,显在上层的便是龙鳞般的胸甲。
([法]雨果《悲惨世界》)2、场景的特点:通过绘画雕塑(瞬间、画面凝固)、小说(文字、画面连缀)、电影(视听、画面连缀)特点的比较了解:绘画、雕塑是典型画面的凝固;电影是由画面来直接讲述故事的;小说是用文字来讲述故事的。
电影中故事的延续靠的是画面的连缀,小说中故事的发展靠的是一个个场景的接续。
所以,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
3、场景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区别场景描写(场面、风景)由一个又一个场景连缀而成;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三个因素组成。
如,晚餐、宴会、战斗等。
(二)阅读小说,《炮兽》大致可切分为几个场景(如果你是导演,这场戏你认为应该分成那几个场景来拍摄?并给这几个场景你一个分标题)讨论明确:《炮兽》可以分为三个连续的场景:场景一:惊心动魄的炮兽肆虐。
(从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场景二:紧张激烈的人兽大战。
(从“突然间”到“把舵索的……青铜脖子上”)场景三:跌宕起伏的赏功罚罪。
(从“斗争结束了”到结尾)《炮兽》随堂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 )A、一万磅bàng 槌chuí垛duò禀bǐng赋B、褥rù子桅weí杆驯xùn服颠踬zhìC、锚máo索痉jīng挛气喘吁吁xū瞥piē见D、晕眩yùnxuàn 飓jù风剐guǎ摇曳yè2、下列各项中,人物形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船长布瓦斯贝特洛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他面对突然到来的灾难吓得六神无主,只知道躲到楼梯顶上不敢下去。
B、炮手是一位真正的勇士,他因自己的疏忽而导致大炮失控,能勇敢走出来,用行动补偿自己的过失;面对将军的处治,面无惧色。
C、老人是一个隐藏在船员中的勇士,他和炮手一起,制服了大炮,化解了危机。
D、小说塑造了水手整体懦弱渺小的形象,是为了衬托炮手这一形象。
3、下面关于场景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小说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面接续而成的。
场景(场面描写)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
B、相对于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场景,《炮兽》的场景显得宏大壮观。
大小场景的连缀,使小说显得曲折有致,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的交替表现,能全面立体地揭示人物性格。
C、《炮兽》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中来表现,把环境纯化为人与自然(大炮)之间的斗争,将恶劣的自然环境作为人的对手来表现人物性格,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显示出人物的性格。
D、“炮手一句话也不说”“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
”“阴郁的静寂”隐喻着全船人恐惧和震慑的心情,“远远的飓风”则象征着命运隐隐的威胁和凶多吉少的不可预测的未来。
二、填空1、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命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人道主义思想的颠峰之作)等长篇小说都是他的代表作。
从叙事的角度看,小说《炮兽》属于全知视角。
三、阅读理解它那样子像是发了脾气,正在进行一种古怪的神秘的报复。
再也没有比这种无生物的愤怒更无情的了。
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
1、在文学作品中,词语往往根据不同语境具有不同含义和表达作用,试就上面加点词进行简要分析。
“报复”一词,将人的感情加到炮上,形象而传神地写出大炮正以巨大的力量毁坏着船只。
2、分析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及其作用。
作者用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和排比来形容炮兽的张狂和威猛,将这个没有生命的冰冷武器写得既有猛兽的凶狠,又有冥冥中不可知晓的灵性和能量。
大炮被写活了,它越是凶暴,越是残忍,就越显得人的无能和懦弱。
《炮兽》教案(第二课时)一、美丑对照,探究场景(场景创作的方法及场景的功能。
)雨果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
”他的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对照法是他在创作中最喜欢采取的方法。
在这篇课文的场景描写中他是如何运用他的对照法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场景一:(讨论,交流)1、炮兽的庞大、凶猛、威力无穷与人的渺小、怯懦、无能(全景)。
课文相关内容:炮兽——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拟人)。
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
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比喻、排比)。
这尊可怕的大炮乱滚乱动,前进,后退,撞到右边,撞到左边,逃避,冲过,使人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作苍蝇似的压死。
(可适当探讨小说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炮兽”的恐怖)人——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大炮被抛向前,一直朝人群冲过去,头一下子就压死了四个人,然后被船身向左右倾斜的力量拉回来,再推出去,又把第五个可怜的人碾成两半,再向左舷的船壁冲过去,撞坏了一门大炮……炮舱里一转眼间人都跑光了。
2、“勇士”的六神无主与“老人”的沉着冷静(聚焦)课文相关内容:1、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和大副利?维厄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
(有一个人用胳膊肘儿推开他们,走了下去。
)2、布瓦斯贝特洛对利•维厄维勒说:“你相信上帝吗,骑士?”利•维厄维勒回答:“信的。
不信。
有时信。
”“在遇到风暴的时候呢?”“信的。
像现在这种时候也信。
”“的确,现在只有上帝能够救我们了”布瓦斯贝特洛说。
3、(走到中甲板里来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在楼梯底像一尊石像一样站着。
他用严峻的眼光望着这种破坏的情况。
他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法向炮舱里挪动一步。
)在这一场景里,炮兽越是凶猛,庞大,威力无穷越显得人的怯懦、渺小、无能,人越是怯懦、渺小、无能就越能显出炮队队长的勇敢,困苦越大,就越能显出人的力量的强大,这样的对照,为炮队队长的出场作了有力铺垫。
面对“炮兽”巨大的破坏能力,大家内心似乎都充满了恐怖,连“勇士”都犹豫不决,只有老人沉着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