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 教学设计

《分子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理解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间隔,且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隔较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总结分子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1)对分子运动现象的微观想象和理解。
(2)从微观角度理解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大烧杯、小烧杯、浓氨水、酚酞溶液、酒精、水、注射器。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展示一杯水、一块糖、一瓶香水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物质,它们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学生回答】由分子构成。
【引入】没错,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那分子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分子的性质。
(二)新课讲授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展示数据】展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²⁶kg,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²¹个水分子。
【提问】从这些数据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举例说明】例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²⁶kg,一滴水(以 20 滴水为 1mL 计)中大约有 167×10²¹个水分子,如果 10 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 100 个,日夜不停,需要 3 万多年才能数完。
分子的性质教案初中

分子的性质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大小、运动、间隔等。
2.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基本性质。
2. 分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分子的大小。
2. 分子运动的观察。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
2. 显微镜。
3.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见的到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2. 学生回答:原子、分子等。
3. 教师总结:正确,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其中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5分钟)1. 分子的大小a. 展示分子模型,让学生观察分子的大小。
b.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并描述分子的形状和大小。
c. 教师总结:分子非常小,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m。
2. 分子的运动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的运动。
b. 教师提问:分子是如何运动的?c. 学生回答:分子在不断运动。
d. 教师总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 分子之间的间隔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间隔。
b. 教师提问:分子之间有间隔吗?c. 学生回答:有间隔。
d. 教师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而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三、分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15分钟)1.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相似性。
b. 教师提问:同种物质的分子有什么特点?c. 学生回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d. 教师总结:正确,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2.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a. 学生观察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差异。
b. 教师提问: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有什么特点?c. 学生回答: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d. 教师总结:正确,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四、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现象(15分钟)1. 解释水的沸腾现象a. 学生观察水沸腾的实验。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思考与交流]根据图2—28,思考和回答下列问题:1、以下双原子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H202C12HCl2.以下非金属单质分子中,哪个是极性分子,哪个是非极性分子?P4C603.以下化合物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CO2HCN H20 NH3 BF3CH4 CH3Cl[汇报]1、H2、02、C12极性分子HCl ,非极性分子。
2、P4、C60都是非极性分子。
3、CO2BF3CH4 为非极性分子,CH3Cl HCN H20 NH3为极性分子。
[讲]分子的极性是分子中化学键的极性的向量和。
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也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O3);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的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如果分子结构是空间对称的,则键的极性相互抵消,各个键的极性和为零,整个分子就是非极性分子,否则是极性分子。
[投影小结]共价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分子共价键的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结论举例同核双原子分子非极性键重合非极性分子H2、O2、N2异核双极性键不重合极性CO、HF、X2H2、N2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直线形XY HCl、NO 极性键极性分子直线形XY2(X2Y) CO2、CS2180°极性键非极性分子直线形SO2120°极性键极性分子V形H2O、H2S 104°30′极性键极性分子V形XY3BF3120°极性键非极性分子平面三角锥形NH3107°18′极性键极性分子三角锥形XY4CH4、CCl4109°30′极性键非极性分子正四面体[自学]科学视野—表面活性剂和细胞膜[自学提纲]1、什么是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疏水基团?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什么?2、什么是单分子膜?双分子膜?举例说明。
3、为什么双分子膜以头向外而尾向内的方式排列?[汇报]1、分子的一端有极性,称为亲水基团。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学案

2、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3、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
4、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
【达标检测巩固提升】 A级 1.下列四种分子种,只含有极性键而没有非极性键的是( A.CH4 B. CH3CH3 C.CH2=CH2 ) ) D.CH≡CH
2.下列对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C、非极性分子一定含有非极性键
B、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极性分子一定含有极性键 ) D.NH3、H2O、SO2
3.下列分子中,属于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一组是( A.CH4、CCl4、CO2 B.C2H4、C2H2、C6H6 C.Cl2、H2、性质
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1.掌握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重点、难点: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模式:“三五五”教学模式 Ⅰ、课前: 预案: 1、 键的极性 ⑴极性共价键:由_________原子形成,电子对发生________,两个键合成原子一 个呈_______性(δ+) ,另一个原子呈_________性(δ-) 。 ⑵非极性共价键: 由_______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 电子对不发生__________。 2、 分子的极性 ⑴极性分子是指分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分子的某一部分呈 ___________,另一部分呈___________的分子。 ⑵非极性分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子。 3、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⑴分子的极性是分子中化学键的_______________。 ⑵只 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分子___________非极性分子。 . (3)含有极性键的分子,当分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是非极 性分子;否则是极性分子。 4、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分子 空间构性 分子的极 性 O2 CO2 BF3 CCl4 疑惑记录: HF H2O NH3 CH4 分子 空间构性 分子的极 性 教学资源:多媒体等
分子的性质参考教案

分子的性质参考教案第一章:分子的概念与性质1.1 分子定义: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独立的化学性质。
1.2 分子性质:1.2.1 分子质量小,体积小。
1.2.2 分子不断运动。
1.2.3 分子之间有间隔。
1.2.4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第二章:分子与原子的区别2.1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性质:2.2.1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2.2.2 分子可以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元。
2.2.3 分子具有独立的化学性质,原子通过化学键形成分子。
第三章:分子的组成与结构3.1 原子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3.2 分子结构:3.2.1 线性结构:如氧气(O2)、氮气(N2)。
3.2.2 三角形结构:如臭氧(O3)。
3.2.3 四面体结构:如甲烷(CH4)。
3.2.4 八面体结构:如二氧化碳(CO2)。
第四章:分子的性质与应用4.1 溶解性:分子间作用力与溶解性的关系。
4.2 沸点:分子间作用力与沸点的关系。
4.3 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反应:如氢气与氧气的反应。
4.4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水的熔点、沸点等。
第五章:实例分析与应用5.1 水的分子性质:H2O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5.2 氧气的分子性质:O2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5.3 二氧化碳的分子性质:CO2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5.4 有机物的分子性质:如甲烷(CH4)、乙醇(C2H5OH)等。
本章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性质、结构及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子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后续章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分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相关性质。
第六章: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相态6.1 分子间作用力与固态:分子间作用力强,形态固定。
6.2 分子间作用力与液态:分子间作用力较弱,流动性好。
6.3 分子间作用力与气态:分子间作用力弱,自由运动。
6.4 分子间作用力与等离子态:分子电离,带电粒子运动。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教案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教案教案标题: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基本概念;2. 掌握分子的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分子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2.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性质的影响;3. 分子性质的解释和预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引出分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分子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 理论讲解:介绍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基本概念,包括共价键、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等内容,让学生对分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实验操作: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不同分子的性质,如溶解性、沸点、密度等,从而理解分子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物质,分析其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分子的性质。
5.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就分子结构和性质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手段:1. 实验器材和化学品;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教学课件和教学实验指导书。
五、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分析不同分子的性质差异,并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包括提问、回答和讨论的积极性和深度。
3. 测验考核: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考察学生对分子结构与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分子的性质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学员编号:年级:课时数:学员姓名:辅导科目:学科教师:授课类型S- summarize A- ability S- special 授课主题分子的性质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2.举例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状态等方面的影响。
3.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知道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能用分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考点1: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1.键的极性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共价键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比较如下表:极性键非极性键定义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不偏移的共价键成键原子不同相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不发生偏移,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原子电性一个呈δ+,另一个呈δ-不显电性举例HCl、H2O、NH3H2、O2、Cl2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构型两方面共同决定。
(1)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单质分子即属此类,如H2、O2、P4、C60等。
(2)以极性键结合而形成的异核双原子分子:都是极性分子。
即A—B型分子,如HCl、CO等均为极性分子。
(3)以极性键结合而形成的多原子分子。
空间构型为中心对称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空间构型为非中心对称的分子,是极性分子。
3.判断AB n型分子极性的经验规律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等则为极性分子,如下表所示:分子式中心原子分子极性元素符号化合价绝对值所在主族序数CO2C 4 Ⅳ非极性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1)氢键: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
(2)分子结构的相似性:CH3CH2OH中的—OH与水中的—OH相近,因而乙醇能与水互溶;而戊醇CH3CH2CH2CH2CH2OH中的烃基较大,其中的—OH跟水中—OH的相似因素被弱化,因而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减小。
分子的性质 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教案标题:分子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分子的性质,包括分子的形状、极性和化学键。
3. 理解分子性质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PPT或教学板书,准备实验材料和示范实验。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了解有关原子和化学键的知识。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入分子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 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概念,提问原子是如何组成分子的。
探究(20分钟):1. 分子的定义和组成:a. 解释分子的定义: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微粒。
b. 示意图展示分子的组成,如H2O、CO2等。
c.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分子可以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吗?为什么?2. 分子的形状:a. 解释分子的形状是由原子之间的排列方式决定的。
b. 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展示分子形状的多样性,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c.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形状对物质的性质有何影响?3. 分子的极性:a. 解释分子的极性是由分子中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引起的。
b. 示意图展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区别,如H2O和CO2。
c.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在溶解性、熔点、沸点等方面有何不同?4. 分子的化学键:a. 解释分子中的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b. 通过示意图展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区别。
c.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对分子性质有何影响?拓展(10分钟):1. 布置分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分子形状、极性和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分子的定义、组成和性质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了解分子的性质对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很重要?作业: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分子?它由什么组成?2. 分子的形状是如何决定的?分子的形状对物质的性质有何影响?3. 什么是极性分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在溶解性、熔点、沸点等方面有何不同?4. 请简要解释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导入
【提出问题】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
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
走进微观的世界,一起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环节二:新讲授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提出问题】已知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那么1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请查阅本、资料给出答案。
【学生回答】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教师引导】通过情境让学生感受“167×1021”这个数字的大小: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提出问题】说明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
【学生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已知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提出问题】实验:0l水和0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
【学生回答】总体积小于100l,因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酒精和水混合时,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填充了彼此的空隙,因此总体积小于100l。
【提出问题】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是有间隔的。
氧气经过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变成液态,由此判断分子间间隔与物体状态有何关系?
【学生回答】分子间间隔:气体>液体。
【教师讲述】分子之间的间隔一般符合以下规律:气体>液体>固体。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教师提问】酒精擦在皮肤上会很快消失,原因是什么,这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酒精会蒸发,说明分子会运动。
【教师引导】接下来通过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猜想。
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实验——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教师实验1】取一烧杯,注入约20L蒸馏水,然后加入~6滴浓氨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由此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可知酚酞与浓氨水混合变红。
【教师实验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下图所示。
观察一段时间,有什么现象发生,解释这一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说明: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
烧杯A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而烧杯B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分子的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教师提问】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学生回答】实验时闻到S2的刺激性气味,炒菜可以闻到香味,桂花飘香……
【教师提问】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由此可知:分子运动的快慢受哪些因素影响?
【学生回答】分子运动的快慢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的收获:分子的三条性质,并且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