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及关系。
3.理解计算机各个组成部件的功能和作用。
4.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主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外部设备,以及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内部组成部分。
2.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二进制数制、指令系统、内存管理、程序执行等。
3.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及关系:硬件是计算机的物理组成部分,软件是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基础。
4.计算机各个组成部件的功能和作用:主板、处理器、硬盘、内存、显卡等部件的组成和功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各个组成部件的功能和作用。
2.教学难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二进制数制和程序执行过程。
四、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通过实物展示和操作,让学生感受计算机的组成和各个部件的功能。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4.通过实例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计算机外部和内部组成照片,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2.讲授新课: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并展示计算机各个组成部件的功能和作用。
3.巩固练习:通过实例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应用。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以及各个组成部件的功能和作用。
六、作业布置与评价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列举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2.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口头或书面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同时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案-计算机组成原理(DOC)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数字媒体专业)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内容简介: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冯·诺伊曼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主要功能,计算机的工作步骤以及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了解冯·诺伊曼计算机的特点及硬件构成;理解计算机的工作步骤,了解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的含义及其对计算机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虚拟机的概念;计算机的硬件构成;计算机的工作步骤。
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使用幻灯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教学中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计算机系统简介1.计算机的软硬件概念(1)硬件(2)软件(3)软硬件的关系2.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1)虚拟机的概念(2)各层虚拟机及与真实机器的层次关系3.计算机的基本组成(1)冯·诺伊曼计算机的特点(2)计算机硬件结构,总线的构成。
讨论、分析直连结构的问题,提出总线思想,并简单介绍总线结构。
(3)计算机的工作步骤提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计算机基本构成部件的介绍(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以计算ax2+bx+c为例分析计算机工作的过程4.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1)机器字长计算机同时处理的二进制位机器字长与数据总线宽度、存储字长的关系(2)存储容量存储容量的单位主存容量辅存容量(3)运算速度几种计算运算速度的方法并对它们进行比较运算速度的表示单位第二章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内容简介: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发展展望。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发展思路;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使用幻灯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教学中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计算机的发展史1.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的研究工作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的发展阶段计算机的发展规律计算机的发展趋势2.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带来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3.软件技术的兴起和发展软硬件的融合,简介嵌入式发展方向二、计算机的应用1.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通过ENIAC进行计算的一个案例,直观体会计算机的计算能力2.工业控制和实时控制3.网络技术应用4.虚拟现实介绍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些应用5.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6.多媒体技术7.人工智能三、计算机发展的展望第三章系统总线内容简介:总线的概念;总线的分类;总线的特性和性能指标;总线结构;总线控制。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2.掌握计算机的数据表示方法和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3.理解计算机的工作流程和计算机的层次结构。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组成原理概述1.1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2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1.3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研究内容和意义2.数据的表示和运算2.1 二进制和十进制的转换2.2 原码、反码和补码的表示方法2.3 整数的运算和溢出处理2.4 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3.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3.1 中央处理器(CPU)的功能和组成3.2 存储器的分类和层次结构3.3 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和种类3.4 总线的作用和分类4.计算机的工作原理4.1 指令和数据的存储方式4.2 指令的执行过程和机器周期4.3 数据通路和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5.计算机的层次结构5.1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5.2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和存储器管理5.3 指令的格式和地址寻址方式5.4 简单的指令系统设计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举例来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内容。
2.实验:设计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硬件,观察和分析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3.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3.作业和考试: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计算机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主机、显示器、键盘等。
2.教学课件:准备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知识和案例分析的教学课件。
3.参考书籍:推荐相关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和参考书籍。
六、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合理划分每个章节的学习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 掌握数据的表示和运算方法3. 理解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和工作原理4. 掌握中央处理器(CPU)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5. 了解计算机的输入输出系统及其接口技术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的组成输入输出设备存储器中央处理器(CPU)2. 数据的表示和运算数制转换计算机中的数据类型算术运算逻辑运算3. 存储器层次结构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硬盘存储器虚拟存储器4. 中央处理器(CPU)CPU的组成和结构指令集和指令系统指令执行过程CPU性能指标5. 输入输出系统输入输出设备I/O接口技术中断和直接内存访问(DMA)总线和接口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
3. 使用实验和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开展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2. 课件: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软件3. 实验设备:计算机、内存条、硬盘等4. 网络资源:相关在线教程、视频、论文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30%)2. 期中考试:测试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30%)3.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知识点和实际应用(40%)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48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一章:8课时第二章:6课时第三章:10课时第四章:10课时第五章:4课时第六章:6课时第七章:6课时第八章:4课时第九章:4课时第十章:4课时2. 教学方式:讲授、实验、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数据的表示和运算方法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和工作原理中央处理器(CPU)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输入输出系统及其接口技术2. 教学难点:存储器的工作原理中央处理器(CPU)的指令执行过程输入输出系统的接口技术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计算机硬件系统概述2. 第二周:数据的表示和运算3. 第三周:存储器层次结构4. 第四周:中央处理器(CPU)5. 第五周:输入输出系统6. 第六周:综合练习与实验九、教学实践活动1. 实验:实验一:计算机硬件组成认识实验二:数据表示与运算实验三:存储器测试实验四:CPU性能测试实验五:输入输出系统实验2. 课堂讨论:讨论话题: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未来发展讨论形式:小组合作、课堂分享1. 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教案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要素的功能和作用;3.理解计算机的指令执行过程;4.学会设计简单的计算机硬件电路。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硬件组成要素: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Memory)、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外部设备;2.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3.计算机硬件电路的设计原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与学生讨论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介绍计算机硬件组成要素: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Memory)、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外部设备。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个硬件组成要素的功能和作用,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与学生复习计算机硬件组成要素的功能和作用。
2.介绍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存储执行结果。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模拟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并给出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报告。
第三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与学生复习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
2.介绍计算机硬件电路的设计原理:逻辑门、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电路的原理。
3.设计实践:学生进行计算机硬件电路的设计实践,根据给定的需求和限制条件进行设计,并给出设计思路和电路图。
第四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与学生复习计算机硬件电路的设计原理。
2.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和应用实例。
3.总结:与学生总结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概念,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
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报告: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报告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对计算机硬件组成要素功能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实验报告: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对计算机指令执行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设计报告:根据学生的设计报告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对计算机硬件电路设计原理的理解程度和设计思路的合理性。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优化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整体结构,掌握各种计算机组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为后续学习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打下基础。
1.2 课程目标(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功能;(2)掌握计算机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的工作原理;(3)熟悉存储器层次结构、输入输出系统及总线系统;(4)学会分析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优化方法。
二、教学内容2.1 计算机系统概述(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3)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2.2 计算机指令系统(1)指令的分类和格式;(2)寻址方式;(3)指令的执行过程。
2.3 中央处理器(CPU)(1)CPU的结构和功能;(2)流水线技术;(3)多核处理器。
2.4 存储器层次结构(1)存储器概述;(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只读存储器(ROM);(4)缓存(Cache)和虚拟存储器。
2.5 输入输出系统(1)输入输出设备;(2)中断和DMA方式;(3)总线系统。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举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3.2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验证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
3.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4.2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5.2 辅助资料包括课件、实验指导书、案例分析资料等。
5.3 网络资源推荐学生访问相关学术网站、论坛,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应用成果。
计算机组成原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二章第三节,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运作原理。
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如CPU、内存、硬盘等)、计算机的软件组成(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以及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和软件组成。
3. 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提高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软件组成以及工作过程。
难点:计算机硬件组成中CPU、内存等部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组成原理PPT、实物模型等。
学具:学生电脑、学习资料、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同学的电脑,思考电脑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2. 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
3. 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包括CPU、内存、硬盘等,结合实物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部分的作用。
4. 讲解计算机的软件组成,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引导学生了解软件与硬件的相互配合。
5. 讲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计算机从输入、处理到输出信息的整个过程。
7. 板书设计:硬件组成(CPU、内存、硬盘等)、软件组成(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工作过程(输入、处理、输出)8. 作业设计:请列举你身边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并简要介绍它们的作用。
六、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列举你身边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并简要介绍它们的作用。
作业答案:1. 电脑:用于处理各种信息,如文档编写、图片处理、视频观看等。
2. 显示器:显示电脑运行过程中的图像信息。
3. 键盘:输入文字、数字等信息。
4. 鼠标:用于指点和选择屏幕上的对象。
5. 硬盘:存储电脑中的数据和程序。
6. 内存:暂时存储电脑运行中的数据和程序。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理论课)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理论课)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按排自学)【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的语言、计算机的硬件、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计算机的发展简史、计算机的应用。
第二章计算机的逻辑部件(6.5学时)【内容提要】本章先复习逻辑电路的功能及原理,然后详细地介绍ALU的工作原理。
通过学习对逻辑部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为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重点难点】常用逻辑电路的功能、原理,ALU的原理。
【授课方式】多媒体+板书讲授习题课一次第三章运算方法和运算部件((10.5学时)【内容提要】本章内容包括:数据的表示方法和相互间的转换,带符号的二进制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及加减法运算以及二进制的乘法运算、二进制的除法运算、规格化浮点运算、运算部件、数据校验码。
【重点难点】数据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乘法器和除法器的结构原理、以及纠错码的编码。
【授课方式】多媒体+板书讲授习题课两次第四章主存储器与存储体系(8.5学时)【内容提要】本章先对存储器进行概述,然后对常用的读/写存储器的工作原理进行系统的介绍,最后重点阐述存储器容量扩展的技术。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存储器芯片的类型和各主要存储器芯片的工作原理,掌握扩展存储器容量的技术,能够作给定的存储器芯片按要求设计内存,从而深刻理解存储器的构成原理。
在建立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的概念基础上,掌握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基本原理、地址映象和替换策略,段式、页式、段页式虚拟存储器的地址变换,了解相联存储器的基本概念。
【重点难点】存储器芯片的原理、主存的容量扩展技术。
cache的工作原理. Cache的存储器组织:存储映象与地址转换。
【授课方式】多媒体+板书讲授习题课一次第五章指令系统(4学时)【内容提要】本章着重分析计算机指令系统的特性和技术,指令操作码的扩展技术和指令操作数的寻址方式,并对CISC和RISC的特点进行一些阐述,同时介绍一、二种类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农业大学教案
2014 ~ 2015 学年第一学期
学院名称软件学院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软件1301-1306
授课教师郝丽
职称助教
使用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唐朔飞编著授课时数64
2014年8月25 日
教案
备注:该课程在讲授期间,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所以对应的课时安排中需要灵活安排,具体放在哪次课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而定。
教案1
第 1 次课 2 学时
教案3
第 3 次课 2 学时
教案8
8 次课 2 学时
第
教案9
第9 次课 2 学时
教案10
第10 次课 2 学时
教案11
第11 次课 2 学时
教案12
第12 次课 2 学时
教案13
第13 次课 2 学时
教案14
第14 次课 2 学时
教案15
第15 次课 2 学时
教案16
第16 次课 2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