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2
必修2《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新人教版)

A
1
直线A1B和平面A1B1CD所成
的角
D
B1
O
C
解:见板书
A
B
四:知识小结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利用定义; 垂直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 (2)利用判定定理.
即:线线垂直
线面垂直
3. 线面角的概念及范围: 0° ≤θ≤ 90°
五:作业 课本P67练习
生活中的线面垂直现象:
旗杆与底面垂直
塔与地面垂直
大桥的桥柱与水面垂直
军人与地面垂直
思 考 一条直线 与一个平面垂直
的意义是什么? A
C
C1
α
B
B1
如果直线 l 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 我们说直线 l 与平面 互相垂直, 记作 l .垂足平面的垂线 Nhomakorabeal
P
直线 l 的垂面
画法:画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常把直线画成与
总结: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
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三、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如图所示,一条直线PA和平面 相交,但不垂直,这
条直线叫这个平面的斜线,斜线和平面的交点A叫做斜足。
过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P向平面引垂线PO ,过垂 足O和斜足A的直线AO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
la
lb
a
l
b
abA
线不在多,相交就灵
l
b
Aa
作用: 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 记忆:线线垂直,则线面垂直
例1 如图
a
b
已知:a//b,a , 求证:b .
n m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件时, AC BD ?
A
D
B
底面四边形 ABCD 对角
C
线相互垂直.
A
D
B
C
线面所成的角 关键:过斜线上一点作平面的垂线
斜线
斜足
A α
射影
P
线面所成角 (锐角∠PAO)
O
1.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 (1)A1C1与面ABCD所成的角 (2) A1C1与面BB1D1D所成的角
BD,CD都在桌面内,BD∩CD=D, AD⊥CD,AD⊥BD,
直线AD所在的直线与桌面垂直 A
B
D
C
l
P
mn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
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 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la
l
l b a
A
Aa
“平面内”,“相交”,“垂直”三个条件必不可少
简记为:线线垂直
线面垂直
作用: 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已知 a // b, a ,求证 b .
即: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 条也垂直于同一个平面
证明:在平面 内作
两条相交直线m,n.
a
b
因为直线 a ,
P
A C
B
1. 已知:正方体中,AC是面对角线,
BD′是与AC 异面的体对角线.求证:AC⊥BD′
D′
C′
D′
C′
A′A′
B′ B′
D
D
A
OB
C
C
A
B
l
b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知识要点梳理知识点一、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与判定1.直线和平面垂直定义如果直线和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与平面互相垂直,记作.直线叫平面的垂线;平面叫直线的垂面;垂线和平面的交点叫垂足。
要点诠释:(1)定义中“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就是指“平面内的所有直线”,这与“无数条直线”不同,注意区别。
(2)直线和平面垂直是直线和平面相交的一种特殊形式。
(3)若,则。
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符号语言:特征:线线垂直线面垂直要点诠释:(1)判定定理的条件中:“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是关键性词语,不可忽视。
(2)要判定一条已知直线和一个平面是否垂直,取决于在这个平面内能否找出两条相交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至于这两条相交直线是否和已知直线有公共点,则无关紧要。
知识点二、斜线、射影、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相交,但不和这个平面垂直,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平面的斜线。
过斜线上斜足外的一点向平面引垂线,过垂足和斜足的直线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
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要点诠释:(1)直线与平面相交但不垂直,直线在平面的射影是一条直线。
(2)直线与平面垂直射影是点。
(3)斜线任一点在平面内的射影一定在斜线的射影上。
(4)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它们所成的角是直角;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它们所成的角是0°的角。
知识点三、二面角1.二面角定义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通常称为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表示方法:棱为、面分别为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有时为了方便,也可在内(棱以外的半平面部分)分别取点,将这个二面角记作二面角.如果棱记作,那么这个二面角记作二面角或。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新知初探]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1)自然语言: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惟一的公共点P叫做垂足.(2)图形语言:如图.画直线l与平面α垂直时,通常把直线画成与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垂直.(3)符号语言:任意a⊂α,都有l⊥a⇒l⊥α.[点睛](1)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直线与平面相交的特殊情形.(2)注意定义中“任意一条直线”与“所有直线”等同但不可说成“无数条直线”.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1)自然语言: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2)图形语言:如图所示.(3)符号语言:a⊂α,b⊂α,a∩b=P,l⊥a,l⊥b⇒l⊥α.[点睛]判定定理条件中的“两条相交直线”是关键性词语,此处强调“相交”,若两条直线平行,则直线与平面不一定垂直.3.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1)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如图,∠PAO就是斜线AP与平面α所成的角.(2)当直线AP与平面垂直时,它们所成的角是90°.(3)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时,它们所成的角是0°.(4)线面角θ的范围:0°≤θ≤90°.[点睛]把握定义应注意两点:①斜线上不同于斜足的点P的选取是任意的;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是过斜足和垂足的一条直线而不是线段.[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若直线l垂直于平面α,则l与平面α内的直线可能相交,可能异面,也可能平行()(2)若a∥b,a⊂α,l⊥α,则l⊥b()(3)若a⊥b,b⊥α,则a∥α()答案:(1)×(2)√(3)×2.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两条直线都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是()A.平行B.垂直C.在平面α内D.无法确定解析:选D3.如图,∠BCA=90°,PC⊥平面ABC,则在△ABC,△PAC的边所在的直线中:(1)与PC垂直的直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AP垂直的直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B,AC,BC(2)BC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理解[典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填序号).①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②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不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一定不与这个平面垂直;③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④若l与平面α不垂直,则平面α内一定没有直线与l垂直.[答案]②(1)对于线面垂直的定义要注意“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所有直线”说法与“直线垂直于平面内无数条直线”不是一回事,后者说法是不正确的,它可以使直线与平面斜交.(2)判定定理中要注意必须是平面内两相交直线.[活学活用]1.若三条直线OA,OB,OC两两垂直,则直线OA垂直于()A.平面OAB B.平面OACC.平面OBC D.平面ABC解析:选C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①三角形的两边;②梯形的两边;③圆的两条直径;④正五边形的两边.能保证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是________(填序号).答案:①③④线面垂直的判定[典例]如图,在三棱锥S-ABC中,∠ABC=90°,D是AC的中点,且SA=SB=SC.(1)求证:SD⊥平面ABC;(2)若AB=BC,求证:BD⊥平面SAC.[证明](1)因为SA=SC,D是AC的中点,所以SD⊥AC.在Rt△ABC中,AD=BD,由已知SA=SB,所以△ADS≌△BDS,所以SD⊥BD.又AC∩BD=D,所以SD⊥平面ABC.(2)因为AB=BC,D为AC的中点,所以BD⊥AC.由(1)知SD⊥BD.又因为SD∩AC=D,所以BD⊥平面SAC.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垂直的步骤(1)在这个平面内找两条直线,使它和这条直线垂直;(2)确定这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相交的直线;(3)根据判定定理得出结论.[活学活用]如图,AB为⊙O的直径,PA垂直于⊙O所在的平面,M为圆周上任意一点,AN⊥PM,N为垂足.(1)求证:AN⊥平面PBM.(2)若AQ ⊥PB ,垂足为Q ,求证:NQ ⊥PB . 证明:(1)∵AB 为⊙O 的直径, ∴AM ⊥BM .又PA ⊥平面ABM ,∴PA ⊥BM . 又∵PA ∩AM =A ,∴BM ⊥平面PAM . 又AN ⊂平面PAM ,∴BM ⊥AN . 又AN ⊥PM ,且BM ∩PM =M , ∴AN ⊥平面PBM .(2)由(1)知AN ⊥平面PBM , PB ⊂平面PBM ,∴AN ⊥PB . 又∵AQ ⊥PB ,AN ∩AQ =A , ∴PB ⊥平面ANQ .又NQ ⊂平面ANQ ,∴PB ⊥NQ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典例] 三棱锥S -ABC 的所有棱长都相等且为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 如图,过S 作SO ⊥平面ABC 于点O ,连接AO ,BO ,CO .则SO ⊥AO ,SO ⊥BO ,SO ⊥CO .∵SA =SB =SC =a , ∴△SOA ≌△SOB ≌△SOC , ∴AO =BO =CO , ∴O 为△ABC 的外心. ∵△ABC 为正三角形, ∴O 为△ABC 的中心. ∵SO ⊥平面ABC ,∴∠SAO 即为SA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 在Rt △SAO 中,SA =a ,AO =23×32a =33a ,∴cos ∠SAO =AO SA =33,∴SA 与底面ABC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3.求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步骤(1)作角:作(或找)出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将空间角(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转化为平面角(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作射影要过斜线上一点作平面的垂线,再过垂足和斜足(有时可以是两垂足)作直线,注意斜线上点的选取以及垂足的位置要与问题中已知量有关,才能便于计算.(2)证明:证明某平面角就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3)计算:通常在垂线段、斜线和射影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中计算.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1)直线A1B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的大小为________;(2)直线A1B与平面ABC1D1所成的角的大小为________;(3)直线A1B与平面AB1C1D所成的角的大小为________.解析:(1)由线面角定义知,∠A1BA为A1B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A1BA=45°.(2)如图,连接A1D,设A1D∩AD1=O,连接BO,则易证A1D⊥平面ABC1D1,∴A1B在平面ABC1D1内的射影为OB,∴A1B与平面ABC1D1所成的角为∠A1BO.∵A1O=12A1B,∴∠A1BO=30°.(3)∵A1B⊥AB1,A1B⊥B1C1,∴A1B⊥平面AB1C1D,即A1B与平面AB1C1D所成的角的大小为90°.答案:(1)45°(2)30°(3)90°层级一学业水平达标1.已知m和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和β是两个不重合的平面,那么下面给出的条件中,一定能推出m⊥β的是()A.α∥β,且m⊂αB.m∥n,且n⊥βC.m⊥n,且n⊂βD.m⊥n,且n∥β解析:选B2.若两条不同的直线与同一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A.平行B.相交C.异面D.以上皆有可能解析:选D.3.下列四个命题中,正确的是()①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②若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则垂直于这条直线的直线必垂直于这个平面;③若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另一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④若两条直线垂直,则过其中一条直线有惟一一个平面与另一条直线垂直.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D①②不正确.4.如图,α∩β=l,点A,C∈α,点B∈β,且BA⊥α,BC⊥β,那么直线l与直线AC的关系是()A.异面B.平行C.垂直D.不确定解析:选C5.如图所示,若斜线段AB是它在平面α上的射影BO的2倍,则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是()A.60°B.45°C.30°D.120°解析:选A6.已知直线l,a,b,平面α,若要得到结论l⊥α,则需要在条件a⊂α,b⊂α,l⊥a,l⊥b中另外添加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答案:a,b相交7.如图所示,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PA=AB,则直线P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等于________.答案:45°8.已知PA垂直于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的平面,若PC⊥BD,则平行四边形ABCD 一定是________.答案:菱形9.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BDC=90°,AC=BD=2,E,F分别为AD,BC的中点,且EF= 2.求证:BD⊥平面ACD.证明:取CD的中点为G,连接EG,FG.又∵E,F分别为AD,BC的中点,∴FG∥BD,EG∥AC.∵AC =BD =2,则EG =FG =1.∵EF =2,∴EF 2=EG 2+FG 2,∴EG ⊥FG , ∴BD ⊥EG .∵∠BDC =90°,∴BD ⊥CD . 又EG ∩CD =G ,∴BD ⊥平面ACD .10.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是A 1B 1的中点,求直线AE 与平面ABC 1D 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解:如图,取CD 的中点F ,连接EF 交平面ABC 1D 1于O ,连接AO ,B 1C .由ABCD -A 1B 1C 1D 1为正方体,易得B 1C ⊥BC 1,B 1C ⊥D 1C 1,BC 1∩D 1C 1=C 1,BC 1⊂平面ABC 1D 1,D 1C 1⊂平面ABC 1D 1,∴B 1C ⊥平面ABC 1D 1.∵E ,F 分别为A 1B 1,CD 的中点,∴EF ∥B 1C ,∴EF ⊥平面AC 1,即∠EAO 为直线AE 与平面ABC 1D 1所成的角.在Rt △EOA 中,EO =12EF =12B 1C =22,AE =A 1E 2+AA 21= ⎝⎛⎭⎫122+12=52, ∴sin ∠EAO =EO AE =105. ∴直线AE 与平面ABC 1D 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105. 层级二 应试能力达标1.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与AD 1垂直的平面是 ( ) A .平面DD 1C 1C B .平面A 1DB 1 C .平面A 1B 1C 1D 1 D .平面A 1DB答案:B2.下面四个命题:①过一点和一条直线垂直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②过一点和一个平面垂直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③过一点和一条直线垂直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 ④过一点和一个平面垂直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D .③④解析:选B过一点和一条直线垂直的直线有无数条,故①不正确;过一点和一个平面垂直的平面有无数个,故④不正确;易知②③均正确.故选B.3.设l,m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是一个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若l⊥m,m⊂α,则l⊥αB.若l⊥α,l∥m,则m⊥αC.若l∥α,m⊂α,则l∥m D.若l∥α,m∥α,则l∥m解析:选B根据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知选项B正确.4.如图,四棱锥S-ABCD的底面为正方形,SD⊥底面ABCD,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AC⊥SBB.AB∥平面SCDC.SA与平面SBD所成的角等于SC与平面SBD所成的角D.AB与SC所成的角等于DC与SA所成的角解析:选D选项A正确,因为SD垂直于平面ABCD,而AC在平面ABCD内,所以AC垂直于SD;再由ABCD为正方形,所以AC垂直于BD,而BD与SD相交,所以AC垂直于平面SBD,进而垂直于SB.选项B正确,因为AB平行于CD,而CD在平面SCD内,AB不在平面SCD内,所以AB平行于平面SCD.选项C正确,设AC与BD的交点为O,连接SO,则SA与平面SBD所成的角就是∠ASO,SC与平面SBD所成的角就是∠CSO,易知这两个角相等.选项D错误,AB与SC所成的角等于∠SCD,而DC与SA所成的角是∠SAB,这两个角不相等.5.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AD的中点,F是BB1的中点,则直线EF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解析:连接EB,由BB1⊥平面ABCD,知∠FEB即直线EF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在Rt△FBE中,BF=1,BE=5,则tan∠FEB=55.答案:5 56.如图所示,将平面四边形ABCD 沿对角线AC 折成空间四边形,当平面四边形ABCD 满足________时,空间四边形中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条件即可,不必考虑所有可能情况)解析:在平面四边形中,设AC 与BD 交于E ,假设AC ⊥BD ,则AC ⊥DE ,AC ⊥BE . 折叠后,AC 与DE ,AC 与BE 依然垂直,所以AC ⊥平面BDE ,所以AC ⊥BD .若四边形ABCD 为菱形或正方形,因为它们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同上可证AC ⊥BD .答案:AC ⊥BD (或四边形ABCD 为菱形、正方形等)7.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AC =90°,AB =AC =AA 1. (1)求证:AB 1⊥平面A 1BC 1.(2)若D 为B 1C 1的中点,求AD 与平面A 1B 1C 1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1)证明:由题意知四边形AA 1B 1B 是正方形, ∴AB 1⊥BA 1.由AA 1⊥平面A 1B 1C 1得AA 1⊥A 1C 1. 又∵A 1C 1⊥A 1B 1,AA 1∩A 1B 1=A 1, ∴A 1C 1⊥平面AA 1B 1B , 又∵AB 1⊂平面AA 1B 1B , ∴A 1C 1⊥AB 1.又∵BA 1∩A 1C 1=A 1,∴AB 1⊥平面A 1BC 1. (2)连接A 1D .设AB =AC =AA 1=1, ∵AA 1⊥平面A 1B 1C 1,∴∠A 1DA 是AD 与平面A 1B 1C 1所成的角.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 1B 1C 1中,D 为斜边的中点, ∴A 1D =12×B 1C 1=22.在Rt △A 1DA 中,AD =A 1D 2+A 1A 2=62. ∴sin ∠A 1DA =A 1A AD =63,即AD 与平面A 1B 1C 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63.8.如图,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C =BC =1,∠ACB =90°,AA 1=2,D 是A 1B 1的中点.(1)求证C1D⊥平面AA1B1B;(2)当点F在BB1上的什么位置时,会使得AB1⊥平面C1DF?并证明你的结论.证明:(1)∵ABC-A1B1C1是直三棱柱,∴A1C1=B1C1=1,且∠A1C1B1=90°.又D是A1B1的中点,∴C1D⊥A1B1.∵AA1⊥平面A1B1C1,C1D⊂平面A1B1C1,∴AA1⊥C1D,又A1B1∩C1D=D,∴C1D⊥平面AA1B1B.(2)作DE⊥AB1交AB1于E,延长DE交BB1于F,连接C1F,则AB1⊥平面C1DF,点F为所求.∵C1D⊥平面AA1B1B,AB1⊂平面AA1B1B,∴C1D⊥AB1.又AB1⊥DF,DF∩C1D=D,∴AB1⊥平面C1DF.∵AA1=A1B1=2,∴四边形AA1B1B为正方形.又D为A1B1的中点,DF⊥AB1,∴F为BB1的中点,。
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顶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平面角
第41页/共82页
注意:二面角的平面角必须满足:
第42页/共82页
二面角的取值范围
0度角
180度角
00~1800
第43页/共82页
例1.在正方体中,找出二面角C1-AB-C的平面角,并指出大小.
答:底面四边形ABCD对角线相互垂直.
探究
第19页/共82页
小结
思想方法
第20页/共82页
前面讨论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问题,那么直线与平面不垂直时情况怎么样呢?
问题提出
第21页/共82页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第2课时
第22页/共82页
线面角相关概念
α
P
l
A
第23页/共82页
1.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指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角
第44页/共82页
例2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二面角B1-AC-B的正切值.
第45页/共82页
例3 如图所示,河堤斜面与水平面所成二面角为300,堤面上有一条直道CD,它与堤角的水平线AB的夹角为450 ,沿这条直道从堤脚C向上行走10m到达E处,此时人升高了多少m?
第65页/共82页
小结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简述为
“线面垂直,则线线平行”
思想方法
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不但提供了用线面垂直来证明线线平行的方法,也提供了作平行线的一种方法.
“线面垂直,则线线垂直”
第66页/共82页
作业
P71练习1,2P73习题2.3 A组,5,6. B组1,2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B m
α
g
n
g
l
AB=A’B
A
B m
α
g
n
A’
l
AB=A’B
A
B m
α
g
n
A’
l
AB=A’B
A
B m
α
g
n
A’
l
A
B m
α
g
n
A’
A
l
B m
α
g
n D
C
E
A’
A
l
B m
α
g
n D
C
E
A’
A
l
l ⊥m
B m
α
g
n D
C
E
A’
A
l
l ⊥m
B m
α
C A’
l⊥ m
A
l
AC=A’C
B m
的."李桃懂了,丈夫毕竟是中国人,还是喜欢吃中国菜的,旋即一路小跑的离开. "真好,它个孩子还有你那样的丈夫.你们都是大难不死."卡纳什金娃目光迷离的看着它个小姑娘,不禁自言自语. "也许吧,战场上有时候运气比战术技能还重要."李小克扭过身子,身边就剩下那个女人了."跟我走 吧,带你去见师长." 午餐时间尚未开始,耶夫洛夫很忙,他希望那些新来的民兵,最快下午开始就展开军事训练.见到李小克归来,他火急火燎的命起乖乖做好,新的会议立刻开始. 忽然间,耶夫洛夫注意到别列科夫身边还有个女人,说实话还是挺漂亮的女人."别列科夫,你去了一趟铁匠村,难道 也要立刻选择一个人做副官吗?" 李小克能听出来那话中夹杂着别的思绪,他果断将女人推到前台. "迪莉娅,那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二)

b
α
探究2:
如果直线 l 与平面 内的两条直线垂直,
直线 l 和平面 互相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
a
b
α
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 折 痕 AD,将翻折后的纸片放置在桌面上 (BD,DC与桌面接触),请问AD与桌面 垂直吗?
A
B
D
C
容易发现,当且仅当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 时,AD所在直线与桌面所在平面a 垂直。
P
为什么?
α
A
O
B
应用举例
5、在正方体ABCD-A1B1C1D1 中,O为下底面的中心, 求证(1)AC⊥平面D1 B1BD A 1 (2)AC⊥D1 O
D1 B1
C
D
A
C
O
B
小结: 1、思路引领:要证明线面垂直的问题,可以通 过证明线线垂直来实现. 2、友情提示:平面内的这两条直线必须相交; 3、重点小结: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有哪些?
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使他们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学 会归纳、概括结论。 创新素质目标:
(1)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 趣。 (2)培养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取新知。
3, 教学重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 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 定义和判定定理。 2.教学难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 判定定理及初步运用
()当l、g都通过点B时,在l上点B的两 1 侧分别取点A, A/ , 使AB A/ B,则由已知条
g
E
n
D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2021年新高考数学总复习第八章《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1.直线与平面垂直(1)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2)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a,b⊂αa∩b=Ol⊥al⊥b⇒l⊥α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a⊥αb⊥α⇒a∥b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若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它们所成的角是直角,若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它们所成的角是0°的角.(2)范围:⎣⎡⎦⎤0,π2.3.平面与平面垂直(1)二面角的有关概念①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②二面角的平面角: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以该点为垂足,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构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2)平面和平面垂直的定义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l⊥αl⊂β⇒α⊥β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α⊥βl⊂βα∩β=al⊥a⇒l⊥α概念方法微思考1.若两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吗?提示垂直.若两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在平面内可以找到两条相交直线与该直线垂直,根据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以得出两平行直线中的另一条也与平面内的那两条直线成90°的角,即垂直于平面内的这两条相交直线,所以垂直于这个平面.2.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吗?提示垂直.在两个相交平面内分别作与第三个平面交线垂直的直线,则这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知,这两个相交平面的交线与这两条垂线平行,所以该交线垂直于第三个平面.题组一思考辨析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则l⊥α.(×)(2)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平面平行.(×)(3)直线a⊥α,b⊥α,则a∥b.(√)(4)若α⊥β,a⊥β,则a∥α.(×)(5)若直线a⊥平面α,直线b∥α,则直线a与b垂直.(√)(6)若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β内的无数条直线,则α⊥β.(×)题组二教材改编2.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A.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存在直线平行于平面βB.如果平面α不垂直于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C.如果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β=l,那么l⊥平面γD.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所有直线都垂直于平面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1)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陈柏良一、内容和内容解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之后进行的,其主要内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直线与平面垂直是通过直线和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无一例外)都垂直来定义的,定义本身也表明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即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这也可以看成是线线垂直的一个判定方法;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本节是通过折纸试验来感悟的,即一条直线只要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就可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了,它把原来定义中要求与任意一条(无限)垂直转化为只要与两条(有限)相交直线垂直就行了,概言之,线不在多,相交就行。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除了定义法、判定定理外,还有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这是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一种间接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节学习内容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无限转化为有限”“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互相转化”等数学思想。
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研究空间中的线线关系和线面关系的桥梁,为后继面面垂直的学习、距离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借助对实例、图片的观察,提炼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3.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同时感悟和体验“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无限转化为有限”等数学思想.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学生的客观现实)和直线与直线垂直的定义、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等数学知识结构(学生的数学现实),这为学生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和判定定理等新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如何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中提炼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感悟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以及如何从折纸试验中探究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教学的重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探究;教学的难点是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初步运用。
四、学习行为分析本节课安排在立体几何的初始阶段,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课堂上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提炼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进而通过辨析讨论,深化对定义的理解。
进一步,在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中猜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等活动,切身感受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
继而,通过课本例1的学习概括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几种常用判定方法。
再通过练习与课后小结,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理解。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观察和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与图片,以直观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准备三角形纸片,用于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制作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以加深对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及判定定理的感知与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1.从实际背景中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问题1:空间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设计意图:此问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通过对已学相关知识的追忆,寻找新知识学习的“固着点”。
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得最多的直线与平面相交的情形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此问基于学生的客观现实,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直线与平面相交中一种特例: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初步形象,激起进一步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
2.提炼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问题3:你能给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吗?回忆一下直线与直线垂直是如何定义的?设计意图:两直线垂直有相交垂直和异面垂直,而异面直线垂直是转化为两直线相交垂直,实质上是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让学生回忆直线与直线垂直的定义,旨在由此得到启发:用“平面化”的思想来思考问题,即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问题4:结合对下列问题的思考,试着给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1)阳光下,旗杆AB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多少?(2)随着太阳的移动,影子BC的位置也会移动,而旗杆AB与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否会发生改变?(3)旗杆AB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B1C1的位置关系如何?依据是什么?设计意图:第(1)与(2)两问旨在让学生发现旗杆AB所在直线始终与地面上任意一条过点B的直线垂直,第(3)问进一步让学生发现旗杆AB所在直线始终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也垂直,在这里,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直立于地面的旗杆与它在地面的影子的位置关系来分析、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这一概念。
(学生叙写定义,并建立文字、图形、符号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思考:(1)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是否与这个平面垂直?(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是否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对问(1),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用直角三角板在黑板上直观演示;对问(2)可引导学生给出符号语言表述:若,则)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1)的辨析讨论,深化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
通过对问题(2)的辨析讨论旨在让学生掌握线线垂直的一种判定方法。
通常定义可以作为判定依据,但由于利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直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需要考察平面内的每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是否垂直,这给我们的判定带来困难,因为我们无法去一一检验。
这就有必要去寻找比定义法更简捷、可行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3.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创设情境猜想定理:某公司要安装一根8米高的旗杆,两位工人先从旗杆的顶点挂两条长10米的绳子,然后拉紧绳子并把绳子的下端放在地面上两点(和旗杆脚不在同一直线上)。
如果这两点都和旗杆脚距离6米,那么表明旗杆就和地面垂直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直观感知以及已有经验,进行合情推理,猜想判定定理。
师生活动:(折纸试验)请同学们拿出一块三角形纸片,我们一起做一个试验:过三角形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如图1),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问题5:(1)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2)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确认)设计意图:通过折纸让学生发现当且仅当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时,且B、D、C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翻折之后竖起的折痕AD才不偏不倚地站立着,即AD与桌面垂直(如图2),其它位置都不能使AD与桌面垂直。
问题6:在你翻折纸片的过程中,纸片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是变的一面,那么不变的一面是什么呢?(可从线与线的关系考虑)如果我们把折痕抽象为直线,把BD、CD抽象为直线,把桌面抽象为平面(如图3),那么你认为保证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是什么?对于两条相交直线必须在平面内这一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操作:将纸片绕直线AD(点D始终在桌面内)转动,使得直线CD、BD不在桌面所在平面内。
问:直线AD现在还垂直于桌面所在平面吗?(此处引导学生认识到直线CD、BD都必须是平面内的直线)设计意图: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到两条相交直线必须在平面内,从而更凸现出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核心词: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
问题7:如果将图3中的两条相交直线、的位置改变一下,仍保证,(如图4)你认为直线还垂直于平面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要判定一条已知直线和一个平面是否垂直,取决于在这个平面内能否找出两条相交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至于这两条相交直线是否和已知直线有公共点,这是无关紧要的。
根据试验,请你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学生叙写判定定理,给出文字、图形、符号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问题8:(1)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相比,你觉得这个判定定理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2)你觉得定义与判定定理的共同点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和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比较,让学生体会“无限转化为有限”的数学思想,通过寻找定义与判定定理的共同点,感悟和体会“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的数学思想.思考:现在,你知道两位工人是根据什么原理安装旗杆的吗?为什么要求绳子在地面上两点和旗杆脚不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安装完了,请你去检验旗杆与地面是否垂直,你有什么好方法?设计意图:用学到手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同时通过提出“为什么要求绳子在地面上两点和旗杆脚不在同一直线上?”(对该问题可引导学生用三角形纸片来验证),从而来深化对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理解。
4.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应用如图5,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请列举与平面ABCD垂直的直线。
并说明这些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思考:如图6,已知,则吗?请说明理由。
(分别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证明;并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设计意图:这个例题给出了判断直线和平面垂直的一个常用的命题,这个命题体现了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之间的联系。
练习:如图,在三棱锥V-ABC中,VA=VC,AB=BC,K是AC的中点。
求证:AC⊥平面VKB思考:(1)在三棱锥V-ABC中,VA=VC,AB=BC,求证:VB⊥AC;(2)在⑴中,若E、F分别是AB、BC 的中点,试判断EF与平面VKB的位置关系;(3)在⑵的条件下,有人说“VB⊥AC, VB⊥EF,∴VB⊥平面ABC”,对吗?设计意图:例2重在对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应用.变式(1)在例2的基础上,应用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变式(2)是对例1判定方法的应用;变式(3)的判断在于进一步巩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个小题环环相扣,汇集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突出了知识间内在联系和融会贯通。
5.小结回授(1)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试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叙述。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中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设计意图:以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对问题进行质疑和概括。
七、目标检测设计1.课本P73探究:如图2.3-7,直四棱柱A1B1C1D1-ABCD(侧棱与底面垂直的棱柱称为直棱柱)中,底面四边形ABCD满足什么条件时,A1C⊥B1D1.2.如图,PA⊥平面ABC,BC⊥AC,写出图中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3.课本P74练习2设计意图:第1题是本节教材中的一道探究题,主要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与判定定理;第2题也是活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与判定定理,前两题重在检测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检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题通过学生探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