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和谐的数学课堂

建构和谐的数学课堂
建构和谐的数学课堂

建构调和的数学课堂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的数学课堂存在着一些不调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堂参与不调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环境条件的限制,教师大多在课堂上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剥夺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权利。教师在无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更不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教学过程和表现的机会。

2.信息交流不对称。信息交流不对称,主要是指学生的反馈信息不通畅,有偏差。

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交流的大多是优等生,“学困生”总是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几乎没有机会和老师交流,大凡学生只能当听众,没有机会发言。信息交流不对称,显然是全体学生发展的瓶颈。

3.课堂学习不喜悦。教师严字当头,学生之间竞争有余而合作不够。课堂上学生心理、课业负担过重,体会不到学习的喜悦,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调和的数学课堂的内涵

《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而“谐”的意思是“配合得当”,“调和”旨在使例外事物“相应”且“配合得当”使多样要素相“统一”。调和课堂实际上是教学中在各方面追求一种平均,对“度”的恰当把握。

调和的数学课堂,教师给予学生亲和力,学生赋予学习学习力。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乐而满堂和,教学好而效果佳。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教师如果真挚对待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安全感、理智感和道德感,师生关系才会调和。师生之间、课程资源和手段之间等各要素的调和统一,“教”“学”多样化的表达,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实现“调和”。

三、建构调和的数学课堂的策略

(一)调和人际关系

1.调和师生关系。师生作为教学的主角,两者之间往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调和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道德、情感关系尤其严重。道德、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爱学生、尊崇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础。师爱是“严爱”,而不是“溺爱”,应该“严慈相济”。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欢愉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师爱是无私的、公正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是非、素质的凹凸,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坚持同等的原则。

2.调和学生关系。调和课堂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关系体现出同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合作。同学之间通过交流与合作,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调和”,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成就。在组织合作学习时,首先要强调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人人都有任务;其次,当学生有困难时,合作小组力求组内解决问题;其三,汇报学习成果时,不能总是让几个优等生占有,而要体现小组的胜利。

(二)再建课堂秩序

优良的课堂秩序就是课堂有条理、不纷乱,同时又要尊崇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潜能的机会。

1.倡导秩序井然。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探索、创造。然而,有的课堂活动过滥,追求形式,致使课堂秩序纷乱,影响了教学效果。调和的课堂应该是动静搭配合理,张弛恰当有度,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思索中感悟,不断提升思维能力。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了活动,有的课还不止一个活动节目,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由于占去大量的时间,文化知识教学的时间就难以保证。不少课,给人的感觉是松弛有余而严格不够。其实有许多知识,没有清静的思考、刻苦的训练是学不好的。

2.尊崇学生个性。尊崇学生个性与倡导秩序井然并不矛盾,秩序井然的课堂有赖于教师创设尊崇学生的情境与气氛。教师必须树立同等、公平、公正地对待、信任、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突如其来的灵感,可能会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不要去制止他,先听他说完理由,哪怕是错误的想法,也要耐烦倾听。如解决“小明从家里到学校,先走5分钟,再坐车1/3小时,一共需要多少时间?”的问题,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分数

乘法,大部分同学都是把5分钟化成1/12小时进行计算。而一位学生说:“1/3=20/60,所以1/3小时就是20分钟,5+20=25(分),这样来得简单。”同学们认为这种算法有道理,老师也作了充分肯定。经常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减轻学生负担

1.减轻课业负担。实践证明,课业负担与课堂是否调和成正相关。在不调和的课堂里,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内容无法正常完成,学生一知半解,而要在课外加班加点,课业负担重;反之,在调和的课堂里,能够实现高效率的教学和高效率的学习,课业负担轻而质量高。在布置作业时,注意有弹性,保底不封顶,宁愿少而精,也要保证做对做好。课堂上保证有5~10分钟的作业时间,努力减轻课业负担,课堂会变得调和,而课堂调和,进一步促进负担减轻,形成良性循环。

2.减轻心理负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松弛调和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构建调和松弛的课堂,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十分严重。首先,作为教师应该是人格丰润、受人喜爱的。上课面带微笑,批评也带有滑稽。下课能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交流,支持学生发展特长,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其次,作为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能经得起挫折,减轻心理压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之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