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二) 精品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二)

“ 字在 甲骨文 中象 形成三耒共耕 。这表 明当时 的耕作方 式主要是 出”
A 刀 耕 火 种 .
C. 体 农 耕 个
从示为 璺。” 由此 可 见 礼 起 源 于
B集 体 协 作 .
D. 简单 分 工
3 许 慎 《 文 解 字 》 释 说 :礼 ( 图 2 者 , ( , ) , 以事 神 致 福 也 , . 说 解 “ 如 ) 履 鞋 践 也 所
l.史书载 : ( 2 “ 东汉 ) 春之 日……京师 百官 皆衣 青衣 ……施 土 牛耕人 ( 塑 的牛耕人 ) 门外 , 立 泥 于 以示兆
民。” 一隆重的仪式说 明了 这
A. 治 者 重 视 春 耕 生 产 统 C立 春 是 统 治 者 祭 祖 之 日 . B 铁 犁 牛 耕 始 于 东 汉 . D. 汉 时 期 制 瓷 业 发 达 东
B孟 子 .
C. 子 苟
6 有 学 者 认 为 “ 政 治 意 义 上 去 考 虑 问 题 , 始 皇 ’ 个 称 号 , 秦 始 皇 来 说 , 在 是 当 之 无 愧 的 , 的 一 . 从 ‘ 这 对 实 他 切 具 有 创 始 意 义 , 他 开 始 了 一 个 伟 大 的时 代 ” 是 。在 该 学 者 看 来 , 个 时 代 应 该 是 这 A. 家 安 定 , 国 民生 改 善 的 时 代 B 国 家 统 一 , 央 集 权 的时 代 . 中
1 . 黄 遵 宪 在 《日本 国志 》 写 道 : 三 代 已还 , 坏 于 秦 之 焚 书 , 坏 于 魏 晋 之 清 谈 , 3 中 “ 一 再 三坏 于 宋 明 之 性 命 , 至 诋 工 艺 之 末 为卑 无 足 道 , 古 人 之 实 学益 荒 矣 。 ” 料 中所 说 的 “ 明之 性 命 ” 的是 而 材 宋 指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A.南宋定都临安B.宋军收复建康C.宋金达成和议D.岳飞取得郾城大捷2.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岳飞书房的场景,其中错误的是()A.书柜中放有苏轼的词集B.另一面墙上挂着宋金和议后的《金、南宋对峙形势图》C.书桌上摆放着一本《资治通鉴》D.一面墙上挂有一柄宝剑3.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A.景德镇B.邢窑C.哥窑D.越窑4.“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5.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6.“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A.刘备B.元昊C.忽必烈D.赵匡胤7.“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了北宋建立后()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8.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9.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
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10.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A.B.C.D.11.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
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它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必修二综合练习

历史必修二(经济发展历程)综合练习单项选择题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北山》)它所反映的土地所有制是:()A.屯田制B.均田制C.井田制D.田庄制2、“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摘自《墨子》)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A.春秋B.秦朝C.西周D.西汉3、能反映唐朝发达农业生产的是:()①②③④A.①③B.②④C.②③D.②③④4、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风格虽迥异于中原,但其工艺可媲美于中原青铜器。
青铜器最鼎盛时期是在:A.夏商时期B.商周时期 C .周秦时期D.秦汉时期5、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该水利工程位于A.成都平原B.河北地区C.渭河流域D.淮河流域6、按图顺序,农具功能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①谷物加工②汲水③耕地④耕地B.①耕地②汲水③耕地④灌溉C.①耕地②汲水③耕地④谷物加工D.①谷物加工②耕地③耕地④灌溉7、下列史实不属于江南经济发展现象的是A .春秋时期道相孙叔敖修芍陂B.隋唐时期成为粮食重要产地C.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8、元朝纺织能手黄道婆去世后,松江乌泥泾地区的百姓为她建立了祠堂。
她被乡亲们岁岁纪念的原因有:()①她传播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②她发明了高效脚踏三锭纺车③在她影响下松江地区渐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④她使家乡人民“脱贫致富”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9、“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是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功效?A.芍陂B.郑国渠C.都江堰D.白渠10、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A.三国时期B.南北朝时期C.唐代D.南宋11、据清代史料记载,台湾“百货皆取资于内地”;乾隆五十年浙江杭、嘉、湖三府歉收,“招商贩运闽省台湾仓谷,以资粜济”(粜指卖出粮食)。
2019年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2Word版含答案

专题能力训练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从魏晋到宋元、选择题i.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 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A. 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2.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中能够体现 这一观点的有( )①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③北宋设立枢密院④清朝设置军机处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 ,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4. (2017北京文综,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 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 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5•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材料反映了行省()A. 代表中央治理地方B. 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C•与都省相互制衡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67•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
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B. 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C. 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D. 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8.(2017课标全国川,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9•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
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题2

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题(2)一、单选题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了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请你指出商鞅变法的哪项内容,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D.建立县制2.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A.修筑长城B.地方设县C.使用圆形方孔钱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3.汉武帝为推行大一统,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采取了谁的主张:()A.李斯B.汉景帝C.董宣D.董仲舒4.秦朝的统一是在()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30年C.公元前202年D.公元前200年5.清朝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的皇帝分别是:()A.顺治、雍正B.雍正、乾隆C.顺治、康熙D.乾隆、嘉庆6.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管理的皇帝是:()A.康熙B.雍正C.乾隆D.嘉庆7.下列事件发生在康熙在位时的是:(在正确答案上打“√”)(1)册封王世班禅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3)统一台湾 (4)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 (5)签定《尼布楚条约》8.标志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事件是:()A.文字狱B.八股取士C.设军机处D.撤消内阁制度9.明朝发行的货币是:()A. B. C. 10.“合同为一家”描述的是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关系:()A.突厥B.吐蕃C.回鹘D.南诏11.北宋东京城里的“瓦舍”是:()A.建筑中心B.娱乐中心C.商业中心D.行政中心12.某中学的中国古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A.阳关遗址B.山海关C.嘉峪关D.玉门关遗址13.下列关于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A.郑成功驱逐日本殖民者,收复台湾 B.确立中央政府册封西藏宗教首领的制度C.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D.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14下列代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最高成就的作品是:()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 《水浒传》 D《牡丹亭》二、材料分析题:(27分)15.(13分)阅读下列材料:西汉时,有一位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
中国古代史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有学者说:“战国七雄疆域已经连成一片,关防已经得到重视,人口已经‘编户’‘著地’,国君已经‘自主自决’,律令体系逐渐成形,官僚机构也略具规模。
”于是,“天下”一词的使用频度大大增加。
该学者意在说明,战国时期A.宗法分封制的影响已经消除B.社会转型的特征日益明显C.经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变化D.民族间文化认同逐步形成2.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这表明分封制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3.下表所示为不同著作中关于秦朝的言论。
这些言论意在说明秦朝言论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司马迁《史记》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论》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黄宗羲《明文海》A.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B.注重政治制度的革新C.中央权力实现了集中D.法律体系较为规范4.东汉尚书台由西汉武帝内朝少府尚书演变而来,其下属六曹机构设置如下表,表明尚书台名称吏部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三公曹中都曹职选举、祭辞讼缮修功作、盐池园护驾及羌、胡朝岁尽对州郡水火盗掌祀苑贺考课贼人员以尚书为每曹主吏,下有待郎、令史等A.君主专制权力遭到削弱B.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异化C.君相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六曹逐渐掌握决策权力5.晋朝的司马氏在追溯家世时称:“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
《梁书·元帝本纪》载,徐陵于邺奉表曰:“臣闻封唐有圣,还承帝喾之家……岂得掩显姓于轩辕,非才子于颛项?莫不时因多难,俱继神宗者也。
”祖冲之如表曰:“而黄帝以来,世代所用,凡十一历。
”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D.国家统一趋势已fl{现6.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分。
2024年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及参考答案

z 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及参考答案(试题分值:100分 测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1.(2024•立山区模拟)《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这反映了变法( )A .废井田,确立了土地国有制B .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C .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D .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
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通过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经济发展;奖励耕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秦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
由此可见,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 项正确;商鞅变法废井田,确立的是土地私有制,不是土地国有制,排除A 项;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度,废除旧贵族的特权,但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 ;材料未涉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排除D 项。
故选:B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
2.(原创题)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都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
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
这个强大的政策是( )A .承认土地私有B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C .奖励耕织D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解答】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建立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秦国士兵比较能打仗。
故选:D 。
【点评】本题以商鞅变法的影响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记忆、理解能力。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习题 第二单元综合训练

第二单元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繁,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B.频换宰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相2.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的措施是( )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B.削弱和分割相权C.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D.重视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3.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变法的措施中,属于“强兵”的是( )A.募役法B.方田均税法C.农田水利法D.保甲法4.两宋时期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时期。
下列史实反映了该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A.楚汉之争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澶渊之盟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这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
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给辽和西夏的钱物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界安定,互市贸易往来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北宋和南宋之间的关系类似于( )A.西晋和东晋的关系B.隋和唐的关系C.曹魏和北魏的关系D.武周和北周的关系7.“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A.两宋时期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秦汉时期8.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
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旱时开闸灌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二)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1.下列古人类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有( )。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人④河姆渡人⑤大汶口人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③④⑤2.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最北和最南面的是( ) 。
A.鲁、卫B.齐、楚C.燕、楚D.卫、晋3.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因素是( )。
A.统治阶级的提倡B.国家分裂的影响C.社会人口的增加D.奴隶制度的崩溃4.典型表现出战国时期青铜装饰艺术进步的作品是( ) 。
A.四羊方尊B.越王勾践剑C.嵌错赏功宴乐铜壶D.随县编钟5.“秦皇”、“汉武”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的活动是类似的,但却造成了“秦亡汉兴”的不同后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 )。
A.根本目的不同造成的B.用人不当造成的C.背景条件不同造成的D.修建陵墓造成的6.汉高祖采取的措施中,有利于扩大西汉统治阶层力量的是( )。
A.兵皆罢归家B.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C.民以饥荒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D.轻田租,什五而税一7.“焚书坑儒”和“罢黩百家,独尊儒术”最相似之处是( )。
A.实施背景B.实施过程C.实施结果D.根本目的8.史书记载:用牛牵车,由人扶车,车足空心,一播三行。
这种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 )。
A.战国B.西汉C.三国魏D.唐朝9.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表述,不准确的有( )。
A.封建国家由分裂到完成统一B.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C.南方的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D.士族成为社会上的特殊势力10.西晋王朝在内迁的少数民族进攻下迅速崩溃,主要是因为( )。
A.统一时间短暂,政权尚不巩固B.汉末以来的经济破坏未得到恢复C.豪强地主控制人口拥兵割据期D.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11.司马睿能够在江南建立东晋,主要原因在于( )。
A.司马睿本人具有雄才大略B.放弃北伐求得南北妥协C.南渡大地主与南方大地主的支持D.依靠长江天险据有江南12.隋文帝与武则天政治活动的相同点在于( )。
A.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全国B.派人到流求和西域C.设立学习自然科学的专业学校D.在全国广建庙字,大造佛像13.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
①推行均田制、缓和社会矛盾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施行开明的民族政策④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1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的原因有( )。
①战乱较少,相对安定②中原人民南迁③统治者鼓励农桑④各国重视水利兴修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15.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中前后相继的政权除前蜀与后蜀外,还有( )。
A.吴与吴越B.南汉与南平C.南平与南唐D.吴与南唐16.“靖康之变”所以能够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宋钦宗只要求和,不想抗敌,排斥了主战派大臣和各地义军B.北宋政府只想依靠政府军抗金,不发动人民抗金C.北宋军队腐败,缺乏训练,没有战斗力D.金军力量强大,北宋无力抵抗17.我国古代下列教育形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太学②国子学③私学④书院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③①④D.③①②④18.元朝时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其最主要的后果是( )。
A.造成民族矛盾尖锐、复杂B.促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C.迫使元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D.少数民族大多数不懂农业,造成农业生产的破坏19.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是( )。
①农业新发展②工商业的发展③手工工场的出现④明初经济政策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20.明朝能够推行以银两收税的办法,其首要条件是( )。
A.农业、手工业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活跃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明朝政府的认可21.韩非子和黄宗羲的主张刚好相反,对他们的评价正确的是( )。
A.都是片面的B.都是进步思想C.阻碍历史进步D.有利于封建统治22.明清两代初期,在恢复生产方面的相同措施是( )。
A.以各种方式鼓励垦荒B.积极推行流民屯田C.在全国推行棉花种植D.把无主土地分给农民23.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口号的主要意义在于( )。
A.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明确规定了分配土地的方法D.起到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作用24.关于“回部”的叙述,准确的是指( )。
A.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B.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C.天山南北两路的少数民族D.居住在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25.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最大后果是( )。
A.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繁荣B.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导致工商业落后C.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安定D.最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二、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
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凡丁户皆有优复蠲(诸皇亲籍属宗正者。
及诸亲五品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
---引自《唐大典?尚书户部》材料2 凡百役之费,一线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最出以制入。
产无主客,以见居为籍,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不居往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
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
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旧式。
其田亩之税,卒以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引自《旧唐书?卷一一八》材料3 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岁之没,官为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与官,……盖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小民得无忧,而事亦易集,立法颇为单便。
---引自《明史?食货志》材料4 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以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
至是准直隶巡抚李维钧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引自《清史稿?食货志》请回答:⑴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2分)⑵根据材料1归纳出该税制的四个特点。
(2分)⑶材料2所反映的税制在哪些方面比材料一所反映的税制进步?(1分)⑷比较材料2和材料4所反映的税制内容有何异同,其异同各说明了什么?(5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 万历三十三年(1618年),被明朝政府革职的吏部郎中顾宪成,与同好高攀龙、钱一本等人,在他的故乡无锡东门外东林书院讲学。
……他们经常“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抨击当权派……东林党就是以此而得名的。
与东林党同时,另一批官吏士绅又组成浙、齐、楚等各党派。
这些党派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他们都与大地主集团相勾结,“务以攻击东林排异为己事”。
……以浙党声势较大,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都先后出任内阁首辅,本身就是当权派的人物。
材料2 在党争的过程中,东林党人反对以皇帝为首的当权派的胡作非为,反对王公、勋戚对土地的掠夺,反对矿监、税监的横征暴敛……他们的斗争也发生了一些作用,……(熹宗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叶向高、邹元标、杨涟、赵南星等人得到执政的机会,浙、堂、宣各党派一度受到排斥。
为时不久,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官与浙、齐、楚、宣、免各党中的一部分人结成联盟,被东林党称为“阉党”。
……东林党人因上书劾魏忠贤为首的二十四大奸恶,被锦衣卫缇骑逮捕。
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黄尊素等人也都被捕来京,囚禁狱中,受酷刑而死。
但是这些人都能视死如归,坚持与阉党作斗争。
天启元年(1621年),魏忠贤派遣疑骑至苏州搜捕周顺昌,苏州居民极为愤慨,聚众达数万人,群趋殴打堤骑,当场击毙堤骑一人。
巡抚报告“吴人尽反”。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史纲要》请回答:⑴根据材料1,指出东林党各自代表哪些人的利益?东林党主张的实质是什么?(2 分)⑵根据材料,列出东林党人的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
(3分)⑶据材料2,回答东林党人执政说明了什么问题?文中“吴人尽反”的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3分)⑷据以上材料,指出这场党争的性质,并简评东林党人的主张。
(2分)三、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西汉后期,封建统治的危机有哪些主要表现?王莽试图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分析其解决失败的原因。
后来的东汉建立者刘秀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他又回避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要回避该问题?(15分)2.两宋时期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么?概括并用史实说明这种特点对时中国济发展趋势、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15分)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二)参考答案一、1.B 2.C 3.D 4.C 5.C 6.B 7.D 8.B 9.A 10.D 11. C 12.D 13.B 14.C 15.D 16. A 17.D 18.B 19.C 20.B 21.B 22.A 23.A 24.D 25.D二、1.①唐代的租庸调和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地丁银。
(顺序不得有误)(2分)②特点:(1)征税标准以人丁为准(或:按丁征税)。
(2)以征收实物为主(或:以实物税为主)(3)纳庸代役。
(4)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祖庸调的特权。
(2分)③(1)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比按丁征税合理,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
(2)贵族、官僚、行商均要征税,扩大了纳税面,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1分)④共同点:(1)都是货币税(或:均征收银两)。
(2)都简化了税收项目和手续。
(2分)不同点:一条鞭法即量地又计丁,没有废除人头税。
把丁银摊丁入田,废除了人头税。
相同点:说明明后期以来,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税制简单便捷。
不同点:则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渐削弱。
(或: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的逐步松弛。
)(5分)2.①东林党代表中小地主、中小官吏及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浙党代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实质是主张改良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
(2分)②反对当权派的胡作非为;反对宦官专权;反对贵族掠夺土地;反对矿监、税监的横征暴敛。
(3分)③说明当时社会舆论支持的东林党发挥了一些政治作用;反映了东林党人的主张在当时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因而得到了人民支持。
(3分)④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政治力量的斗争;东林党人反对的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的力量和最黑暗的社会,在当时是进步的。
(2分)三、1.①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奴婢、流民数量增多,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迫在眉睫,政局动荡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