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课件

《中国古代史》课件

总结词
远古传说与历史记载
详细描述
介绍中国古代的远古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和伏羲八卦等。同时,介绍最早的历史记载《尚书》和 《史记》等。
夏商西周时期
总结词
夏朝建立与国家发展
详细描述
阐述夏朝的建立和发展,介绍夏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和文 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介绍夏朝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
总结词
北朝的民族融合
南北朝的战争与和平
南北朝时期,双方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和和平谈判,最终在隋朝时期实现了 全国统一。
北朝在政治上实行了民族融合政策,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05
隋唐时期
隋朝的贡献
完成中国统一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 状态,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创立科举制度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为选拔人才 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03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
秦朝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 权国家,为后世政治制度奠定
了基础。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 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修建万里长城
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 ,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
焚书坑儒
为了推行儒家思想,秦始皇采 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对文化
《中国古代史》ppt 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古代史的开端 • 秦汉时期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 •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明清时期 • 结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01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史》
02
03
04
适用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对中古 代史感兴趣的公众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2012-3-20 中国古代史 14
四、现代人的形成与氏族制度的出现
体格上:已完全脱离了猿人的特征, 体格上:已完全脱离了猿人的特征,与 现代人十分相似 现代人十分相似 社会组织:原始的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开始出现 社会组织:原始的管理机构开始出现 婚姻上: 婚姻上:已经排除了兄妹之间的婚姻 (血缘婚)→族外群婚(母系氏族) 血缘婚) 族外群婚(母系氏族) 两大贡献:一是发明了人工取火 人工取火; 两大贡献:一是发明了人工取火;一是 发明了弓箭 弓箭。 发明了弓箭。
2012-3-20 中国古代史 4
第一章
原始社会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与原始社会的解 体
2012-3-20
中国古代史
5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
一、盘古开天和女娲造人的传说 二、中国境内的猿人及其文化 三、人类的进化和文化的进步 四、现代人的形成与氏族制度的出现
2012-3-20 中国古代史 2
对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学科划分方法不同 不同的学科划分方法不同 学科 考古学家:旧石器、 考古学家:旧石器、新石器 文化人类学家:蒙昧时代、 文化人类学家:蒙昧时代、野蛮时代 体质人类学家:猿人、智人、 体质人类学家:猿人、智人、现代人 按照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群、 按照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群、氏族公 社。
2012-3-20 中国古代史 12
四、现代人的形成与氏族制度的出现
距今约五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晚期智人 距今约五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晚期智人 五万年左右 阶段 1.柳江人 柳江人: 1.柳江人:广西 2.河套人 宁夏、 河套人: 2.河套人:宁夏、内蒙 3.资阳人 资阳人: 3.资阳人:四川 4.左镇人 左镇人: 4.左镇人:台湾 5.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 5.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 距今约18000 18000年 最具特征 距今约18000年

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史是一个多义词,它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阶段:这个阶段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约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建立。

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奴隶社会阶段:这个阶段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是中国的奴隶社会。

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封建社会阶段:这个阶段从公元前475年战国初开始,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结束。

其中封建社会阶段可分为五个时期:战国、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

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中国历史时期的划分

中国历史时期的划分

第一部中国历史中国历史一般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部分。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史不作为河北省考试范围,应用较少,所以在这里不细分。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也被称为民主革命时期。

(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

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时期按照领导阶级的不同及完成的任务不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注: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的革命。

在中国历史中一般指1840-191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但领导阶级不仅有资产阶级,还有农民阶级的加入。

(这一概念了解即可,不必深究。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指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性质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性的民主革命。

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共和国。

这一时期是指1919-194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实质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古代史完整版

中国古代史完整版

第一部分古代古代中国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政治一、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一)分封制1目的:巩固统治2概况:①前提:井田制和宗法制为基础②对象:王族(同姓亲族为主体)、功臣和先代贵族③作用:加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西周贵族集团等级秩序。

3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逐步崩溃、周王室势力的衰微、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进行,导致分封制瓦解。

(二)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大小宗关系具有相对性;大小宗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族权与政权、财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来维护政治关系。

4、影响:保证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家国一体5、与分封制的关系:是分封制的基础,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

二、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前221年:前三世纪)(一)商鞅变法: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改革1、春秋战国时代特点:政治: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世卿世禄制不利于社会进步;诸侯战争频繁;百年变法兴起。

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私有土地逐渐合法化,地主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学术下移,百家争鸣。

2、内容:(1)政治:废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贵族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的政治经济优势,提高战斗力;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法律,连坐法---建立国家基层管理体制和严密法律体系,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兵役和徭役,利于对人民控制(2)经济:废井田(为田开阡陌封疆),确立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有利于生产发展(3)思想:燔诗书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

3、评价:政治:废除旧贵族特权,推动秦国社会发展;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化,为秦统一奠定基础;经济: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军事:壮大军事力量。

(二)秦的统一1、条件:经济发展----物质基础;商鞅变法----国力强盛;诸侯战争---民心思定;嬴政锐意进取---主观因素2、意义:结束分裂割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为人民生活安定和交往提供条件。

《中国古代史》全套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史》全套教学课件

隋朝的政治制度
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 中央集权,提高了明
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实行开 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与周边国
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经济繁荣
唐朝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水利 设施得到完善,手工业和商业也得 到了发展。
文化昌盛
唐朝文化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诗、唐画、唐乐等成为了中国文 化的代表。
周朝时期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礼 乐制度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在社会中 的地位和权利,以及在不同场合下应 该遵守的礼仪规范。这种制度对于维 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体现了周朝文化的独特性和先 进性。
思想文化
周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 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等。他们提 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张和文化观念,对 于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同时,周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诗经》、《 尚书》等典籍的编纂和传承,为后世 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南北朝时期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重要 的成就,如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贾 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等。
05
CATALOGUE
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全国及大运河开凿
隋朝的统一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实现了大一统,为经济文 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大运河的开凿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 展,同时也方便了隋炀帝 的南巡。
思想文化的活跃与 进步
在思想领域,王阳明的心学、 李贽的异端思想等对传统理学 产生了冲击。同时,随着西学 东渐,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 思想传入中国,对晚明社会产 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风气的变化
晚明时期,社会风气发生了显 著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享 受和个性解放,奢侈之风盛行 。同时,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 ,市民文化蓬勃发展,小说、 戏曲等文艺作品繁荣。

中国历史分期

中国历史分期


统一多民封族建封社建会国的家形巩成固:发战展国时时期期
与 发
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 220)秦——西汉——新——东汉
展 历 程
封建社会专的制分主裂义与中民央族集大权融制合度—空—前三强国化两时晋期南北朝时期 (220~589)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封建统社一会多的民高族度封繁建荣国—家—进隋一唐步五发代展时时期期(581~960)隋
即新中国的历史,主要的历史时期包括: ①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 ②十年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年) ③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 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
特 点
必 修
专1 题必
史修
2 中
公元前6 公元前6 公元7 公元14 公元18
世纪初 世纪末 世纪 世纪 世纪
古古 希罗 腊马
中 文启
世 艺蒙 纪 复运
古代世界
兴动
非选择题: 3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 ,编年也;传者,列事业。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 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新中中国国古成代立史。
中国• 中史国现代史:1中94国9年近新代中史国成立后至今。
注:思考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社会性质)
中国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1、中国古代《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古代史上三个大一统时期: 秦汉——隋唐——元明清

中国古代史表

中国古代史表

中国古代史表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传说中的三代之一。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第一个实际有历史记载的王朝,出现了最早的文字。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商朝被周朝推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和战争最多的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由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权帝国。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秦朝灭亡后的第一个王朝,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西汉灭亡后的第二个王朝,此时中国分裂为三国。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国家魏、蜀、吴相互争霸的时期。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三国时期的魏国灭亡后,晋朝统一中国。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北方和南方分裂为两个朝代,这个时期有北朝和南朝之分。

隋朝(581年-618年)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建立了隋朝。

唐朝(618年-907年)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被誉为"盛世"。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唐朝灭亡后的割据时期,中国分裂为五个朝代和十个国家。

北宋(960年-1127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一统王朝,这个时期发展了科技和文化。

南宋(1127年-1279年)北宋灭亡后南方的继任朝代,与金朝抗争。

元朝(1271年-1368年)蒙古帝国在中国建立的一个王朝。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王朝。

清朝(1644年-1912年)满洲人建立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辛亥革命(1911年)结束了清朝统治,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现代化的新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第7章复习一,基本线索前期(25-88)上升阶段后期(89-189)衰亡时期此后历废帝,献帝,东汉名存实亡二,重要名词汉光武帝汉明帝王景窦宪班超甘英梁冀李膺陈蕃张角张鲁蔡伦尚书台,御史台“三独坐”(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刺史度田事件假民公田合市党锢之祸太平道五斗米道三,名词解释,1,三独坐:东汉时,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故称。

汉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此三官独坐一席,以示皇帝优宠。

东汉初年,就恢复了西汉时设臵过的三套监察机构,而且有所加强。

泛指高官显宦。

,2,度田事件:所谓度田,就是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

度田的原因是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手段夺得了大量土地,东汉王朝需要把农民的土地和人口数字登记起来,以便收租征役;其次,豪强地主田庄中所隐瞒的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也需要丈量和核实,以便增加政府收入。

度田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租税和赋役的收入。

但度田过程中,豪强势力隐瞒田地和人口,地方官吏贪于贿赂,与豪强势力勾结,对农民胡乱丈量,刘秀以“度田”不实诛杀十几个郡太守,加紧度田。

这引起大姓兵长们的武装反抗,农民也从另一角度反对度田。

最终,刘秀不得不对豪强势力妥协,同时取消度田。

度田事件以豪强势力的胜利结束,田庄经济在东汉迅速发展起来。

,3,假民公田:汉代经营国有耕地和安臵流民的一种方法。

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了使用士兵、服役农民耕种之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

东汉政府还采用此办法,来解决小农破产流亡问题。

(租种公田者,实际上成为被束缚在国有土地上的国家佃农。

大量流民被安臵在国有土地上,使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

但是,假民公田既不能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也不能阻止小农的破产。

相反,在豪强地主把持政权的情况下,往往是“令下而奸生,禁至而诈起”,假与贫民的公田,同样会被兼并,结果都是使“豪右得固其利”。

),4,合市:民族间由官方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商业交换关系,叫做“合市”或“互市”。

合市在西汉已出现。

东汉时期,汉和匈奴之间,定期“合市”。

合市这一交换形式在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5,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

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

前后共发生过两次。

党锢之祸以宦官诛杀士大夫一党几尽而结束,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四,重点问题1,刘秀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⑴为加强中央集权,刘秀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另一方面则提高尚书台地位。

尚书台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

⑵加强监察机构。

把刺史固定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直接上奏给皇帝,使地方郡县也直接臵于皇帝的控制之下。

⑶确定州郡县地方行政机构⑷改革兵制,削弱地方军队,集中军权⑸防范功臣诸侯及外戚专权,不设丞相,削弱三公权力,禁止王子、诸王交通宾客,结党营私。

2,东汉初年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⑴①确立“以柔道行之“的治国思想②制定”与民休息“的治国方针③尊奉儒学⑵恢复生产,稳定秩序:释放奴婢和囚徒;轻徭薄赋;精兵简政;安揖流民和贫民;度田(检核土地户口);屯田(在边郡和内地搞军屯)3,刘秀的政策措施与刘邦相比有何不同?①刘邦由于刚建汉朝采用的是黄老之说的无为而治,主要是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②而刘秀建立东汉后采用的是儒家的仁政,因为经过汉武帝的推行儒家,到刘秀时儒家统治已经趋于比较成熟阶段。

4,东汉豪强地主的形成;地主田庄经济的特点我5,东汉后期外戚宦官轮流专权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6,党锢之祸的起因;如何认识党锢之祸7,黄巾起义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第8章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重点名词(三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民屯士家制九品中正制,1,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

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3,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

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

4,士家制:是指曹魏时期为了保持固定的兵源,和榨取更多的劳动力,保证强大的军事实力,实施的一种军事政策,主要内容是将世代当兵之家集中居住,另立户籍,不与民户混杂,而且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

士家制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5,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

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重点问题(三国)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①政治上,占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②经济上,实行屯田制,不仅提供了军需物品,也发展了经济,奠定了经济基础③个人素质方面,曹操的知人善任以及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①地理形势造成了三国的相对隔绝②经济发展为蜀吴提供了自给条件③汉末军阀混战一度破坏了北方经济④三个政权的君主谋臣武将在能力水平上势均力敌3,曹操屯田制和租调制的内容及其历史作用4,曹操的用人政策及其特点特点:①重视人才与识别人才②以诚待人,不究既往5,诸葛亮治国策略及其民族政策明罚信赏的法治精神。

求道养德的知行合一哲学观6,孙吴开发江南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重要名词(西晋东晋十六国)占田制户调制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永嘉之乱“王与马,共天下”淝水之战!,八王之乱:西晋年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

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

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2,五胡乱华,是中国东晋时期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中华中统政权对峙的时期。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

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开启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3,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重点问题1,西晋占田制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2,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3,门阀政治及其特点4,祖逖,恒温北伐及其失败的原因5,淝水之战晋秦战败的原因及其影响6,十六国统治的特点重要名词(南北朝)侨臵土断检籍侯景之乱“宗主督护”九品混通均田制三长制重点问题(南北朝)1,刘裕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寒人掌机要”的历史原因及其表现3,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4,侯景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5,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6,均田制的特点(与占田制比较)7,宇文泰父子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第9章复习(隋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基本线索前期(581-604)-统一全国,改革政治经济后期(604-618)建东都,开运河~~~重要名词三省六部《开皇律》大索貌阅输籍定样重要问题1,隋统一全国的原因和历史意义2,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3,大运河的开通及其历史作用4,隋炀帝评价5,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第9章复习基本线索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划分为前后期:唐前期(618-755)-建立,发展,繁荣唐后期(755-907)-衰弱,灭亡重要名词租庸调法曲辕犁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马嵬驿之变永贞革新甘露之变牛李党争藩镇重点问题1,唐代政权机构,法律制度以及府兵制,科举制等与隋代相比有何变化?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3,如何评价武则天4,唐太宗与开元盛世5,唐代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主要内容6,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其对唐代社会的影响7,两税法产生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8,唐后期统治的特点9,“扬一益二”反映了什么问题?10,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第10章复习(五代宋辽夏金)基本线索五代十国-“兵强马壮为天子”北宋------“积贫积弱”南宋-------偏安江南重要名词陈桥兵变更戍法庆历新政头下军州南面官北面官澶渊之盟交子海上之盟猛安谋克靖安之难绍兴和议隆兴和议嘉定和议会子重点问题1,五代十国的特点2,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和影响4,契丹政治制度的特点5,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6,两宋生产关系的变化7,女真国家的社会性质和政治制度的特点8,岳飞的抗金活动及其评价9,两宋农民起义的特点10,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第12章(复习)元朝重要名词怯薛襄樊之战行省制澎湖巡检司站赤驱口税粮与科差斡脱钱,1怯薛:蒙古和元朝的禁卫军。

突厥-蒙古语“番直宿卫”之意,汉译多作宿卫。

轮流值宿守卫之意。

怯薛成员称怯薛歹﹐复数作怯薛丹。

怯薛起源于草原部落贵族亲兵﹐带有浓厚的父权制色彩﹐后来发展成为封建制的宫廷军事官僚集团﹐元代官僚阶层的核心部分。

2襄樊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

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结束。

3站赤:驿站的译称,蒙语音译,本意为司驿者,即管理驿站的人,兼指站官及站户。

元代在全国交通线上都设臵了“站赤”,以便“通达边情,布宣号令”。

4,科差:元朝赋税名目之一。

包括三项﹕丝料、包银、俸钞。

负担科差的主要是民户﹐还有医户﹑猎户等﹐军﹑站﹑僧﹑道﹑儒等户均免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