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导言1、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中国史学入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李学勤等《中国古史导读》,文汇出版社,1991。

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日)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朱天俊、陈宏夭《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6、孟宪恒《史学文献检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先秦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基本史料】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

2、[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战国]左丘明《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

6、《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

8、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新知识出版社,1956。

9、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

【史学著作】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

3、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至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西安半坡博物馆《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

7、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

9、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1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

12、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中国古代史》学习指南

《中国古代史》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一、中国古代史概况中国古代史讲述我国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历史。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史学界一般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界线划在公元前21世纪。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虽有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战国封建说较为流行,以公元前476年为界。

按照这种划法,原始社会大约从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到1840年。

这种划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把春秋战国划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把清朝后期排除在古代史之外。

但它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仍然是有一定帮助的。

我们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这种流行的分期方法来处理问题的,但对其中的某些环节进行了调整,将春秋战国视为一个整体,并将涉及清代后期的若干问题。

我国的原始社会包括猿人、智人和氏族公社三个时期,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遗存。

从已发现的材料看,“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是我们的远古祖先。

智人开始人工取火,并发明了弓箭,推动了原始社会的发展。

氏族公社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典型,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典型。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所以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分工的发展,原始集体生产逐渐被个体生产所取代。

个体生产发展的结果是财产私有。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出现了贫富的分化,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瓦解。

我国的奴隶社会包括夏、商、周三代。

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发展阶段,西周是鼎盛阶段,春秋战国则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阶段。

在夏商周三代,全部土地和奴隶在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各级奴隶主只享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在形式上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多项占有。

与奴隶主阶级这种所有制相适应,在政治上表现为严格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等级制。

大学_中国古代史试题及答案

大学_中国古代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史试题及答案中国古代史试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成吉思汗2、秦朝的行政机构中,掌管军事的中央官员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3、以下选项符合三国鼎立局面形势示意图的是()4、西汉时期,西域就正式归属了汉朝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下列有关西域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A、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到了匈奴B、西域都护府设立于公元60年C、郑吉是西域都护府的第一任都护D、公元73年,班超就任西域都护5、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

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A、秦朝B、唐朝C、宋朝D、清朝6、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

那么中原开始吃上石榴、核桃等食物应该是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7、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下列不属于“秦政法”的是()A、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C、郡县制D、皇帝制8、下图中是某历史短剧的台词片段,从台词的对白中判断出小华、小明他们正在排练()A、张骞出使西域B、郑和下西洋C、清军出兵雅克萨D、玄奘印度取经9、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场战役是()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10、《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

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焚书坑儒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11、“在朝廷做官的30岁以下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颁布这一诏令的帝王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文帝12、下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个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1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是()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经验丰富③北方战乱,人口南迁④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①③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特点是()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计32分)15、(5分)有位同学在笔记中写道: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思想控制,秦始皇采取了焚烧书籍、独尊儒术、大兴佛教等一系列措施。

专升本大学历史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大学历史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大学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中国古代史
1. 夏、商、周三代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大王朝,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周朝是中国古代最长的封建王朝。

2. 秦朝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度极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尺度和政治制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3. 汉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强盛和辉煌的时代,这个朝代不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还奠定了中国的疆域格局。

4. 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都取得了巨
大的进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5.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经济、军事都相对较强大的王朝,发展了许多领域的技术和先进的文化思想。

二、中国近代史
1.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民遭受的屈辱之一,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影
响都是深远的。

2.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端,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的终结。

3.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史实主义运动的高峰。

4. 中国的成立
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5. 中国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是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的体现,给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末考试《中国古代史(下)》试卷二参考答案及评卷标准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末考试《中国古代史(下)》试卷二参考答案及评卷标准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末考试《中国古代史(下)》试卷二参考答案及评卷标准一、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2、《氏族志》、《姓氏录》3、《资治通鉴》、司马光4、斡脱钱5、更名田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输籍定样隋统治者采取高颎的建议,把人民所输租税,依每家资财情况作出了缴纳标准,从轻定额,写成定簿。

(1分)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共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的上下。

(2分)这样就弄清了户口和人民应纳税额,人民固然不能逃脱,地方官也不能随意舞弊,更为重要的是所定额较世家大族为轻,有利于把他们的属民吸引过来,使国家户口大增。

这既打击了世家大族,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2分)2、猛安谋克这一制度原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阿骨打称帝后加以发展。

(1分)为了争取东北地区各部族的归附,对归附各部族首领,一律给予猛安或谋克的称号,规定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由于实行了兵民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在其管辖下的百姓,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3分)这样不仅能节约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

这一制度为女真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分)3、开中法即商屯,这是明朝时期的一种屯田制度,是商人雇工在边境屯田。

(1分)洪武初年,为解决边地军队粮饷不足,允许商人运粮到边境地区,换取两淮盐引。

商人凭盐引到指定地点盐场领取盐,到指定地点贩卖。

商人为了节省运粮费用,就在粮仓附近雇人开荒种地,以就地输粮换取盐引。

(3分)商屯对明初荒地的开垦和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数量不大,到宣德年间就渐渐废弃了。

(1分)4、黄宗羲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

(1分)其哲学思想,在自然观方面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认为天地之间只有一气,人和物都是由气所产生的。

但由于受王阳明心学影响较深,在认识论方面完全是主观唯心主义。

(2分)其杰出贡献在于他的政治思想方面。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末考试《中国古代史(下)》试题一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末考试《中国古代史(下)》试题一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末考试《中国古代史(下)》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

2、为了抬高皇权的地位,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人刊正姓氏,修()。

3、()年春天,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谎报军情率兵北上,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

4、明朝初年,政府为了解决边军粮饷不足问题允许商人雇工在边境屯田,即商屯又称()。

5、康熙帝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他把三藩、河务、()三件事列为亲政后的头等大事。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2、五代十国
3、绍兴和议
4、理藩院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2、评价北宋前期中央集权的加强
3、简述朱元璋取得政权的原因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2、试论述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缓慢的原因。

中国古代史题库

中国古代史题库

1.1中国古代史绪论(上)1 [单选题] 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是()。

A.理论研究B.辞章研究C.义理研究D.清朝乾嘉学派的考据学正确答案:D2 [单选题] 考据学派要求()本身要符合忠于历史原始的相貌。

A.官方记载B.历史小说C.文献D.历史著作正确答案:C3 [单选题] 西方社会科学强调()。

A.考据B.理论C.辞章D.义理正确答案:B4 [单选题] 经学是()思想流派的代表作品。

A.儒家B.法家C.道家D.程朱理学正确答案:A5 [单选题] 到了()的时候,朱熹的理学成为一种新的儒学的代表。

A.元朝B.唐朝C.清朝D.宋朝正确答案:D6 [单选题] 关于乾嘉考据学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考据学派是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

B.考据学也称之为“朴学”。

C.乾嘉考据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对文献本身进行整理。

D.考据学派不要求文献本身得重视符合原先最初的相貌。

正确答案:D7 [单选题] 人及动物之间的区别表现在:()A.人能说话。

B.人能直立行走。

C.人有自我的精神和理性的追求。

D.人能书写。

正确答案:C8 [单选题] 中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史书由官方进行编修:()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正确答案:A9 [单选题] 中国古人在研究历史是不重视下列哪一项:()A.义理B.理论C.辞章D.考据正确答案:B10 [单选题] 历史的主体是()。

A.自然B.时间C.人D.事件正确答案:C11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历史科学是需要验证的,要么证实,要么证伪。

B.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认识人类历史的最有效工具和手段。

C.现代社会科学建立的前提是现代社会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它是一种反思和批判。

D.马克思主义史学观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史学观,根据客观的现象来总结现象背后的发展规律和基本法则,同时它又是辩证的、发展的、变化的。

正确答案:C12 [判断题] 动物和人不同,是没有思想的。

中国古代史基本史料与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基本史料与参考书目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下载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
《二十等爵制》,西嶋定生,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下载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 下载
6、史评类:《史通》、《文史通义》、《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
7、学术史类:《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清儒学案》、《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8、实录类:《明实录》、《清实录》;
9、 历史地理类:《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水经注》;
10、 方志类:《山海经》、《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方舆胜览》、《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下载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下载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下载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下载
《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 下载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下载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下载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 下载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阎步克,三联书店2009年
《汉代思想史》,金春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下载
《汉代政治与春秋学》,陈苏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户调式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

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

户纳绢3匹、棉3斤。

这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

府兵制(西魏、北周时期)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

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知兵。

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称为折冲府,折冲一词取于古语“折冲于樽俎之间”,有不战而胜之意。

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

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

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

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

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王与马共天下”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持建立的。

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

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

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

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

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

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

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关陇集团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当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

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

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

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输籍定样开皇五年,隋文帝实行该法,又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五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三党五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赢缴纳税额写成定簿。

这样百姓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

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的剥削为轻,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民。

隋朝通过推行“输籍法”使大量的不承担国家赋役的隐藏户口,从豪强之家分离出来,成为国家编户,输税供役,为国家起到了扩充税源,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

均田制(北魏)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侯景之乱梁武帝太清元年,东魏大将侯景因与掌权的高澄发生矛盾表示愿献所据河南十三州之地降梁。

梁朝因其反复无常,桀骜难制,多不赞成,但梁武帝欲借此实现统一梦想,遂接受侯景投降,封以河南王,大将军等重职,并派兵接应。

不料接应兵在彭城被东魏军大败。

这时东魏趁机挑拨侯景与梁的关系,表示愿用萧渊明交换侯景,与梁重新修好。

昏庸的梁武帝居然答应了,结果侯景走投无路,于548年八月反于寿阳,很快攻下建康的石头城和东府城。

次年三月,侯景攻下了久围中的建康台城,萧衍被软禁,不久饿死。

萧衍死后,侯景先拥立萧纲为帝,后来又废萧纲立萧栋,不久又废萧栋而自立改国号为汉,大杀萧衍子孙,萧梁统治自此已实际解体。

552年,王僧辨,陈霸先攻下建康,侯景企图逃跑,被部下砍死于船中,侯景之乱结束。

从此,南朝力量更加衰落了,南弱北强的局面正式形成。

河阴之变阶级斗争的发展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在北方边镇起义爆发后的第三年,孝明帝母胡太后杀了在中央掌权的元叉,重新控制了中央政权。

永安元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三岁的元钊为傀儡皇帝。

三月秀容川契胡酋长尔朱荣以此为借口,进军洛阳。

四月,尔朱荣立元子攸为帝,入洛阳,沉胡太后和元钊于黄河,在河阴之陶渚,围杀北魏王公大臣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变”。

汉化的鲜卑代北士族在这次事变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高平陵事变239年明帝死,齐王曹芳继位,宗室曹爽和司马懿辅政。

曹爽以皇帝名义升司马懿为太傅,实夺其权。

司马懿怒就即退休养病。

正始十年正月,魏少帝曹芳与曹爽出城祭明帝高平陵。

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及党羽蒋济等发动政变,起兵控制京城,挟持郭太后,罢免曹爽,史称“高平陵事件”。

从此权归司马氏。

六镇起义魏初,为了防止柔然的进攻,在北部边境建立了许多军镇,重要的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扶冥镇,柔玄镇,怀荒镇等六镇。

最初,这些军镇,因为是拱卫首都平城的军事要地,所以受到特别的重视。

但随着柔然的衰落和北魏的迁都,军镇地位于逐渐衰落,镇兵和下层军官地位下降,早有不满情绪。

522年,柔然兴兵犯魏,进攻六镇。

524年,六镇尽为起义军所占领,北魏派兵镇压,先败五原,继而大败于白道几乎全军覆没,北魏政府束手无策,竟然求助于宿敌柔然。

525年六月,起义军在北魏军和柔然军的夹击下失败。

占山格晋以来,国家对土地私有化趋势的总方针是,在维护土地国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土地私有化有限度地发展。

随着土地私有化从平原田亩向山林湖泊发展,自东晋开始,国家对私占山泽的现象加以限制。

国家将部分山林川泽让给官吏和平民,允许土地私有制发展。

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山林川泽的私人占有,标志着山林川泽这一最后的国家“公有地”通过屯封别墅的形式和大土地所有制联系起来。

检籍即清检士籍,对士族豪强广占私客,平民百姓规避赋役的现象,两晋和南朝政府都采取核实户籍的办法。

南朝户籍整顿的重点是清理庶族冒任士族。

但在操作过程中,无法真正核实户籍。

南齐时的检籍甚至导致唐寓起兵。

检籍最后归于失败。

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租役。

一旦查出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同时,还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

又命令堂兄弟一下亲属析户分居,各立户头,以防包容隐庇。

侨州郡县东晋、南朝时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在其管辖地区内多用北方地名设立州郡县。

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大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

统治集团因而设置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封建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矛盾,以巩固政权。

东晋初,侨州、郡、县均沿用北方原地名,一度造成政区用名十分混乱。

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以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侨郡相区别。

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

土断实行后,侨州、郡、县数目日减,隋统一后,完全废除北府兵东晋南朝着名军府及其所辖府兵。

北府设立很早,西晋末东晋初王舒任徐州刺史,加北中郎将,自此有北府之称。

其后东晋南徐州刺史例带北中郎将,驻屯京口,故称京口为北府,也称南徐州刺史为北府。

西晋末年北方流民徙居京口 (今江苏镇江) 者日多,民风强悍,果敢善战。

太元初谢玄招募南徐、南兖二州北方侨民,严格选择训练,严明军纪,号北府兵。

该军为当时精锐部队,士兵皆骁猛勇敢,屡战皆捷。

太元八年 (383) 前秦进攻东晋,东晋以北府兵为主力,于淝水大败前秦军。

后以北府兵镇压孙恩起义。

刘裕以北府兵起家,取代东晋。

三长制486年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长一里长,五里长一党长。

三长要求挑选乡里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当。

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

通过实行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使政府政令能较好地贯彻到基层,北魏的基层统治机构更趋完善。

中书门下体制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改政事堂印为“中书门下之印”,是中书门下体制建立的标志。

中书门下体制建立以后,三省机构依然存在,且三省出入命令的分工在形式上更趋严密和完善。

但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

在这种体制下,中书门下直接指挥诸使、诸郡、诸军执行政令,宰相对于行政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强,甚至直接下行过去由尚书六部处理的事务。

宰相与君主的联系更多的作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而不再是“坐而论道”的咨询者。

这是中国中古时期君相关系和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重大转变。

1.简述西晋建立后分封诸王的措施。

泰始元年(265)十二月,晋武帝司马炎刚即帝位,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千五百人。

其叔父司马干、司马伦、司马亮分别封为平原王、琅邪王、扶风王,弟司马攸封为齐王,均大国,司马炎叔祖安平郡王司马孚则超越制度,食邑户数多达4万户。

司马炎的弟弟、堂兄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同时封王者达27人。

始元年分封以后,因宗室诸王均留居京城洛阳,未到封国,王国军队仍未建立。

咸宁三年(277),司马炎因齐王司马攸声望很高,担心身后将出现皇位继承人之争,想让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再次制定分封食邑制度。

司马宗室诸王封国仍分大国、次国、下国三等,而下国亦制满万户,三等王国皆置中尉统领王国军队,大国诸王除嫡长子世代继承王爵外,其他儿子均各以土推恩受封为公;功臣封公者,封国制度如小国王,亦以中尉领兵,郡侯封国内也可以置1100人的军队。

于是诸王多回到自己的封国中,其因职未归封国者,大国置守土100人,次国80人,下国60人。

2.简述西晋时期都督制的定型早在司马氏代魏以前,司马氏子弟即以都督或监军的身份出镇许昌、邺城、长安等战略要地,为司马炎顺利称帝建晋提供了条件。

西晋建立后,曾试图在宗室诸王封国内建立军队但初无成效,因此都督制得到广泛推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