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北宋时期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北宋时期
——邓 小南
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稍夺其权:置文臣知州、通判,罢支郡
制其钱谷: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
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 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
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
采取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 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4、扩大养兵文臣任武将和“阵图制”
实行文臣任武将和“阵图制”。
认为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因为灾年, 人民会造反,但军队不会叛乱,丰年, 军队易生事,而人民不会造反,因此遇 到灾年,就大量招兵,使军队人数众多, 有禁军、厢兵、乡兵、和番兵等众多军 种,庞大的军队,使军费开支巨大,人 数虽多,却没有战斗力,造成了冗兵的 现象。
国号“宋”,定都开 封,年号建隆。
北宋的建立
979年灭 960年建立
965年灭
963年灭
975年灭
963年灭
978年 献土
971年灭
978年 献土
局九 统 面七 一 终九 策 告年 略 结灭 : 束北 先 。汉 易
,后 五难 代, 十先 国南 的后 分北 裂
第一节 北宋的建立
“斧声烛影”中 的兄终弟及
二、集中政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 贰,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 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 相的财政大权。这样造成了“中书 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 不相知”局面。宋真宗时设立谏院, 脱离宰相而独立,地位与宰相同, 可以任意弹劾执政大臣 。
徽宗
1100-1125
真宗
997-1022
仁宗
1022-1063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经典课件第十一章——元朝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经典课件第十一章——元朝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
一、大蒙古国
撒麻耳干
1219年 1220年 1221年 1222年 1223年 1225年
成吉思汗统军15万出征 进入花剌子模国境 蒙古军攻占花剌子模都城撒马耳干 摩诃末逃入里海病死 成吉思汗在印度河畔击溃花剌子模嗣王札兰丁的军队 追击摩诃末的蒙古军哲别、速不台部进入高加索地区 哲别等劫掠南斡罗思、黑海北岸、克里米亚半岛后东归 成吉思汗回到蒙古
第十一讲 元
一、大蒙古国
二、元王朝
一、大蒙古国
吉利吉思
一、大蒙古国
余大钧先生 译注 《元朝秘史》(《蒙古秘史》)是
关于蒙古早期历史最重要的史料
一、大蒙古国 成吉思 合罕 讷 忽札兀儿:迭额列 腾格里 额扯 札牙阿秃 脱列克先 孛儿帖 赤那 阿主兀。格儿该 亦讷 豁埃 马阑勒 阿只埃。腾汲思 客秃勒周 亦列罢。斡难 沐涟 讷 帖里兀捏 不峏罕哈敦 纳 嫩秃剌周,脱列克先 巴塔赤罕 阿主兀。 成吉思 皇帝 的 根源: 上 天 处 命有的 生了的 苍色狼 有。 妻 他的 惨白色 鹿 有来。 腾汲思(水) 渡着 来了。 斡难 河的 源行 不峏罕哈敦(山) 行 营盘做着, 生子的 巴塔赤罕 有来。
拔都
②太宗窝阔台 1229~1241在位
拖雷 1227~1229监国
钦察汗国
太宗后乃马真氏 1241~1246摄政
③定宗贵由 1246~1248在位 合失
④宪宗蒙哥 ⑤世祖忽必烈 1251~1259 在位 1260~1294 在位
旭烈兀
伊利汗国
阿里不哥 1260~1264 称汗
定宗后斡兀立氏 1248~1251摄政
一、大蒙古国
莫斯科
1238~39年
1241年4月 里格尼茨 1240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简介

北京大学历史系简介

北京大学历史系简介北京大学历史系简介北京大学历史系现有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及考古学8个二级学科。

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共有1个系直属科研实体,2个藏书共达20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馆,1个史学文献数字化实验室。

学科简介传统优良,历史辉煌:历经105年的风雨坎坷,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长盛不衰。

1903年开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民国初年增设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史学理论与方法、专门史等课程体系。

新文化运动中在陈独秀主持下,北大史学学科体系改革,与国际接轨,得风气之先。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史学门改称史学系。

李大钊、朱希祖、马叙伦、马衡、叶瀚、陈汉章、陈翰笙、陈衡哲、冯承钧、何炳松、傅斯年、陈寅恪、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垣、陈受颐、顾颉刚、范文澜、冯家升、张星烺、刘崇鋐、毛子水、姚从吾、郑天挺等史学大师先后在此执教。

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燕京等名校的史学精英汇入北大,翦伯赞、向达、张政烺、邓广铭、齐思和、杨人楩、周一良、侯仁之、王铁崖、邵循正、苏秉琦等名师云集,再创辉煌。

学科齐全,实力强劲:北大1998年获得首批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系还设有欧洲研究中心、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所、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现代史料研究中心、中外关系史研究所、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明清史研究中心、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中外历史文化交流中心、人才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全系目前承担国家、教育部、省市、自治区和学校各类项目4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类项目20项,学校和其他项目17项。

师资一流,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经典课件第一章——商、西周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经典课件第一章——商、西周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
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 孟子 《逸周书· 世俘》载武王战果 (据顾颉刚校定本): 馘 177 779人
厥角稽首……
《孟子· 尽心下》 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 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浦 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矢而 射,傍戟而战。武王左操黄钺, 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 遂土崩而下… 《淮南子· 泰族》
二、商(前17~11世纪)
二、商(前17~11世纪)
二、商(前17~11世纪)
三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三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辆, 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 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 尽信《书》不如无《书》。吾 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三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三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三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三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骊山烽火台遗址
陕西临潼县南
《仪礼》:大约成书于春秋时期的礼仪职业手册。早期《五经》中 的《礼》经专指此书。
《周礼》:原名《周官》,一部理想化的官制著作,分天、地、春、 夏、秋、冬六部分。或以为“周公致太平之书”,或以为“六国阴 谋之书”,或以为西汉刘歆为佐王莽篡位伪造之书。
《礼记》:战国至秦汉儒家所作礼制资料汇编,共49篇。或记制度, 或述思想,内容较杂。后代《五经》中的《礼面的区分。

《说文解字》: “国,邦也。” “野,郊外也。”
西周的点有丰镐、成周及各诸侯 国所在的大邑等。点与点之间存 在着广大的面。 点就是国,面就是野。
点与面之间的对立,点对面的控
《诗经· 大雅· 民劳》:
“惠此中国,绥彼四方。”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经典课件第七章——隋朝唐朝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经典课件第七章——隋朝唐朝
翻阅一下《贞观政要》这部书,就可以突出地感觉到,贞观一朝二十余 年中,君臣之间几乎每天都在研究、探讨“治道”,甚至可以说他们举 办了一个常设的政治理论研究班…… 胡如雷《李世民传》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 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 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 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 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 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 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 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杨素等追及上,扣马苦谏。上太
息曰:“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 由!”高颎曰:“陛下岂以一妇 人而轻天下?”上意少解,驻马 良久,中夜方始还宫…… 后见诸王及朝士有妾孕者,必
劝上斥之。
《隋书· 后妃传》
高祖之子五人,莫有终其天命…… 自古废嫡立庶,覆族倾宗者多矣, 考其乱亡之祸,未若有隋之酷!
—— 《隋书· 文四子传》传论
675年52岁 皇太子(长子)李弘暴卒
680年57岁 废黜皇太子(次子)李贤 683年60岁 高宗卒,中宗(三子)李显即 位,则天临朝称制 684年61岁 废李显,立睿宗(四子)李旦 688年65岁 加尊号“圣母神皇” 690年67岁 称帝,改国号为周 素多智计,兼涉文史…… ——《旧唐书》 人非温顺,地实寒微…… —— 骆宾王
—— 唐太宗自评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阎立本绘 《步辇图》
贞观时期的边疆形势:
北方,灭东突厥、薛延陀 西方,灭吐谷浑,与吐蕃和亲 西北,灭高昌,开拓西域,设安西四镇 东北,远征高丽不克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658年灭西突厥 668年平高丽 663年平百济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赵冬梅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下)》学分:4任课教师:赵冬梅副教授上课时间:周二34节,周四56节上课地点:理教313课程说明:本课是主要针对中文系留学生的本科生必修课,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大问题,积累有关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理解中国、研究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PPT授课;预习、复习;阅读、思考集体讨论:渐进与突变:8至18世纪的中国考核方式:开卷作业:共占总成绩的40%;1、阅读缩写:15分(一部专著或三篇论文。

期末交)2、代拟试卷:10分(期末交)3、集体讨论:15分(分组、全体积极参与)期末考试: 闭卷, 占总成绩60%。

参考资料目录:教材:《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参考书-通史部分:《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Jonathan D. Spence, New York & Lon don: W.W. Norton & Company, 1999.参考书-断代部分隋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宋辽金:《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明清:《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参考书-专题部分:《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北京大学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及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及参考书目

本系图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教学 >> 正文《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数:164 | 更新时间:2006-9-18 | 文章录入:webwalker | 【字体:小 大】中国通史(古代部分)课程大纲及参考书目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作为全校通选课,授课对象是非历史系本科生。

本课以中国古代政治史演变的大势为主要线索,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

同时关注中华民族形成、中国版图形成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进程,并努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在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上的特色。

在讲授过程中,将历史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吸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增强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占40﹪,要求在课下阅读中国古代史学术书籍,并完成书评一篇。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

2006年教材: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课程号:02132750课程名称:中国通史(古代部分)学分:2.0教师:叶炜时间:周三 11-12(19:10-21:00) 9月13日第一讲、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多元的古代社会9月20日第二讲、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9月27日第三讲、秦始皇及其遗产10月11日第四讲、西汉从无为走向全盛10月18日第五讲、从统一到分裂10月25日第六讲、门阀社会及其解体11月1日第七讲、回归大一统:承上启下的隋唐时代11月8日第八讲、唐文化圈的形成11月15日第九讲、“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11月22日第十讲、骑马民族国家:辽、金、元11月29日第十一讲、明代的政治与制度12月6日第十二讲、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之形成12月13日第十三讲、专制文明之巅12月20日复习12月27日考试参考书目: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免费下载】北大历史系参考书目

【免费下载】北大历史系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参考书目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教材】1《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4《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通史参考书】5《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6《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7《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8《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9《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10《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11《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2《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13《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14《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5《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阅读杂志】《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文献索引】16《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18《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9《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0《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21《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22《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23《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24《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5《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6《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27《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28《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9《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30《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31《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32《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33《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34《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35《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36《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37《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38《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39《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秦汉篇参考书】40《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41《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42《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43《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44《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45《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46《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47《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48《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49《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50《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51《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52《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53《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54《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55《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56《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57《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58《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59《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60《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61《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62《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63《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64《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65《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66《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67《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68《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69《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70《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71《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72《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隋唐篇参考书】《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
约 100
1000余
1500余
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
层级与名称的改变 1.隋文帝取消郡 2.隋炀帝改州为郡
西晋 北周与陈
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
19 263
300余
172 617
1232 1562
约 1500
190
1255
隋代改地方行政三级制 为二级制,唐代又出现 向三级制回归的倾向。

唐太宗时 10
州(郡) 县
3 、
以 才 授 官
二、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一)政治制度的整理与更革
《隋书·刑法志》: 蠲除前代鞭刑及梟首轘裂之法,其流徒之 罪皆減從輕。 刑法简要,疏而不失。
死刑 流刑 徒刑 杖刑 笞刑 绞、斩 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 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 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族文化因素的凑集,而是在前代北族入主强劲 的中央集权趋势拉动下,社会的统治人群发生
巨大变化,从而整合各种因素形成新的文化并 赋予其绚丽多彩的新特点。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
二、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一)政治制度的整理与更革 (二)“大索貌阅”与“输籍之 法”
从隋代到初唐,不是制度剧变或者大
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
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
三、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南北统一的深层因素 制度因素 观念因素 文化因素 (二)鼎盛局面的出现
三、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1、南北统一的深层因素
589
於是陳國皆平。得州三十、郡一百、縣四百。 ——《资治通鉴· 隋纪一》
三、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1、南北统一的深层因素
“隋富唐强”
统一/改革
第一讲 隋朝: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杨隋代周及其历史文化评价
二、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三、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四、大运河的开通及其历史意义 五、隋末农民起义与隋的灭亡(略)
一、杨隋代周及其历史文化评价
(一)杨隋代周 (二)历史文化评价
一、杨隋代周及其历史文化评价
1、杨隋代周பைடு நூலகம்
--Wang Gungwu, The Structure of Power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person/dengxiaonan/tongshi_2/tongshippt2.htm(课件) 本课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主干基础课,也是其它各门必修 和选修课的先修课程。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讲授,帮助同 学把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变迁线索和重大问题,以及古代政 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必要历史知识;学习 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 新学术动态;培养专业意识,为进一步学习各个断代史和专 门史课程,写作史学论文,打下基础。
577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统一北方 580年 北周宣帝(天元帝)宇文赟去世 静帝宇文衍(阐)在位; 外戚随国公杨坚辅政, 掌握了北周军政大权。 581年 周静帝被迫禅位; 杨坚称帝,国号为“隋”。
赵翼《廿二史札记》: 王夫之《读通鉴论 ·隋文帝》:
固可一天下。 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 《贞观政要》唐太宗对萧瑀: 法不亡也,若置仓、递运之类也。
4 成 为《、 唐开律 律皇令 及律制 后》度 代十 法二 典卷 的五 基百 础条 。,
二、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
(二)“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
“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
《隋书· 食货志》
是時山東尚承齊俗,機巧 姦偽,避役惰遊者十六七。四
高熲又以人間課輸雖有 定分,年常徵納,除注恒多。
方疲人或詐老詐小,規免租賦。
中国古代史(下)
隋唐五代·宋辽夏金 元明清
朝代 / 王朝框架
Chronology
Periodizing Chinese history by dynasties makes more
sense than the Western periodizing by centuries. China’s dynasties, after all, were political ventures—a lot more concrete and intelligible than European centuries.
整体史观作为方法论,20世纪30年 代由法国年鉴学派倡导。整体史观把社 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探求部分 与整体的相互关系。 年鉴学派认为历史学重视的不应只 是显赫人物,而应该是组成社会的群体; 不是突出的、一时性的事件,而是潜移 默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心态。
规模全盘创新的时期。这是一个改革与整 合的时期,是使行政秩序合理化、简化和 效益化的时期。
南北朝的“历史出口”
二、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一)政治制度的整理与更革
皇帝
议政、决策
1 、
内史省
(中书省) 出令
政事堂
门下省
审核颁布
中 央 制 度 确 立 三 省 六 部 制
尚书省
执行
政务 吏部 事务
礼部
兵部
都官 (刑)
度支 工部 (民)
九寺五监
二、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隋书》卷四六《杨尚希传》:
(一)政治制度的整理与更革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 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 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所谓民少 官多,十羊九牧 。 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 帛,选举则易得贤才。 (隋文)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
课 程 说 明
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课堂讲授:PPT授课;预习、复习;阅读、思考 集体讨论:渐进与突变:8至18世纪的中国 开卷作业:共占总成绩的40%; 1、阅读缩写:15分(一部专著或三篇论文。二三千字,6.5交) 2、课堂练习:10分(3月6日) 3、集体讨论:15分 (分组、全体:积极参与,三次) 期末考试: 闭卷, 占总成绩60%(6月19日)。 讨论辅导:周五下午2:00—4:00,朗润园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隋的建立,标志着东晋十六国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内部组合
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起 主导作用的力量,已由鲜卑贵 族变为汉人贵族。尽管这些汉 人贵族往往具有双重血统,但 他们却自我标举为中原汉文化 的代表。
以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 族大融合告一段落。 隋唐大一统格局,在此基 础上发展起来。
一、杨隋代周及其历史文化评价
300余 1500余
监察区~行政区
二、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一)政治制度的整理与更革
隋 书 刘 炫 传
牛弘……尝从容问炫曰:“案《周礼》士多而府史少,今 令史百倍于前,判官减则不济,其故何也?”炫对曰:“古人 委任责成,岁终考其殿最,案不重校,文不悉繁,府史之任, 掌要目而已。今之文簿恒虑复治,锻炼若其不密,万里追证百 年旧案,故谚云‘老吏抱案死’。古今不同,若此之相悬也。 事繁政弊,职此之由。” 弘又问:“魏、齐之时,令史从容而已,今则不遑宁舍, 其事何由?”炫对曰:“齐氏立州不过数十,三府行台递相统 领,文书行下不过十条。今州三百,其繁一也。往者诸州唯置 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 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 迹皆属考功,其繁二也。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官事 不省而望从容,其可得乎?”弘甚善其言而不能用。
髙祖令州縣大索貌閲,戸口不 實者正長逺配。而又開相糾之
長吏肆情,文帳出没,復無
定簿,難以推校。乃為輸籍 定様,請遍下諸州,毎年正
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
户頭,以防容隱。 [“貌加”、“貌减”]
月五日縣令廵人各隨便近,
五黨三黨共為一團,依様定 户上下。 帝從之。自是姦無所容矣。
隋初660余万户~大业初890万户
《隋书》卷二八《百官志》: 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 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
地改 方州 佐郡 官县 由三 中级 央制 任为 命州 。县 二 级 制 ,
2 、
地 方 制 度 : 层 级 、 官 吏
二、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一)政治制度的整理与更革
时代

郡(国) 县

汉 13/14
--J. K. Fairbank, China: A New History
It is now widely recognized that many significant issues in Chinese History have been obscured by the traditional dynastic approach.
2、历史文化评价
「 好 内 远 礼 曰 炀 」
一、杨隋代周及其历史文化评价
2、历史文化评价
从隋统一到唐前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统一、整合、
开明、开放。不仅是东汉末以来几四百年的政治分裂局面 得以结束,而且统一格局在地域上更加扩大,多元一体的 社会联系进一步加强。
隋唐社会文化的发展并非只是不同地域或民
教 学 方 式
http:// /person/dengxiaonan/01_deng/pdf_down_index.htm(电子书)
史 观 史 料 ·
“史无定法”
我把一切理论都看成是方法。 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 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 的可能,作出选择。
一、杨隋代周及其历史文化评价
2、历史文化评价
“改革”与“统一”
杨隋代周是政权由关陇集团一 杨隋代周,实际上建立了以关
个家族转到另一家族手中,但 其意义决不止于宫廷政变,不 是简单的家族兴衰。
陇汉人贵族为本位的新政权; 以继承汉人传统政治文化为号 召,打破以武将为主体的北周 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