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 的 概念

合集下载

茶艺 的 概念

茶艺 的 概念

茶艺的概念通俗的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

茶艺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唐代,“艺”字就与“茶”字发生联姻;宋代之际,“艺”字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

“茶艺”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在大陆出现,但与现在的茶艺含义有别。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使用茶艺一词后,全国各地广泛使用,并赋予新的内涵。

中国茶艺定型和完备的阶段,是在唐代。

距今1200多年以前,陆羽的《茶经》总结了前人饮茶的经验,对茶艺做了系统的阐述。

随后的宋代,饮茶风气更盛,茶艺也更为精深。

明代茶艺最重要的贡献,是瀹饮法的定型与发展。

自清代以来,流传至今的风格最独特、影响最大的茶艺,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和福建漳泉等地区的功夫茶。

茶艺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和标准,茶艺可以具体分为以下类型:(1)以茶事功能来分可分为生活型茶艺、经营性茶艺、表演性茶艺。

(2)以茶叶种类来分一般是按照基本茶类,即六大茶类再来细分,如红茶茶艺、绿茶茶艺、乌龙茶茶艺,黑茶茶艺,黄茶茶艺,白茶茶艺。

(3)以饮茶器具来分主要有壶泡法(包括紫砂壶小壶冲泡、瓷器大壶冲泡),还有盖碗杯茶艺和玻璃杯茶艺。

(4)以冲泡方式来分包括烹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冷饮法等。

1(5)以社会阶层来分包括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间茶艺。

(6)以饮茶人群来分主要是一些特殊人员群体的茶艺,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小儿茶艺、伤残人茶艺等。

(7)以民族来分如汉族茶艺、少数民族茶艺。

(8)以民俗来分如客家擂茶、惠安女茶俗、新娘茶等。

(9)以地域来分如北京的盖碗茶、西湖龙井茶、婺源文士茶、修水礼宾茶。

(10)以时期来分一是古代茶艺、二是当代茶艺。

无论何种茶艺,都体现出中国茶艺的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

学习目标茶艺师标志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将很快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目前,很多家庭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居家茶艺的推崇理念,有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有助于增强家庭人员的和谐气氛;有助于增加人们的家庭生活情趣和交流沟通能力。

茶艺的概念

茶艺的概念
职业技能鉴定
鉴定方式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用实际操作、现场问答等方式,由2~3名考评员组成考评小组,考评员按照技能考核规定各自分别打分取平均分为考核得分。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技师和高级技师鉴定还需进行综合评审。
2.茶水比例: 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 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 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 “精茶细吃” 。 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 ,可大致掌握在 1 克茶冲泡 50~60 毫升水。如果是 200 毫升的杯(壶) ,那么,放上 3 克左右的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 的茶汤。若饮用云南普洱茶,则需放茶叶 5~8 克 。 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注重品味和闻香,故要汤少味浓,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比例来 确定,投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 1/3 至 1/2。广东潮、汕地区,投茶量达到茶壶容积的 1/2 至 2/3 。 茶、水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性别有关,大致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 男性比女性饮茶要浓。如果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一般可以适量加大茶量; 如果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力劳动者,可以适量少放一些茶叶。 一般来说,茶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对脾胃虚寒者更甚,茶叶中含有鞣酸, 太浓太多,可收缩消化黏膜,妨碍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黄,同时,太浓的茶汤和太淡 的茶汤不易体会出茶香嫩的味道。古人谓饮茶“宁淡勿浓”是有一定道理的。
茶艺,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人都能 泡茶、喝茶,但要真正泡好茶,喝好茶却并非易事。泡好一壶和享受一杯茶也要涉及到广泛 的内容,如识茶、选茶、泡茶、品茶、茶叶经营、茶文化、茶艺美学等。因此泡茶、喝茶是 一项技艺、一门艺术。泡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泡茶时涉及茶、 水、茶具、时间、环境等因素,把握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泡好茶的关键。 第一节 泡茶要素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 味的物质基础,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其中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 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 水,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调整水的温 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综合起来, 度,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综合起来, 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 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第四 是冲泡次数。 是冲泡次数。

茶艺

茶艺

大 红 袍
大红袍由来
勘婆婆的神茶: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灾年间,有一天遇见一位病 危的白发老人……急忙扶着老人进屋,把自己当饭吃的野菜汤送到老人手里……救活了老人,老 人感恩,遂送了一龙头拐杖给老婆婆,又从口袋摸出二粒种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个坑,种下 种子盖好土,落些水……而后老人飘然腾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话,把种子种好,不久果 真长出了茶树,人们惊叹为神仙所赐的神茶 后来却被当官的知道,可因没能采到、喝到神仙茶恼 羞成怒,把茶树连根铲除……老婆婆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拐杖刚出门,就看见 几个男人正扛着· 树根走过来,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树根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 着那树根在空中打了三个圈,冉冉飞去,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长出了茶树…… 以后茶树发了,长成三株。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红袍的来历。 御封贡茶: 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间寻找仙草秘方,途中遇一老汉跌倒树下险遭 猛虎之类,巧遇太子勇猛相救……二人彼此叙述原由,老汉为报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 龙窠采下茶树叶子用布包好飞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马直奔京城,将采来的茶叶煮汤给母后喝 下,病情日见好转,连喝几天,母后病痊愈,皇帝大喜,连下二道圣旨:一是赐大红袍一件,每 年寒冬为茶树御寒,二是封老人为护树将军,世代袭职,每年采制进贡,自此武夷山就把这三株 茶树称为大红袍。 贡茶珍品: 说某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缘,便叫入 把他抬回寺中,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就将九龙窠采制的茶叶用沸水冲泡给秀才喝,连喝几 碗,就觉得腹胀减退,如此几天基本康复,秀才便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 中,定重返故地谢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状元,并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见方丈道: “本官特地来报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深 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老方丈帮助状元了却心愿,带 领大小和尚采茶制茶,并用锡罐装好茶叶由状元带回京师,此后状元派人把天心寺庙整修一新。 谁知状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医无效,状元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 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入看营,年年采制, 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这三株大红袍就成为贡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 断过。”

关于茶艺是什么意思

关于茶艺是什么意思

关于茶艺是什么意思一、茶艺涵义陈香白说茶道有‘七义一心’,茶艺是其七义理之一。

茶艺是茶道这一普遍概念下属的子概念,它是指在茶事活动中的以茶叶为中心的全部操作形式的总称。

可以把茶艺概括为“茶道的表现方法;可以把茶艺限制为“工夫茶艺”或是“绿茶茶艺”等等。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品茶、先要择,讲究壶和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

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

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

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

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和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二、如何来理解茶艺第一,简单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

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依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第二,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

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第三,茶艺是一种平台艺术。

要展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平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第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

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第五,茶艺是一种文化。

茶艺在融合汉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备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

中国茶道三艺

中国茶道三艺

中国茶道三艺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包含三种艺术形式,即茶艺、茶道文化和茶器艺术。

这三种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展示了中国人对茶的独特热爱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境界的价值观。

茶艺是指中国人品茶时所追求的一种仪式感和艺术表现形式。

茶艺强调泡茶过程中的仪式感和韵味,注重茶器的选择、泡茶的方法和品茶时的礼仪。

在茶艺中,师傅们能够通过丰富多样的泡茶方式,展示出不同的泡茶技法和茶器的使用技巧,使品茶过程更加丰富多彩,增添了品茶的乐趣和雅致。

茶道文化是指中国人对茶的研究、欣赏和传承上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茶道文化强调茶的历史渊源、种类和特点,并通过讲解茶的知识和相关故事,使茶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茶道文化注重茶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强调在品茶时达到心灵的宁静与愉悦,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融合。

茶器艺术是指中国传统茶具制作的一种艺术形式。

茶器艺术注重对茶具的制作工艺和设计美学的追求。

茶具的材质、形状和造型都要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并注重在造型、纹饰和色彩方面的独特设计。

茶器不仅是泡茶的工具,更是艺术品,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和匠心独具的技艺。

中国茶道三艺的共同特点是注重自然、追求和谐。

茶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倡导自然的韵味和自然的美感。

茶道是中国人追求心灵与自然的融合,是对中国传统智慧和美感的表达。

茶的泡制和品饮已经深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

茶艺、茶道文化和茶器艺术共同构成了中国茶道的三艺,通过茶艺表现、茶道文化传承、茶器艺术展示,中国人将茶的养生、文化和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总之,中国茶道三艺展示了中国人对茶的热爱和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茶道的韵味和艺术魅力不仅仅体现在茶的泡制和品饮上,更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对生活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正是因为有了中国茶道三艺的存在,茶文化才得以发展和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 艺 概 述

茶 艺 概 述
二、中国茶艺的发展历史 1、中国茶艺萌芽于晋代 2、中国茶艺形成于唐代 3、中国茶艺成熟于宋代 4、茶艺发展于明清
4 茶文化与文学艺术
三、茶文化与文学艺术 (一)茶书
《茶经》 、《煎茶水记》、《十六汤品》、《补茶经》、 《茶录》、《大观茶论》
(二)茶诗
左思《娇女诗》、一字至七字诗——茶(作者:元稹)、 七碗茶歌(作者:卢仝)、双井茶
(二)外国饮茶的习俗 1.日本茶道 2.韩国的茶礼 3.土耳其 4.印度
16、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 1.分组讨论:说说中国饮茶历史,谈谈你
对中国的饮茶历史有何看法。 2. 谈谈中外饮茶习俗。
茶艺
红茶茶艺、绿茶茶艺、乌龙茶茶艺、黑茶茶艺等。 (三)以饮茶器具分
紫砂壶茶艺、盖碗茶艺和玻璃杯茶艺。 (四)以冲泡方式分
烹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冷饮茶艺等。 (五)以社会阶层分
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间茶艺。 (六)以民族分
汉族茶艺、少数民族茶艺。 (七)以民俗分
客家擂茶、惠安女茶、新娘茶艺等。
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 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三)茶的文字及其演化传播
史料中茶的名字有:荈诧、蔎、瓜芦木、荈、 皋芦、檟、荼、茗等,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 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 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3 中国茶艺的发展历史
10 茶艺工作内容
二、茶艺工作的内容 茶艺通俗的说,就是指泡茶的技艺与品茶的
艺术。 (一)泡茶的技艺 (二)品茶的艺术 (三)悟道的艺术
11 茶馆的分类与特色
三、茶馆的分类及特色 (一)规模大小 (二)建筑风格 1.庭院式茶艺馆 2.厅堂式艺艺馆 3.乡土式茶艺馆 4.

茶艺基础知识 共36页

茶艺基础知识 共36页

备器
• 茶具的选择 • (1)玻璃杯:无花、圆柱、稍矮、广口,利于散热、便于赏茶。 • (2)盖碗:喇叭边、口圆、盖严、平整,不烫手,最能真实反映茶性。白色
为好。 • (3)品茗杯:自用杯、瓷杯、玻璃杯、闻香杯。六个一组。 • (4)茶船:家用夹层、店用引流 • (5)茶道组:竹制好用,尤其是茶夹。
调饮是在饮茶时,加入糖或盐、奶或果汁或香料或 花草,甚至加酒,以满足个人的需求或口味。
(二)艺茶的技能 •茶艺是雅俗共赏的生活艺术,是茶人们从
•“得味”到“得到”的修习途径。
艺茶包括选茶、鉴水、用火、择器、造境等环节。艺茶 是一门生活艺能,是茶艺的基本功,是茶人性情、修养、 茶学知识和艺术情趣的综合反映。
2.文士茶艺:
颜真卿等名士的月下啜茶联句,宋代文人斗茶活动中点茶法等
3.民俗茶艺:
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蒙古族奶茶、土家族擂茶、回族罐罐茶、 纳西族“龙虎斗”、布朗族酸茶、傣族的竹筒香茶等

• 5、醒茶 9、奉


10、品


11、
茶点选配 ——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

茶点是指经过精巧制作,佐以
饮茶的食品。在品茗过程中,茶的品质
是最重要的,茶点只扮演了调剂的角色,
是填补空当和防止空腹饮茶的点心
(一)茶艺是在茶道精神下的茶事实践
•饮茶的两大类型是“清饮”和“调 饮”
清饮是不添加其他物品,闻茶的本香,品茶的原味, 感受茶独特的韵味。
(一)文质并重,尤重意境
• 文质并重是中国茶艺的主要特点
• “文”是指人的文饰:包括服装、道具、环境布置、表演程 序和表现技巧;
• “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是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茶艺的概念什么

茶艺的概念什么

茶艺的概念什么茶艺是一种传统而独特的中华文化,是通过制作、品赏茶叶的过程来展现中华民族智慧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

它强调以茶为媒介,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平静的情感交流。

茶艺同时也是一种细致入微的表达方式,通过制茶、泡茶、品茶等环节,传递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茶艺”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

在古代,茶叶是很珍贵的商品,被用于宴会、政治会议和社交活动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泡茶成为一种文化艺术,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茶艺。

茶艺不仅仅是一种制茶泡茶技巧的表演,更是一种注重仪式感和修养的文化体现。

在茶艺中,不只是泡一杯好茶,更是切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共享。

茶艺通过泡茶的过程,将茶叶中的香气、茶汤的色泽和口感等一系列细节,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参与者能够在品茗时获得饮茶之乐和心灵的静谧。

另外,茶艺也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涉及到茶叶的品种、种植、制作方法、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茶道等方面的知识。

茶艺家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了解不同种类的茶叶的特点和适宜的泡茶方法,从而能够泡出一杯口感独特、香气浓郁的茶。

同时,茶艺还需要懂得区分不同人群对茶的喜好,根据他们的口味和喜好来选择合适的茶叶,进一步展示了茶艺的广泛和深厚。

茶艺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茶文化的流传和发展空前繁荣,在世界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茶艺作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国际交流和文化交融的桥梁,代表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茶艺的核心价值在于传递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美好,倡导人与自然相融合、与人相互关爱的精神内涵。

茶艺所强调的礼仪、和谐和深思熟虑的态度,与现代社会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它呼吁人们放慢节奏,回归自然,关注身心健康,体验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综上所述,茶艺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独特艺术形式,强调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交流。

茶艺注重细节,讲究仪式感和修养,使人能够在品茗时获得心灵的静谧与愉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艺的概念通俗的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

茶艺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唐代,“艺”字就与“茶”字发生联姻;宋代之际,“艺”字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

“茶艺”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在大陆出现,但与现在的茶艺含义有别。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使用茶艺一词后,全国各地广泛使用,并赋予新的内涵。

中国茶艺定型和完备的阶段,是在唐代。

距今1200多年以前,陆羽的《茶经》总结了前人饮茶的经验,对茶艺做了系统的阐述。

随后的宋代,饮茶风气更盛,茶艺也更为精深。

明代茶艺最重要的贡献,是瀹饮法的定型与发展。

自清代以来,流传至今的风格最独特、影响最大的茶艺,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和福建漳泉等地区的功夫茶。

茶艺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和标准,茶艺可以具体分为以下类型:(1)以茶事功能来分可分为生活型茶艺、经营性茶艺、表演性茶艺。

(2)以茶叶种类来分一般是按照基本茶类,即六大茶类再来细分,如红茶茶艺、绿茶茶艺、乌龙茶茶艺,黑茶茶艺,黄茶茶艺,白茶茶艺。

(3)以饮茶器具来分主要有壶泡法(包括紫砂壶小壶冲泡、瓷器大壶冲泡),还有盖碗杯茶艺和玻璃杯茶艺。

(4)以冲泡方式来分包括烹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冷饮法等。

(5)以社会阶层来分包括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间茶艺。

(6)以饮茶人群来分主要是一些特殊人员群体的茶艺,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小儿茶艺、伤残人茶艺等。

(7)以民族来分如汉族茶艺、少数民族茶艺。

(8)以民俗来分如客家擂茶、惠安女茶俗、新娘茶等。

(9)以地域来分如北京的盖碗茶、西湖龙井茶、婺源文士茶、修水礼宾茶。

(10)以时期来分一是古代茶艺、二是当代茶艺。

无论何种茶艺,都体现出中国茶艺的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

学习目标茶艺师标志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将很快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目前,很多家庭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居家茶艺的推崇理念,有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有助于增强家庭人员的和谐气氛;有助于增加人们的家庭生活情趣和交流沟通能力。

职业技能鉴定鉴定方式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

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用实际操作、现场问答等方式,由2~3名考评员组成考评小组,考评员按照技能考核规定各自分别打分取平均分为考核得分。

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

技师和高级技师鉴定还需进行综合评审。

考评人员与考生配备比例理论知识考试考评员与考生配比为1:15,每个标准教室不少于2人;技能操作考核考评员与考生配比为1:3,且不少于3名考评员。

鉴定时间各等级理论知识考试时间不超过120分钟。

初、中、高级技能操作考核时间不超过50分钟,技师、高级技师技能操作考核时间不超过120分钟。

鉴定场所设备理论知识考试在标准教室内进行。

技能操作考核在品茗室进行。

品茗室设备及用具应包括:①品茗台;②泡茶、饮茶主要用具;③辅助用品;④备水器;⑤备茶器;⑥盛运器;⑦泡茶室;⑧茶室用品;⑨泡茶用水;⑩冲泡用茶及相关用品:⑾茶艺师用品。

鉴定场所设备可根据不同等级的考核需要增减。

茶艺,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人都能泡茶、喝茶,但要真正泡好茶,喝好茶却并非易事。

泡好一壶和享受一杯茶也要涉及到广泛的内容,如识茶、选茶、泡茶、品茶、茶叶经营、茶文化、茶艺美学等。

因此泡茶、喝茶是一项技艺、一门艺术。

泡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

泡茶时涉及茶、水、茶具、时间、环境等因素,把握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泡好茶的关键。

第一节泡茶要素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味的物质基础,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其中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

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水,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

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调整水的温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

综合起来,度,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

综合起来,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第四是冲泡次数。

是冲泡次数。

一、茶水比例1.茶的品质: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

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

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甘醇,主要是因为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

夏茶氨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茶味苦涩。

故有“春茶鲜、夏茶苦”的谚语。

2.茶水比例: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

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精茶细吃”。

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可大致掌握在 1 克茶冲泡 50~60 毫升水。

如果是 200 毫升的杯(壶),那么,放上 3 克左右的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的茶汤。

若饮用云南普洱茶,则需放茶叶 5~8 克。

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注重品味和闻香,故要汤少味浓,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比例来确定,投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 1/3 至 1/2。

广东潮、汕地区,投茶量达到茶壶容积的 1/2 至 2/3 。

茶、水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性别有关,大致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男性比女性饮茶要浓。

如果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一般可以适量加大茶量;如果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力劳动者,可以适量少放一些茶叶。

一般来说,茶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对脾胃虚寒者更甚,茶叶中含有鞣酸,太浓太多,可收缩消化黏膜,妨碍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黄,同时,太浓的茶汤和太淡的茶汤不易体会出茶香嫩的味道。

古人谓饮茶“宁淡勿浓”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冲泡水温据测定,用 60℃的开水冲泡茶叶,与等量 100℃的水冲泡茶叶相比,在时间和用茶量相同的情况下,茶汤中的茶汁浸出物含量,前者只有后者的 45%~65%。

这就是说,冲泡茶的水温高,茶汁就容易浸出;冲泡茶的水温低,茶汁浸出速度慢。

“冷水泡茶慢慢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泡茶的茶水一般以落开的沸水为好,这时的水温约 85℃。

滚开的沸水会破坏维生素 C 等成份,而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出,使茶味会变苦涩;水温过低则茶叶浮而不沉,内含的有效成分浸泡不出来,茶汤滋味寡淡,不香、不醇、淡而无味。

泡茶水温的高低,还与茶的老嫩、松紧、大小有关。

大致说来,茶叶原料粗老、紧实、整叶的,要比茶叶原料细嫩、松散、碎叶的,茶汁浸出要慢得多,所以,冲泡水温要高。

水温的高低,还与冲泡的品种花色有关。

具体说来,高级细嫩名茶,特别是高档的名绿茶,开香时水温为 95℃,冲泡时水温为80℃~85℃。

只有这样泡出来的茶汤色清澈不浑,香气纯正而不钝,滋味鲜爽而不熟,叶底明亮而不暗,使人饮之可口,视之动情。

如果水温过高,汤色就会变黄;茶芽因“泡熟”而不能直立,失去欣赏性;维生素遭到大量破坏,降低营养价值;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出,又使茶汤产生苦涩味,这就是茶人常说的把茶“烫熟”了。

反之,如果水温过低,则渗透性较低,往往使茶叶浮在表面,茶中的有效成分难以学浸出,结果,茶味淡薄,同样会降低饮茶的功效。

大宗红、绿茶和花茶,由于茶叶原料老嫩适中,故可用 90℃左右的开水冲泡。

冲泡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等特种茶,由于原料并不细嫩,加之用茶量较大,所以,须用刚沸腾的 100℃开水冲泡。

特别是乌龙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要在冲泡前用滚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用滚开水淋壶加温,目的是增加温度,使茶香充分发挥出来。

至于边疆兄弟民族喝的紧压茶,要先将茶捣碎成小块,再放入壶或锅内煎煮后,才供人们饮用。

判断水的温度可先用温度计和计时器不测量,等掌握之后就可凭经验来断定了。

当然所有的泡茶用水都得煮开,以自然降温的方式来达到控温的效泡时间茶叶冲泡时间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

如用茶杯泡饮普通红、绿茶,每杯放干茶 3 克左右,用沸水约 150~200 毫升,冲泡时宜加杯盖,避免茶香散失,时间以 3~5 分钟为宜。

时间太短,茶汤色浅淡;茶泡久了,增加茶汤涩味,香味还易丧失。

不过,新采制的绿茶可冲水不加杯盖,这样汤色更艳。

另用茶量多的,冲泡时间宜短,反之则宜长。

质量好的茶,冲泡时间宜短,反之宜长些。

茶的滋味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浓的。

据测定,用沸水泡茶,首先浸提出来的是咖啡碱、维生素、氨基酸等,大约到 3 分钟时,含量较高。

这时饮起来,茶汤有鲜爽醇和之感,但缺少饮茶者需要的刺激味。

以后,随着时间的延续,茶多酚浸出物含量逐渐增加。

因此,为了获取一杯鲜爽甘醇的茶汤,对大宗红、绿茶而言,头泡茶以冲泡后 3 分钟左右饮用为好,若想再饮,到杯中剩有三分之一茶汤时,再续开水,以此类推。

对于注重香气的乌龙茶、花茶,泡茶时,为了不使茶香散失,不但需要加盖,而且冲泡时间不宜长,通常 2~3 分钟即可。

由于泡乌龙茶时用茶量较大,因此,第一泡 1 分钟就可将茶汤倾入杯中,自第二泡开始,每次应比前一泡增加 15 秒左右,这样要使茶汤浓度不致相差太大。

白茶冲泡时,要求沸水的温度在 70℃左右,一般在 4~5 分钟后,浮在水面的茶叶才开始徐徐下沉,这时,品茶者应以欣赏为主,观茶形,察沉浮,从不同的茶姿、颜色中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愉悦,一般到 10 分钟,方可品饮茶汤。

否则,不但失去了品茶艺术的享受,而且饮起来淡而无味,这是因为白茶加工未经揉捻,细胞未曾破碎,所以茶汁很难浸出,以至浸泡时间须相对延长,同时只能重泡一次。

另外,冲泡时间还与茶叶老嫩和茶的形态有关。

一般说来,凡原料较细嫩,茶叶松散的,冲泡时间可相对缩短;相反,原料较粗老,茶叶紧实的,冲泡时间可相对延长。

总之,冲泡时间的长短,最终还是以适合饮茶者的口味来确定为好。

四、冲泡次数据测定,茶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浸出率是不一样的,最容易浸出的是氨基酸和维生素 C;其次是咖啡碱、茶多酚、可溶性糖等。

一般茶冲泡第一次时,茶中的可溶性物质能浸出 50~55%;冲泡第二次时,能浸出 30% 左右;冲泡第三次时,能浸出约 10%;冲泡第四次时,只能浸出 2~3%,几乎是白开水了。

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和绿碎茶,由于这类茶的内含成分很容易被沸水浸出,一般都是冲泡一次就将茶渣滤去,不再重泡。

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工夫红茶则可冲泡 2~3 次。

而条形绿茶如眉茶、花茶通常只能冲泡 2~3 次。

白茶和黄茶,一般也只能冲泡 1 次,最多 2 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