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

合集下载

修辞手法的运用教案

修辞手法的运用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修辞手法的运用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2.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修辞手法的概念与分类。

2. 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运用。

3. 修辞手法的实际操作练习。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修辞手法的概念、特点及运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修辞手法的实际操作练习。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句子,引导学生关注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修辞手法教师详细讲解修辞手法的概念、特点及分类,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3. 案例分析教师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魅力。

4.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修辞手法的实际操作练习。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学习修辞手法教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深入讲解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修辞手法的实际操作练习。

三、作业布置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小短文。

2. 找出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看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看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课程活动设计活动一:修辞手法分类游戏1. 教师准备一系列含有不同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修辞手法。

2. 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判断得更准确。

活动二:修辞手法创意写作1. 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运用至少三种不同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

一、教案概述教案名称: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效果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体会修辞手法的魅力,增强语感。

教学重点:1. 常见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2.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分析。

教学难点:1. 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2. 修辞手法的创新运用。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相关修辞手法的理论知识。

2. 典型实例和练习素材。

3. 教学PPT或黑板。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修辞手法的知识。

2. 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练习。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修辞手法。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修辞手法,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讲解修辞手法(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本节课要学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练习素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学生现场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创作成果。

3. 教师给出拓展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和探索。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练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二、讲解修辞手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本节课要学习的修辞手法,如反问、设问、比喻、拟人等。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练习素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学生现场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创作成果。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兴趣和意识。

1.2 教学内容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修辞手法的概念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

第二章:比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比喻的定义和结构。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比喻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比喻的定义和分类。

比喻的结构和要素。

比喻的修辞效果和应用。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比喻的定义和结构。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比喻练习,纠正错误。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比喻的应用和修辞效果。

第三章:拟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拟人的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拟人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拟人的定义和特点。

拟人的修辞效果和应用。

拟人与比喻的区别和联系。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拟人的定义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拟人。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拟人的修辞效果和应用。

第四章:夸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夸张的定义和修辞效果。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夸张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夸张的定义和特点。

夸张的修辞效果和应用。

夸张的注意事项和限制。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夸张的定义和修辞效果。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夸张练习,纠正错误。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夸张的应用和修辞效果。

第五章:反问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反问的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反问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反问的定义和特点。

反问的修辞效果和应用。

反问与疑问的区别和联系。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反问的定义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反问。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反问的修辞效果和应用。

第六章:排比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排比的定义和结构。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排比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排比的定义和特点。

排比的结构和要素。

排比的修辞效果和应用。

初中修辞讲解教案

初中修辞讲解教案

初中修辞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2. 学会识别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常见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2. 修辞手法的实际应用,提高写作效果。

教学难点:1. 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2. 创造性地运用修辞手法,表达个人思想和感受。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例句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语文知识,提问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了解。

2. 简要介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二、修辞手法讲解(15分钟)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突出其特点。

如“他像一只狮子一样勇敢”。

2.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

如“风儿轻轻地吹过,树叶向他挥手”。

3. 排比:用同样的结构和词语重复表达相似的意思。

如“我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断进步”。

4. 对偶:用对称的语言结构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如“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亦是失败之母”。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相关例句,让学生识别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2. 分析例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和作用。

四、练习与创作(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辨别和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2.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个人思想和感受。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2. 鼓励学生在日常写作和表达中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运用修辞手法的优秀文章,提高欣赏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修辞手法运用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了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识别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进行创意写作。

但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练习和学生的创作,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解读考纲: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层级要求——D 、ED、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题型:仿用、扩写、续写、作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E.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题型: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辨析与鉴赏)解题方略: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比喻的种类:(1)明喻:典型的形式:甲像乙。

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比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有“像、似、仿佛、犹如、如同、好比、一样”等。

例如: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③网吧如同雨后的春笋,突然间密密麻麻地出现在校园周围。

(2)暗喻。

典型的形式:甲是乙。

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于就是、成为”等连结,或者不用比喻词。

例如:①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②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③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却成了水墨山水。

(3)借喻。

典型的形式:乙代甲。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①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

(喻"猫爪子印")②天上的银盘皎洁明亮。

(喻“月亮”)③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喻隔阂)④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喻平凡的人,“鸿鹄”喻英雄人物。

)(4)博喻。

典型形式,甲像乙、丙、丁。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语文小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和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语文小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和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语文小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和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认识和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一、引言语文教学中,修辞手法是指运用语言的艺术方法来达到表达目的,增强文章趣味性和说服力。

在小学一年级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培养他们对语言美感的感知,提高文章撰写水平。

二、比喻1. 什么是比喻比喻是一种运用隐喻关系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类比以增强描述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通过将描述对象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类比,使表达更生动形象。

2. 练习活动:联想成像游戏让学生做一个简单有趣的联想成像游戏。

老师给出一个词汇如“阳光”,然后学生要快速联想到与阳光相似或相关的事物,例如“阳光如同温暖的大火炬”。

通过这个游戏促使学生建立词汇之间与其他物品之间奇妙而独特的联系。

三、拟人1. 什么是拟人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人或事物赋予生命和感知的修辞手法。

通过给予无生命的事物活灵活现的动作和心理反应,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2. 练习活动:给物品编故事选择一些常见物品如书、笔、花等,分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以这些物品为主角编写一个小故事。

在编写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有趣且充满情感的场景。

四、夸张1. 什么是夸张夸张是指将某种描述放大或缩小到极端程度,以达到夸张效果的修辞手法。

通过运用夸张手法,能增加表达力和幽默感。

2. 练习活动:作画比赛让学生参加一次作画比赛,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夸大自己所绘制的主题。

例如,如果主题是“花”,学生可以画出巨大无比的花朵,并在花瓣上添加各种颜色。

五、对偶1. 什么是对偶对偶是指在描述中使用相同或类似措辞,在不同句子或段落之间形成呼应关系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偶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富有韵味和平衡感。

2. 练习活动:寓言故事选择一则简单易懂的寓言故事,读给学生听,并请他们将其中对偶的句子或段落圈出来。

然后让学生自行绘制图画,展示他们对对偶手法理解的深度。

六、排比1. 什么是排比排比是在表达中将一系列相关事物进行并列描述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教案

修辞手法教案

修辞手法教案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和表达中常用的技巧和方式,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本教案旨在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通过实例讲解其具体应用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

一、概述修辞手法是指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形象和修辞手段,达到修饰、雕琢语言的目的,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

它可以让文学作品更具魅力,引发读者的共鸣。

二、常见的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运用比喻,将两个不同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形象地描述。

示例:她如同一只孤独的小鸟,飞翔在辽阔的天空中。

2. 拟人:将非生物或抽象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和行为,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动感。

示例:大海怒吼着,冲击着岩石的底座。

3. 排比:通过列举相同结构的词、短语或句子,使文句齐整,表达更加有力。

示例:你可以选择逃避,可以选择放弃,可以选择勇敢面对,但最终你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路走下去。

4. 倒装:将句子的谓语动词与主语调换位置,以突出意义或加强语气。

示例:站在窗前,他看到的是一个繁忙的城市。

5. 夸张:夸大描述事物的特征或程度,以增加语言的张力和表现力。

示例:这个箱子沉得能压扁一只大象。

三、教学方法1. 示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对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 创作实践法: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尝试使用修辞手法,增强写作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3. 形象理解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形象化的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含义和作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有趣的描述或是名人名言,引发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通过示例分析法,以优秀文学作品为例,依次讲解比喻、拟人、排比、倒装、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效果。

3. 练习:给学生准备一些小练习,让他们尝试分辨句子中的修辞手法,提升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或诗歌,展示他们的创作能力。

修辞手法讲解教案

修辞手法讲解教案

修辞手法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方法;3. 能够通过修辞手法丰富作文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基本含义;2. 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3. 学会在作文中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介绍(课堂讲解+示例分析);2. 分类讲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方法(课堂讲解+练习);3. 引导学生自主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实践(小组讨论+展示);4. 教师点评、总结。

四、教学过程1. 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介绍修辞手法是修辞学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达到增强表达效果、打动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

示例分析:例如,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使读者更形象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2. 分类讲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方法(1)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以形象具体的方式来描述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含义。

比喻可以采用直接的比喻句式,也可以采用修饰词语进行比喻。

(2)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和行为的修辞手法,通过拟人可以使文体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对所描述的对象产生共鸣。

(3)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和放大,以达到强调和夸示的效果。

夸张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具感染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词语、短语或句子的重复来强调事物的修辞手法。

排比可以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节奏感更强,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5)反问反问是通过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并进行暗示和强调。

反问可以增加文章的表达力,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 引导学生自主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实践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可以多角度地思考如何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表达。

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展示,进行互动交流。

4. 教师点评、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修辞手法,提升写作表达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解读考纲: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层级要求——D 、ED、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题型:仿用、扩写、续写、作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E.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题型: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辨析与鉴赏)解题方略: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比喻的种类:(1)明喻:典型的形式:甲像乙。

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比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有“像、似、仿佛、犹如、如同、好比、一样”等。

例如: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③网吧如同雨后的春笋,突然间密密麻麻地出现在校园周围。

(2)暗喻。

典型的形式:甲是乙。

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于就是、成为”等连结,或者不用比喻词。

例如:①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②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③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却成了水墨山水。

(3)借喻。

典型的形式:乙代甲。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①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

(喻"猫爪子印")②天上的银盘皎洁明亮。

(喻“月亮”)③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喻隔阂)④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喻平凡的人,“鸿鹄”喻英雄人物。

)(4)博喻。

典型形式,甲像乙、丙、丁。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注意:注意:区别四种比喻类型的异同点。

(参考《复习指导》P109表格。

)4、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一)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⑤表示比较。

小赵长得就像高仓健。

(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如:上排牙齿如同下排牙齿。

(不是比喻句)5、比喻的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化抽象为具体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

(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③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补充通感修辞:见《复习丛书》P109---110。

典型试题分析:1、下列各句中的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跨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地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解析:答案为B。

B项中的“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不恰当,脚踩在棉花上,步履维艰,不可能有轻快的感觉,显然本体和喻体相矛盾。

比喻的使用要注意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点,否则便不能构成比喻。

)2、“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后面连接哪一项才能构成最佳比喻句A.有如朵朵盛开的白莲B.就像白锻上绣着几朵浅浅的银色的暗花。

C.像从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D.好像镶嵌在蓝色的玻璃上的几片洁净的羽毛。

(解析:答案为C,本体中“漂浮着”的“白云”具有动态感,唯有项“飘来”的“羽毛”有动态感,相似性最强。

A项中的“朵朵”与“淡淡”不相符,B项中“白缎”与本体中的“天边”的天蓝色不符,D项中“镶嵌”与本体中的“漂浮”不对应。

)3、(2004湖北高考卷)下面是四个意思连贯的比喻句。

请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仿写四个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参考答案:a、地球好像一个部落,中国就是部落中的一个家庭;沿海诸岛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台湾就是其中最俏皮的一个。

B、江南是亭亭玉立的少女,杭州就是少女的脸庞;西湖是水汪汪的眼睛,湖水就是眼中晶莹的泪。

4、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要问我的意思,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

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

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

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

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此人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将比喻指出来,并说明它所说的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什么问题。

比喻句:驼子摔跤②比喻所谈的是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分量比例的问题。

二、比拟1、比拟的概念比拟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2、比拟的种类: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例: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例:①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②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3、比拟的作用: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注意:比拟和比喻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⑴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⑵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例①住口,你这吠人的狗(比喻)住口,你再吠人,我可要一木棒打死你(比拟)例②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

(比拟)我们要谨防弹衣炮弹。

(比喻)典型试题分析:1、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解析:A句中的烟囱“哽咽”、B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D句中的水珠“偎依”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句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作“姑娘送出的秋波”。

因此答案是C。

)2、分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解析:这两句写故乡水的“万里送行”,是拟人手法。

表达了诗人初次出峡的喜悦之情与离开生活已久的故乡的缱绻之情,又与题目“送别”照应。

“仍怜”,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

)3、请另选一物仿写。

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

雨伞\ 你注定\ 一生与乌云为伴,时时为别人遮风档雨\ 却湿透你自己.参考答案:①黑板\ 你注定\ 一生与粉尘为伴\时时为别人传授知识\ 却磨损了自己②蜡烛\ 你注定\ 一生与黑暗为伴\时时为人们发光发热\ 却耗尽了你自己(解析:要正确解答此题,必须注意以下要点:1.运用拟人手法。

2.形式上应为三句话。

3.大致意思应是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方面。

4.如果不赞扬某物,要注意是否合乎事理。

)三、借代1、借代的概念指的是不直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借代即用借体代本体。

例: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袁世凯”借指“现洋钱”)2、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

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④人名代着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

例如:“芦柴棒”,去烧火!⑥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⑦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借代的作用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注意: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例: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

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

②“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

典型试题分析:1、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

(解析:A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所以指代贵族子弟。

其他三项都是比喻中的借喻。

)2、阅读下面的句子,指出句中加点词语所称代的事物。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2)无丝竹之乱耳。

()(3)过尽千帆皆不是。

()[答案](1)“鳞”是鱼身体的一部分,代鱼。

(2)“丝竹”本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代指乐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