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练习13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答题模式
①准确把握修辞特点,结合语境指出其构成要素。
②根据该修辞手法的作用,联系语句及文本情境 概括表达效果。
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表达效果
一 比喻: 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 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一)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
就是“打比用方一”。事即物抓来住喻两另种一不事同物性。质和的事比物喻的词相(似比点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参考答案: ①由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构成,意义一致。“指导员梅生”“老兵雷 公”“战士杨根思”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他们虽然行为不同,但都是战场上的 英雄。(3分)②三组句子排叠而出,突出了英雄英勇无畏、敢于战斗的形象,深化 了文意;节奏强劲,增强了气势。(2分)
问题驱动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手法,请简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 ①由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构成,意义一致。“指导员梅生”“老兵雷 公”“战士杨根思”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他们虽然行为不同,但都是战场上的 英雄。(3分)②三组句子排叠而出,突出了英雄英勇无畏、敢于战斗的形象,深化 了文意;节奏强劲,增强了气势。(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
‘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 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 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 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
(二)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不同于借代。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
合作探究
高考语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4)注意问题。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 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 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 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 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 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3)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 奏鲜明,长于抒情。
[微积累]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①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 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 似,字数要求不太严格。
②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 的提示语,使排比内容互相衔接,给人们紧凑密集之感;而典 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不重字。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 修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 张。
五、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 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a.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 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 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 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 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 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
高考专题练习:正确使用修辞手法(附答案解析)

高考专题练习:正确使用修辞手法(附答案解析)1. 下列各项中,和例句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我们一定要将红色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
A.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C.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 乱石穿空,惊涛拍伴,卷起千堆雪【答案】D【解析】例句和D项为比喻。
A项拟人,B项用典,C项夸张。
2. 下列各项中,和例句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节目《唐宫夜宴》不仅令亿万观众耳目一新,更把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给"舞"得神采奕奕。
A.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B.林冲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
C.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D.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答案】C【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拟人。
A项,借代,B项,比喻,D项,比喻。
3. 下列各项中,和例句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走进泸州,到处是泸州老窖为主角的店铺和广告,到处是饮酒的雕塑,或侧卧或斜立,手里举着向天的酒盏。
一旁的长江和沱江,也步履趔趄,醉态百出。
A.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B.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C.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D.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答案】A【解析】A项和例句都是拟人。
B项,对偶,C项,借代,D项,比喻。
4. 下列各项中,和例句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山海经》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部奇书。
它超越时空的限制,记叙了各路神奇的夸父大禹、各种灵异的禽兽。
A.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B.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C.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歌。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PPT课件

一、比 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 方”。即两种不同 性质的事物,彼此 有似点,便用一事 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的一种修辞格。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 三两天,可别恼。看,像 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朱自清《春》)
4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 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25
2、分 类
扩大的夸张 缩小的夸张
穷力连人拔峰要山去是兮天遇气不到盖盈不世尺痛,快时枯的不松事利倒就兮挂哭骓倚鼻不绝子逝壁,。 那 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
这五二巴岭十掌逶五大迤年的腾过小细去山浪,庄,弹吸乌指引蒙一着磅挥成礴间千走。上泥万丸人。的 心。
超前的夸张
愁 农他肠 民酒已们没断说沾无,唇由看,醉见心,这早酒样就未鲜热到绿了, 的。先 麦成 苗泪 ,。 就嗅 出白面馒头的香味来了。
娘。 2、具体代抽象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 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6、原料代本体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20
3、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 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恨情,感表特露点了,伤并感作不简平要之分情析,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
“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
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16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高考语文正确使用常见的使用修辞手法

2、D、甲这乙里之的老间鼠必跟涌须猫现一有出样相许大多似。英点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
等。
夸张
1、扩大夸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 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 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对偶
对偶的种类
1、正对 2、反对 3、流水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c.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成分对偶 句子对偶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 砭时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
.
.
.
.
.
.
.
.
;https:// 新视觉
比喻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919、4全甲国和高考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下①列同句类子相在比修辞运用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②A表、示这猜几度天跟过节一样这热天闹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B表、示那想里象的蔬菜跟水果每一当样看贵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 ④C表、示他举的例脸的色引像词纸。于一天样真白灿。漫的少年时代。
高考专题复习: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24.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比拟的修 辞手法,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0字以内)。(3分) (2006年辽宁卷)
以鸟为例: (1)呵护小鸟,放飞希望。 (2)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
例如:①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 有一个人的脸,下半身子长在水里。②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 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 侄儿宏儿。③ 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登山用的尼龙 绳子和金属梯 子。 17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的重点在“拟”,是把人直接当物写,或把 物直接当人写,把写人的词语直接描写物,把惯用于 写物的词语用来直接写人。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 然一体。 比喻则不同。重点在“喻”,把甲物说成像乙物, 或是乙物,或者干脆用乙物来代替甲物。甲乙两事物 一主一从。
(合乎主题给1分,正确运用比拟修辞手法给2分。每 超过一字扣1分)
25
三、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物,借和它密切 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 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 和事物叫借体,借体之所以能代替本体, 是因 为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还是实在 的,而不是想象的。根据借体和本体的不同关 系,将借代可以分为若干类。
参考答案: 湖北是一座书库,武汉就是书库里最厚重的一本 书;蛇山是一页纸,黄鹤楼就是纸上最神奇的文字。 地球好像一个部落,中国就是部落中的一个家庭; 沿海诸岛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台湾就是其中最俏皮的 一个。 江南是亭亭玉立的少女,杭州就是少女的脸庞; 西湖是水汪汪的眼睛,湖水就是眼中晶莹的泪。 15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高考考查的9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
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例句中“火把排成的形状”和“之”字形,两者的形状完全相同,而不是什么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的问题,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是比喻。
4.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本体)(比喻词)(喻体)(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于”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①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②我的朋友——书籍。
(本体)(比喻词)(喻体)(本体)(喻体)(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①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
(喻体)②他爱捅马蜂窝,所以有人的爱他,也有的人恨他。
(喻体)5.比喻的作用:①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②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③比喻状物能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深刻的印象。
高三语文高考专题复习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课件全国通用

巩固练习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南宋 黄机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 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 功名,泪欲盈掬。
分析词作上片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一声“长啸”而能使“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 浪翻屋。”运用夸张手法极写长啸的深沉和力度。 想象奇诡,笔力遒劲,气势磅礴,有雷霆万钧之力, 排山倒海之势。充分表现了“长啸”中所郁积的强 烈的情感。
修辞分析一之比喻
本 体 明 喻 暗 喻 借 喻 √ √ 喻 词 √ 喻 体 √ √ √ 例 句
西沉的落日像一只金色的 圆盘。
青春是盛开的鲜花。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条 件
必须是两种不同事物; 两事物间应有相似点。
1.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比较 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少年时代。 表示想象
③走进考场,神色慌张。面对试卷,心里冰凉。 一头雾水,两眼迷茫。一题没做,白卷交上。 悔不该,网吧夜夜游戏迷;悔不该,课堂节节 呼噜起;悔不该,玄幻篇篇读不离。 (评:使用了对偶、排比、反复的修辞方法, 语言生动,形式活泼,全文76字。)
修辞分析之六
对偶
•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 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叫对偶。 如: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作 用
1、形象漫画化,使特点更显著。 2、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 3、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原 则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 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第二,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 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江苏卷 2,比喻,3分 2,借代,3分 山东卷 17,比喻、比拟,4分
【调研1】(2017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答案】B
【调研2】阅读下面的文字,仿照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任选话题,续写两组句子。要求: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字数大致相同。 夜晚,泻满大地的月光像一匹古代的丝绢一样柔软、洁白。徐徐清风,在丝绢上编织琴音,由春到夏,把大地烘托得绿意盎然; , , , 。 【答案】示例一 啾啾鸟鸣 在丝绢上点染山水 由夏到秋 把大地晕染得澄明一片 示例二 片片落叶 在丝绢上勾勒图画 由秋到冬 把大地渲染得斑驳陆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式和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回答问题,注重把握横线之前的语句限定的范围和画横线的语句的特点。画横线语句前描述的是“夜晚”“月光”,画横线的内容描写了清风在夜晚的表现和作用。仿写时,可筛选夜晚下的景色,比如“虫鸣”“落叶”“流水”“绿树”等,然后思考它们在月光下的具体特征,最后写它们对大地的贡献。 【调研3】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请你从以下四个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他们各自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与示例大致相 同。 备选人物:陶渊明 徐志摩 桑地亚哥 巴金 示例:苏东坡——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有心胸旷达,才能笑到终点。 【答案】示例 陶渊明——生命就是一只冲出樊笼的鸟儿,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自由飞翔。 徐志摩——生命就是一个星辉斑斓的梦,只有轻轻地来悄悄地走,才会让梦长留。 桑地亚哥——生命就是一场单枪匹马的战斗,只有先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对手。 巴金——生命就是一只在黑夜里追寻光明的小舟,只有以爱为桨,才能拥抱明天的太阳。
误区警示 1.修辞概念模糊不清,或者分不清用法相近的概念,比如分不清借喻和借代。 2.忽略语境,没有搞明白语境和哪个修辞手法相匹配。 3.审题不清,没有使用题干中要求使用的修辞手法。如【调研1】要求选出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技法点拨 1.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考生在运用时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比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述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来换成明喻。 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此句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 2.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喻本体,重点在“喻”。在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3.对偶与排比的区别。对偶一般有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而排比经常使用同一词语,使句子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之感。对偶以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4.比喻与象征的辨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 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 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便是这样,比喻与象征也是有区别的。 5.设问与反问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 在这一段话中,前一问用了设问,后一问又用了反问。
1.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 冬天的河水干涸了,我相信,春水还将来临,那时白帆就是我心中的偶像。 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且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 生活是歌,只要把它吟唱出来,就能诠释我们;生活是画,只要把它挂在眼前,就能打动我们;生活是诗,只要把它藏于心里,就能滋养我们。 3.请对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诗进行扩展。要求:①保持诗歌原有的意境;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③100字左右。 4.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展成一段话。 沙滩上有一只油漆斑驳的小渔船。 要求:①体现小渔船“斑驳”的具体特点;②使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③由小渔船 的斑驳得出一个富有哲理的结论;④不少于100字。 5.全国无线电测向大赛即将举行。请根据下面的信息,为西藏代表团写一则入场介绍词,并预祝他们成功。要求语言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含标点符号)。 ①无线电测向运动,又被称为“猎狐”,起源于欧洲。 ②新疆代表团去年首次参加全国无线电测向大赛,西藏代表团则是今年首次参加。 ③本次无线电测向比赛有超过3000位教练员和运动员参与,其中西藏代表团由5名教练员、10名运动员共15人组成。 ④西藏,风光优美,那里有雪域、高原、蓝天、雄鹰,还有充沛的阳光。 ⑤本次无线电测向大赛的主题是“追逐阳光,奥运同行”。 6.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B.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7.下列成语中,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穷途末路 炮火连天 伶牙俐齿 口是心非 B.一日三秋 怒发冲冠 千钧一发 肝肠寸断 C.兔死狐悲 闭花羞月 莺歌燕舞 色厉内荏 D.如虎添翼 口若悬河 旁若无人 呆若木鸡 8.下面的选项填入横线处,构成比喻恰当的一项是( ) 日常生活中,我们虽然有时会遭遇无意的伤害,但请记住,我们不可为之抛弃那颗宽容之心。这就犹如 。 A.被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会为此而停止耕耘 B.马蹄踩踏到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 C.你不让它做一颗明星,它甘愿做一盏小灯 D.山崩造成断崖,断崖却造就了壮观的瀑布 9.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话题,再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修辞手法与示例相同,并与示例组成排比句。 风,梳理着玉米年老的胡须,我想起了儿时秋天的田野,想起了折下甜甜的玉米秆儿给我吃的奶奶。 10.仿写下面这首短诗,要求句式相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春日午后阳光困了 停在一朵花上小憩 风儿听到了花的叹息 小草的笑声荡漾在花香里
1.示例 秋天的树叶凋零了,我明白,嫩芽还会长出,那时枝条就是我心中的阳光。 2.示例 亲情是火,只要把它揣在怀里,就能温暖我们;亲情是水,只要把它掬在掌心,就能滋润我们;亲情是灯,只要把它提在手中,就能指引我们。 【解析】解答此题,须要注意的是另写的三句话要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原句用了暗喻,仿句也要用暗喻,且后文对喻体的扩展要根据喻体的特点来进行,既要与喻体保持一致,又要使仿写的几个句子都如示例一样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解答这种仿写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关键词的类似词语进行改编。如“生活”可以改成“亲情”“友情”“爱情”等,“歌”可以改成“火”“水”“灯”等。值得注意的是,改编后的句子要语意通顺,合乎情理。 3.示例一 秋天的夜晚,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照到地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细细地聆听,会听到泉水在石上流淌的声响。“哗啦……哗啦……”,仿佛情人的絮语,又如夜莺的欢唱,忽远忽近,似有似无。 示例二 被雨水冲洗后的松林,如刚出浴的美人,不染纤尘;山石显得格外晶莹透亮;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格外明亮;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流淌在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清脆悦耳的欢唱声,好似婉转的小夜曲。
4.示例 沙滩上,历经沧桑的小渔船十分寂寞:折断的风帆,展示着其曾经的勇敢;泛黄的缆绳,折射出往日的岁月;陈旧的船身,刻满了拼搏的壮美。这是一种美的体现,它唤起了我们对鲜活生命的珍惜,让我们懂得世上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扩展语句和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要注意题目的具体要求,并注意将答案用流畅、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比如想要体现船的“斑驳”,考生可以描写船的古旧,可以描写船身、船帆、缆绳、船锚等;想要表现哲理,考生可以从“斑驳”蕴含的人生、社会意义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