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分析修辞手法构成及表达效果 课件

“蛰伏”了。(茅盾《冬天》) “蛰伏”是动物的行为,这是把人当作动物来写。
二、比拟
2.种类:
(2)拟物: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例如: ②他们挥动竹扫把,在默默地扫着,默默地扫着,好像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都是在他们地竹枝扫帚下,一个 接一个地被扫走了,又被扫来了。
Ⅰ卷 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 分) 2020
新高考 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
Ⅱ卷 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5 分)
设题角度
对偶 拟人 比喻 比喻
近年来该考点的考查内容和方式包括:
1.在语言运用中,根据需要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或鉴赏分析; 2.在诗歌鉴赏中,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及其表达效果; 3.在现代文阅读中,分析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4.在作文中,善用修辞手法,提升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跟踪训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神秘的面纱徐徐地揭去了,令人灵魂
的景象出现了:一片
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一、比喻
1. 比喻的构成与效果题的答题思路 2. 比喻具有相似性的答题模板 P372 比喻修辞答题思路
跟踪训练
【2020·新高考Ⅰ卷】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 简要分析。(4分)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 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 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 黏稠的河。
把“春、夏、秋、冬天”从抽象事物写做了具体事物。
① 比喻重点在“喻”,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比拟重点在 “拟”,仿照拟体的特征摹写本体,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
高考语文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

高考语文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
2021-08-30
十大常见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对偶、设问、反问、借代、反复、比拟等。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衬映,互相补充。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比拟:感情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更加丰富。
高考语言运用题分类突破:修辞构成及表达效果(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言运用题分类突破:修辞构成及表达效果(附参考答案)一、排比定义: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
效果:1.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2.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3.叙事写景则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例句1:努力去读懂它的每一行文字,努力去获悉它的每一个故事,努力去看清它的每一处美妙,努力去参悟它的每一点深意。
【答案】①构成:都以“努力去”开头造句,“读懂”“获悉”“看清”和“参悟”四个动词分别跟后面的词语构成动宾短语,四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句式统一;另外,四句从不同层面来表达“探寻”这一行为,语意密切相关。
②效果:这组排比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语气一贯、节奏感强;在内容上,这一组排比句既为下文回答“为什么喜欢长沙这座城市”做了铺垫,又抒发了作者不断探寻长沙文化的执着精神,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长沙城的认知有一个逐步深刻的过程。
例句2:收藏之路其实是充满苦涩的,只要你一不留神踏上了收藏这条不归之路,你便注定从此心灵备受欢乐与痛苦、兴奋与焦虑、得意与懊恼的无尽煎熬。
【答案】排比:“无尽煎熬”前的三组反义词“欢乐与痛苦”“兴奋与焦虑”“得意与懊恼”构成句子成分的排比,增强了语势,凸显了收藏业业内人所受的煎熬,增强了读者的同情之感。
(3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例句3: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
【答案】①结构系统,使用了“有……有……还有”三个系统的句式;内容相关:“青石砖墙、雁塔晨钟”都是先历史古迹;②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突出强调此案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二、对偶特点:句式、字数、词性、意思、音韵。
效果:1.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
2.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3.结构工整严谨,给人以结构美;内容上感染力强,增加蕴味和内涵,给人以意境美。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比喻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抽象的愁绪比作具体可感的水,生动形象 地写出愁绪如春水东去,有逝去飘零之感。
2、“误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尘网”喻庸俗污浊的官场,以“羁鸟”、 “池鱼”自比,“旧林”、“故渊”喻清新 的农村和和谐的自然。多个比喻连用,形象 地强化了厌倦官场生活,向往归耕田园的隐 居之意。
比拟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产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春 雨连绵滋润之态,含蓄又生动地表达了 诗人对这场春雨的爱好之情。
课堂练习:
《梅花》
1、“凌寒独自开”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面对寒冷的环境傲
• 本句互文:“秦时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 船”。
• 对句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互文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月互文见义,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 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两个“笼” 字将烟、月、水、沙四者和谐地融会在一 起,绘成了一幅凄凉冷寂的淡雅水月图。)
含蓄类1双关
作用: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强语言容量, 表意含蓄、奇妙
• 谐音双关:“春蚕到死丝方尽” (思) • 语义双关:“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地上的路、人生之路、政治之路、 事业之路)
双关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中“无晴”与“有晴”,表面上是说天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掌握好这几种修辞手法,对自己的写作和文章赏析是很有帮助的。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_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_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一):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二):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三):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课件

• ②鲜明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
• ③生动开朗,幽默风趣。
答题情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 了……(事物)的……(特征),强调 了……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 印象。
如:白发三千丈,缘- 愁似个长。
10
夸张种类 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4、为什么人们称是捕鼠能手呢?因为一只在一个夏
季竟能消灭上千只田鼠。
5、梧桐树的枝丫像鹿角一般向外伸展着。
6、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党汇报呢?
7、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8、小草悄悄地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人间。
9、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简直可以拿来做小孩的摇
篮。
10、董存瑞像钢铁伟人一-般挺立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联
-
15
对偶作用 ①句式整齐,音乐感强。 ②表意凝练,具警策之美。 ③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 答题情势 •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情势)句式
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增强了文章的节奏 感和韵律美,(内容)表现了……
5、对偶 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类似,字数相等,意义 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特点 结构类似 词性相对 意义相关 字数相等
-
Hale Waihona Puke 14经典名联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长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
33
21、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的作用表达效果课件

夸张作用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放大或缩小事物 的形象特征。 1.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感情力量,强调语气,增强 表达效果 2.引起读者天。
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
对偶构成及作用 构成: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 表达相 近相同的意思 作用:1.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情势工整匀称,富 有节奏感与音乐美,便于记忆和传诵.
答案 【1】前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写出了陂水 与杏花相依相亲的状态;使画面富有情态、充满 生机。 【2】表达了诗人虽遭排挤却仍不失高远之志,宁 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行。
抒情手法的作用 常见抒情手法: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直抒胸臆 对照衬托 渲染烘托 运用典故 虚实结合 借古抒情 以景结情 卒章显志 作用:直接或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习题训练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1.颔联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①对偶构成: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 尾字仄起平收。 ②表达效果: 上下联对仗工整,语言更凝炼,句式 更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 形象地描画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新特色、新气象 。
二.常用修辞 作用表达效果
拟人作用 1.使事物更生动形象或者生动形象写出某事 物的某个特点。把事物人格化,具有乐趣。 2.表意丰富,更利于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 彩 例:蜜蜂给我们引路。
答案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海比喻成千 亩蓝田,浪花比喻为此开彼落的百合。 2.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 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常见修辞手法、表达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
一、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如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淀》孙犁)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方法: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以上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用情况,因此,运用时务必注意:
1.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
2.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
3.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
4. 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
5. 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
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
二、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特征。
有主次之分。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8、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