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经济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
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在复习时注意: (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
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1.战国(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3.东汉时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中国古代史之经济篇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 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2、劳动力和技术:自东汉末开始,为躲避 北方的战乱,大量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 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农业技术; 3、社会条件:三国以来,南方地区战乱较少, 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 的社会环境。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时间:距今约7000年
地点: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社会形态: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发展状况:磨制石器、耒耜耕地、 种植水稻、饲养家禽 居住情况: “干栏式房屋” 原始手工业:制造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时间:距今约5000~6000年
地点:陕西西安(黄河流域) 社会形态: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发展状况:磨制石器、种植粟、饲 养猪狗等动物 居住情况:“半地穴式” 原始手工业:制造彩陶、刻画符号、织布制衣
牛耕的出现是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3、兴修水利:都江堰
南初级中学历史精品课程
两汉时期 治理黄河和农业进步
1、黄河 的治理:
汉武帝时期 东汉明帝时期 王景
2、农业 的进步
农具的进步 梨壁 二牛抬杠 耧车
农作物的进步小麦 水稻 千亩桑麻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述汉朝时江南的 经济发展情况的: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 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 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 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能
力
拓
展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常见经济名词辨析

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常见经济名词辨析中国古代史是考试中常考知识点,而中国古代的经济更是重中之重,在明清之际,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同时这一时期即将面对的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史,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景下,一些经济名词在这一时期考查中频频出现,今天我们就对明清史常见经济名词作以介绍。
1.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代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3.“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
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以上为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常见经济名词辨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公讲师解析。
寒假打印版中国古代史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全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物质文明(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一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一、生产工具的质的演变、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开始,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生产资料的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一)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1、井田的由来:夏商周时期,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故称井田。
2、井田制的内容:①所有土地属于所有;②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③诸侯经济上要向国王交纳贡赋,政治上要跟随周王派兵打战;④劳动者。
3、井田的实质:是土地国有有制。
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4、井田制与分封制:分封制是商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制是建立在制的基础之上的。
5、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间:时期过程: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的使用,私田被大量开垦,公田(井田)被抛荒,私田主人隐瞒土地,使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②为了扩大政府收入,一些诸候国实行税制改革,规定无论公田私田都按土地实有数目收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
③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尤其是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二)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的主体——土地私有制备注:春秋战国以来,政府手中也掌握着少部分的国有土地,但是主体。
1、两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几种形式:一是君主土地私有制,二是地主土地私有制,三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其中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2、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兼并问题:(1)根本原因:制(2)后果:A、经济:影响国家赋税收入;B、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造成社会动荡(3)抑制土地兼并的典型措施:实行均田制①实施的朝代:北魏开始实施,隋唐沿用。
②内容:A、所有权:政府将部分国有土地按性别、年龄将土地分配给农民。
B、使用权:这些土地只准使用,不准转让和买卖。
C、义务: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4)、作用:有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

核心要点•重难突破
要点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四大特点
2.古代经 济重心南 移的历史 因素
探规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 南移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对点训练]
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 1.(2021·全国乙卷,25)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答案 B 解析 秦汉时期制定了保护牛、马等畜力的法律,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生产的 重视,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旨是对牛、马的保护,既有惩罚,也有奖励,排除 A项;题干材料与社会治安状况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牛耕技术 更加成熟,排除D项。
易错点拨 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和马是中国古代 主要的农业畜力,保护牛、马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知这是南方 深入开发的表现,C项正确;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始于明清时期,A项错误;开 垦丘陵山区增加了土地供给,缓解了土地兼并,B项错误;人口南迁是开垦丘 陵山区的原因,而非结果,D项错误。
素养提升
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 ▶易错点1 牛、马等畜力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5.(2021·安徽淮北一模)秦朝《厩苑律》规定官府定期对饲养的牛进行评 比,优秀者奖励,低劣者处罚;汉朝有盗马盗牛律,“杀伤马牛,与盗同法”,处罚 重至死刑。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 A.法律规定较为严酷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社会治安状况较差 D.牛耕技术更加成熟
素养提升
2.(2021·湖南卷,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 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 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主要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小商品经济(也叫一般的商品经济),它既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又与自然经济在本质上相互对立。
在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地瓦解自然经济,促使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生产关系。
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的形成。
从宏观上来看,本专题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即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从微观上来看,商业发展、城市发展、货币演变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历史时期发展概况商朝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所以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商朝都城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的土特产品相互交流。
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
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都聚集着许多人口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战乱,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隋唐商业繁荣。
政府在市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
市中有邸店和柜坊。
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那时的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
市的买卖时间也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
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
在广大的农村,包括偏远的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经商的人增多:有不少家财万贯、邸店遍布海内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贩,由于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还有不少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的经济

一 重点内容
层
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影响、局限性,尤其注 意分析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级 以山东、广东再现率最高,山东、广东、天津出现非选
择题
第十七页,共四十八页。
深层探秘
从历史角度:小农经济具有规模小,条件简陋,缺 第 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二
从现实角度:落后地区的小农经济难以转化和解
此处命题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八页。
深层探秘
第
从历史角度:古代手工业始终为农业的发展服务,而
二
处于从属地位。为古代人们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起 到了促进作用
层
从现实角度:家庭手工业凭着民族遗产和民俗文化的
级 魅力,对今天应对经济危机,进一步拓展就业渠
道,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八页。
明代
(mínɡ
二)、先秦时期水利(shuǐlì)技 1术.水利技术进步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dà yǔ zhì shuǐ) 2)、战国:李冰-都江堰 郑国-郑国渠 2.灌溉工具的发明与应用
原始社会晚期:戽斗
第八页,共四十八页。
三)、土地制度(zhìdù)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gōngyǒu)(生产力低下)
3.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出现,并在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 业的主要耕作方式(fāngshì) ①铁农具: ②牛耕技术(农业动力史上的一次革命):
刀耕火种
(dāo gēng huǒ zhòng)
“耜耕”或 “石器锄耕”
青铜农具
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
第七页,共四十八页。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古代中国经济史是苏教版历史必修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农耕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
农田耕作和灌溉系统的逐渐发展,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人口得以增长。
同时,由于农耕生产的需要,人们开始分工合作,形成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原始的农业社会逐渐演变为农业城市化社会。
城市的出现带来了更多的分工和特殊化,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生产和交易各种物品,市场逐渐形成。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在中国尤为重要。
古代中国一直是丝绸和茶叶的重要产地,通过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中国的商品流通到世界各地。
商业活动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商业中心成为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与此同时,货币的使用也逐渐普及。
贝壳、铜钱等货币形式的出现,便于交易和贸易的进行。
这一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变化。
分工的出现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逐渐扩大,富人和贫穷人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增加。
同时,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创新。
在农业方面,人们发明了许多农具和灌溉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手工业方面,丝绸、瓷器和铁器等制造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些科技进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在古代中国经济史中,还存在许多有关土地所有权、农民问题以及商业和贸易的条款和条件。
根据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的教学要求,我们需要详细列出这些合同元素,并使用适当的格式。
一个古代中国经济史合同的示例:合同编号: 001合同类型: 农民土地使用合同签订日期: 公元前200年签订地点: 陕西省双方当事人: 甲方 - 土地所有人乙方 - 农民合同条款:1. 甲方同意将位于陕西省的土地租赁给乙方,供其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