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分秒的认识 观课报告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时分秒的认识》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时分秒的认识》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1、学生观看课件,把各种钟表展示出来,让学生说说你们在哪见过这些钟表
2、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3、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4、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小学数学《时分秒的认识》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时分秒的认识》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数学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13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时、分、秒的认识p-2-3页
教学目标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1、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2、注重教学实践活动开展。3、培养学生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内容《时、分、秒》的初步认识,学生完全在没有时间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但在生活中有一定对时间的大题了解。学生具备了对《时、分、秒》初步认识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作为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秒”经常会出现在“倒计时”中。
教学反思
《时、分、秒》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学生在一年级时曾学过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对整时、半时和分都有了认识。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认识秒和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时分秒的认识 观课报告

时分秒的认识 观课报告

《时分秒的认识》观课报告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学习数学要尽可能要把学习内容置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理解,感受,变书本数学为生活中的数学。

本节课李老师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尽管学生在数学课上是初步认识时间单位,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老师在本堂课中很好地把握住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认识钟面,使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二、认识时间:时和分,知道 1 小时 =60 分。

三、学习看钟表的方法,学生初看钟表,往往会顾此失彼,尤其是认读几时几分,更容易出错,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李老师在教学例题前,先引发学生认真仔细观察钟面,着重让学生明确、弄清时针、分针走动的方向,明确时针刚走过的数是几,就是“几时多”,从而为后面认读“几时几分”做了有力的铺垫。

在数小格时,启发学生感悟用已学过的乘法迅速而正确地进行计算,从而为认识“多了多少分”奠定基础。

并且在“认读几时几分”中也分了 3 个层次。

四、掌握时间的写法,使学生能用这两种写法写出钟面上所反映的时刻,包括对不到 10 分的“ 0 ”的处理方法。

在整堂课层次清晰,成功地实现了了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学设计中的观念,变备为设新课标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学的知识点很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强调较多,教师在上课前如果按以前的方法上课,有些知识点无法渗透,对教材的把握也不一定准确。

要求学生通过钟面的时针、分针的位置而会读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由过去的重结果变为了现在的重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教学设计时,我们就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认识钟面,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认钟面的时间,我认为,先确定时针的位置,再确定分针的位置的方法去认钟面的时间。

在教学中既要着眼于教材,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习惯设计教学过程。

二是转变教学过程中的观念,变教为导在过去,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机械的学习,而在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转变过去以教学生为主、以导学生学习为主。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的认识》观课报告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的认识》观课报告

《时分的认识》观课报告“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

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高老师注重做到以下几点:一、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并会看整时,所以,高老师先帮助学生唤醒沉睡的记忆,提问:“关于钟面,你都了解些什么?”教师简洁的问语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比如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时针、分针以及整时的认读方法等等。

在短短的两三分钟的询问中,教师把握了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了教学的起点,完成了对教学预案的调整,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于是,高老师趁热打铁,引入新知,通过再次让学生观察钟面,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在“认识时分的关系”和“准确读写时间”这两个难点时,有的学生已经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于是高老师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有的已经会用两种方式写时间,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尝试自己书写时间,再请有不同写法的孩子板演,并说明写法。

二、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课标中指出: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是一种告诉。

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我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做好学生的引导者。

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提出质疑:“钟面上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数的?等等,让学生自主认识了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和数格的好方法。

同时在观察与回答问题中自主感悟新知,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学习了知识就要学会运用。

毕竟,课堂只有短短的40分钟,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生活作业,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回到家里以后拿出自己家里的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学生对钟面有更为深刻地认识。

小学数学公开课《秒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笔记评课记录

小学数学公开课《秒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笔记评课记录

小学数学公开课《秒的认识》听课心得
体会笔记评课记录
观摩课《秒的认识》听课反思
10月19日听了三年级五班孙玮老师的一节数学课《秒的认识》。

这节课整体设计上非常连贯,环环相扣,能够让学生跟着一起走进情境,并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思维的锻炼。

本节课首先从新闻倒计时引入时间单位秒,然后认识秒针,观察秒针的特点,模仿秒针转动的声音,在一秒内可以做些什么,老师从形象可见的钟表入手,过渡到抽象的1秒,学生实现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学生有思考及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学习秒和分之间的关系所使用的方法生活化不是让学生生硬的记住,通过观察秒针,分针的转动。

探索秒分的关系,在观察的一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所以时分秒的关系,学生会有深刻的印象。

而不是简单了解不会成为过眼云烟,学过就忘记了。

“一分钟可以做多少道口算题”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我没有想到的,之前接触过这节课的教材,认为这节课单调,担心自己会讲不出东西,也不能找到本节课的重难点。

听了孙伟老师的一节课。

马上变得思路清晰,要把“秒的认识”
送回到生活中去讲,要让学生在生活运用,学以致用,体会到学习的作用,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想。

听《时分秒的理解》一课的感悟

听《时分秒的理解》一课的感悟

听《时分秒的理解》一课的感悟
钟表和时间是学生日常生活十分熟悉的事物,二年级的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

这节课是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的一个再理解探索的过程,一个独立思考、观察和交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

下面谈谈我听了吴敏老师的时分秒一课后,自己的一些收获和感悟:
1、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必须有一个精彩的开课。

本节课中,吴老师以神九发射送玉兔上月球为切入点,让学生体会时分秒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理解到我们学习的这部分知识点十分重要,同时渗透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让学生理解伟大祖国的科技成就,鼓励孩子们成为一个骄傲的中国人。

2、一堂好课必须体现双主共学。

这节课,吴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时分秒的知识。

在课堂上,吴老师先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一些时分秒的知识,让后组织学生再次认真观察钟面,理解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大格和小格有什么关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主动学习,很快的找到了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找到大格小格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1时=60分,60分=1时,学生自己发现了时和分的关系,相信学生一定会比老师教出的这个概念掌握的更好。

整个的教学流程很好的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

3、对学生的评价十分到位。

在课上,吴老师能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回答,即时实行评价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建议增强生生互评,让评价多元化。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分秒》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分秒》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分秒》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时分秒》知识点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30分=半时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时分秒》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

(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

(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二、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的认识》观课报告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的认识》观课报告

《时分的认识》观课报告《认识时分》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会看几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解连俊在教学这节课的时间,很好地利用了课件,利用钟面的模型,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听了这节课后,具体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课一开始就通过一个小谜语的活动,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随后几个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认识钟面,特别是认识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间又有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还通过课件一一让学生去数一数。

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操作,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全面地认识了钟面,并且也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然后再引导学生认识时分,使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随后通过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动,得出结论:1时=60分。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板书非常清晰,同时,教师特别注重课件和模型的演示,让学生去观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

”根据这一理念,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了学具———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和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与灵魂,相对数学知识这条明线来说,较少得到教师的重视,较容易被教师忽视。

然而解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在关注了这方面。

这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里已较为成熟。

教者在这一堂课里并没有过分的追求技能的机械化熟练,而是通过活动,辩论向学生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像这样子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为目标的教学,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益。

《秒的认识》观课报告

《秒的认识》观课报告

《秒的理解》观课报告《秒的理解》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

“秒的理解”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中的一部分知识。

这节课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相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这是对时间单位体系的进一步扩充完善,将对学生形成准确的时间观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秒”这个时间单位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让学生对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有较完整的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继续学习时间的知识打下基础。

式,让学生持续“经历”、“体验”、“探索”,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很成课。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张春霞老师的课实行了观评:一、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复习相关钟表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受秒。

(三)、观察探究,建立秒的概念。

1、观察秒针。

2、理解秒针走动。

3、理解几秒。

4、同桌合作,拨一拨秒针。

(四)、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1、用自己的方法感受一分钟的音乐有多长。

2、观察秒针跟分针的变化。

3、感受1分钟,说一说一分钟的时间,,你能做些什么。

4、1秒的价值。

(五)应用练习。

(六)全课总结。

二、教学方法:1、在导入环节,教师先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钟表,复习学过的相关钟表的知识。

然后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理解生活中“秒”的存有,协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时间概念。

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中借助实物、直观教具、学具和多媒体课件,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自主交流中获得对时间观点的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从而建立分、秒的时间观点,掌握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用“体验”的方法来探究数学,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分秒的认识》观课报告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学习数学要尽可能要把学习内容置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理解,感受,变书本数学为生活中的数学。

本节课李老师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尽管学生在数学课上是初步认识时间单位,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老师在本堂课中很好地把握住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一、认识钟面,使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二、认识时间:时和分,知道 1 小时 =60 分。

三、学习看钟表的方法,学生初看钟表,往往会顾此失彼,尤其是认读几时几分,更容易出错,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李老师在教学例题前,先引发学生认真仔细观察钟面,着重让学生明确、弄清时针、分针走动的方向,明确时针刚走过的数是几,就是“几时多”,从而为后面认读“几时几分”做了有力的铺垫。

在数小格时,启发学生感悟用已学过的乘法迅速而正确地进行计算,从而为认识“多了多少分”奠定基础。

并且在“认读几时几分”中也分了 3 个层次。

四、掌握时间的写法,使学生能用这两种写法写出钟面上所反映的时刻,包括对不到 10 分的“ 0 ”的处理方法。

在整堂课层次清晰,成功地实现了了两个转变:
一是转变教学设计中的观念,变备为设
新课标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学的知识点很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强调较多,教师在上课前如果按以前的方法上课,有些知识点无法渗透,对教材的把握也不一定准确。

要求学生通过钟面的时针、分针的位置而会读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由过去的重结果变为了现在的重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教学设计时,我们就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认识钟面,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认钟面的时间,我认为,先确定时针的位置,再确定分针的位置的方法去认钟面的时间。

在教学中既要着眼于教材,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习惯设计教学过程。

二是转变教学过程中的观念,变教为导
在过去,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机械的学习,而在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转变过去以教学生为主、以导学生学习为主。

它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来主动学习知识。

由过去的偏重结果变为现在的偏重学习方法。

这时,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在“认识钟表”一课中,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然后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让他们观察简单的钟面上有什么,怎样记住时针、
分针等,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值得一提的是,充分尊重学生这一极具人文色彩的学习主体在学习中的“生活化”作用,妥善引导学生在数学应用中提升数学理解的质量。

但在这一节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运用还不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有所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