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馆》看老舍的创作倾向与艺术特色
从话剧《茶馆》看老舍的悲剧艺术

老舍研究论文题目:从话剧《茶馆》看老舍的悲剧艺术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2013 年06 月18 日从话剧《茶馆》看老舍的悲剧艺术【摘要】老舍虽然一向以其特有的幽默著称,还因此被誉为“幽默大师”、“笑匠”。
但他的幽默一开始就带着苦涩和酸辛,幽默的笑脸上流淌着痛苦的热泪.他的小说中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总是熔铸在一起,而且常常是喜剧其外而悲剧其内的。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剧中人物的言语诙谐幽默,人物的命运悲剧寓予其中。
【关键词】老舍茶馆悲剧艺术鲁迅将悲剧定义为“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把喜剧定义为“将那没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说明了悲剧与喜剧之间具有一定的“辨识度”; 但老舍的作品常常将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相交融,在喜穿插着严肃的悲剧因素,在悲剧中点缀着喜剧因素。
然而,喜剧只是形式,悲剧才是老舍的最终目的。
因此,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喜剧被老舍呈现于作品中,让读者在悲悲喜喜之中,感受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物命运的漂泊不定,体味“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痛感与压抑感。
一、“茶馆”的悲剧命运茶馆, 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见证和承载。
《中华文明大辞典》载: “(茶馆) 是供顾客饮茶、吃茶点兼休息、娱乐的场所。
南北朝玄谈之风盛行, 作为茶馆的雏形的茶寮便应时而生。
至唐代已很盛行, 至清同治年间茶楼盛行, 规模较大, 可容千人。
南方较为普遍, 北方大城市中亦多见。
”[ 1 ]它们一面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日渐丰富复杂,另一面又逐渐成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集散地。
透过大社会的这一扇小窗子, 世间百态, 可尽收眼底。
鲁迅在作品《药》[ 2 ]中也以茶馆为背景展开故事。
鲁迅和老舍先后选取“茶馆”作为故事的“生成地点”,其深意当源于此。
在《药》中, 鲁迅除了建构夏瑜的悲剧外, 更不遗余力地展示茶馆中作为社会环境存在的群体的悲剧性。
他把悲剧人物夏瑜推向幕后, 把全部的激情与心血都倾注在挖掘连革命者的血都救治不了的麻木的众生上, 并从中推出华小栓这一代表人物, 从华小栓的悲剧揭示“茶馆环境”自身的深刻的悲剧性, 也加深着夏瑜悲剧。
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赏析

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赏析老舍先生一生创作了很多精品力作,可谓十分高产。
其中,我认为《茶馆》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篇长篇小说中,老舍从一个侧面来描写北平社会的生活画面和世态人情。
读过《茶馆》后,我受益匪浅。
老舍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最为著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其实,在他成名前,还有很多短篇佳作问世。
这篇《茶馆》的主题与内容与老舍以往所有的作品都不相同。
它主要反映北京城市的风土人情、习俗特点、历史变迁等。
通过大茶馆这样一个舞台,将老北京的世俗百态展现在人们眼前。
故事发生在北京裕泰大茶馆。
大茶馆里的掌柜王利发因为劳累过度病死,几个有威望的人物如秦仲义、常四爷等也陆续离开了这个大茶馆。
这个大茶馆就只剩下王利发的独子王掌柜。
王掌柜年纪轻轻,便当上了这个大茶馆的经理。
虽然茶馆中各类人物众多,但这位经理却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
人们读《茶馆》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书中人物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使你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书中主要人物众多:有王掌柜,秦仲义,常四爷,松二爷等。
王掌柜虽然年纪轻轻,但他办事果断干练,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秦仲义则更显示出老北京人的精明强干,是一个天生的生意人。
常四爷原本是清朝遗老,因为与康熙皇帝政见不合,才流落到北京城里做了汉奸。
此人尖酸刻薄,贪财好利。
但他对茶馆中的工作人员又极为体贴。
松二爷是个京戏迷,见了漂亮姑娘就走不动路。
后来他真的爱上了花茶馆的小伙计王利发的妹妹王小姐。
小姐虽然对他有些看法,但对他也不错。
《茶馆》的主题思想是表现旧中国正在崩溃,新中国即将诞生,一场革命即将到来。
人们都在为革命作准备。
小说以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和直奉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
老舍曾说过:“文学作品有三种不朽,一是盛世不朽,二是乱世不朽,三是卑劣不朽。
”《茶馆》中的王掌柜,则是当时旧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典型形象,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大茶馆就像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论《茶馆》的艺术特色

论《茶馆》的艺术特色
,具体内容不限。
《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非常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用独特的
叙述方式、细腻心境,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纯粹普遍的意象。
此外,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了故事的舆论力量表达与情感节奏的完美结合,体现出令人钦佩的艺术审美性。
从故事架构上来看,作者对所设计的剧情工艺有着精湛的执行,将天平客栈这
个历史深厚的景点融入到不同人物的缠绵故事中,以及众多令人唏嘘的景象,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心有灵犀的良好氛围,使艺术效果达到想象之外。
此外,主题贯穿全文,渗入到细节之中,重点表达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无限探寻之情,也带给读者一种超乎寻常的回味。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使用了异国文学元素,具有较强的表现效能,使情节既
能深刻抒发作者个人心境,又能够呈现出当时中国贫困而沉重的蒙昧状态。
他又通过穿行式的叙述加深艺术的情感色调,用禅意营造出理想的生活状态,并用等级分明的思想深入叙述中弥散出淡淡的思韵,用最深刻的方式展示了蒙昧时代中人性等情感解构。
总之,《茶馆》作为一部卓越的经典文学作品,以其独特而宏大的艺术表达,
无疑是中国文化与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对对当代社会的文化、思想以及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魂魄,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可期。
茶馆老舍赏析

茶馆老舍赏析茶馆老舍赏析老舍《茶馆》向我们展现了中国茶馆文化,也反映了老舍先生对于社会变革的个人看法。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茶馆老舍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茶馆》从第一幕的晚清戊戌变法到第二幕的民国初的军阀混战,一直写到第三幕的抗战结束,历经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在《茶馆》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茶馆》的思想内容:三幕话剧《茶馆》,通过在茶馆中活动的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
在这50年间,,社会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这些事件,而是选择北京城内一家老茶馆,通过它的历史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
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茶馆》中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七十多个,他们各有自己的经历,各有自己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茶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
《茶馆》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正面冲突(个别局部的冲突例外),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活着,而正直、善良的人物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
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
课文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就是剧本所要展示的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特殊的矛盾冲突。
这种看似“无事的悲剧”,实际上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老舍先生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们与旧时代的冲突。
探讨《茶馆》的艺术特色

探讨《茶馆》的艺术特色作者:边晨宇来源:《人文天下》2019年第04期《茶馆》是老舍先生在1956年至1957年间的作品。
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所创作的。
《茶馆》是一部通过裕泰茶馆的兴衰来讲述晚清时期、民国初年军阀混乱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三个时期的故事,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必然。
而这部话剧也展现了诸多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戏剧结构老舍先生的《茶馆》打破了以往的常规,不受制与三一律规则的限制,采用超长的时间线,描绘了半个世纪近五十年发生的故事,同时又没有贯穿整部剧的戏剧矛盾冲突,仅仅靠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超长的时间跨度。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戏剧是行动的模仿,而且是对一个行动的模仿。
西方的戏剧结构理论也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
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
因为话剧是一个舞台作品,因此,戏剧的各个方面都要受舞台的限制,同时也一定会受到时间的限制。
然而老舍先生的《茶馆》却打破了这种规律,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从晚清开始一直到抗战国民党胜利,描绘了三个历史时期,近五十年的变化。
在剧中,老舍先生通过茶馆的改变、人物形象的变化、还有曲艺的快板来向观众和读者交代时间的变化。
首先,老舍先生通过茶馆内的摆设来交代时间的流逝,像是茶馆内的桌椅变成藤椅,墙上莫谈国事的字条越来越多,甚至是茶馆最后摇身一变成为公寓,这些变化都在告诉观众,时间的流逝。
其次,老舍先生还通过人物的形象变化来告诉观众,人事的变更和岁月的变迁。
以常四爷为例,第一幕的常四爷身穿的大段子、川绸提着鸟笼,是标准晚清旗人的形象,到第二幕身穿布衣,手提腌萝卜和笨鸡的农民的形象,再到第三幕,胡子头发花白手提着小篮子的常四爷,都反映了岁月沧桑的痕迹。
同样第一幕被刘麻子卖给太监当老婆的康顺子,从一个穿着破烂不明社会黑暗的大姑娘,到第二幕牵着自己的儿子康大力又回到茶馆,再到第三幕康顺子态度明确的拒绝当假太后,断绝与太监侄子们的关系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性格的转变都在向观众诉说着时间的进程。
浅谈《茶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_职教论文

凝练的笔法,娴熟的技巧;含蓄的语言,不朽的成就张孝明——浅谈《茶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凝练的笔法,娴熟的技巧;含蓄的语言,不朽的成就——浅谈《茶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摘要:三幕剧《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一大力作,发表于1957年。
这部作品的发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法将旧北京一个茶馆在旧中国所遭受的凄惨遭遇淋漓尽致的勾勒出来,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尽显无遗,取得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极大成就。
《茶馆》一剧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紧扣时代的脉搏,将光明和希望的种子拨撒于人们的心田。
在人物的塑造上,老舍先生独具匠心,用较多的笔墨塑造出六七十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包括各行各业,可谓是一部话剧描写了一个社会。
在语言的锤炼上,老舍先生精心推敲,大胆创新,使人读后既觉得亲切熟悉,又觉得耳目一新,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老舍先生在批判讽刺旧事物的同时,也给予了那些积极进取的或没落的小人物无限的赞美和同情,给了人民以光明和希望。
由此可见,《茶馆》这幕话剧笔法凝练,写作技巧娴熟而自然,语言运用含蓄而恰当,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正文: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其作品以其水平之深,艺术成就之高而闻名于世,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而最能将老舍剧作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的便是三幕话剧《茶馆》。
《茶馆》发表于1957年,老舍先生用他那一贯的凝练的笔法,含蓄独道的语言,巧妙的通过对北京一个茶馆——裕泰大茶馆在清朝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解放之前所遭受的不同的压迫,结果却是相同命运的描写,使旧中国那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众人面前。
那人与人之间的事态炎凉,那不同阶层间的相互欺诈,那血淋淋的一幕幕社会悲剧都跃然眼前,令读者不得不为所描写的人物而或喜或悲,不能不痛斥那人吃人的社会,却又不能不为作者的精湛笔法所折服,为他的艺术成就而倾倒。
老舍《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老舍《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老舍的《茶馆》以清末民初的茶馆为背景,通过对各类人物的塑造展现了社会的冷酷与残酷。
在描绘人物形象上,老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丰富的角色形象。
首先,老舍通过刻画人物的外貌、言语和动作等细节,揭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倾向。
比如,茶馆老板王利发,他留着长髯,衣着简朴,喜欢吸烟和饮茶,言辞犀利幽默,展现了一个普通商人的聪明才智和市井风采;茶馆的书生钱学森,则以他的文雅言辞和书生气息,彰显了知识分子的清高和对新时代的渴望。
其次,老舍通过展示人物的生活环境和过往经历,凸显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
比如,贾布衣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囚犯,被迫沦为奴隶;崔秀英则是一个为生计拼搏的妓女,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的尊严。
这些人物的命运和痛苦生活呈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使人们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冷漠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外,老舍运用对话和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
通过人物之间的争吵、探讨和互动,展现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例如,京兆尹与王利发之间的辩论,上流社会与商人之间的利益纷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现实主义的冲突。
总的来说,老舍的《茶馆》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生动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冷酷和残酷,呈现了各色人物在扭曲的社会环境中苦苦挣扎的形象,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反思。
通过这种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老舍成功地将社会问题与个体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浅谈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浅谈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话剧《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完成的一部三幕话剧,是其戏剧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老舍先生精心选取了维新变法失败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以及国民党政权覆灭前期这三个历史横断面,展现了中国社会近五十年的发展变迁。
并且,他巧妙地安排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轮番出场,汇聚于“裕泰茶馆”,各做各的事,各说各的话,同时又与时代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从而表现出“埋葬三个时代”的宏大主题。
标签: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话剧《茶馆》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常演不衰。
它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源自多方面,既包含老舍先生对深刻主题的挖掘,更包含作品本身独特的艺术创作特色。
接下来,我们就从三个截面的写作方式、“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以及源自生活的京味语言这三个方面入手,对《茶馆》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进行浅析。
三个截面的写作方式话剧《茶馆》截取了三个历史截面,通过众多的人物命运及事件组成多个戏剧片段,再汇成不同时代的众多剪影,从而反映复杂的社会及人生,这就是所谓横断面的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在谈及采用这种写作方式的原因时曾说到,有人认为此剧的故事性不强,并且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
但他认为,那么一来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
“抱住一件事情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
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如此看来,想要达到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首先要充分反映一个时代,展现其腐败没落的本质,才能够使人们从触目惊心的事实中看出这样的社会必然要被埋葬的道理。
但这仅仅依靠一人一事是难以办到的。
因为,人物少线索单纯,在短短一个剧本里无法容纳表现三个时代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内容,结果既写不出时代气氛,也无法揭露社会本质。
但若采用横断面的结构,在这方面则可以扬长避短,从多个角度侧面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于是,为了广泛地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特征,能够充分体现作者要“埋葬三个黑暗时代”的创作意图,老舍先生在《茶馆》的创作中,恰到好处地选取了三个横断面,集中笔墨予以描写,充分展示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茶馆》看老舍的创作倾向与艺术特色
自动化学院,金逸辰,学号1010190427
摘要:话剧茶馆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作品,它充分体现了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老舍作品的创作倾向。
关键字:老舍/茶馆/语言特点/大众化/民粹思想
话剧茶馆是老舍与1956年至1957年间创作的作品。
它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作品。
写茶馆,老舍把写作的题材又重新转向他所熟悉的旧社会。
茶馆共三幕每一幕戏都取用同一个场景,裕泰茶馆。
旧社会的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的会面之所,因此茶馆就构成了一个小社会。
通过表现茶馆中众人的生活变迁,老舍活灵活现的演示了旧中国的社会情境,以达到其葬送三个时代的写作意图。
茶馆共分为三幕,每一幕老舍都侧重表现一段历史时期,第一幕着重描写大清王朝行将崩毁前的社会场景。
第二幕描写了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社会情况。
第三幕则描写了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治下的社会状况。
通过对茶馆与茶客们的生活变迁与心理状态,老舍充分表现了,处于三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病态,更表现了人民每况愈下的生活状况与思想精神。
在第一幕中,老舍先用两伙富人为了一只鸽子就差点群架,和贫苦的农民无奈卖女的情节做对比,表现了当时贫富差距的严重分化。
常四爷的感慨引来暗探的抓捕,表现当时的特务密布与言路不开。
还有太监买妻,体现了清末社会的封建腐朽。
但第一幕中,老舍也表现出人民心中希望尚存和人们心中的善念未泯。
体现在第一幕中秦二爷立志开工厂救中国,常四爷为农妇母女买吃食。
两人虽然对对方的观点都不认同,但都是心有善念,心有所志的人。
第二幕中,清王朝已经覆灭,都称社会得到了改良,茶馆也经过了王掌柜的改变,但是社会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新的权贵变本加厉的享受,买姨太太讲究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
这更差的环境反倒让刘麻子无所适从了。
而唐铁嘴因为这世道更乱,他能忽悠的人更多倒是过的更自在了。
还有宋恩字和吴祥子两人竟然想到要合买一个老婆,已然是罔顾了伦理。
第三幕结尾,两个民兵对学生不讲任何道理的直接捉拿比起第一幕中对常四爷的因言定罪更加恶劣。
也体现了社会愈加堕落的现实。
在这幕戏中,由于争战不断,百姓没有了之前的期望,
而都生活在恐慌之中。
第三幕开头,老舍接着描写了茶馆的变化,茶馆里莫谈国事的字条越来越多,字越来越大。
还添加了先付茶钱的字条。
这都从侧面表现了社会气氛越来越紧张,也告诉了观众茶馆的经营状况已经越来越差了。
在洋文化的冲击之下,传统的手艺、文化都濒临灭绝。
人物方面,社会渣滓小二德子,骗子小唐铁嘴如鱼得水,生活越发的滋润,而一心做实业的秦二爷却落得破产的下场,最后还得出有钱就该吃喝玩乐的享用的消极思想,这只有扭曲的社会才会形成人们心中扭曲的志向。
而王掌柜奉承茶客兢兢业业的做着生意却也难以为继,连小康的日子也过不上。
最后被逼到上吊自杀。
在第三幕中“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亡国奴”的生活,反倒一头栽进了空前黑暗的现实,一向都怀着良好期待、一刻都不敢放松苦苦挣扎的中国人,竟然都走到了命运的尽头,连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难逃被断送的危机。
”
“与一般戏剧作品两样,《茶馆》不是要讲具体故事的戏,它要表现的,是由3个历史时代代表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总体形象。
用老舍的话说,写这出戏的目的,就是要“葬送三个时代”。
3幕戏里,扎扎实实地写进去了老舍对历史深刻的回眸和反思,这让与作家同时代的人,以及一代又一代比他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们,看看戏,心灵就会受到震撼。
”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
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
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
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
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通过北京城里裕泰茶馆的盛衰,来概括清末以来半个多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这种以小见大、“图卷戏”、横断面的展示,跳出了传统戏剧中设置主要情节和矛盾冲突的结构方式。
各色人物、各种时代的风貌交替出演,人物的命运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出切
入历史生存境况的通透。
茶馆的语言特点
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⑵幽默讽刺
老舍在文中运用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表现悲剧,在嬉笑怒骂中让读者看到其深蕴的讽刺、幽默与精炼的语言艺术。
⑶浓郁的北京味。
老舍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老舍的创作倾向
在老舍的茶馆中,体现了老舍的大众化的创作倾向,和其民粹思想。
在第二幕中,茶馆相继关门,裕泰成为硕果仅存的茶馆,但裕泰也变了样子,茶座一律是小桌和藤椅,醉八仙大画,和财神龛也都摘了下来换上了外国公司的广告画。
为了生存,就使用女招待,形式在变,茶馆虽然还叫茶馆,可内在的东西已丧失了。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面前,传统文化正一步步趋于萎缩和没落。
到了第三幕,更是被直接征用,逼的辛苦维持裕泰几十年的老掌柜上吊。
第三幕中,老舍还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明师傅,和邹福远。
两人都拥有中国传统的绝活,一个能够给做一二百桌的满汉全席,一个是仅剩能说三侠四义五霸十雄十三杰九老十五小,大破凤凰山,百鸟朝凤,棍打凤腿书的人,但一个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一个也被流行歌曲抢占了地位。
老舍还通过方六的对话中说出,六大山人、董弱梅的画也无人欣赏。
表现了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老舍对于西方文化的入侵,发表了自己的不满与无奈,认为西方文明侵蚀了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
对于民族文化消失的悲情,表现出老舍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道德观念的批判与抗拒,对民间与民众化价值的维护,对现代教育和知识危机的反思。
“老舍的民粹思想取向,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它取传统道德思路,在城市社会的矛盾中,它倾向于平民和乡村的诚实、自然与纯朴。
”这也构成了老舍创作中更大众化,平民化的倾向。
在话剧茶馆中,取景茶馆便是十分平民化的地方,茶馆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地位高低皆可进入消遣歇息,从人物选择,老舍也没有选取一些众人皆知的大人物,而是选取社会底层的一些小人物,通过描写茶馆这个普通的小地方,里面的小人物的生活变迁来揭示整个大社会的改变,这正是老舍的大众化的倾向。
注释:
1.《电影评介》2006 光云
2.纪念老舍诞辰105周年专题系列演讲傅光明
3.老舍答复关于茶馆的几个问题
4.民族文学研究(京)2006年4期,第43~48页,王本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