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完整版本

合集下载

乙肝防治知识知识点总结

乙肝防治知识知识点总结

乙肝防治知识知识点总结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它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预防和治疗乙肝的知识对于保护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乙肝防治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乙肝的传播途径: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其他传播途径包括共用针头、划伤或割伤感染的物体、经皮肤黏膜传播等。

2.接种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推荐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然后按照接种时间表接种剩余的疫苗剂次(通常是3针)。

3.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是预防乙肝的重要措施之一。

避免和他人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4.使用安全的注射器和毛刺物品:乙肝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因此在注射器、针头等卫生器具的使用上要格外注意。

使用一次性安全注射器和其他个人卫生用品,避免共用注射器。

5.保护性性行为:乙肝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因此使用安全套是预防乙肝的重要措施之一。

6.早期诊断和及早治疗:如果出现乙肝相关症状,如黄疸、恶心、呕吐等,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乙肝病毒检测。

早期发现并及早治疗乙肝,可以减少肝脏损害并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7.对于乙肝患者的护理:乙肝患者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要均衡、避免过度劳累、戒酒等。

在与乙肝患者接触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

8.乙肝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乙肝感染者应定期复查肝功和乙肝病毒相关指标,以及相关肝癌筛查等。

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大量饮酒,以降低肝损伤的风险。

总之,对乙肝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接种疫苗、遵守个人卫生习惯和避免高风险的行为,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的传播。

对于已经感染乙肝病毒的人,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是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重要措施。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它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

病毒性肝炎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危害,严重者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因此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和有效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案:一、加强个人卫生习惯1. 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换菜刀砧板及餐具,生食水果蔬菜应剥皮洗净。

2. 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类食品等,避免暴饮暴食。

3. 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避免过度劳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二、避免感染途径1. 避免高危传播途径:避免接触患有病毒性肝炎的血液、体液,谨慎使用注射器、针头等易感染的医疗器械。

2. 注重个人卫生保护:预防性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刮胡刀等个人物品。

3. 定期健康检查:定期进行乙肝病毒检测,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三、就医治疗1. 找正规医院:出现疑似肝炎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坚持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2. 诊疗依从医嘱:如确诊感染病毒性肝炎,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按量服药,并定期复检。

3. 注意休息:患有病毒性肝炎时,要避免疲劳、酗酒、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保证充足休息,促进康复。

四、生活方式调整1. 禁忌酒精:患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要杜绝饮酒,以免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2. 戒烟限咖:减少吸烟,限制咖啡因摄入,保护肝脏健康。

3. 注意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减少压力,注意控制情绪波动,对提高免疫力十分重要。

以上就是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案,希望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意识,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自己的肝脏健康,远离病毒性肝炎的危害。

祝愿大家身体健康,远离疾病困扰。

病毒性肝炎预防知识宣讲

病毒性肝炎预防知识宣讲
公众对于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存在误解,认为只有通过血液传播,忽视了其他传 播途径,如性传播、母婴传播等。
公众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了解不够全面,缺乏正确的预防知识和行为习惯。
社会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歧视问题
病毒性肝炎患者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 ,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社会应加强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关爱 和支持,消除歧视,促进患者的康复 和融入社会。
化道隔离等。
治疗原则பைடு நூலகம்
根据肝炎患者的病情,采取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中医治疗等。同时, 加强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

患者管理
建立肝炎患者管理机制,对患者 进行定期随访和监测,及时发现 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管
理措施。
肝炎疫情的监测与控制
监测系统建设
建立健全的肝炎疫情监测系统,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及时发 现疫情,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病毒性肝炎预防知识宣讲
汇报人:XXX 202X-XX-XX
目 录
• 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管理 • 社会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与态度
01
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01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 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 主的一组传染病。
患者因担心被歧视而隐瞒病情,导致 无法及时接受治疗和管理,增加了疾 病传播的风险。
提高社会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态度
政府和卫生机构应加强病毒性肝 炎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
公众的认知水平。
通过媒体、网络、宣传册等多种 渠道普及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纠正公

病毒性肝炎预防知识讲座

病毒性肝炎预防知识讲座
病毒性肝炎预防知识讲座
汇报人:XXX 202X-XX-XX
contents
目录
• 病毒性肝炎概述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管理 • 病毒性肝炎的误区与澄清 • 总结与展望
01
病毒性肝炎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 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总结与展望
总结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 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
病毒性肝炎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控 制病情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措施包括接种 疫苗、避免不安全注射和输血、注意 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等。
提高公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预防 意识是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的重要 措施。
疫苗接种
接种甲型和乙型肝炎疫苗是预 防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手段,应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接种。
健康教育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 公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预 防意识,减少感染风险。
饮食卫生
保持食物清洁,避免食用不洁 、未煮熟或半生的食物,以降 低感染甲型和戊型肝炎的风险 。
个人卫生
勤洗手,注意口腔、鼻腔、眼 睛等部位的卫生,避免与他人 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
急性肝炎
起病急,出现发热、乏力 、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 。
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可出现 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 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肝 硬化或肝癌。
重型肝炎
病情严重,可能出现肝衰 竭、昏迷等症状,甚至危 及生命。
02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甲肝疫苗
甲肝疫苗能有效预防甲型 肝炎,建议儿童和易感人 群接种。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讲座主讲:韩家跃时间:2015年7月19日病因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 病毒。

己型肝炎曾有报道,但至今病原分离未成功。

近年报道,属于黄病毒的庚肝病毒和单链DNA的TTV与人类肝炎的关系尚存在争议。

临床表现1.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在15~45天之间,平均25天,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本期持续平均5~7天。

(2)黄疸期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本期2~6周。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慢性肝炎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

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体征为面色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痣或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叩痛,脾大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腹腔积液、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根据肝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症状、体征,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

肝功能有异常改变。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

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三项检测中有一项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医考病毒性肝炎知识点总结

医考病毒性肝炎知识点总结

医考病毒性肝炎知识点总结1. 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通常通过食物或水传播。

患者可能会出现肝功能异常、乏力、黄疸等症状,但大部分患者会自愈,不会出现慢性感染情况。

2. 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潜伏期较长的慢性疾病。

乙型肝炎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患者可能会出现黄疸、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3. 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通常通过血液传播。

患者可能会出现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症状,严重情况下甚至可导致死亡。

4. 丁型肝炎丁型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通常与乙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

患者可能会出现肝炎加重、黄疸、腹水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导致肝功能衰竭。

5. 戊型肝炎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通常通过食物或水传播。

大部分患者可以自愈,但孕妇感染戊型肝炎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如流产、早产等。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 血液传播:注射毒品、输血、血制品接触、医疗操作等- 母婴传播:感染母亲的病毒可通过血液、分娩过程或母乳传给婴儿- 性接触传播:性生活是传播病毒性肝炎的一个途径- 口腔—粪口传播:食物、水等被病毒污染后食用会造成传播- 医疗操作中的传播:包括不合规范的医疗操作等- 其他途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旅游、水源受到感染等也可能出现病毒性肝炎的传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包括:- 接种疫苗:通过接种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疫苗来预防病毒性肝炎- 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污染的食物、饮用水,注意个人卫生- 避免性传播:注意性卫生,使用安全套避免病毒传播- 医疗操作: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医疗操作,避免病毒传播- 其他防治措施:如使用一次性无菌器械、加强监测等对于患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需要进行治疗和护理:-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进行治疗- 营养支持:加强营养,特别是蛋白质的摄入,以维持肝功能- 心理护理:对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减轻其焦虑和压力- 康复护理:对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避免长时间卧床,保持适当的锻炼总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通过预防、治疗和护理,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发展,降低病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病毒性肝炎防治科普知识——乙肝篇

病毒性肝炎防治科普知识——乙肝篇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乙肝是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为了帮助大家正确认识乙肝,增强防治意识,本文将介绍相关知识。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目前已经被列为我国乙类传染病之一。

它通常具有3—6个月的疾病潜伏期。

超过6个月以上的乙肝病毒感染又被称作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母婴传播。

包括分娩时的垂直传播与生活中与宝宝密切接触引起的水平传播。

第二种,血液传播。

主要出现在医院医生、护士等暴露职业人群和使用了未严格消毒医疗器械的人群。

第三种,性传播。

常见于存在多个性伴侣与高危性行为的人群。

乙肝有哪些危害1.对患者自身的危害感染乙肝后,患者经常会感觉全身乏力,并伴有轻度低热。

同时逐渐出现食欲不佳、厌食油腻、肚子胀和恶心、消化功能不好以及呕吐等多种症状。

随着乙肝病情的延长与加重,患者的肝脏功能会严重受损,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增加,出现肝掌、蜘蛛症和黄疸症状。

2.对他人的危害乙肝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会传染他人,损害他人健康。

还可能通过母婴传播与性接触传播,损害孩子与伴侣健康。

如何科学治疗乙肝确诊乙肝后,患者一定要及时进行正规治疗。

虽然目前尚未研究出能够彻底治愈乙肝的药物,但积极正规的治疗,能够最大限度消灭与抑制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有效延缓肝细胞纤维化,避免发展成肝硬化与肝癌,危及患者生命。

现阶段医学上对乙肝的治疗主要采用一些抗病毒措施,建议患者通过正规医院医生的科学评估,选择适宜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与随诊。

如何有效预防乙肝乙肝的预防目前主要分成三级,各级具体预防措施如下:1.一级预防(1)接种乙肝疫苗。

这也是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

(2)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不与他人共用牙刷、指甲刀等私人物品。

尽量少接触公用生活用品。

(3)切断血源传播。

生活中尽可能避免接触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

2.二级预防家庭中存在乙肝患者、需要经常接触他人血液、免疫功能较差、出现疑似肝炎症状的乙肝易感人群,存在多个性伴侣、不洁性行为以及男同性恋等高风险人群,都需要主动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避免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肝炎防治基本知识讲座7

肝炎防治基本知识讲座7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第七期2018年7月肝炎防治知识一、基本知识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

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型和戊型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形状与挑战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

全国约有9300万肝炎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

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科引起爆发流行,也可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

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在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

2、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甲肝疫苗已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健康教育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乙肝和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日常生活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与乙肝和丙肝感染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不会感染。

2、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及时注射乙肝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建议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最好在婚前注射乙肝疫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一、病毒性肝炎简介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临床上主要表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2、病毒性肝炎的种类
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类型,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研究清楚的肝炎病毒型别,如己型、庚型和TTV。

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甲型和戊型多表现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和丁型大多呈慢性经过,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属于主要卫生挑战,影响到全球3.25亿人。

二者是肝癌的根源,每年导致134万人死亡。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均为慢性感染,可能长期不出现症状,有时会长达数年或数十年。

至少有60%的肝癌病例因没有及时检测和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所致。

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球消除目标,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检测和治疗覆盖率低这一差距问题。

3、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经消化道途径传播,经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4、转氨酶升高一定是病毒性肝炎吗?
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

转氨酶升高只是肝脏损害的一种表现。

因为转氨酶不仅存在于肝组织中,其它组织和器官中,如心肌和骨骼肌等也存在丰富的转氨酶。

当这些组织和器官发生病变时,亦可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

此外,酗酒、熬夜、药物、寄生虫引起的肝脏损害,甚至剧烈运动后都会引起转氨酶升高。

因此诊断病毒性肝炎,应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检查、血液中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进行综合诊断。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怎样接种乙肝疫苗?哪些人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按0、1、6月程序全程接种三针,即首针接种后,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

新生儿接乙肝疫苗,第一针应在出生后
24小时内,第二针接种时间是在新生儿满1个月时,第三针是在新生儿满6个月时接种。

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全程接种三针5μg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需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5μg 或10μg。

成人接种推荐10或20μg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部位通常为上臂外测三角肌附着处下缘肌内注射。

除新生儿第一针臀部肌内接种外,其余为右上臂三角肌。

目前乙肝疫苗的重点接种对象为:
(1)新生儿:应当普遍接种,因母婴传播在我国是HBV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我国在1992年已经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

(2)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3)医务人员。

(4)青少年。

(5)其它高危人群中HBV易感者。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

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甲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对18月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甲肝疫苗。

接种甲肝疫苗后8周左右便可生产很高的抗体,获得良好的免疫力。

抗体阳性率可达98%~100%,具有良好的免疫持久性,免疫力一般可持续5~10年。

2、在什么情况下应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献血员中分离出来的,其血浆中含有滴度较高的抗-HBs,经过浓缩工艺而制成的,含有200国际单位以上的称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这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有较好的免疫作用。

由于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是用人血作为原料,来源困难,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使用:
(1)阻断母婴传播,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母亲。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一次免疫球蛋白200U,并在出生24小时内、1个月和6个月各接种一次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具有良好作用;
(2)如医生、护士等在给乙肝病人治疗、护理或采血时,不小心手指被染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刺入、吸入、溅入伤口、粘膜等,应立即给受感染人员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支,1个月后再重复注射1支,可起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3、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预防病毒性肝炎关键是加强落实各项预防措施,深入开展健康教育,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甲肝和戊肝的预防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措施,做好饮
水、食品和环境卫生,加强服务行业、幼托机构及学校的卫生管理,从源头上杜绝潜在的传播来源。

乙肝、丙肝和丁肝(包括庚肝和输血传播肝炎)的预防均应严格管理血液和血液制品,预防家庭内经密切接触传播。

4、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四、健康教育
预防病毒性肝炎关键是加强落实各项预防措施,深入开展健康教育,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甲肝和戊肝的预防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措施,做好饮水、食品和环境卫生,加强服务行业、幼托机构及学校的卫生管理,从源头上杜绝潜在的传播来源。

乙肝、丙肝和丁肝(包括庚肝和输血传播肝炎)的预防均应严格管理血液和血液制品,预防家庭内经密切接触传播。

此外,还可以通过甲肝和乙肝疫苗接种来有效预防甲肝和乙肝。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3、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4、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朝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
2018年7月28日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
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