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中岳小学病毒性肝炎防治宣传教育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临床上主要表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2.病毒性肝炎的种类
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类型
3.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经消化道途径传播,经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经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4.乙型肝炎的预防
如何保护我的家人和朋友免受感染
①去医院作乙肝相关的检查并注射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按照0—1—6月分3次注射,即注射第一针时为0月,隔一个月注射第二针,在6个月时再注射第三针,注射完三针乙肝疫苗为完成全程免疫。

②不要与别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容易感染血液的制品。

③避免用不洁注射器和污染的血液制品。

④避免用消毒不彻底的工具纹身、穿耳洞、针灸。

5.患了乙肝,该怎么办
☆药物治疗乙肝病毒不断复制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进展的根本原因,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

在选择药物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正确的抗病毒药物及辅助治疗。

☆休息要根据病情稳定,急性发作期应以休息为主,在肝炎基本静止期则可逐渐增加活动直至全日工作。

☆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蔬菜,少吃糖,禁忌饮酒。

肝炎防治知识

肝炎防治知识

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流行面广的传染性疾病。

目前病毒性肝炎病毒主要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

在目前已被确认的5种主要型别的肝炎中,甲、戊型肝炎由消化道传播,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和水、食物进行传播。

乙、丙、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或者共用生活用具等也可传播。

预防措施
一、甲、戊型肝炎
1)饮用水管理:自来水要按规程消毒,井水也要定期消毒,不喝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

2)粪便管理:甲肝病人的粪便用一份20%的漂白粉澄清液与一份粪便拌匀进行消毒,便器用3%—5%的漂白粉澄清液浸泡60分钟。

3)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提倡分餐制,共用餐具要消毒,不要生食贝壳类水产。

4)疫苗接种:对易感人群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有很好的免疫预防效果。

目前尚无戊型肝炎疫苗特效预防。

二、乙、丙、丁型肝炎预防措施
1、防止血源传播:严格筛选献血员,保证血液和血制品质量,不输入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和血制品;不去街头拔牙、耳垂穿孔、纹身等。

医生、护士打针要一人一管一消毒。

2、防止性传播,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

3、防止生活接触传播:最好在集体聚餐实行分餐制,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水杯和理发器具。

4、疫苗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

凡是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尤其是家中或周围密切接触的人中有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人群均应接种乙肝疫苗。

三、丙、丁型肝炎无疫苗特效预防。

病毒性肝炎防控知识培训讲义

病毒性肝炎防控知识培训讲义

病毒性肝炎防控知识培训讲义
1.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分为甲肝、乙肝、丙肝、戊肝和其他肝炎。

2.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 甲肝:通过食物、饮水、污染的环境等途径传播。

- 乙肝:通过血液、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 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也可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 戊肝:主要通过食物、饮水、接触感染者粪便等途径传播。

3.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饮食要卫生。

- 避免接触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 注射器、针头等器械要消毒或使用一次性器械。

- 定期接种疫苗,如乙肝疫苗等。

4. 病毒性肝炎的症状与诊断
- 症状: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

- 诊断:通过临床表现、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

5.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与护理
- 根据具体病毒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

- 注意卧床休息,饮食要清淡易消化。

- 避免饮酒、过度劳累等对肝脏有害的行为。

6. 病毒性肝炎的常见问题与解答
- Q: 病毒性肝炎可以治愈吗?
A: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有不同的治愈率,及早发现并得到科学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

- Q: 病毒性肝炎能够通过食物传播吗?
A: 甲肝和戊肝可以通过食物传播,乙肝、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 Q: 病毒性肝炎的疫苗安全吗?
A: 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肝炎的重要措施,疫苗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质量控制,是安全有效的。

...
(文档内容继续补充)。

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了解疾病,做好预防》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这些病毒可通过血液、性行为、母婴传播和共享针头等途径传播。

病毒性肝炎可以引起肝脏炎症,导致肝脏损伤,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甚至死亡。

为了预防病毒性肝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接种疫苗: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有疫苗可以预防感染。

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感染。

避免共享针头:注射毒品时,不要共用针头,以免传播病毒。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性传播病毒的风险。

尊重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及其他体液,防止感染传播。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慢性乙型、丙型肝炎,避免疾病进展。

以上是关于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希望大家通过做好预防措施,减少病毒性肝炎的感染风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病毒性肝炎预防知识宣传

病毒性肝炎预防知识宣传

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牙刷、 剃须刀等个人物品,以降低感 染风险。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 持适当的运动量,避免过度劳 累和不良情绪。
避免不安全行为
避免使用非正规途径的药物和注射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避免与他人共用针头、刀具等锐器,特别是在纹身、纹眉、打耳洞等有创美容行为 中。
在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避免多个性伴侣和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并发症处理
针对肝炎引起的并发症, 如腹水、出血等,采取相 应措施进行紧急处理。
康复期的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
在肝炎康复期,定期进行 肝功能、病毒载量等相关 指标的复查,以便及时发 现病情变化。
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 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等, 有助于促进康复。
避免复发
避免诱发肝炎复发的因素 ,如过度劳累、饮酒、药 物滥用等。
强化社区防控工作
02
社区应积极开展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和信息报
告,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03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先进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防控技
术和经验,提高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控水平。
个人层面的防控策略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了解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注 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等
类型
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 等。
传播方式和途径
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和日常生活接触等途径传播。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消化道传播和呼吸道传播等 。
症状和后果
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黄疸、肝区疼痛等。
后果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知识

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知识
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知识
汇报人:XXX 202X-XX-XX
目录
• 病毒性肝炎概述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 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策略 • 病毒性肝炎的未来展望
01
病毒性肝炎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 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 的一组传染病。
分类
根据病原学分类,常见的有甲型 、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和治疗因肝功能受损 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 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 题,增强治疗信心。
康复和护理
定期复查
健康生活方式
定期进行肝功能、病毒载量等相关检 查,监测病情变化。
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 烟、限酒、规律作息等。
预防并发症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部消毒 液。
避免共用个人物品
如牙刷、剃须刀和指甲刀等,以防通过破损皮肤传播病毒。
避免不安全注射行为
尽量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消毒的注射器,避免注射毒品。
社区宣传和教育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对 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培训医护人员
对医护人员进行肝炎防治培训, 提高其诊断和治疗能力。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保持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增强身
体免疫力。
05
病毒性肝炎的未来展望
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针对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科研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抗病毒药物,以期更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要点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要点

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可出现 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 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 出现肝硬化或肝癌。
重型肝炎
病情严重,可能出现肝衰 竭甚至死亡。
02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疫苗接种
甲型肝炎疫苗
预防甲型肝炎病毒感染, 适用于儿童和易感人群。
乙型肝炎疫苗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建议新生儿、儿童和易感 人群接种。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要点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病毒性肝炎概述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与康复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管理
01 病毒性肝炎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 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分类
根据病原学不同,病毒性肝炎可 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 戊型等类型。
饮食安全
避免接触感染源
注意食物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品, 特别是生肉、生鱼片等,以降低感染甲肝 、戊肝等病毒性肝炎的风险。
避免与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触,特别是乙肝 、丙肝等血液传播途径的肝炎患者,应避 免共用针头、注射器等物品。
管理措施
早期筛查与诊断 规范治疗
健康教育与宣传 监测与报告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输血史、吸毒史、长期透析等,应定期进 行病毒性肝炎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3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加强锻炼,增 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心理支持
情绪疏导
01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关心和支法
02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关于病毒肝炎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病毒肝炎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病毒肝炎的知识点总结关于病毒肝炎的知识点总结病毒肝炎是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超过3.25亿人感染了丙型病毒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至少有4000万人感染了乙型病毒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且每年有100万人因为病毒肝炎而死亡。

病毒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

1. 病毒肝炎的类型目前已知的主要病毒肝炎类型有乙型、丙型、甲型、戊型等。

其中,乙型和丙型病毒肝炎是导致长期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因。

乙型病毒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注射毒品、性传播、血液制品输注等途径。

丙型病毒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注射毒品、输血和器官移植等途径。

2. 病毒肝炎的症状病毒肝炎的症状可以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两个阶段。

急性期症状包括疲劳、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

慢性期症状比较隐匿,可表现为长期疲劳、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等。

慢性期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3. 病毒肝炎的传播途径病毒肝炎的传播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如输血、共用针头、母婴传播、性传播、手术操作不符合卫生规范等。

此外,病毒肝炎也可以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尤其是甲型病毒肝炎。

4. 病毒肝炎的预防(1)注射疫苗:乙型和甲型病毒肝炎的疫苗已经问世,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措施。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共用针头、使用安全套等措施可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3)避免风险行为:避免使用非法药物、限制性交伴侣,可以降低感染病毒肝炎的风险。

(4)血液安全:加强血液供应和输血的安全性,通过筛查血液中的病毒,减少病毒肝炎的传播。

5. 病毒肝炎的治疗病毒肝炎的治疗主要有抗病毒药物治疗、免疫疗法、干扰素治疗等。

抗病毒药物治疗是目前主要推荐的病毒肝炎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和减轻肝脏炎症。

免疫疗法和干扰素治疗在某些病例中也显示出有效性。

6. 病毒肝炎的并发症和预后病毒肝炎的并发症主要有肝硬化和肝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

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

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59岁人群HBsAg 携带率为7.18%,15岁以下儿童HBsAg 携带率为2.08%,与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我国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了2.5百分点,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明显,下降7~8个百分点。

特别是4岁以下儿童携带率已降低0.9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全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
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

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

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

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

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

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
更大程度保护儿童少年免受乙肝病毒危害。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甲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对18月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甲肝疫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灭活疫苗间隔6个月接种2剂。

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

戊肝疫苗已经研制成功。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如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不共用注射器、避免不洁医疗行为等),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根据医生的建议,每6-12个月定期检查,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

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切勿轻信虚假广告,以免造成病情的延误和经济损失。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慢性乙肝和丙肝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病毒,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因此,患者遵从医嘱和主动配合治疗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患者在医生的配合下详细了解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疗程和疗效、所需费用,以及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减轻的方法,积极配合,可以提高疗效。

相反自行停药可能会引起病毒耐药、反弹或复发。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国家,鼓励有条件者,到医疗机构检查自身乙肝感染状况。

疑似乙肝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建议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

乙肝感染者的配偶、性伴、家庭成员进行相关检测,了解感染状况。

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

如为未感染者,建议接种乙肝疫苗预防感染。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丙肝病毒感染后多无临床症状,建议有输血史、创伤性治疗、共用注射器、多性伴、器官移植者、HIV感染者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检测。

通过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70%的丙肝患者可以实现治愈。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乙肝和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日常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与乙肝和丙肝感染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不会感染。

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及时注射乙肝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注射乙肝疫苗后一定要检查有无抗-HBs产生。

一般而言,体内产生抗-HBs后,即使同乙肝患者有性等密切接触也不会被感染。

另外,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大多数可以自动清除病毒而痊愈。

现实中乙肝患者的配偶因为都是成年人,婚后虽然可能被感染,但很少转为慢性乙肝,相反多数可产生对乙肝病毒的免疫。

3.建议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要及时(最好在婚前)注射乙肝疫苗。

由于乙肝病毒存在母婴传播,一些携带乙肝病毒的育龄妇女在生育问题上,产生畏难情绪,担心自己的孩子感染乙肝病毒。

自乙肝疫苗问世以来,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已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如联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保证在出生24h内及时接种(越早越好)首针乙肝疫苗,可保护95%以上的小孩不被感染;但极少数(约2%~3%)可能通过宫内感染而导致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阻断宫内感染的方法。

总的看来绝大多数新生儿在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后是可以避免乙肝病毒感染的。

4.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随着人们对乙肝传播途径的认识,目前确认乙肝传播途径主要为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

为保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合法权益,2010年2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取消了入学和就业体检中检测乙肝项目。

但以下入学、就业情况仍需检测乙肝项目:(1)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公务员体检特殊标准(试行)》,“乙肝病原携带者,特警职位,不合格。

”(2)根据《卫生部关于民航空勤人员体检鉴定乙肝检测调整意见的复函》要求,民航招收飞行学生体检鉴定乙肝项目检测,可以保留体检鉴定乙肝项目检测。

(3)血站从事采血、
(卫生部政务公开办公室2011血液成分制备、供血等业务工作的员工。

年2月17日发布)
需要指出的是,此规定只针对入学和就业体检,其目的是保护公众的平等教育和就业权利。

从医学角度讲,为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乙肝,对于有医疗需要或个人常规健康体检,并不限制检查乙肝感染标志物。

对于单位组织在职人员集体健康体检,则应本着自愿和私密的原则(乙肝检查结果只反馈给个人,不得告知单位和任何其他第三方)。

从保护未感染者自身的角度讲,也鼓励个人通过体检、检测了解自身感染状况,如为乙肝易感者(未感染乙肝病毒且未具免疫力),应接种乙肝疫苗。

五、综合
1、认识肝炎、科学防治
我国法定传染病系统每年报告超过130万例病毒性肝炎病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总病例数的1/3,由此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及巨大经济负担,给疾病防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我国政府重视肝炎防治工作,将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四个重大传染病之一,不断加强病毒性肝炎防治力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制订防治策略,采取综合措施,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与传播,已经取得明显效果。

2、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广泛,感染者众多,防治难度大,防治病毒性肝炎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对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防治病毒性肝炎,需要教育、卫生、财政、药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很多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