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课件
中医养生康复学.ppt

健康及现代医学模式
二、现代医学模式
(一) 什么是医学模式 (二)医学模式的发展 (转变) (三) 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
健康及现代医学模式
?(一)什么是医学模式?
– 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 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 不同的医学模式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医学发 展特征、水平和目标。
健康及现代医学模式
? 二、中医康复学的基本概念 (一)康复定义:
WHO在医学实践中对健康的概念进行不断地修正与完 善。
最初:无病就是健康 随后:结实的体格,具有完善的功能并充分发挥作用 最新:(同前)
上述有关健康的定义强调了全面的和功能上的健康。 这一概念与现代医学在病因学、病理学和治疗学上 的新模式互相呼应。
健康及现代医学模式
? 精神上、身体上的良好状态:即我们中医学所说的“形 神合一”
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 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 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概念 和学科范畴
?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规律,研究养 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促进健康、延年益寿为目 的的一门实用性学科。(它不同于预防医学)
2、医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变 治疗 防治结合,防重于治
健康及现代医学模式
?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 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 式的病理过程或功能障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概念 和学科范畴
?(二)医学模式的发展:
第二章中医养生康复技术基础理论 PPT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基础理论 1.基本理论 2.基本原则 3.康复评价
第一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理论
一、阴阳互根,协调平衡 《素问》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说明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和恢复 健康的必要条件,而这种平衡是互 生互长的动态平衡。
二、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第二节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原则
❖ 一、调和阴阳,阴阳并重 ❖ 二、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 三、协调脏腑,重在脾肾 ❖ 四、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五、扶正祛邪,扶正为主 ❖六、避邪护正,顺应自然 ❖七、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八、保精养气,起居有常 ❖九、杂合以治,辩证施术
一、调和阴阳,阴阳并重
第三节 中医康复的评定方法 一、中医康复的评定原则 1.综合评定原则 2.分期评定原则
二、中医康复的评定方法
1.四诊评定法 2.动诊评定法 3.测诊评定法 4.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法
谢谢
七、避邪护正,顺应自然
❖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 “故智者养生也,顺四时而避寒暑”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八、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 运动形体,清静精神 ❖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九、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调治,辩证施术
❖ “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 病皆愈”
三、五脏坚固,脾肾为本
五脏坚固,是指五脏坚强,并能发 挥其固藏精气的作用。
五脏中强调以脾肾为本,肾为先天 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四、经气流通,血脉调和
“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 与众其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 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 生气以长,命曰圣王。”
中医养生保健ppt课件

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详细描述
运动养生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可突然过度 运动或长期不运动。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逐 步增加运动量,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精神养生
总结词
保持心情愉悦,调和情志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情绪的稳定和愉悦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精神养 生强调调和情志,避免情绪波动过大或长期压抑。建议保 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通过调节 情绪来保持身心健康。
总结词
适当运动
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和 中医保健方法,延缓衰老、
提高生活质量。
01
02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 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
体质、促进新陈代谢。
03
04
合理饮食
注重营养均衡,适当增加蛋 白质、钙质等营养成分的摄 入,如鸡蛋、牛奶、豆腐等
。
中医保健
可采用中药调理、按摩、艾 灸等中医保健方法,改善老 年人的身体机能,延缓衰老
中医保健
04
可采用中药调理、按摩、拔罐等中医保健方法, 改善女性的生理机能,保持健康和美丽。
THANKS
传播受限
由于语言、文化等因素,中医养 生的传播受到一定限制。
中医养生的未来发展
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中医养生理论的科 学研究,探索其有效性
及机制。
融合现代医学
将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 相互融合,形成更加完 善、科学的养生体系。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中医养生人才的培 养和传承,提高专业水
平和服务质量。
06
中医养生保健案例分享
运动养生
总结词
适量运动,强身健体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强健身体。适量运动有 助于增强脏腑功能,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建议选择适 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避免过 度运动导致疲劳和损伤。
8中医基础理论养生治则 [兼容模式]
![8中医基础理论养生治则 [兼容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8c574f1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8.png)
项目八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目的要求】1.了解养生原则、康复原则2.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3.掌握治则、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任务一养生原则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义。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探索增加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和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及方法等系统理论的一门科学。
一、养生学的意义(一)增强全质(二)预防疾病(三)延缓衰老一、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顺应自然1.依靠自然2.适应四时变化(二)形神共养1.静以养神2.动以养形(三)调养脾胃1.饮食调节2.药物调节3.精神调节4.针灸调节(四)保精护肾1.节制房事,不妄作劳2.食疗、导引、按摩补肾。
任务二预防原则一.预防为主的意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二.预防的基本原则(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1.重视调摄精神2.注意饮食卫生3.加强身体锻炼4.人工预防免疫(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1.避其邪气2.药物预防任务三治疗原则一、治则的概念(一)治则的含义治疗疾病时所以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
(二)治法的含义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例:扶正──益气、补血、滋阴、温阳祛邪──发汗、泻下、清热、祛痰(三)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是从总的方面规定和概括治疗规律,它反映的是解决矛盾的普遍性,而治法是从属于治则,是针对具体病情治疗方法,它反映的是解决矛盾的特殊性。
两者均以辨证作为前提和基础。
二基本原则(一)扶正与祛邪1.扶正──指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虚证。
例:气虚——益气血虚——养血“虚证”——虚则补之阴虚——滋阴阳虚——温阳2.祛邪——指祛除邪气,排除或消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实证。
例:“实证”—实则泻之表实——发汗里实热——清热里实寒——散寒食积──消食导滞血瘀——化瘀3.扶正与祛邪相兼抉正祛邪合并使用,适用于虚实夹杂证。
养生PPT课件

一种古老的健身气功,由八个动作 组成,注重全身协调运动,具有疏 通经络、调和气血等作用。
现代健身活动选择
跑步
简单易行的有氧运动,能 够提高心肺功能,促进新 陈代谢,改善心理状态。
游泳
全身性运动,能够锻炼肌 肉、增强心肺功能,同时 对关节损伤较小,适合各 年龄段人群。
健身房锻炼
利用各种器械进行针对性 训练,能够增强肌肉力量 、改身体形态,提高身 体素质。
运动安全注意事项
热身运动
在运动前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 ,如伸展、跳跃等,以增加关
节灵活性和减少受伤风险。
逐渐增加运动强度
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运动经验 ,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导致身体不 适或受伤。
注意运动姿势
正确的运动姿势能够减少不必 要的肌肉拉伤和关节损伤,提 高运动效果。
避免空腹或饱腹运动
空气质量
空气中的污染物如尘埃、花粉、细菌等,可引发过敏反应或呼吸道 疾病。
地理位置
不同地区的海拔高度、地势地貌等,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 态。
居住环境优化建议
室内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排除污染物,增加氧气含量。
绿化环境
在室内摆放绿植,能净化空气,调节湿度,同时带来心理 舒适感。
减少噪音
养生PPT课件
目 录
• 养生基本概念与原理 • 四季养生要点 • 饮食养生策略 • 运动养生实践 • 情志调养技巧 • 环境适应与防护建议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养生基本概念与原理
养生定义及目的
养生定义
养生是指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 ,维护和提升人体健康,预防疾 病,延缓衰老的过程。
养生目的
旨在达到身心健康、长寿久视、 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中医基础理论-

目录
第一节 养生原则 第二节 预防原则 第三节 治疗原则 第四节 康复原则 第五节 健康促进
重点与难点
重点:
• 养生、防治、康复的原则
难点:
• 中医治疗观 • 中医学基本治则
概述
养生:研究人类的生命发展规律和各种保养身体的原则及方法 预防: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和手段,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治则: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处方、用药等具有
二、健康促进与养生
(一)养生文化源远流长 • 中医养生以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 包括食养、药养、按摩、气功、武术等丰富的养生技术 • 涉及到现代科学中的预防医学、心理医学、医学保健、 社会医学等多学科
二、健康促进与养生
(二)养生是健康的基础
• 养生要因人制宜,因体施保,因人施养,人体要根据不同体 质状态,进行个性化保健
• 中医的“药食同源”,对防病、健康促进活动、维持人的生 命有着重要作用
• 保持气血通畅、胃肠通利,勤于动体动脑,淡泊心境,饮食 清淡,则是具体的养生操作
• 中医养生重在养性,即强调精神修养。《内经》曰“恬淡虚 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二、健康促进与养生
(三)健康促进与养生
• 领悟养生文化,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养生保健思想 扎根于生活,所学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如节制饮食、 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
(三)正治与反治
2.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即所 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表现出的假象性质相同。适 用于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1)寒因寒用: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 寒证 (2)热因热用: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 热证 (3)塞因塞用:指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 (4)通因通用: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
中医养生的ppt课件

综合调养
总结词
结合多种养生方法,全面调理身体
详细描述
结合多种养生方法,全面调理身体
03
中医养生的饮食调理
食物的性味与养生
总结词
食物的性味是指食物的性质和味道,中医认 为食物的性味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详细描述
食物的性味包括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 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不同性质和 味道的食物具有不同的功效,如温性食物能 够温中散寒,寒凉性食物能够清热泻火,甘 味食物能够补益气血,酸味食物能够收敛固 涩等。根据不同体质和季节选择合适的食物
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顺应自然
总结词
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根据四季变化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例如,春天是生发的季节, 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夏天是炎热的季节,应多喝水和清淡的食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应多吃滋 阴润肺的食物;冬天是寒冷的季节,应多吃温热的食物来保暖。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应用
诊断方法的结合
中医和现代医学在诊断方法上可 以相互补充,如中医的望闻问切 与西医的仪器检查相结合,可以 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治疗方法的结合
中医和现代医学在治疗上也可以 相互借鉴,如中药与西药、针灸 与手术等相结合,可以取得更好 的治疗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中医养生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对于健康至关重要。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志 调节等多种手段,可以达到调和阴阳、气血流畅、脏腑协调的状态,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医养生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中医养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 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
养生康复的原则

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身 体的康复和心理平衡。
运动康复
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功能 的恢复,提高运动能力。
针灸推拿
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可以调和气血、疏通 经络,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
养生与康复的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养生和康复相互促进,通过合理的 养生方法可以辅助康复治疗。
相互补充
适等方面。
老年人养生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养生康 复应以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 为主,注重饮食调节、运动锻
炼和心理调适等方面。
02
养生的主要方法
饮食养生
饮食平衡
定时定量
保持饮食的平衡和多样性,摄取足够的蛋白 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和养分。
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促进康复
通过合理的养生方法,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提高机体抵抗力。
在疾病康复期,合理的养生方法可以辅助治 疗,加快身体的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
传承文化
通过养生康复,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身 体健康水平。
养生康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应传承和发扬。
康复中的养生应用
饮食调理
在康复期间,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保证 营养均衡,促进身体恢复。
养生和康复相互补充,在康复过程 中可以通过养生方法来提高康复效 果。
相互融合
养生和康复可以相互融合,使康复 治疗更加全面、综合。
相互作用
养生和康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患 者的身心健康。
05
日常养生康复建议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
定时排便
保持每天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合理安排工作 、学习和娱乐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治病求本的核心——在复杂的病理变化中,善于透过
现象看本质,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并以有效的治疗 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
PPT学习交流
7
(二) 不治已病治未病
未病
健康未病态——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 潜病未病态——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质,代表疾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和起主要作用的方面。
标——现象,代表疾病过程中居次要地位和起次要作用的方面。
正气为本,病因为本,先病为本,旧病为本,脏腑为本。
邪气为标,症状为标,后病为标,新病为标,肌表为标。
1.急则治其标 是在标病甚急,若不先治其标,就会危及生命或影 响对本病治疗时所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属于应急性治则,治标 之后,仍要从本治疗 。
PPT学习交流
12
三、基本治则
(一)扶正与祛邪
邪正之间的盛衰,决定疾病的虚实变化,又决定着疾病 的进 退。因此治疗疾病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恶双方力量 的对比,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1.扶正 即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
则,主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如气虚者补气,血虚 者补血。
异;持之以恒)。 三、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胃强则
强,胃弱则弱。调养方法有饮食调节(寒热适中,饥饱有度, 营养全面,清洁卫生),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等。
四、保精护肾:肾藏精气,为生命之本,为健康长寿之根本。
方法有节欲养精以益肾,药物补益肾之阴阳精气,食疗补肾、 导引补肾等。
PPT学习交流
治神方法——移精变气,劝说开导,解惑释疑、心理暗 示,情志相胜,导引吐纳等。
《灵枢·师说》:“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 以其便,开之以其苦。”
PPT学习交流
10
(四) 以平为期
•
健康——阴阳平衡
各脏腑组织功能协调一致 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
气血津液运行与代谢畅达调和 经气运行通利条达 体与外界环境和谐适应
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是从整体上把握治疗疾病的规律。如扶正、祛邪等,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治法——是在治疗原则指导下,针对具体的病证拟定的直接 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PPT学习交流
6
二、中医治疗观
(一) 治病必求于本 本——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是对证的病
因、病性、病位、病势及邪正消长等内容的归纳综
三、延缓衰老:《内经》:“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
养生可延缓衰老的进程,尽享其天年。
PPT学习交流
2
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天人相应。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活动
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以养生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二、形神共养:既要注意形体
的保养,又要注意精神的调摄。静以养神(清静养神,修性怡 神,气功练神);动以养形(适可有度,形劳而不倦;因人而
潜病未病态
治未病
有病早治 :早期发现
前病未病态 早期治疗
既病防变: 护正于未伤
传变未病态
祛邪于未传
PPT学习交流
9
(三) 治病先治神
神——精神、情志、心理。
治神——采用精神疗法(又叫情志疗法、心理疗法)。 它是通过医者的言、行、情、志等影响病者的认知、 情感和行为,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素问·宝命全形论》:“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 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
(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避其毒气”。 2.药物预防:用中草药预防传染病。
PPT学习交流
5
第三节 治疗原则
一、治则的概念
一、治则的含义
治则,也称治疗原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它 是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治疗方法的 总则,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通指导意义。
1.重视调摄精神:保持愉快舒畅的良好心情,减少不良的精神剌激 和过度的情绪波动。
2.注意饮食起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生活保持一定的 规律性。
3.加强体育锻炼:适可有度,因人而异,持之以恒。“五禽戏”、 “太极拳”、“气功”、“易筋经”、“八段绵”等。
4.人工预防免疫: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等,使人产生免疫。
2.祛邪 即祛除邪气,排除或消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实为主要矛盾的病证。如攻下、 发汗、清热、散寒、消导、涌吐、化瘀等。
3.扶正与祛邪相兼 主要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的虚实夹杂证。
具体应用时要分清主次,或扶正兼以祛邪,或祛邪兼以扶正,或 先祛邪后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 正”。
3
第二节 预防原则
一、预防为主的意义
预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内经》:“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 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 锥,不亦晚乎。”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四方针之一。
PPT学习交流
4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
第八章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PPT学习交流
1
第一节 养生原则
养生的概念: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的意义:
一、增强体质:体质形成主要决定于先天和后天因素,
先天不足,可通过后天摄养和身体锻炼,以促使体质由弱变 强。
二、预防疾病:“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养生可以保养
正气,提高机体抵御病邪的能力。
疾病——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偏衰 脏腑失调 气血不和 升降失序 经气不利 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
PPT学习交流
11
以平为期——针对各种偏差加以调整——使阴阳失 调重趋于平衡。
西医治疗思路——消除病因,消除病灶,直接对抗, 补充替代。
中医治疗思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药物、针 灸、推拿等方法来调动、发挥机体“阴阳自和”的自 我调节机制,以期恢复阴平阳秘、内外和谐的生态平 衡。
任何临床表现的状态,病理信息尚未到“显化”程度。
前病未病态——机体的病理信息已有所显露,但在临上
尚不能诊断其病证类型,疾病处于早期阶段,刚刚 呈现少数先兆症状。
传变未病态——某一脏腑已有病,根据传变规律及脏腑
相关法则,将要影响到其它脏腑发病而尚未发病状态。
PPT学习交流
8
健康未病态——未病先防——养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