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的主题单元设计

合集下载

种群与群落教案.doc

种群与群落教案.doc

教学课题:种群和生物群落
当堂导练:
1、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年龄组成
D、形态特征
2、据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2050年将达到最高值,作出这一预测的依据是()
A、不同年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人口性别比例
3、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4、在下面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5.下图为种群的年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B表示稳定型,A表示__________ 型,C表示______________ 型。

(2)B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o
(3)A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o
C4)C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o
课后练习:
教材P78 - (1)、二(1)。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单元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单元教学设计

附件2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供学科重构参考)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评价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 必然会提出迁入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什么关系?这时教师确到好处的作出点拔: “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些种群(活动能力强)的密度也起决定性作用, 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 通过学生对书本种群空间特征分布的观察, 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同时为群落分布打下伏笔。

第二节: 种群数量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建议种群数量变化这一节我们可以通过切块教学把这节内容切成:“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建构”“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特征比较”“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原因探索”三大部分。

1.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建构。

这一切块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对单细胞生物(细菌或酵母菌)的繁殖特征知识认识的基础上完成, 所以在课前老师要安排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示。

如通过取样调查法统计在一段时间(细菌或酵母菌培养的早期)内某种细菌或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列表统计后利用数学描点法绘制出细菌在优越的条件下数量变化曲线(“J”型)备用。

在此基础上数学模型的建立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最后别忘记给学生呈现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的优缺点的比较。

“J”型曲线“S”型曲线2.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特征比较。

这一切块内容在教学时是重难点, 所以在教学时必须建立在第一切块的基础上,让学生弄清楚种群增长曲线是数学模型中的一种直观的形式。

我们建议在教学中可先针对两曲线进行列表比较来进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首先让学生有一个整体认识, 然后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祥细讲解如“J”型曲线与“S”型曲线形成条件, “J”型曲线与“S”型各自具备的相关性质, “S”型曲线的1/2K相关问题的探讨等。

列表如下:两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捕食互利共生竞争寄生2. 两种群间能量流动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的群落垂直结构以形成垂直结构的意义为教学目标。

单元整体教学《种群和群落》

单元整体教学《种群和群落》

单元整体教学《种群和群落》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相互关系。

2. 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理解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2. 难点: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群体的图片,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学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讲解种群的定义、基本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

(2)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通过数学模型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

(3)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讲解群落的定义、基本特征和结构,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

(4)群落的演替
讲解群落的演替过程和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原因和过程。

3. 实验教学
让学生进行种群数量调查的实验,通过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相互关系,以及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5. 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种群群落教学设计

种群群落教学设计

种群群落教学设计
1. 多样性与包容性
每个"种群群落"都包含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学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培养他们尊重多样性、包容他人的意识。

2. 合作学习
"种群群落"内部成员需要通过分工合作、相互支持来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生态平衡
教师担任"生态管理者"的角色,维护"种群群落"之间的平衡发展,确保资源共享,避免竞争过度。

4. 循环利用
在"种群群落"内部,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彼此的长处和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知识的传递共享。

5. 可持续发展
"种群群落"内部成员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促进整个群体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不同的"种群群落",如知识种群、技能种群、思维种群等。

学生通过在不同"种群群落"中的参与和流动,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种群群落教学设计将生态系统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教学之中,通过营造协作、互助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和实践价值。

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

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

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种群的概念及实例;2.理解种群的特征;3.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实例;4.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要点对比概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在引导学生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种群和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学习了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四)学法指导1.通过对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图示化、模型化认识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按不同层次认识生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实例。

(2)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

(3)群落的结构。

[解决办法](1)学生阅读教材、归纳要点;(2)出示挂图或投影,区别对比,加深印象;(3)联系实际举例;(4)用问题和练习检测反馈。

2.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乔木、灌木、水平结构、垂直结构。

[解决办法]利用挂图、投影等直观教具形象地讲解,并举例说明。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结合谈话法、讲述法以及演示法和练习法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五、学生活动设计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步阅读、理解、归纳教材内容。

2.列举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判断、积极参与。

3.及时反馈,回答问题,做练习题。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投影显示:前述素质教育目标,使学生明确目标、积极学习。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可以分为哪两种?3.什么叫种内关系?什么叫种间关系?引言:在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有几百万种之多,但任何一个生物体都不可能以单独的个体生存于世,它必然要与周围同种或不同种的很多其它的个体生活在一起,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才能生存下去。

种群和群落 教案

种群和群落 教案

种群和群落教案教案标题:种群和群落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

教学重点:1. 种群和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2. 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 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例图片和图表。

3. 学生小组讨论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并与他们讨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种群和群落的关系,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种群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分布和种群增长等。

2. 通过实例图片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的特征,并与他们讨论。

步骤三:群落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群落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群落结构、群落组成和群落演替等。

2. 通过实例图片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群落的特征,并与他们讨论。

步骤四: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2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种群对群落的影响和群落对种群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并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步骤五: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2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包括种群数量的波动和群落结构的变化。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并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种群和群落的重要性。

2. 让学生自评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并提供必要的反馈和建议。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进一步加深对种群和群落的理解。

《种群和群落》单元整体教学

《种群和群落》单元整体教学

《种群和群落》单元整体教学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数量特征和演替过程,掌握种群密度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基本知识,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能够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进行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群落的观察与调查。

二、教学内容1.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是指一定地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特征。

2. 群落的概念和特征:群落是指一定地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

3. 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4.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分布现象。

5. 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6.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包括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物种多样性等,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7. 实验和探究: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群落的观察与调查: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观察与调查的方法和技术。

8. 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数量特征和演替过程等基本知识,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机制,掌握种群密度和群落的观察与调查方法和技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单元的教学可以采用讲解、演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和掌握基本技能。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重点: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难点:种群和群落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实验材料、板书。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二、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2. 讲解种群的特点:包括生长、繁殖、死亡和迁徙等过程,以及群体数量、密度和分布等属性。

三、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群落的定义: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多个不同种类物种组成的生态群体。

2. 讲解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多样,数量相对稳定,种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等特点。

四、讨论种群与群落的关系(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作用。

2. 展示讨论成果: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置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观察数据和结果。

六、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单元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引言:在生产实践中,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草原的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牛羊,经济效益才最好;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虾,才能既获得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中怎样控制害虫的数量,才能获得大丰收。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研究生物的群体单位——种群和生物群落。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第七章学过的种群概念。

提问:什么是种群?(回答: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练习: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2.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3.世界上的全部鸟。

4.一片农田的全部东亚飞蝗。

(回答:2和4是种群。

讲述: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

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提问:实际研究中,不可能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如何测定某物种的种群密度呢?
要测定某地的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调查法,实习3介绍的就是这种方法。

要测定某地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就是在被调查的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公式是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提问:经过测定,我国某地的野驴,平均每100km2不足两头,而同一地区的灰仓鼠,平均每100km2有数十万只。

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在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夏天种群密度较高,秋未则降低。

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讲述:种群密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我们继续研究种群的其他特征。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提问: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何?
讨论:长期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很快,主要原因是什么?
讨论: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措施?
小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讲述:与出生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一般分为三个年龄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提问:按年龄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