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
游褒禅山记练习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练习【同步达纲练习】1.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⑧其孰能讥之乎?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⑩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B.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⑧/⑩C.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2.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讲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④其孰能讥之乎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C.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相同D.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也不相同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全含多音字的一项是( )A.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褒之庐冢也有穴窈然C.则或咎其欲出者而又不随以怠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5.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碑仆道仆:倒跌倒B.其文漫灭漫:淹C.盖音谬也盖:大概D.何可胜道也哉胜:胜利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
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
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1.B2.C3.B4.A5.D6.D《游褒禅山记》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是()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 答案

游褒禅山记(一)答案1.父一甫2.(1)倒。
(2)模糊。
(3)空阔;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4)深远幽暗的样子。
(5)走到尽头。
(6)持、拿。
(7)责怪。
(8)平坦。
(9)到……的境地;帮助。
(10)名词作动词,弄错,使……错;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1)尽。
(12)探求学问的人。
(13)并列连词,可译为“又”。
(14)因为;表示判断,是,为。
(1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译为“大概”。
(16)连词,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
可不译。
(17)副词,将要。
(18)发语词,大概。
3.(1)舍,名词作动词(2)名,名词作动词(3)侧,名词作状语(4)明,形容词作动词(5)至,动词作名词(6)险远,形容词作名词(7)谬,名词作动词4.(1)不能古义:不到,不及。
今义:不能够。
十一古义:不及十分之一。
今义:十月一日。
(2)非常古义:非同一般。
今义:副词,表程度。
(3)至于古义:到。
今义:引起另一话题,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5.(1)是,就是竟然,居然(2)道路道理说、讲(3)大概车盖(4)文字通“纹”文章掩饰(5)正确……的样子然而,但是6.(1)判断句(2)判断句(3)省略句(4)状语后置句游褒禅山记(二)答案一、1.D 2.C 3.C 4.C5.(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险以远则至者少(3)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二、6.C 7.B 8.C游褒禅山记(一)答案1.父一甫2.(1)倒。
(2)模糊。
(3)空阔;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4)深远幽暗的样子。
(5)走到尽头。
(6)持、拿。
(7)责怪。
(8)平坦。
(9)到……的境地;帮助。
(10)名词作动词,弄错,使……错;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1)尽。
(12)探求学问的人。
(13)并列连词,可译为“又”。
(14)因为;表示判断,是,为。
(1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译为“大概”。
游褒禅山记 阅读答案

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节选)》阅读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节选)》阅读及答案《游褒禅山记(节选)》阅读及答案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拿着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C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D而在己为有悔己:自己5.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志”“力”“物”三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
“志”是必要的`保障,“力”与“物”则是基本的前提。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6.给画波浪线的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练习及答案解析

游褒禅山记练习(时间:40分钟分值:55分)一、基础巩固(21分)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始舍于其址.(山脚)其至又加.(更加)少矣B.褒之庐冢.(坟墓)也华山之阳.(山的北面)C.悲.(感叹)夫古书之不存非常之观.(景象)”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
6.翻译下列句子。
(6分)(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鉴赏(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1题。
游虞山记张裕钊十八日①,与黎莼斋②游狼山,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
二十一日,买舟渡江,明晨及.常熟。
时赵易州惠甫适.解官归,居于常熟,遂偕往游焉。
虞山尻尾东入常熟城。
出城迤西绵二十里,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
其最胜为拂水岩,巨石高数十尺,层积骈叠,若累芝菌,若重巨盘为台,色苍碧丹赭斑驳,晃耀溢目。
有二石中分,曰剑门,擘③屹立,诡异殆不可状。
踞岩俯视,平畴广衍数万顷,澄湖奔溪,纵横荡潏④其间,绣画天施。
南望毗陵、震泽,连山青以相属,厥高镵云⑤。
雨气日光参错出诸峰上,水阴上薄.,吴门,行数十里,虞山犹蜿蜒在篷户,望之了然,令人欲返棹复至焉。
③擘:,云:高插云霄。
镵,刺。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是(3分)()A.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B.始适.还家门C.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D.适.莽苍者9.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虞山之美的一组是(3分)()①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②虞山尻尾东入常熟城③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④色苍碧丹赭斑驳,晃耀溢目⑤连山青以相属,厥高镵云⑥幽邃,称建诗语A.①②⑤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行程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全面铺叙的写作手法,将登山越岭所见的景物逐一展现于笔下,让人目不暇接,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游褒禅山记阅读及答案

老师,能否归纳一下游褒禅山记的重点内容及翻译?答:为你归纳如下:《游褒禅山记》一、重点难点讲解[重点]1.体会本文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特点。
2.体会本文先叙后议,严谨自然的结构特色。
3.学习文章凝练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特色。
[难点]领悟作者阐述的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如何理解本文作为游记却不以写景状物为重点是本文的一大难点。
本文是一篇借事喻理的文章。
作者记山、记碑、记游洞,重点记半途而废的后洞之游,并非为了描绘“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是要从失败的游览中悟出发人深省的道理,阐发自己的真知灼见,即: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相之,而“志”尤为重要,因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②由于“古书之不存”,学者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之”,不可以讹传讹。
由此可见,写景记游并不是文章的表达重点,只为后文明理作铺垫,写景状物,也就不可着墨太多。
如何理解“志”“物”“力”三者的关系,是本文的又一难点。
此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
“志”就是意志,属主观的因素;“力”即体力,“物”即物质条件,为客观条件。
三者并不是并列的,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主观因素,因为只要有了“志”,就会克服一切困难,百折不挠;相反,如果意志薄弱,斗志松懈,小挫即回,即使“力”与“物”再充足,也难以达到目标,因而作者将“二、字词1、注音慧褒(bāo) 庐冢(zhǒng) 窈(yǎo)然春华 (huá)秋实咎(jiù)其欲出者仆(pū) 道深父(fǔ)2、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甫",古代男子的美称3、重点实词①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持,拿)②夫夷以近 (平坦)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xiàng帮助)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感叹)⑤何可胜道也哉 (尽)4、一词多义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 (于是)④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副词)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其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前"其",它的,代"有穴窈然"之"穴";后"其",那些;代"好游者")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自己)道①有碑仆道 (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 (说,动词)。
《游褒禅山记》答案

第三段作者提出要赏“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那么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这里以景喻物,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情况,得出“可讥”“有悔”和“无悔”“无讥”两种结果。这一正一反的两层意思,突出了“有志”的决定作用,并且提出“尽吾志”,即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高标准要求。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游褒禅山记》的习题附答案

《游褒禅山记》的习题附答案《游褒禅山记》的习题附答案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庐冢(zhǒng)何可胜道(shèng) B.窈然(yǎo)有碑仆道(pū)C.音谬(miù)既往不咎(jiū)D.王深回父(fǔ)无物以相之(xiāng)答案:D2.选出加点“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不知老之将至C.后世之谬其传 D、仰观宇宙之大答案:D3.选出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例:火尚足以明也A.素善留侯张良 B、秋毫不敢有所近C.不知东方之既白 D、以乱易整,不武答案:D4.下列句子的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B、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C.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答案::B5.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答案:D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沛公欲王关中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答案:D7.下列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死生亦大矣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答案:A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于是余有叹焉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答案:A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词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B、唐浮图慧褒站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卒起不意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旦日飨士卒C、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不能名其一处也D、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答案:D10.与“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中“所以”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臣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亲贤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C、所以游目骋怀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着急高义也答案:C11.选出句中“者”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答案: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
(15分)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8、上文节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王安石,号_____,世称_____(2分)(三空中任何一空出错即扣1分,扣完为止)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则或咎其欲出者()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③.何可胜道也哉()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
20、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21、翻译下列语句:(5分)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求思应具备一些条件。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认为这些条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8、游褒禅山记半山王荆公(写王临川、王文公亦可)(2分)(三空中任何一空出错即扣1分,扣完为止) 19、①责怪②辅助③尽④说出名字(4分) 20、D(例句中的其与D项中的其都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
其他三项中的其都用作代词。
) 21、①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3分然、焉、为、通顺)②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啊。
(2分所以、慎取、通顺) 22、古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无不在也,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
王安石游褒禅山之所得,是由游山的经过所见获得的启示。
他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首先要定立志向,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定立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
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
游山如此,个人修养、做学问、干事业无不如此。
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情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主观的认识和努力。
王安石的一番感慨,自然与他的改革事业的理想和后来百折不挠的经历紧密相连。
由此,学生可以谈志向,谈毅力,谈机遇,也可以谈志、力与客观条件的联系,也可以由文章的观点,评论王安石的变法的成败、教训等。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