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的吸收

合集下载

小肠内消化和吸收-PPT

小肠内消化和吸收-PPT
2、主动转运:是逆着浓度梯度或化学梯度,需消耗细胞代谢 的能量的转运方式。
3、协同转运:当两种物质通过上皮细胞转运时,一种为逆浓 度梯度的主动运输,同时伴随另一种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 化学梯度而被动的转运。
27
(三)吸收的途径
1、跨细胞途径 2、旁细胞途径
28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水: 被动,渗透 水主要在小肠被吸收。部分进入结肠,随粪 便排出。8-10L,0.15L 水吸收的方式:在溶质被吸收后形成的渗透 压梯度的作用下,被动吸收。
33
34
(三)糖 形式: 单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 机制 : 继发式主动转运 途径:入血
35
肠上皮细胞
肠腔

管腔侧:以Na+
-载体-葡萄糖复合
物形式,与Na+同向 转运入肠粘膜上皮细
2Na+
胞内;
G
管底侧:葡萄糖 通过易化扩散方式进 入血液,Na+ 则由钠 泵转运至细胞间隙。
∴ 继发性主动转运
蛋白酶 氨基肽酶
○ Na+
氨 基 酸 转 运 系 统
39
(五)脂肪
机制:被动。
混合微胶粒
甘油
脂肪酸 (中、短链脂肪酸) 甘油一脂
载脂
甘油三脂
乳糜微粒 胞吐
淋巴管
血管
途径:淋巴途径为主
40
41
甘油三酯 胰脂肪酶
脂肪酸、甘油一酯
混合微胶粒
胆盐
胆盐
小肠上皮细胞
甘油一酯

甘油三酯

脂肪酸
乳糜微粒

载脂蛋白
21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一.大肠的分泌 二.大肠的运动

小肠的作用与功效

小肠的作用与功效

小肠的作用与功效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重要的器官之一,位于胃之后,与胃相连的部分叫做幽门管,与大肠相连的部分叫做回盲瓣。

小肠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能够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且发挥着调节水平衡、免疫功能的作用,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肠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 消化吸收:小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之一,它负责将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进行消化分解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

小肠内壁有许多细小的绒毛状突起,形成肠壁。

肠壁上有大量的微细血管和淋巴管,以及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的消化液,能够加速食物的消化分解和吸收。

小肠内壁还有很多腺体,能够分泌酶类物质,在食物通过的同时,释放酶类物质,帮助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使之变成可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形式。

2. 调节水平衡:小肠还具有调节水平衡的功能。

通过小肠内壁的吸收作用,人体将从食物中吸收到的水分经过肠道壁的吸收,将其吸收到体内一部分,使得水分分布更加平衡,有利于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

3. 免疫功能:小肠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大的器官之一,它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小肠上皮细胞形成了一层天然的屏障,阻止微生物的侵入。

同时,小肠黏膜下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它们能够识别和杀灭病原微生物,起到保护身体免受外界侵害的作用。

小肠的功效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 促进消化:小肠通过分泌消化酶和胃液,能够帮助食物的消化分解,进而利于人体吸收。

小肠内的消化酶能够分解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将其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易于吸收到血液中。

2. 保护免疫:小肠内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能够识别和杀灭病原微生物,起到保护身体免受外界侵害的作用。

此外,小肠上皮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A(IgA)能够黏附在大肠内壁上,阻止细菌的侵入。

3. 保持水平衡:小肠通过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帮助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水分平衡。

合适的水分含量能够保持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在小肠的吸收机制

水在小肠的吸收机制

水在小肠的吸收机制1. 引言水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对维持体内水分平衡至关重要。

小肠是人体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也是主要的吸收器官之一。

本文将介绍水在小肠中的吸收机制。

2. 小肠结构与功能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总长约为6米。

其内壁有许多绒毛状突起,称为小肠绒毛。

这些绒毛大大增加了吸收面积,有助于水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来自胃中食物残渣中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以及水等。

其中,水在小肠中的吸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 小肠对水的吸收过程3.1 背景知识在介绍小肠对水的吸收过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知识。

人体内部存在着浓度梯度,即不同区域溶液中溶质浓度的差异。

这种浓度梯度是维持水分平衡和实现物质运输的重要驱动力。

3.2 主动运输与被动扩散小肠对水的吸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主动运输和被动扩散。

3.2.1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指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利用能量将物质从低浓度区域转移到高浓度区域。

在小肠中,水分子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进入肠细胞内部。

这些载体蛋白包括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和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等。

3.2.2 被动扩散被动扩散是指物质沿着浓度梯度自由地从高浓度区域转移到低浓度区域。

在小肠中,水分子也可以通过细胞间隙或细胞膜间隙进行被动扩散。

这是由于小肠上皮细胞之间存在着微小的间隙,使得水分子可以自由地通过。

3.3 水的吸收机制小肠对水的吸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3.3.1 水进入小肠腔在进食过程中,水分子随食物一起进入小肠腔。

此时,小肠腔内的水浓度较高。

3.3.2 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介导的主动运输部分水分子通过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内。

这些水通道蛋白具有高度选择性,只允许水分子通过,而不允许离子和其他溶质通过。

3.3.3 小肠上皮细胞内部的渗透调节当小肠上皮细胞内部浓度高于外部环境时,会产生渗透压差。

小肠内消化和吸收PPT

小肠内消化和吸收PPT
蔗糖、麦芽糖等双糖需要在小肠分解 为单糖后才能被吸收。
脂肪的吸收
脂肪的消化产物脂肪酸和甘油 一酯在小肠中被吸收,主要通 过主动转运的方式进入细胞。
吸收后的脂肪酸和甘油一酯重 新合成为甘油三酯,并与胆固 醇、磷脂等结合形成乳糜微粒 ,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不饱和脂肪酸的吸收速度较饱 和脂肪酸快,且更容易被氧化 。
未来可能的治疗方法
个性化营养方案
基于基因检测和个体化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以改善消 化和吸收。
药物治疗
开发针对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新型药物,以缓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
新型治疗设备和技术
探索新型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如纳米技术、生物工程等,以改善小 肠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意义
提高营养吸收效率
小肠内消化过程
食物在胃中经过初步消化后进 入小肠,胰液、胆汁和小肠液 共同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可吸 收的小分子物质。
小肠蠕动将食物混合均匀,促 进消化酶与食物充分接触。
食物中的糖、蛋白质和脂肪在 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单糖、氨基 酸和脂肪酸,便于吸收。
小肠内消化酶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 、弹性蛋白酶等,分 解蛋白质为氨基酸。
系统疾病等。
小肠吸收不良的原因
01Biblioteka 0203小肠黏膜损伤
如炎症性肠病、肠道感染 、肠道缺血等,导致小肠 黏膜受损,影响营养物质 的吸收。
肠道蠕动异常
肠道蠕动异常可能导致营 养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 过长或过短,影响吸收。
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营 养物质的代谢和吸收,导 致吸收不良。
小肠吸收不良的诊断与治疗
肽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也可能被肠道细胞直接吸收并转 运到血液循环中。

小肠的吸收

小肠的吸收

小肠的吸收一.摘要饲料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后,其分解产物通过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小肠吸收的物质种类多且量大,所以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

因此评价小肠的吸收能力对于生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各种营养物质的小肠吸收动力学及吸收促进剂、ph值对其在小肠吸收速率的影响,探讨小肠吸收机制。

二.关键词:小肠吸收吸收机制吸收动力学三.吸收特点2.1 小肠有许多有利的吸收条件:(1).在小肠内,糖类、蛋白质、脂类消化为可收的物质。

(2).小肠的吸收面积大。

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环行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

(3).小肠绒毛的结构特殊,有利于吸收。

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乳糜管)、平滑肌纤维及神经纤维网,消化期间小肠绒毛的节律性伸缩与摆动,可促进绒毛内的血液和淋巴流动。

(4).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能被充分吸收。

2.2 小肠吸收的途径和机制2.21 吸收途径(1)跨细胞途径腔肠内的营养物质通过绒毛上皮细胞的腔面膜进入细胞,在经细胞的基膜和侧膜进入血液和淋巴。

(2)旁细胞途径腔肠内的营养物质通过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再进入血液和淋巴。

2.22 吸收机制吸收机制主要可分为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四研究观点综合对小肠吸收的研究,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对小肠的吸收进行分析:1)小肠的吸收能力2)小肠吸收机制 3)小肠吸收的动力学特征3.1 小肠的吸收能力3.11 小肠在口服药物的吸收中,药物浓度的时间曲线表明,小肠内药物浓度总体呈指数衰减,但有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约为90 min,给药4 h 后,小肠内药物浓度在小肠蠕动后大幅下降至较低水平,提示在天麻素注入小肠后,小肠内天麻素溶液被小肠液所稀释,浓度急剧下降,而且小肠的分节运动或蠕动冲使天麻素在小肠内液体中不断重新分配,造成浓度的波动。

药物在该小肠段内的排空时间约4h。

静脉血液的药物浓度比动脉血液药物浓度高一个数量级,并随小肠内药物浓度变化而变化。

小肠内无机盐的吸收

小肠内无机盐的吸收

贵州中公教育 1小肠内无机盐的吸收小肠内无机盐的吸收包括:1.钠的吸收:小肠黏膜上皮从肠腔内吸收Na+是个主动过程,动力来自上皮细胞基底侧膜中钠泵的活动。

2.铁的吸收:铁的吸收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

食物中的铁绝大部分是高铁(Fe3+),不易被吸收,当它还原为亚铁(Fe2+)时则较易被吸收。

维生素C 能将Fe3+还原为Fe2+而促进铁的吸收。

铁在酸性环境中易溶解而便于被吸收,故胃液中的盐酸有促进铁吸收的作用,胃大部切除的患者可伴发缺铁性贫血。

铁主要在小肠上部被吸收。

肠黏膜细胞吸收无机铁是个主动过程,需要多种蛋白的易化作用。

3.钙的吸收:影响Ca2+吸收的主要因素是维生素D 和机体对钙的需要量。

高活性的维生素D 能促进小肠对Ca2+的吸收。

儿童和乳母因对Ca2+的需要量增大而吸收增多。

钙盐只有在水溶液状态,而且在不被肠腔中任何其他物质沉淀的情况下,才能被吸收。

肠内容物的酸度对Ca2+的吸收有重要影响。

肠内容物中磷酸过多,将使之形成不溶解的磷酸钙,使Ca2+不能被吸收。

脂肪食物对Ca2+的吸收有促进作用,脂肪分解释放的脂肪酸,可与Ca2+结合成钙皂,后者可和胆汁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而被吸收。

【例题】对钙吸收有阻碍作用的是:()A.脂肪酸B.磷酸盐C.维生素DD.维生素C【参考答案】B 。

中公解析:肠内容物中磷酸过多,将使之形成不溶解的磷酸钙,使Ca2+不能被吸收,故磷酸盐对钙的吸收有阻碍作用。

脂肪酸可与Ca2+结合成钙皂,后者可和胆汁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而被吸收,故脂肪酸促进钙的吸收。

高活性的维生素D 能促进小肠对Ca2+的吸收。

维生素C 能将Fe3+还原为Fe2+而促进铁的吸收,对钙的吸收没有影响。

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小肠的结构和功能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主要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它是连接胃和大肠之间的消化道,起到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作用。

首先,小肠的结构特点是内壁有许多细小而呈绒毛状的结构,称之为肠绒毛。

肠绒毛的数量非常多,能够使小肠内表面积大大增加,从而增加物质的有效吸收面积。

肠绒毛又有圆柱状绒毛细胞和部分分泌黏液和激素的腺体细胞组成。

此外,小肠壁还存在许多细小而密布的微绒毛,称之为肠微绒毛,增加了小肠对物质的吸收能力。

小肠的功能主要包括消化和吸收。

在胃中经过消化后的食物通过十二指肠进入到小肠,此时小肠会分泌胰液和肠液来帮助消化食物。

胰液中含有的胰酶可以分解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而肠液中的肠酶则可以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核酸等进一步分解为更小的分子,以方便吸收。

小肠的吸收功能非常发达。

肠绒毛和微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而且肠绒毛上覆盖着微绒毛,能够增加食物与肠壁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吸收的效率。

肠绒毛上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也十分密集,可以迅速将被分解的营养物质吸收进血液和淋巴中,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供给能量和养分所需。

小肠的功能还包括肠道运动,通过肌肉层的收缩和放松来推动食物的运动。

这种运动称为蠕动运动,可以将食物颗粒在小肠内均匀混合,并迅速将消化后的食物碎片推向回肠。

总之,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它的结构特点和功能都与消化和吸收密切相关。

小肠的内壁有许多肠绒毛和微绒毛,使其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它能够分泌胰液和肠液来帮助消化食物,将食物分解为更小的分子;而且小肠的肌肉层能够进行蠕动运动,将食物推向回肠。

通过这些结构特点和功能,小肠保证了人体对食物营养物质的高效消化和吸收。

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原理有哪些?

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原理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原理有哪些?
导语:大家都知道我么平时吃进嘴里的食物经食道就到了胃里,那么主要的营养物质是由哪个部位吸收了呢?那么我告诉您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大家都知道我么平时吃进嘴里的食物经食道就到了胃里,那么主要的营养物质是由哪个部位吸收了呢?那么我告诉您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人体的五脏各管各的事从不会做过多的事情。

那么今天我们就主要说说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主要原理是什么?以下就是相关的资料,希望您为您答题解惑。

1、食物经过在小肠内的消化作用,已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是3~8小时,这提供了充分吸收时间。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份,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2、小肠全长5~6米,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环形皱褶和大量绒毛突入肠腔,每条绒毛的表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顶端的细胞膜又形成许多细小的突起,称微绒毛。

小肠黏膜上的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每个小肠绒毛细胞游离面上的1000~3000根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

内表面积越大,吸收越多。

3、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

小肠的巨大吸收面积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

另外,绒毛内部有毛细血管网、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网等组织。

平滑肌纤维的舒张和收缩可使绒毛作伸缩运动和摆动,绒毛的运动可加速血液和淋巴的流动,有助于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肠的吸收
一.摘要
饲料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后,其分解产物通过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小肠吸收的物质种类多且量大,所以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

因此评价小肠的吸收能力对于生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各种营养物质的小肠吸收动力学及吸收促进剂、ph值对其在小肠吸收速率的影响,探讨小肠吸收机制。

二.关键词:小肠吸收吸收机制吸收动力学
三.吸收特点
2.1 小肠有许多有利的吸收条件:
(1).在小肠内,糖类、蛋白质、脂类消化为可收的物质。

(2).小肠的吸收面积大。

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环行皱襞,
皱襞上有许多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

(3).小肠绒毛的结构特殊,有利于吸收。

绒毛内有毛细
血管、毛细淋巴管(乳糜管)、平滑肌纤维及神经纤维网,
消化期间小肠绒毛的节律性伸缩与摆动,可促进绒毛内的
血液和淋巴流动。

(4).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能被充分吸收。

2.2 小肠吸收的途径和机制
2.21 吸收途径
(1)跨细胞途径
腔肠内的营养物质通过绒毛上皮
细胞的腔面膜进入细胞,在经细胞
的基膜和侧膜进入血液和淋巴。

(2)旁细胞途径
腔肠内的营养物质通过上皮细胞
间的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再进
入血液和淋巴。

2.22 吸收机制
吸收机制主要可分为被动转运、主
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四研究观点
综合对小肠吸收的研究,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对小肠的吸收进行分析:1)小肠的吸收能力 2)小肠吸收机制 3)小肠吸收的动力学特征
3.1 小肠的吸收能力
3.11 小肠在口服药物的吸收中,药物浓度的时间曲线表明,小肠内药物浓度总体呈指数衰减,但有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约为90 min,给药4 h 后,小肠内药物浓度在小肠蠕动后大幅下降至较低水平,提示在天麻素注入小肠后,小肠内天麻素溶液被小肠液所稀释,浓度急剧下降,而且小肠的分节运动或蠕动冲使天麻素在小肠内液体中不断重新分配,造成浓度的波动。

药物在该小肠段内的排空时间约4h。

静脉血液的药物浓度比动脉血液药物浓度高一个数量级,并随小肠内药物浓度变化而变化。

3.12 在对小肠吸收改善实验中,紫草素微乳和异甘草素微乳通过提高肠壁通透性一定程度地改善其吸收,在小肠的吸收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

在体单向灌流实验结果表明,微乳剂型可明显改善异甘草素的实验性肠吸收。

药物在整个肠段都有吸收,结肠吸收最好,异甘草素微乳在各肠段的Ka均高于原型药物,差异具有显著性( P < 0. 05) ;异甘草素微乳在各质量浓度下的Ka均高于原型药物。

3.13 研究发现在热应激条件下,饲粮中添加Gln 有利于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和小肠组织结构,并提高小肠的吸收能力,缓解热应激对肉鸡造成的危害,且对后期的影响优于前期,综合考虑可知前期添加2.0%较好,后期添加1.2%较好。

3.2 小肠吸收的机制
3.21 在羟基喜树碱细胞转运的试验中,当加入P-gp抑制剂环孢菌素A 和维拉帕米后,羟基喜树碱的跨膜转运明显增加; 当加入表面活性剂Cremophor EL后,羟基喜树碱的跨膜转运有所增加,但不够明显; 而加入TPGS 后,羟基喜树碱的跨膜转运明显增加,可能是因为Cremophor EL 的P-gp 抑制作用没有TPGS 的强而导致的。

3.22 在巴戟多糖在体肠吸收机制的研究中发现低浓度表面活性剂可促使膜脂质和蛋白质溶解,表面活性剂分子可插入脂质双分子层,提高膜通透性,促进药物吸收。

结合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吸收促进剂主要通过改变小肠细胞膜结构来促进巴戟多糖的小肠吸收,通过考察不同吸收促进剂对巴戟多糖的吸收促进作用,启发我们利用吸收促进剂可以提高口服巴戟多糖的生物利用度,对于进一步研究巴戟多糖的口服剂型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实验结果表明,在吸收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巴戟多糖溶液在大鼠小肠内的Ka无显著性差异,符合Fick 扩散定律,表明巴戟多糖在大鼠小肠主要以被动扩散的方式吸收,所以确定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3.23在蝙蝠葛酚性碱在大鼠小肠吸收特性研究也确定了蝙蝠葛酚性碱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随着肠循环液pH 增大,蝙蝠葛酚性碱Ka 增大。

3.3小肠吸收的动力学特征
3.31 研究牛蒡子苷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动力学特征。

实验方法是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方法建立牛蒡子苷大鼠肠吸收模型,考察牛蒡子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情况。

动物给药后,小肠在吸收过程中不仅吸收药物,也吸收水分,从而导致供试液体积减少,故不能采用直接测定药物浓度的方法计算剩余药量。

酚红为大分子络合物,不被小肠吸收,可用来测定被小肠吸收的水量。

通常苷类药物在肠循环液中较不稳定,易水解代谢为苷元,实验分别考察牛蒡子苷在37.4 ℃条件下的稳定性,发现在肠吸收实验过程和样品储存过程中,牛蒡子苷较稳定,未发生水解。

实验结果表明,牛蒡子苷10~50 μg/mL,在肠道的吸收动力学相关指标K a、t1/2、P、Papp的值不随质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基本保持恒定。

3.32 药物在体内的溶解、吸收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体外油水分配系数测定试验可模拟药物在体内水相与生物相间的分配情况。

根据经典理论,log P < 0 时药物在肠道中极不易被吸收,仅适于血管给药; 0 < log P < 3 时可经胃肠道给药吸收。

试验结果表明,红景天苷是含酚羟基的酚类化合物,其log P 在不同pH 条件下均为负数,亲水性强,亲脂性弱,不易透过生物膜,口服不易吸收;酪醇的log P 在不同pH 条件下均在1 左右,说明其具有一定的亲水亲脂性,口服吸收较好,该结果与原位肠循环灌注试验中红景天苷和酪醇
的肠吸收结果一致。

五.小结
通过对小肠吸收的研究发现,小肠是消化道内的主要吸收部位,其吸收的物质种类多而且数量多,小肠的吸收能力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是通过渗透方式被吸收,葡萄糖和半乳糖是通过同向转运机制吸收的,蛋白质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吸收,维生素和无机盐通过主动转运吸收。

六.展望
小肠作为动物体内重要的吸收部位,对动物的生产养殖和疾病预防与医治都有无限发展潜力。

研究小肠中的转运机制(包括摄入与外排)和在动物小肠中的代谢稳定性有重大意义,这对促进中国农业快速发展有积极作用。

七.参考文献
[1]蒲晓辉,杨浩,孙进,等. 利用Caco-2 细胞模拟羟基喜树碱在小肠内吸收的研究[J].中成药,2012,34(7):1203-1208.
[2]陈地灵,陈振兴,林励,等. 巴戟多糖在体肠吸收机制的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2,23(1):61—64.
[3] 马燕,林宝琴. 柚皮素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J]. 中成药,2012,34(8):1487-141.
[4] 李秀梅,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护理体会[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1:4560.
[5] 李沉纹,罗明和,李作恒,苷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J]. 中草药,2013,44(6):727-730.
[6] 胡志立,廖有祥,李明斌,等.术中小肠内留置液体石蜡对胃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16):3130-3131.
[7] 袁勇, 邢建国,王新春,等. 异甘草素微乳改善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13,128-131.
[8] 林俊芝, 邹亮,傅超美. 红景天苷和酪醇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及大鼠小肠吸收动力学研究[J]. 中成药,2013,35(3):483-486.
[9] 平丽,徐兵勇,富志军. 蝙蝠葛酚性碱在大鼠小肠吸收特性研究[J]. 医药导报,2013,32(2):146-149.
[10] 彭俊杰, 蔺聪聪,李江,等. 氟比洛芬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J]. 药学学报,2013,48(3):423-427.
[11] 祝倩, 郭宇星, 潘道东. 利用Caco-2细胞模型评价乳源ACE抑制肽小肠吸收机制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2013,34(9):330-335.
[12] 刘恒戈, 苏红等. 紫草素微乳改善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5):129-132.
[13] 张恒义, 王恩禹,王旭平,等. 一种基于多通道微透析技术的药物小肠吸收能力评价在体实验新方法[J].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8):653—654.
[14] 路静,李文立,姜健阳,等. 谷氨酰胺对肉鸡小肠组织结构和吸收能力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2012,24(2):291-300.
[15]Abdulrahman A, Alghadyan. Diabetic retinopathy: An update . Saudi J Ophthalmol, 2012 ,34:156-1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