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与结构与功能(图)

合集下载

小肠壁结构模型

小肠壁结构模型

了解小肠壁结构,拥有健康的消化系统
小肠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其内部结构复杂,靠着其特殊的结
构功能,使得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变得更加高效。

在小肠内壁有三层结构:黏膜层、粘膜下层和肌层。

1. 黏膜层
黏膜层是小肠内最内层的一层,它主要用于吸收营养物质。

黏膜
层内的上皮细胞、微绒毛和肠腺分泌酶等物质,共同协作,将食物中
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等物质分离并消化为小分子物质吸收到血液循
环中,以供身体健康所需。

2. 粘膜下层
粘膜下层是黏膜层下方的一层,由结缔组织及肌肉组成,主要的
作用是保持肠道的形态及肌肉层收缩。

3. 肌层
肌层是小肠内最外层的一层,主要分为长肌、环肌和斜肌三层,
其主要功能是带动食物的传输和排出。

肌层会在消化道刺激下收缩,
将食物推向下一段的消化器官中。

以上三层构成了小肠内部完整的结构,它们相互协作,将食物中
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并排出不必要的废物。

若是小肠壁结构出现缺陷,则会导致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引发腹泻、便秘等疾病。

为了维护健康的消化系统,我们需要积极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如少吃油腻、饱和脂肪等容易刺激肠胃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
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证每日的水量及营养摄入量等。

同时,也需
要规律的运动,保持肠道健康与通畅。

系统解剖学第3章消化系统

系统解剖学第3章消化系统
内分泌功能
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参 与调节血糖水平。
胰腺的疾病与治疗
急性胰腺炎
由于胰酶激活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引起水肿、出血和坏死。治 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药物治疗和手术等。
慢性胰腺炎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胰腺组织和功能的持续性损害。治疗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胰腺癌
系统解剖学第3章消化系统
目 录
• 消化系统概述 • 口腔 • 食管 •胃 • 小肠和大肠 • 肝和胆囊 • 胰腺
01 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的功能
消化功能
01
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单糖和脂肪酸,以供身
体细胞吸收和使用。
吸收功能
02
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输送到全身各
05 小肠和大肠
小肠和大肠的解剖结构
小肠
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部分,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部分。小肠的主要 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小肠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 层组成,其中粘膜层含有大量的绒毛和微绒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大肠
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门。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粪 便。大肠壁与小肠相似,也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
口腔前庭
包括唇、颊、腭、口底等结构, 是口腔的门户,也是口腔与外 界的通道。
牙齿
是口腔中最重要的结构之一, 具有咀嚼食物的功能。
唾液腺
包括腮腺、下颌腺和舌下腺, 主要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消 化酶,具有消化食物的作用。
口腔的功能
吞咽食物
舌的协助将破碎的 食物送入食道。
语言功能
口腔是发声的共鸣 腔,能够发出清晰 的语言声音。

小肠内消化和吸收PPT

小肠内消化和吸收PPT
蔗糖、麦芽糖等双糖需要在小肠分解 为单糖后才能被吸收。
脂肪的吸收
脂肪的消化产物脂肪酸和甘油 一酯在小肠中被吸收,主要通 过主动转运的方式进入细胞。
吸收后的脂肪酸和甘油一酯重 新合成为甘油三酯,并与胆固 醇、磷脂等结合形成乳糜微粒 ,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不饱和脂肪酸的吸收速度较饱 和脂肪酸快,且更容易被氧化 。
未来可能的治疗方法
个性化营养方案
基于基因检测和个体化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以改善消 化和吸收。
药物治疗
开发针对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新型药物,以缓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
新型治疗设备和技术
探索新型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如纳米技术、生物工程等,以改善小 肠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意义
提高营养吸收效率
小肠内消化过程
食物在胃中经过初步消化后进 入小肠,胰液、胆汁和小肠液 共同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可吸 收的小分子物质。
小肠蠕动将食物混合均匀,促 进消化酶与食物充分接触。
食物中的糖、蛋白质和脂肪在 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单糖、氨基 酸和脂肪酸,便于吸收。
小肠内消化酶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 、弹性蛋白酶等,分 解蛋白质为氨基酸。
系统疾病等。
小肠吸收不良的原因
01Biblioteka 0203小肠黏膜损伤
如炎症性肠病、肠道感染 、肠道缺血等,导致小肠 黏膜受损,影响营养物质 的吸收。
肠道蠕动异常
肠道蠕动异常可能导致营 养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 过长或过短,影响吸收。
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营 养物质的代谢和吸收,导 致吸收不良。
小肠吸收不良的诊断与治疗
肽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也可能被肠道细胞直接吸收并转 运到血液循环中。

七年级下册生物小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生物小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生物小肠知识点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一段器官,它位于腹腔中部,与胃通过幽门相连,与回肠相接。

下面是七年级下册生物小肠知识点:一、小肠结构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它们连成一条长长的曲折通道。

小肠内襯有很多绒毛,绒毛上又有许多微细细胞突起。

这些微细突起构成了肠壁的贡献面积,并起到吸附、排泄和分泌的作用。

此外,小肠还有很多类似毛细胞的细胞分布在肠壁上,它们能够分泌液体,帮助消化。

二、小肠功能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之一,主要完成消化和吸收的工作。

下面是小肠的四个主要功能:1. 淀粉和蛋白质消化。

小肠的消化液能将淀粉和蛋白质分解成简单的物质,从而方便消化吸收。

2. 脂肪消化。

皮质醇释放出液体,将脂肪变成大量的乳状物,容易被小肠吸收。

3. 矿物质和水的吸收。

小肠能够吸收身体所需的主要矿物质和水分,从而保持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4. 营养物质的吸收。

除以上三个功能,小肠还可以吸收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等。

三、小肠的调节小肠内有大量的神经末梢和内分泌细胞,能够接受大脑和神经反应,发挥调节功能。

当机体需要能量时,肠道激素能够刺激小肠内细胞释放葡萄糖,供给身体能量。

此外,小肠内的神经末梢还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反射机制,调节小肠的排空,使消化系统保持一定的节奏。

四、小肠相关疾病与防治小肠疾病主要是由于不良饮食习惯和消化系统疾病引起。

一般来说,如果发现小肠疾病症状,应该及时就医,遵照医嘱进行治疗。

此外,我们平时应该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身体健康,避免吸烟喝酒,保持精神愉快,学会调节情绪等等。

五、总结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完成着人体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也是指令信号与细胞间传递的重要场所。

了解小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相关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小肠得结构与功能(图)小肠全长约3~5米,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就是食物消化吸收得主要场所、小肠全长约3~5米,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就是食物消化吸收得主要场所、结构小肠,一般根据形态与结构变化分为三段,分别为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得后上部,全长25厘米、它得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幽门,就是溃疡得好发部位、肝脏分泌得胆汁与胰腺分泌得胰液,通过胆总管与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得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空肠连接十二指肠,占小肠全长得2/5,位于腹腔得左上部。

回肠位于右下腹,占小肠全长得3/5、空肠与回肠之间没有明显得分界线。

功能小肠得功能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就是:消化功能、吸收功能、分泌功能与运动功能。

消化功能:小肠就是食物消化得主要场所。

其消化过程为:肝脏分泌得胆汁与胰腺分泌得胰液经导管流入小肠,与分布在肠壁内得许多肠腺分泌得肠液,共同作用,将食物进一步消化。

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加脂肪与消化酶得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得消化。

胰液与肠液中都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与脂肪得酶,能将食物中复杂得有机物分解成简单得营养成分。

吸收功能:小肠就是营养吸收得主要部位。

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与脂肪酸,以及大部分得水分、无机盐与维生素。

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内得吸收位置不同,一般地,糖类、蛋白质及脂肪得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与空肠内吸收,到达回肠时基本上吸收完毕,只有胆盐与维生素B12在回肠部分吸收。

分泌功能:小肠可以分泌小肠液、小肠不仅具有吸收功能,而且还具有分泌功能—它能分泌小肠液、小肠得分泌功能主要就是由小肠壁粘膜内得腺体(十二指肠腺与肠腺)完成得。

正常人每天分泌1~3升小肠液。

小肠液得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含有多种消化酶、脱落得肠上皮细胞以及微生物等、消化酶对于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最终可吸收得产物具有重要作用。

大量得小肠液,还可以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下降,从而有利于吸收得进行。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小肠内的胆汁酸可以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而胆道中的胆汁酸可以促进有益细菌的繁殖,共同调节肠道菌群平 衡。
06
小肠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多样
保持饮食的多样性,摄入适量的蔬 菜、水果、全谷类和蛋白质食品。
控制脂肪摄入
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 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避免暴饮暴食
避免过量进食,以减轻消化系统的 负担。
规律进餐
保持规律的进餐时间,避免饥饿和 暴饮暴食。
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洗手
食品卫生
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和上厕所后。
选择新鲜、清洁的食品,避免食用不洁或过 期食品。
储存和加工
避免交叉感染
正确储存和加工食品,避免交叉污染和食品 中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避免与感染性疾病患者共享餐具和毛巾等个 人物品。
积极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内镜治疗
对于某些小肠疾病,如肠道狭窄、肠道出血等,可以通过内镜进行止血、扩张等 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
药物治疗
对于不同的小肠疾病,可以使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 、抗炎药、止泻药等。
营养支持
小肠疾病可能导致患者吸收不良,因此需要给予营养支持, 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05
小肠和其他器官的关系
04
小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诊断方法
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如 腹痛、腹泻、腹部不适等 ,以初步判断病情。
身体检查
进行身体检查,检查腹部 是否有压痛、反跳痛等体 征,以进一步确定病情。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液、大便等实验室 检查,以确定肠道是否有 炎症、出血等症状。
内镜诊断和治疗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图)小肠全长约3~5米,盘曲于腹腔内,xx胃幽门,下接盲肠。

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全长约3~5米,盘曲于腹腔内,xx胃幽门,下接盲肠。

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结构小肠,一般根据形态和结构变化分为三段,分别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厘米。

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

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

空肠连接十二指肠,占小肠全长的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

回肠位于右下腹,占小肠全长的3/5。

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功能小肠的功能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消化功能、吸收功能、分泌功能和运动功能。

消化功能: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其消化过程为: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经导管流入小肠,与分布在肠壁内的许多肠腺分泌的肠液,共同作用,将食物进一步消化。

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加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胰液和肠液中都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能将食物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营养成分。

吸收功能:小肠是营养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分、无机盐和xx。

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位置不同,一般地,糖类、蛋白质及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吸收,到达回肠时基本上吸收完毕,只有胆盐和xxB12在回肠部分吸收。

分泌功能:小肠可以分泌小肠液。

小肠不仅具有吸收功能,而且还具有分泌功能—它能分泌小肠液。

小肠的分泌功能主要是由小肠壁粘膜内的腺体(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完成的。

正常人每天分泌1~3升小肠液。

小肠液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含有多种消化酶、脱落的肠上皮细胞以及微生物等。

消化酶对于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最终可吸收的产物具有重要作用。

大量的小肠液,还可以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下降,从而有利于吸收的进行。

小肠的知识点总结

小肠的知识点总结

小肠的知识点总结一、小肠的结构1. 小肠的位置小肠位于胃部之下,与胃相连接,上端与胃相连处称为幽门,下端与结肠相接处称为回肠盲囊瓣。

2. 小肠的长度成年人的小肠长度约为6-7米,大部分在腹腔中的肠系膜内。

3. 小肠的组织结构小肠主要由黏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成。

黏膜由上皮细胞、肠腺和肠绒毛组成,起到吸收养分的作用。

粘膜下层富含结缔组织,包含一定数量的淋巴组织,具有机体免疫功能。

肌层包含平滑肌组织,负责推动食物和混合物。

浆膜由结缔组织和内皮细胞组成,覆盖在器官表面,保护和固定器官。

4. 小肠的分段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位于胃窦和空肠之间,是连接胃和空肠的第一段,负责接收胃的混合物、胰液和胆汁。

空肠主要负责混合食物、吸收养分,包括空肠回盲瓣和空肠末端。

回肠是最长的一段,主要负责吸收养分和水分,回肠盲囊瓣是回肠与结肠相连的部分。

二、小肠的功能1. 消化吸收小肠是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主要地方,通过肠腺和肠绒毛的作用,完成对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和吸收过程。

此外,小肠绒毛上分布有大量的微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和输送养分至全身。

2. 分泌功能小肠黏膜分泌黏液保护粘膜、有助于食物通过肠道。

此外,小肠也能分泌一些酶和蛋白质,辅助消化和吸收。

3. 运动和排泄小肠通过蠕动和分节运动将混合物推进并混合,推动未被消化和吸收的废物送入结肠,最终排出体外。

4. 免疫功能小肠黏膜下层富含淋巴组织,有助于保护机体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

三、小肠相关疾病1. 小肠癌小肠癌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恶性肿瘤,多发于空肠和回肠。

其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贫血和体重减轻等,有时很难被早期发现。

2. 小肠炎症小肠炎症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常导致腹泻、腹痛、贫血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3. 肠梗阻肠梗阻是小肠的一种急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部绞痛、呕吐、便秘和肠鸣。

4. 小肠息肉小肠息肉是小肠受损处的黏膜突起,有时可能是小肠癌的前期病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图)
小肠全长约3~5米,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

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全长约3~5米,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

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结构
小肠,一般根据形态和结构变化分为三段,分别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厘米。

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

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

空肠连接十二指肠,占小肠全长的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

回肠位于右下腹,占小肠全长的3/5。

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功能
小肠的功能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消化功能、吸收功能、分泌功能和运动功能。

消化功能: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其消化过程为: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经导管流入小肠,与分布在肠壁内的许多肠腺分泌的肠液,共同作用,将食物进一步消化。

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加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胰液和肠液中都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能将食物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营养成分。

吸收功能:小肠是营养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

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位置不同,一般地,糖类、蛋白质及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吸收,到达回肠时基本上吸收完毕,只有胆盐和维生素B12在回肠部分吸收。

分泌功能:小肠可以分泌小肠液。

小肠不仅具有吸收功能,而且还具有分泌功能—它能分泌小肠液。

小肠的分泌功能主要是由小肠壁粘膜内的腺体(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完成的。

正常人每天分泌1~3升小肠液。

小肠液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含有多种消化酶、脱落的肠上皮细胞以及微生物等。

消化酶对于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最终可吸
收的产物具有重要作用。

大量的小肠液,还可以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下降,从而有利于吸收的进行。

运动功能:小肠的运动功能体现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中。

小肠运动形式主要有:1.紧张性收缩,它是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并使肠腔内保持一定压力,有利于消化和吸收;2.分节运动,其作用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增加食糜与肠粘膜的接触,促进肠壁血液淋巴回流,这都有助于消化和吸收;3.蠕动,其作用是将食糜向远端推送一段,以便开始新的分节运动。

小肠分部:
空肠(jejunum)与回肠共同盘曲于腹腔中、下部,上端连十二指肠,下与回肠相连。

通常位于左腰部和脐部;管径较大,管壁厚,血管分布丰富。

回肠(ileum)上接空肠,下端连接结肠,通常位于脐部和右髂部,管径较小,壁薄。

小肠各部肠腔结构大致相同,腔面有许多半球状皱襞和绒毛。

皱襞以空肠中段与回肠近端为最多。

环状皱襞表面又有许多细小突起,称绒毛。

环状皱襞与绒毛的存在,扩大了小肠腔的表面积,有利于小肠的消化与吸收。

肠壁分四层:
粘膜层包括上皮、固有膜及粘膜肌层。

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有柱状细胞与杯状细胞,柱状细胞约占99%,核椭圆形,位于细胞基部。

细胞游离面有明显纹状缘,杯状细胞散在于柱状细胞间,量少,胞体膨大,核位底部,为杯形,顶端充满粘液颗粒,可分泌粘液,具润滑、保护作用。

固有膜由类似网状结构组织组成。

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毛细淋巴管、弥散的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神经、分散的平滑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这些细胞亦往往穿入上皮。

绒毛由固有膜与上皮形成。

肠腺是由小肠凹陷在固有膜中形成的单管腺,亦称李氏腺,几乎占固有膜全部。

开口于相邻绒毛之间,腺上皮与绒毛上皮相连续,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

小肠腺分泌物中有多种消化酶。

粘膜肌层由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内含十二指肠腺,有分支管泡状腺可分泌碱性粘液,有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受胰液、胃液侵蚀的作用。

回肠粘膜下层中常见多个淋巴小结聚集形成淋巴集结。

肌层由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外膜除十二指肠外,外膜均为浆膜。

小肠运动包括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并有蠕动冲与逆蠕动,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对整个小肠起兴奋作用,交感神经对小肠运动起抑制作用。

小肠壁的内在神经丛对小肠运动也有调节作用。

肠腔内食糜的理化因素可刺激肠粘膜感受器,先引起纵行肌收缩,继而影响环行肌活动。

体液因素中,5-羟色胺起神经递质作用,增强小肠运动;幽门窦分泌的胃泌素、促胰酶素等也加强小肠运动。

食糜在小肠中停留约3~8小时,与肠内各种消化液充分混合,并被充分消化与吸收。

十二指肠(duodenum)小肠起始段,位于腹腔后壁,长约25~30厘米,相当于十二个手指的指幅,因此得名。

全长呈“C”形,包绕胰头,可分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

上部又称球部,为溃疡病好发部位。

降部紧贴第2~3腰椎右侧,其后侧壁粘膜有乳头突起,称十二指肠乳头,是胆总管和胰导管末端共同开口处,下部向左横跨第3腰椎。

升部向上至第二腰椎左侧,向前下方连接空肠。

十二指肠duodenum上端起自幽门、下端在第2腰椎体左侧,续于空肠,长约25-30厘米,呈马蹄铁形包绕胰头。

在十二指肠中部(降部)的后内侧壁上有胆总管和胰腺管的共同开口(图2-21),胆汁和
胰液由此流入小肠。

空肠jejunum约占空回肠全长的2/5,主要占据腹膜腔的左上部,回肠ileum占远侧3/5,一般位于腹膜腔的右下部。

腔肠和回肠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是逐渐改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