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绒毛的结构
名词解释16496

名词解释:1、微绒毛(microvillus):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中轴含有微丝,可增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2、纤毛(cilium):上皮细胞的游离面的表面伸出的细长指状突起,中轴含9+2排列的双联微管,可定向摆动,起到清洁保护作用。
3、Isogenous group(同源细胞群):即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深部的软骨细胞常成群分布,他们由一个细胞分化而来,称为同源细胞群。
4、Osteon(骨单位):即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是长骨干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和营养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
骨单位呈长筒形,中轴为中央管,内含血管、神经和骨内膜,以中央管为中心有多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各层骨板内和骨板间有骨细胞,并有骨小管连接。
5、sarcomere(肌节):即肌节,指两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所组成,肌节是骨骼肌与心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单位。
6、Neuron(神经元):即神经元,亦称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7、synapse(突触):即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特殊细胞连接。
通过此处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间的兴奋、抑制信息传递。
8、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又称淋巴滤泡,是以B细胞为主密集而成的球形或椭圆形淋巴组织,边界清楚。
在受抗原刺激后,小结增大,中央出现浅染的生发中心,内有许多呈分裂相的B细胞,还有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和Th细胞等。
有生发中心的称为次级淋巴小结,而没有生发中心的称为初级淋巴小结。
9、blood-thymus barrier(血-胸腺屏障):即血-胸腺屏障,为血液与胸腺皮质间的屏障结构。
主要由以下5层组成:①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②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③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等;④胸腺上皮细胞基膜;⑤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制作小肠绒毛结构模型

较深 , 怎么处理 ? ” 在思考 解答 问题 的基础 上 , 引导学生
・
3 7・
性; 引导学生确定 合理 的实验方法 , 体会 选择合理 的实
验方法是实验 成功 的前提条件 。在确定 了实验材 料和
分 析结果 , 得 出结论 : 植 物 在光 合作 用 中产 生 了淀粉 ;
毛 的实验 , 学生不能完 全 了解 绒毛结构 , 更 难理解其 吸
收功能。为此 , 笔者制作 了小肠 绒毛结构模型 。在课 堂 教学 中运用此模 型 , 来 展示小肠 绒毛指 状突起 、 绒 毛壁
单层上皮细胞、 内部的毛细血管及毛细淋 巴管等细微结
构, 取得 了良好 的效果。现将 制作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
以“ 设计 实验探究 : 光合作用 的过程 中是否需要二
生 的氧气的来 源” , 由学生 完成探 究实验 。首先 由学生 提 出问题 、 做出假设 , 之后 教师 引 导学 生 “ 设 计 实验 ” 。 在实验设计 过程 中 , 给 出几 种实 验材 料 ( 天竺葵 、 小球 藻、 豌豆) 让学生进行选择 , 并体会 选择实验材料的重要
探究方法 的及 时运用 , 可让学 生掌握科学 探究 的方所 在  ̄ I I UL ? ” 回忆
恩格尔曼 的实 验及 结论 , 明确 叶绿体 是 绿色植 物进 行 光合作用 的场所 ; 由学生归 纳总结光合 作用 的原 料 、 产
物、 场所及 条件 , 教 师 引导 学 生 书 写光 合 作 用 的反 应 式, 并给 出光合 作用的概 念。 3 . 2 . 2 设计探 究 实验 , 运 用探 究 方法 利 用光 合作用
光合作用需 要光 。教 师重 点分 析实 验 中 的对照 实验 :
组胚名词解释

1、杯状细胞:形似高脚杯,底部狭窄,含深染色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
2、浆半月:混合性腺底部有少量浆液性细胞,在切片中为半月形。
3、微绒毛:上皮细胞的指状突起,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吸收。
4、缝隙连接:又名通讯连接,细胞间的信息通道,受钙离子的因素的控制。
5、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分基板和网板。
6、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中的腔隙,内含软骨细胞。
7、骨单位:又名哈弗斯系统,(位置)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形状)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形成。
8、破骨细胞:(位置)散在分布在骨组织边缘,是一种多核的巨细胞,由单核细胞融合成。
(功能)具有很强的融骨、吞噬和消化能力。
9、肌节:横纹肌肌纤维的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相邻两Z线间的一段机原纤维,包括:1/2I带+A带+1/2I带。
10、闰盘:相邻肌纤维连接处染色较深处称闰盘。
光镜结构:深染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位于Z线水平。
电镜结构:纵向为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传导,横向为中间连接与桥粒连接,使心肌纤维连接更牢固。
11、视杆细胞:杆状视细胞,具有感光作用,当视紫红质缺乏时会导致夜盲症。
12、视网膜中央凹:视网膜最薄的地方,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13、螺旋器:又名柯蒂氏器,是膜蜗管基底部膜上呈螺旋状行走的膨大结构,是听觉感受器。
14、肌性动脉:即中动脉,管壁中平滑肌十分丰富,故得名。
15、内弹性膜:中动脉内膜与中膜的交界处的薄膜。
16、血窦: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间隙较大,易化大分子进出血液。
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17、淋巴小结:又名淋巴滤泡,(形态)淋巴组织构的球形小体,(构成)含有大量B细胞、TH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分类)初级淋巴小结和刺激淋巴小结。
18、***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缺乏时无法培育T细胞。
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全册检测

选择性必修一全册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1 。
如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及小肠绒毛内部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 。
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协助运输 B 。
3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C 。
由2携带的氧到心肌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D 。
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3内一样多2 。
心室肌纤维细胞与神经细胞一样,在接受刺激时也能产生动作电位变化,引起细胞兴奋进而收缩。
图1表示 心室肌纤维的膜电位变化,图2表示心室肌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时有关离子的相对通透性变化。
据 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
心室肌纤维细胞的静息电位值接近-90 mV ,此 状态下无离子进出细胞B 。
引起AB 、CD 段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心室肌因, 团〞纤维细胞膜对K+、Na+通透性增大C 。
心室肌纤维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有ATP 的消耗,所消耗的ATP 由线粒体提供D 。
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相比,心室肌纤维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原因是Ca ?+通道翻开时间较长 3 。
以下图为动物的某生理过程示意图,以下相关分析中,错误的选项是〔〕 下丘脑一二一 A 。
该生理过程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可与激素Y 相互拮抗 人, 一 B 。
长期注射激素Y 可导致性腺衰退心上 激纸XC 。
激素Y 到达靶细胞后,通过主动运输进入靶细胞内而发挥作用D 。
该生理过程表达了反响调门和分级调行4 。
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假设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 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也;处于30C 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 2。
以下关于体温调节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 。
体温调行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B 。
同30C 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句>22, b^b , C 。
从30C 的环境中进入0C 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 加D 。
中考生物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中考生物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知识点总结及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是小肠绒毛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小肠绒毛是小肠内表面皱襞上的绒毛状突起,大大增加了小肠消化和吸收的面积B.图中6所示的结构是肠腺,它分泌的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C.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它们都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D.营养物质中的麦芽糖、氨基酸等成分能通过小肠绒毛壁进入循环系统2.图是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
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X曲线代表脂肪消化过程,Y曲线代表淀粉消化的过程B.淀粉、蛋白质、脂肪主要消化的部位是C胃C.在消化道D中,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D.食物进入大肠前,X被分解成葡萄糖,Y被分解成氨基酸3.如图为人体部分消化器官的示意图,甲处阻塞,最可能发生的是()A.胰腺无法分泌胰液B.胃液无法分解蛋白质C.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D.吸收氨基酸的功能下降4.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会变蓝色B.②③对照可探究“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C.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D.①②试管对照,变量是唾液5.在“探究淀粉的消化过程”的实验中,某学校的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这个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A.水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B.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C.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的影响D.不同量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的影响6.在鉴定“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实验中,把淀粉加水和成团,用纱布包裹后在清水揉挤,水变成了乳白色,将少量乳白色的水装入试管中加入一滴碘液,产生的现象和证明的物质是()A.不变色、蛋白质B.变蓝色、脂肪C.变蓝色、淀粉D.不变色、维生素7.下列关于人体消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淀粉在口腔内开始被消化B.蛋白质消化的最终产物是脂肪酸C.肝脏分泌的胆汁对脂肪起乳化作用D.小肠既有消化又有吸收功能8.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模式图,医生从病人消化道的某器官中取出少量液体,经化验发现含有较多的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等物质,则该器官是如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9.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A.唾液腺B.肝脏C.胃腺D.小肠10.人体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温暖、湿润、清洁作用。下列不属于呼吸道的器官是()A.鼻B.喉C.气管D.食道11.图甲是人体在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图,图乙是膈肌所处的两种状态,图丙是气管①、肺②、胸腔③三者组合示意图。
从生物学的角度论述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从生物学的角度论述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摘要】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结构是功能的方式,功能是方式的功能。
”任何事物的结构与功能都是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是密不可分、同时存在、辩证统一的。
本文将以《人体组织与解剖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论述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关键词】生物学;结构;功能;关系《人体组织与解剖学》是一门以研究结构为主,兼及功能的学科。
牢牢把握结构与功能的辨证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看到结构与功能的区别,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它们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有何结构就会有何相应的功能,反之亦然。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
这是深入研究、教学和应用组织学的关键。
每种细胞、组织和器官都有一定的形态特点,这些特点往往是它们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基础,两者密切相关。
只有关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组织和细胞才“活”起来,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器官中各种组织、细胞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本文将以小肠绒毛、心肌润盘、味蕾等为例,来论述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小肠绒毛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小肠绒毛是小肠特有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上皮构成绒毛的外表面,固有层组成绒毛的轴心。
位于小肠绒毛轴心的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呈盲管状,起于绒毛顶;另一端穿过黏膜肌层,汇入粘膜下层的淋巴管。
中央乳糜管的管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它的通透性较大,一些较大的分子(如,乳糜微粒)可进入中央乳糜管。
在中央乳糜管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和纵行排列的平滑肌纤维。
毛细血管的内皮有孔,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经吸收细胞吸收的氨基酸、葡萄糖、水和无机盐等进入毛细血管;吸收的脂肪物质主要进入中央乳糜管。
平滑肌的收缩可使小肠绒毛变短,有利于淋巴和血的运行。
小肠绒毛上皮不断更新,用放射自显影研究证明,绒毛上皮细胞的更新周期为3-6天。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份,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2023北京石景山初一(上)期末生物(教师版)

小肠绒毛内部及小肠其他部位还分布着神经组织和血液等结缔组织。组成神经组织的神经细胞有许多突起,可以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例如,分布在小肠壁的神经末梢可以感受食物的到来,随后可通过一定途径引起小肠平滑肌的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调节消化活动。消化完成后,营养物质被吸收至小肠绒毛内部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内,随流动的血液和淋巴运输至机体其他部位。
12.科学工作者通过下图所示的方法培育出了一只克隆羊“多莉”,出生后的多莉长得()
A.更像甲羊B.更像乙羊C.更像丙羊D.都不相像
13.橘子富含维生素C,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水果,常吃对预防坏血病有很大的帮助。橘子的皮、橘子瓣上的“经络”、甜甜的橘肉分别属于( )
A.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B.上皮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
(4)由此可知,气孔的功能是______的门户。
29.从17世纪开始,科学家针对光合作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下面是其中三位科学家所做的实验,请据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实验一: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设计了一个简单而又巧妙的实验:他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一颗柳树苗,5年后发现,树苗增重了76.8千克,而培植用的土壤却只减少了0.057千克。
(1)根据实验结果,海尔蒙特认为,柳树质量的增加来自水。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______。
实验二: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做了一组实验,如下图所示。他根据这组实验得出了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2)有学者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你认为普利斯特利的结论中忽略的因素是______。后经实验证明光合作用更新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为______。
组胚重点

一、名词解释1.胃小凹:胃粘膜表面特有的小孔,由胃黏膜表面上皮下陷,形成胃小凹。
2.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由大量凝胶黏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成,覆盖于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一层屏障,用来保护胃粘膜不受氢离子的侵蚀。
3.环行皱襞:食管、胃和小肠等部位的粘膜与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管腔内突出,形成环行皱襞。
4.小肠绒毛:小肠粘膜上皮和固有层结缔组织向肠腔伸出众多的指状突起称小肠绒毛。
5.中央乳糜管:小肠绒毛中轴的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有1~2条纵形的毛细淋巴管。
6.十二指肠腺:为复管泡状黏液腺,其导管开口于小肠腺底部。
7.肝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
其中可见三种伴行的管道,即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
8.潘氏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的低部。
9.浦肯野纤维:指分布于心内膜下层中一种特殊的心肌细胞,比心肌纤维粗,染色比心肌纤维浅,具有将冲动传导给心肌纤维的功能。
10.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四种细胞连接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存在,则称为连接复合体。
11.血窦:是一种管腔扩大的毛细血管,管壁内皮及基膜不均完整。
因管腔大而不规则,能容纳较多血,有利于血液的储存。
12. 胆小管:胆小管是相邻肝细胞之间,局部质膜凹陷成槽并相互对接、封闭而形成的微细小管。
13.神经原纤维:在神经细胞质内的丝状纤维结构。
14.胃底腺:分泌胃蛋白酶,原由壁细胞,主细胞(胃酶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未分化细胞组成。
15.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是长骨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由多层同心圆状的骨板构成。
16.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其结构和功能与嗜碱性细胞相似。
17.浆细胞:浆细胞是结缔组织中的一种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
浆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抗体的功能,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18.郎飞结:神经纤维的髓鞘的组成并非连续不断的,而呈有规则的节段,节段之间细窄部分称为郎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