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上皮组织(知识点)

合集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上皮组织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上皮组织

3、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
表面观:细胞呈六角形 垂直观:细胞呈柱状,核长圆形,靠近基底部 分布:胃、肠、子宫等
(二)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
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体形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
管状腺 形状 泡状腺
管泡状腺
内分泌腺
Endocrine gland
导管部 是否分支
单腺 复腺
外分泌腺
(Exocrine gland)
外分泌腺细胞分泌物的排出方式: 1、局浆分泌(merocrine):细胞分泌物有包膜, 以胞吐方式排出分泌物 2、顶浆分泌(apocrine):细胞分泌物无包膜 3、全浆分泌(holocrine):分泌物联同细胞质 一起解体而排出
游离面常见有纤毛
(基细胞) (一种腺细胞)
分布:呼吸道
(三)复层上皮 (stratified epithelium)
1、复层扁平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
由基底面向游离面依次是: 基底细胞 多边形细胞 扁平细胞
角化
未角化
皮肤的表皮 nal epithelium)
质膜内褶
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
蛋白质分泌细胞 Protein secreting cell
类固醇分泌细胞
Steroid secreting cell
半桥粒 hemidesmosome
(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1、细胞衣 由构成细胞膜的糖蛋白和糖酯的糖链部分和吸附于膜 表面的蛋白多糖构成。 功能:粘着、支持、保护、物质交换及识别

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

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

第二章上皮组织1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细胞成分排列密集,细胞外基质少。

有极性。

有神经末梢,无血管,淋巴管的分布。

相邻细胞间常形成特化的连结结构2根据功能分,上皮组织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被覆上皮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

3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内表面,根据其构成细胞的层数和细胞在垂直切面上的形态进行分类和命名。

4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淋巴管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其他:肺泡,肾小囊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等单层柱状上皮:胃,肠,子宫,胆囊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管道等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角化的:皮肤表皮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变移上皮: 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5纤毛与微绒毛的异同共同点:均为细胞膜与细胞质形成的突起不同点:微绒毛纤毛大小细小粗大结构微丝微管功能扩大表面积运动分布小肠(纹状缘)呼吸管道肾小管(刷状缘)5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

其功能主要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摩擦,有利于血液,淋巴流动以及物质通过。

6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细胞组成。

7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

8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在呼吸管道,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

9复层扁平上皮:表层细胞是扁平鳞片状,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具有耐摩擦和阻止异物侵入的作用,受损伤后具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10复层柱状上皮:由数层细胞组成,浅部为一层排列较整齐的矮柱状细胞。

11变移上皮:分布于排尿管道,可分为表层细胞,中间细胞,基底细胞。

变移上皮的特点是细胞形状和层数可随器官的空虚和扩张状态而变化。

12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是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腺细胞的分泌物有酶类,黏液和激素。

组织学与胚胎学之上皮组织 ppt课件

组织学与胚胎学之上皮组织  ppt课件
第2章
上皮组织
Epithelial Tissue
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 • 构成:大量形态较规则、排列紧密的细胞 • 特点:无血管、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
侧面)、有基膜 • 分类:
被覆上皮-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 的内表面
腺上皮-构成腺体 • 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
被覆上皮 腺上皮和腺 特殊结构
单层扁平 单层立方
又称单层鳞状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
图1~3
单层柱状 • 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
假复纤柱 • 间皮:心包膜、胸膜、腹膜
复层扁平 • 其它:肺泡、肾小囊
复层柱状 • 特点:表面光滑,利于液体流动,减 变移上皮 少器官间磨擦
ppt课件
8
被覆上皮 腺上皮和腺 特殊结构
单层扁平 变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 单层立方 • 特点:细胞为多层,细胞形状和层数 单层柱状 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
假复纤柱 排空时的膀胱
图18~19
复层扁平 充盈时的膀胱
复层柱状 • 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
变移上皮
混合性腺
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 唾液腺
• 内分泌腺(endocrine gland):无导管,
分泌物释入 血液,如甲状腺
ppt课件
10
被覆上皮 腺上皮和腺 特殊结构
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
概念
• 导管可有分支,分泌部呈管状、泡状 外分泌腺 或管泡状,据此进行外分泌腺的形态
浆液性细胞 分类
变移上皮 口腔、食管和肛管-未角化
ppt课件
7

组织学与胚胎学——上皮组织 PPT课件

组织学与胚胎学——上皮组织 PPT课件

上皮组织概述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简称上皮(epithelium)特点:⏹细胞多、排列紧密、间质少⏹有极性(polarity)⏹无血管⏹膜、团、索、泡状类型:⏹被覆上皮⏹腺上皮⏹特殊上皮(肌上皮、感觉上皮、生精上皮等)一、被覆上皮(covering epithelium)上皮类型主要分布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循环管道内表面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其它:肺泡、肾小囊等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等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子宫内膜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管道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角化型:皮肤表皮非角化型:口腔、食管、阴道复层柱状上皮睑睫膜、男性尿道等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被覆上皮的分类依据细胞的层数和表层细胞的形状复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特点:⏹细胞扁平,有核处略厚,周边薄⏹边缘不规则,呈锯齿状,相互嵌合⏹核扁椭圆形,居中⏹游离面光滑分布:⏹各不一样,有内皮、间皮等之分。

也称单层鳞状上皮内皮(endothelium) 间皮(mesothelium)2、单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特点:⏹侧面为立方形,顶面为六角形或多角形。

⏹核圆,居中。

分布:⏹肾小管、甲状腺滤泡等。

3、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 特点:⏹高柱状细胞为主,可夹有其它细胞⏹核居基部,长圆形。

⏹杯状细胞(goblet cell):高脚酒杯状,顶部有粘原颗粒。

分布:⏹胃肠、胆囊、子宫内膜等。

单柱上皮杯状细胞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 特点:⏹一层高低不等的细胞,包括柱状、杯状、锥形、梭形细胞,以纤毛柱状细胞为主。

⏹细胞高低不一,形似复层,但均达到基底面⏹仅柱状和杯状细胞达到上皮游离面。

组织学与胚胎学 上皮组织

组织学与胚胎学 上皮组织
(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 上皮细胞基底面胞膜内折形成,内褶
周围胞质内有较多纵行排列的线粒体 功能:扩大细胞表面积,以利于水和电解 质 的迅速转运。 (3)半桥粒(hemidesmosome)
质膜内褶模式图和电镜图
本章要点
? 各类上皮的分布规律; ? 腺上皮的形态结构(浆液性和粘液性腺细胞) ? 细胞表面特化结构的基本形态和功能。
二、 腺上皮与腺
腺上皮(glandular epithelium ) 由腺细胞组成,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 gland )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或结构。 外分泌腺: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 内分泌腺:腺体无导管,分泌物直接释放入血。
分泌部 外分泌腺
导管
外分泌腺分类 单管状腺
复管状腺
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脏器的 内表面。
(一)被覆上皮的类型和结构 单层上皮 (simple epthelium) 1 单层扁平上皮: (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 内皮:心、血管及淋巴管的内表面 间皮: 胸膜、腹膜及心包膜表面 其它:肺泡上皮、肾小囊壁层等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EM: 胞质中有丰 富的粗面内质网 (常位于基部)、 核上区可见发达 的高尔基复合体 和分泌颗粒
(蛋白质分泌细胞特 征)
(2)黏液性细胞 (mucous cell)
LM:细胞常呈 大锥体形,核 扁圆形,位于 基底部,除核 周少量胞质呈 嗜碱性外,大 部分胞质呈空 泡状
浆液性腺,黏液性腺,混合性腺:
紧密连接
2 黏合带( adhesion belt)
? 呈带状环绕细胞,相邻细胞膜 间宽约20nm,其中含有丝状物 (钙黏蛋白)。在胞质面有致密物 (钙黏蛋白与锚定蛋白结合物)

组胚重点总结上皮组织

组胚重点总结上皮组织

第二章: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被覆上皮的分类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微绒毛、纤毛、紧密连接、缝隙连接、桥粒、基膜)蛋白质分泌细胞的光、电镜结构特点简称上皮,具有极性,即细胞的不同表面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明显差别,典型表现在单层上皮细胞。

构成: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细胞外基质游离面——朝向身体的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基底面——与游离面相对的朝向深部结缔组织的一面;侧面——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面。

上皮基底面附着于基膜上,并借此与结缔组织相连,因上皮内大都无血管,所需营养依靠结缔组织内血管提供,营养物质透过基膜渗入上皮细胞间隙。

上皮组织内可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根据功能分类:杯状细胞:形似高脚酒杯,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

颗粒中哈有黏蛋白(一种糖蛋白,PAS反应阳性)故称黏原颗粒。

黏蛋白分泌后,与水结合形成黏液,有润滑和保护上皮的作用。

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要成分的上皮。

腺是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腺细胞分泌:酶类、黏液和激素等。

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唾液腺)。

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为激素)释入血液(如甲状腺、肾上腺)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

导管可有分支,分泌部呈管状、泡状或管泡状。

①根据外分泌腺的形态分类:单管状腺、单泡状腺、复管状腺、复泡状腺和复管泡状腺。

②根据导管有无分类:单腺和复腺。

③根据腺细胞种类分类:用于消化、呼吸系统。

腺泡(acinus)——泡状和管泡状的分泌部。

腺细胞多呈锥形,由于分泌部不同而形态各异。

在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中的腺细胞一般可为浆液性细胞和黏液性细胞两种,其他系统的腺细胞各具特点。

杯状细胞:形似高脚酒杯,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

颗粒中哈有黏蛋白(一种糖蛋白,PAS反应阳性)故称黏原颗粒。

黏蛋白分泌后,与水结合形成黏液,有润滑和保护上皮的作用。

浆液性细胞属于蛋白质分泌细胞,主要分泌酶类。

组织胚胎学-02上皮组织

组织胚胎学-02上皮组织

图 38 桥 粒 电 镜 图
图39 缝隙连接示意图
图40 细胞连接立 体模式图
桥粒 半 黏合带 缝隙 紧密 桥粒 终末网 连接 连接
图41 基膜(气管上皮)光镜图
图42 基膜和半桥粒超微结构模式图
图43 质膜内褶超微结构模式图
图6 单层柱状上皮模式图
图7 单层柱状上皮(胆囊)
图8 单层柱状上皮(小肠) 1柱状细胞 2杯状细胞 ↑纹状缘
图9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模式图
图10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气管)
图11 复层扁平上皮模式图
图12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食管)
图 13 角 化 的 复 层 扁 平 上 皮 ( 表 皮 )
黏液性细胞 • 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分泌物
混合性腺
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 唾液腺
• 内分泌腺(endocrine gland):无导管,
分泌物释入 血液,如甲状腺
被覆上皮 腺上皮和腺 特殊结构
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
概念
• 导管可有分支,分泌部呈管状、泡状 外分泌腺 或管泡状,据此进行外分泌腺的形态
黏液性细胞 原颗粒丰富
• 分泌黏液,组成黏液性腺泡和黏液性
混合性腺

• 杯状细胞是散在分布的黏液性细胞
被覆上皮 腺上皮和腺 特殊结构
概念
图29、
• 混合性腺:由大量黏液性细胞3和0 少量
外分泌腺
浆液性细胞(常形成浆半月)组成
浆液性细胞 (下颌下腺)
黏液性细胞 • 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位
核上方有高尔基复合体(GC)和酶原
黏液性细胞
颗粒
图21-
混合性腺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上皮组织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上皮组织

5.变移上皮
膀胱排空时
膀胱充溢时
6.复层扁平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
又称为复层鳞状上皮, 是上皮中最厚的一种, 可达十几层至数十层。 近表面的几层细胞为扁 平细胞,中间为多边形 细胞,基底层细胞为一 层立方形或矮柱状干细 胞。基底层细胞与深部 结缔组织的连接处凹凸 不平,可增加接触面积, 保证上皮组织的营养供 应。
肠系膜铺片(银染)
1、单层扁平上皮
(3)分类和分布
C:其他,分布于肺泡、肾小囊壁层、肾小管细段等。
肾小体 (示肾小囊囊壁上皮)
2. 单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
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细胞组成。细胞侧面呈正立方形,胞 核大而圆,位于中央,细胞表面观呈多边形。有的细胞游离面 还有微绒毛,如肾近曲小管。单层立方上皮除分布于肾小管外, 还分布于肾集合管、外分泌腺的导管等处,具有吸收和分泌功 能。
分化为其他类型细胞。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此种上皮主要分布于呼吸道黏膜,具有屏障和分泌功能。 气管上皮
蛙口腔上皮
5.变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
又称为移行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可分为表层、中间层和 基底层细胞。此种上皮的特点是细胞形态和层数可随器官的收缩 与舒张状态而改变。上皮最表层的细胞变大,呈圆盖状突向管腔, 称盖细胞。细胞质呈嗜酸性,形成较厚的壳层,有防止尿酸侵蚀 和渗入的作用,其对水和离子的通透性很低,有屏障作用。
胆囊壁的光镜结构 HE染色 400×
一、被覆上皮
被覆上皮 (covering epithelium) 分布广泛,多分布于体表或 衬于体内有腔器官内外表面。 形态多样,按其层次可分为单 层、复层、假复层。按其细胞 形态常呈扁平状、立方状、柱 状;有的还在游离面形成纤毛 和微绒毛等特化结构。这些被 覆上皮以不同的功能分布于机 体的不同部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由大量密集、形状规则的细胞和极少的细胞外基质组成。

上皮组织呈现明显的极性(polatity),即细胞的不同表面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差别。

其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的一侧,称游离面;与之相对朝向深部的结缔组织的一面,称基底面;上皮细胞间的连接面为侧面。

上皮细胞基底面附着于基膜,借此膜与结缔组织相连。

上皮组织中多无血管,所需营养来自于结缔组织内的血管,透过基膜渗入上皮细胞间隙。

上皮组织内可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根据功能,上皮组织主要分为被覆上皮(covering epithelium)和腺上皮(glandular epithelium)两大类。

被覆上皮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

此外,尚有部分特化的上皮,如:能感受某种物理或化学性的的感觉上皮细胞和有收缩能力的肌上皮等。

一、被覆上皮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内表面,根据构成细胞的层次和表层细胞的形状,可分为下列类型。

(表2-1)表2-1被覆上皮的类型及主要分布上皮类型主要分布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间皮:胸膜、心包膜和腹膜;其它:肺泡和肾小囊壁层等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等单层柱状上皮胃、肠和子宫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管道等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等; 角化的:皮肤的表皮。

复层柱状上皮眼结膜和男性尿道等变移上皮肾盏、肾孟、输尿管和膀胱等1.单层扁平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又称单层鳞状上皮,上皮很薄,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

表面观:细胞呈不规则或多边形,核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细胞边缘呈锯齿状或波浪状,互相嵌合(图2-1A,B)。

垂直切面观:细胞核呈扁形,胞质很薄,只有含核的部分略厚。

衬贴在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endothelium)(图2-1C),游离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巴液流动及物质透过。

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mesothelium)(图2-1D),其游离面湿润光滑,便于内脏运动。

图2-1A 单层扁平上皮模式图图2-1B 单层扁平上皮(血管内皮)↑内皮细胞核图2-1 单层扁平上皮2.单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

表面观: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图2-2A);垂直切面观:细胞呈立方形。

细胞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多见于肾小管等处(图2-2B)。

图2-2A 单层立方上皮模式图图2-2B 肾小管单层立方上皮图2-2 单层立方上皮3.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

从表面看,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垂直切面看,细胞呈柱状(图2-3A,2-3B),细胞核长圆形,多位于细胞近基底部。

分布于胃肠、胆囊、子宫等器官,有分泌或吸收功能。

肠道的单层柱状上皮中,还散在有杯状细胞(goblet cell)。

杯状细胞形似高脚酒杯,底部狭窄,含深染的三角形或扁圆形细胞核。

顶部膨大,充满富含糖蛋白的PAS阳性黏蛋白,黏蛋白溶于水形成黏液,有滑润和保护上皮的作用。

图2-3A 单层柱状上皮模式图图2-3B 胆囊单层柱状上皮图2-3 单层柱状上皮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主要分布在呼吸管道的腔面。

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体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

其中柱状细胞数量最多,游离面有纤毛。

这些细胞形状不同、高矮不等,细胞核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但基底部都附于基膜上,故垂直切面貌似像复层上皮,实为单层上皮(图2-4)。

图2-4A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模式图图2-4B 气管腔面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图2-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5.复层扁平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由多层细胞组成,因表层细胞呈鳞状,又名复层鳞状上皮。

由垂直切面看,细胞的形状不等。

紧贴基膜的一层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为有增殖、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其产生的部分细胞向浅层移动;基底层以上是数层多边形细胞,再上为梭形细胞,浅层为几层扁平细胞,最表层的扁平细胞已退化,不断脱落。

上皮与深部结缔组织的连接面凹凸不平,扩大了两者的连接面,既保证上皮的营养供给,又使连接更加牢固(图2-5)位于皮肤表面的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核消失,胞质中充满角蛋白(一种硬蛋白),是干硬的死细胞,有更强的保护作用,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衬贴在口腔和食管等腔面的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是有核的活细胞,含角蛋白少,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有很强的机械保护作用,耐摩擦和阻止异物侵入等作用。

受损伤后,上皮有很强的修复能力。

图2-5A 复层扁皮上皮模式图图2-5B 食管腔面未角化的复层扁皮上皮图2-5C 皮肤表面角化的复层扁皮上皮图2-5 复层扁皮上皮6.复层柱状上皮(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深层为一层或几层多边形细胞,浅层为一层排列较整齐的柱状细胞。

此种上皮只见于眼睑结膜和男性尿道和一些腺的大导管处。

7.变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又称移行上皮,衬贴在排尿管道的腔面。

由表层细胞、中层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

一个表层细胞可覆盖几个深层细胞,名盖细胞,有的细胞含两个细胞核。

基底层细胞为矮柱状或立方形,胞质丰富。

上皮的细胞形状和层数可随所在器官的收缩与扩张而发生变化。

如膀胱空虚时,上皮变厚,细胞层数较多;当膀胱充盈时,上皮变薄,细胞层数减少,盖细胞变扁(图2-6)。

图2-6A 变移上皮模式图图2-6B 膀胱变移上皮(膀胱空虚)图2-6C 膀胱变移上皮(膀胱充盈)图2-6 变移上皮二、腺上皮和腺腺上皮(glandular epithelium)是由以分泌功能为主的腺细胞组成。

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称为腺。

腺细胞的分泌物中含酶、糖蛋白(也称黏蛋白)或激素等,各有特定的作用。

有些腺的分泌物可经导管输送到体表或器官腔内,称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如汗腺、唾液腺等。

有些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进入血液或淋巴而运送到全身的腺,称内分泌腺(endocrine gland),如甲状腺,肾上腺等。

(一)外分泌腺的结构按组成外分泌腺的细胞数目,可分为单细胞腺(杯状细胞)和多细胞腺。

多细胞腺一般都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

1.分泌部(secretory portion)一般由一层细胞组成,形状为管状、泡状或管泡状,中央有腔。

泡状和管泡状的分泌部常称腺泡(acinus)。

2.导管(duct)直接与分泌部通连,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构成。

导管主要是排出分泌物,有些腺的导管还可吸收和分泌水和电解质。

(二)外分泌腺的分类外分泌腺根据导管有无分支可分为单腺(simple gland)和复腺(compound gland)。

有些腺一个或几个分泌部通连一条不分支的导管,称单腺;导管分成大小不等的几级分支,最小的导管末端通连分泌部,称复腺。

外分泌腺通常是把分泌部的形状和导管是否分支结合,将腺进行分类。

1.多细胞腺根据分泌部的形状,可分为管状腺(tubular gland ),泡状腺(acinar gland )和管泡状腺(tubuloacinar gland)(图2-7,2-8)。

图2-7外分泌腺形态分类模式图2.按分泌部分泌物性质可分为:①浆液性腺(serous gland):由浆液性细胞组成;②黏液性腺(mucous gland),由黏液性细胞组成;③混合性腺(mixed gland),是指由浆液性腺泡和黏液性腺泡共同组成的腺,并常有由浆液性细胞和黏液性细胞一起组成的混合性腺泡(mixed acinus)。

当混合性腺泡主要有黏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时,浆液性细胞在切片中呈半月形结构,称浆半月(serous demilune)。

黏液性细胞间隙局部扩大,开成分泌小等,浆半月的分泌物可经分泌小管释入腺泡腔内。

汗腺、乳腺及唾液腺分泌部与基膜之间分布有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它成星形、有突起,胞质内含微丝,肌上皮细胞的收缩可挤压分泌部,保使分泌物排出(图2-9)。

3.按导管分支有无可分为:单腺和复腺。

图2-9 混合性腺模式图(二)外分泌腺细胞的分泌过程1、蛋白质分泌细胞(protein secreting cell)即浆液细胞。

细胞呈锥体形,核圆形,位于中央或近细胞基底部。

基部胞质呈嗜碱性,顶部充满嗜酸性酶原颗粒。

电镜下,细胞基底部有密集排列的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膜包分泌颗粒。

其分泌过程如下(图2-10A):①细胞从血液中摄取氨基酸;②转运至粗面内质网合成蛋白质;③将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复合体;④在此加工、浓输,形成有膜包裹分泌颗粒;⑤以出胞方式释放分泌物,内含大量蛋白质及糖蛋白和肽类物质。

浆液细胞的分泌物为稀薄的液体。

2、糖蛋白分泌细胞(glycoprotein secreting cell)即黏液细胞,细胞呈锥形,核扁色深,位于基底部,胞质内充满较大的黏原颗粒。

在HE染色切片颗粒易溶于水,故呈泡沫状。

电镜下,细胞基底部有较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高尔基复合体很发达,位于核上方,顶部胞质中含有膜包颗粒(图2-10B)。

细胞分泌过程:粗面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运输到高尔基复合体,与其合成的多糖结合成糖蛋白,形成分泌颗粒,聚集在细胞顶端,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所有腺细胞的功能受自主神经和激素的细调节,属调节型分泌细胞,在非分泌时相胞质内可见大量分泌颗粒贮存。

图2-10浆液腺细胞(A)和黏液腺细胞(B)超微结构模式图三、上皮细胞的特化结构(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1.微绒毛(microvillus):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直径约0.1um的细小指状突起,光镜所见的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纹状缘(striated border)就是密集排列的微绒毛(图2-3B,2-11),电镜可清楚辨认表面的细胞膜和其内细胞质(图2-11),长度因细胞种类或细胞生理状态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微绒毛轴心有许多纵行的微丝(microfilament),微丝一端伸到微绒毛尖端,另一端插入细胞顶部胞质附着于终未网(terminal web)。

终末网为微绒毛基部胞质中与细胞表面平行的微丝网,其边缘固着于细胞侧面的中间连接。

微丝为肌动蛋白丝,终末网中还有肌球蛋白,其收缩可改变微绒毛长度,参与细胞物质吸收。

图2-11微绒毛与细胞连接超微结构图2.纤毛(cilium)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粗而长的突起,光镜可见。

纤毛长约5~10um,粗约0.3~0.5u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