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文献综述范文-翻译-当前零翻译研究问题与对策
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

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中国的翻译目的论研究现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翻译目的论作为翻译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了翻译的原因、翻译的过程以及翻译的作用,帮助人们了解翻译如何发挥作用。
翻译目的论的研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中国也出现了大量相关研究和论文。
本文就中国翻译目的论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学者和研究者提供研究参考,促进中国翻译目的论领域的发展。
中国翻译目的论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出现了一些基础理论研究,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从2006年到2019年,中国的学者们在翻译目的论领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
这些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翻译的原因、翻译的过程以及翻译的作用。
学者们着重讨论了翻译的失准、跨文化传播、语言译形式和功能、翻译质量评价和汉语翻译理论等问题。
除了基础理论研究外,中国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及实践性的实践和探索。
近年来,中国学者们着重研究了翻译的失准原理,以确定语言翻译的准确程度。
此外,一些学者也探索了翻译的跨文化传播,试图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着重研究了汉语翻译理论,以确定汉语翻译的特点。
最后,还有一些学者调查了语言翻译形式和功能,推动翻译行业的发展。
中国翻译目的论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
首先,一些研究报告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
其次,翻译质量评价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深入探索。
最后,翻译行业中存在着供需矛盾,存在着大量汉语翻译失准的问题,这也需要学者们付出更多的精力才能解决。
总的来说,中国的翻译目的论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的研究必须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加强汉语翻译理论的研究,深入研究语言翻译形式和功能,并加强翻译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
未来将有更多有利于翻译行业发展的成果,从而满足新市场的需求,促进中国翻译目的论研究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翻译目的论的研究现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也存在挑战,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24年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范文

《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篇一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专业在我国的建设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专业不仅关乎语言文化的交流,更是推动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
然而,当前我国翻译专业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不足。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翻译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现状及问题1.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当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导致培养出的翻译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缺乏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
部分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同时,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掌握翻译技能和相关知识。
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关键环节,但目前我国翻译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很多高校缺乏实践基地和合作企业,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
同时,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
三、对策与建议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翻译人才,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同时,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行业交流,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2. 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优化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
加强课程创新和时代性,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的重视,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和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应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外文翻译与文献综述模板格式以及要求说明

外文翻译与文献综述模板格式以及要求说明
外文中文翻译格式:
标题:将外文标题翻译成中文,可以在括号内标明外文标题
摘要:将外文摘要翻译成中文,包括问题陈述、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关键词:将外文关键词翻译成中文。
引言:对外文论文引言进行翻译,概述问题的背景、重要性和研究现状。
方法:对外文论文方法部分进行翻译,包括研究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等。
结果:对外文论文结果部分进行翻译,介绍研究结果和统计分析等内容。
讨论:对外文论文讨论部分进行翻译,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
结论:对外文论文结论部分进行翻译,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和意义。
附录:如果外文论文有附录部分,需要进行翻译并按照指定的格式进行排列。
文献综述模板格式:
标题:文献综述标题
引言:对文献综述的背景、目的和方法进行说明。
综述内容:按照时间、主题或方法等进行分类,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可以分段进行描述。
讨论:对综述内容进行解释和评价,概括主要研究成果和趋势。
结论:总结文献综述,概括主要发现和意义。
要求说明:
1.外文中文翻译要准确无误,语句通顺流畅,做到质量高、符合学术
规范。
2.文献综述要选择与所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覆盖面要广,
内容要全面、准确并有独立思考。
4.文献综述要注重整体结构和逻辑连贯性,内容要有层次感,段落间
要过渡自然。
5.外文中文翻译和文献综述要进行查重,确保原文与译文的一致性,
并避免抄袭和剽窃行为。
如何写好一篇文献翻译与综述

如何写好一篇文献翻译与综述文献翻译与综述是科研工作中常见的任务,它不仅要求我们将原始文献翻译成自己的语言,还需要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本文将介绍如何写好一篇文献翻译与综述,包括选择合适的文献、准确翻译、合理综述和良好的文笔等方面。
一、选择合适的文献选择合适的文献对于写好一篇文献翻译与综述非常重要。
首先要确保所选文献与研究主题相符,并且是在可靠的学术渠道上获得的。
其次,要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选择与之相关、权威性强的文献。
此外,还要思考文献的时效性,优先选择最新的研究成果。
二、准确翻译准确翻译是一篇文献翻译与综述的基础。
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具备专业的背景知识,并准确理解原文中的各种术语和概念。
建议采用逐句翻译的方式,确保译文与原文保持一致,并且能够完整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直译和生搬硬套,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理解水平进行适当调整。
三、合理综述在文献翻译与综述中,要善于分析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
在综述中,可以将不同文献的观点进行比较,并提取共性和差异。
此外,还要注意归纳和整理研究中的问题、方法和结论,形成系统化的综述。
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分类、时间轴或主题思路等不同的综述方式,使综述内容更加清晰易懂。
四、良好的文笔一篇文献翻译与综述不仅要求准确和详细,还要求具有良好的文笔。
在文献翻译中,应注意遣词造句的规范和准确,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歧义表达。
在综述部分,要注意过渡词的使用,使文章内容流畅连贯。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精炼与简练,避免冗长和啰嗦的句子。
总之,要写好一篇文献翻译与综述,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文献,进行准确的翻译,合理的综述和良好的文笔。
通过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细的写作技巧,我们可以提高翻译和综述的质量,为科研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文献翻译与综述虽然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但是它也是我们不断提升自己学术能力和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每一篇文献翻译与综述的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和写作水平。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技术得到了迅速进展,取得了日益优秀的翻译质量。
然而,在实际中,机器翻译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机器翻译仍然无法完成某些复杂的语言任务。
例如,对于多义词和歧义词的处理、非常规语言和口语表达、文化和隐喻等涉及人类常识和常见经验的问题,机器翻译的表现仍然欠佳。
其次,机器翻译在语言本身的难点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汉语单个汉字可以有不同的发音、不同的意义,而且汉语定语和谓语的位置可以互换,这使得机器翻译需要更加智能的处理手段实现高质量的翻译。
再次,机器翻译在多语种处理方面也面临许多挑战。
机器翻译需要同时考虑多种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同时在这些语言之间建立起映射性质的关系。
这对于多语言翻译的准确性和连贯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机器翻译在应用和实践中,是否能够被广泛应用并受到大家的认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综合分析,当前机器翻译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结合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度。
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加强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应用,同时提高机器翻译系统的深度和广度,建立更加稳定、可靠、实用的机器翻译技术平台。
文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文)

⽂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国际经济形势特点与中国外向型模式转变张燕⽣、国家发展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前⾔2008年得⾦融危机对世界不同的经济体产⽣了不同的影响,因此引发了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主要国家对全球经济均衡⾏问题的思考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但是主要经济体对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责任存在很⼤分歧。
对世界经济形势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抓住机遇,深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正⽂⼀、国际⾦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复苏的曲折性超出预期从美国的“⽹络泡沫”“⾦融与楼市泡沫”的形成与破灭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加剧,以及主要经济体国家对引发经济失衡责任的推诿和对⾦融监管的缺失。
如美国在承担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代价和全球治理责任⽅⾯企图想把代价对外转嫁,如责难中国的制度和产业政策,控诉中国倾销和政府对汇率的操纵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经济复苏⾯临着严峻的考验。
西⽅国家多想尽快的⾛出经济的低迷期,也提出了⼀些具体的措施,如奥巴马要为美国社会在未来5年内创造出200万个新的⼯作岗位和提出了”再⼯业化“的⼝号等等,但是其⾯临着⾼失业率、主权债务⾼筑和严重的内需不⾜以及近⼏年在技术专利申请领域增长率下跌了20%左右,同时随着国内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到期,都会使得这些措施举步维艰。
总的来说全球经济现状不容乐观,西⽅主要经济⼤国没有很好的监管⾦融市场,由于其奉⾏的⾃由市场和⾃有竞争,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危机产⽣的重要因素。
⼆、2010 年下半年的出⼝形势和引资环境由于⾦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全球市场的需求减少,加之⼈民币汇率的提⾼,势必会使得我国的对外出⼝降低,挑战与机遇并存,此时也是贸易增长⽅式转变的契机,中国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从⾦融危机中较早的⾛出,国内投资环境良好,但很多投资商从原来的制造业转向房地产业和服务业等。
三、关于我国外向型模式转变的建议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制造⼯⼚,对外贸易的顺差很多是由处于全球供应链低附加值的环节创造的,因此要强调中国制造,创造⾃⼰的品牌和拥有核⼼竞争⼒,多制造和出⼝⾼附加值的产品。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摘要】翻译技术是在全球化时代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翻译技术研究的历史背景入手,探讨了传统翻译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特别地,本文重点讨论了深度学习在翻译中的应用以及翻译技术研究面临的挑战。
在本文展望了翻译技术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翻译的潜力,以及提升翻译质量的关键技术。
通过对翻译技术的现状问题与展望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翻译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翻译技术研究、历史背景、传统翻译技术、机器翻译、深度学习、翻译挑战、未来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翻译质量、关键技术。
1. 引言1.1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翻译技术一直是人类交流和沟通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高效、准确的翻译需求也日益增加。
当前,翻译技术研究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传统翻译技术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深度学习技术的引入为翻译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工智能翻译将有望实现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
为了更好地应对翻译技术研究中的现实问题和挑战,探索未来翻译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关键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不断创新和努力,翻译技术才能不断进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交流和理解。
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为构建一个更加智能和高效的翻译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翻译技术研究的历史背景翻译技术研究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尝试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字进行转换。
最早的翻译工作主要是通过人工进行,翻译者需要具备多种语言的能力和丰富的文化背景才能完成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18世纪和19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翻译技术逐渐引入了一些机械设备,比如印刷机等,以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
外文翻译及文献综述

2 无线射频系统(RFID)的原理及安全性分析
2.1 RFID系统概述 RFID系统一般由三部分组成[3]: 标签(Tag):它是RFID的核心部件,主要包括用于收 发信息的藕合元件和一块微控制芯片组成,芯片内存 有唯一的电子编码; 阅读器(Reader):用来对标签进行读写操作的设备; 天线(Antenna):传递射频信号必需的收发装置。
毕业设计过程中阅读的和课题注意是 “和课题相关的”。不要选择 和课题无关的外文资料进行翻译。
3.1.3 外文翻译工具
谷歌翻译(/#) 有道翻译(/) 爱词霸翻译(http://fy.iciba. com/)
(3) Chien和Chen于2007年提出了一个符合EPC Class 1 Generation 2 的 RFID双向认证协议[18]
(4) Tassos Dimitriou等人提出的安全与效率兼得的协议
6 小结
虽然RFID技术在各行各业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如果不能很好 地解决隐私、追踪等安全问题,这种应用前景难以变成现实的产 业,因此,对RFID安全协议进行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RFID系统进行了大致的描述,包括RFID系统的结构 及其原理,并针对在RFID系统上存在的一些隐私与安全隐患做了 细致分析,指出了在RFID系统上采用安全措施的必要性。同时从 多个角度阐述了一些RFID安全机制,重点介绍了基于密码技术的 RFID协议,文中又可分为基于杂凑的安全协议和其他密码学机制 的安全协议,并对文中提到的每一个协议给出了详细的通信流程, 分析了这些协议的缺陷。 随着RFID技术成本的降低和技术的成熟,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 RFID的安全性问题。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RFID安全与隐私 问题一定能得到进一步完善的解决,同时RFID技术也一定会全面 普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语学院2018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示范)一、研究背景近来多篇论文中出现零翻译的提法(杜争鸣,2000;邱懋如,2001;刘明东,2002;袁斌业,2002a,2002b,2002c,2002d;石琳,2003;余清萍,2003;余清萍,秦傲松,2004;肖耀田,2004),但国内学者所编三本译学词典(林煌天,1997;孙迎春,1999;方梦之,2004)均未出现零翻译这一词条,国外三本词典/术语著作(Shuttleworth & Cowie,1997;Baker,1998;Delisle,2004)亦未收入这一条目,只有国内孙迎春(2001)编著的《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收进了“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zero translation”(58页)及“zero translation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268页)两个条目,同时又有贾影(2002)反对零翻译提法,并认为承认不可译有“积极作用”。
但零翻译现象确实存在,如DIY(自己动手),IQ(智商),EQ(情商),这些零翻译词汇经常在汉语中出现。
英语中也有类似情况,如美国《时代》周刊中报道中国特色事物时经常使用拼音,如aizi(矮子),pizi(痞子),shiganjia(实干家),yuan(缘)(王祥兵,2002),shuangying(双赢),guanxi(关系)(顾静,2005)。
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零翻译现象的存在,引进了零翻译的概念,促进了翻译理论概念的扩大,但是从发表的论文及孙迎春(2001)的这两个条目来看,各自运用的名称虽同(也有不同,如杜争鸣称为不译),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均有出入,因此有必要探讨当前零翻译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研究对策。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1. 定义不统一、模糊不清传统翻译理论多把零翻译归结为“音译法”、“移译法”,只看到技巧层面的意义,如秦建栋(1999)讨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刍议”列举“音译法”、“移译法”,袁斌业(2001)论及“英语本族人音译汉语词汇的语用分析”,虽然看到“音译在我国只能用来翻译名词,而在国外则可以用来翻译包括名词在内的各种词语”,但未能从中提炼出零翻译的概念,实际上这里已包含有零翻译与音译的某些区别。
国内最早使用zero translation这一术语的是杜争鸣(2000),但他称之为“不译”,并分析了直译、意译与不译三种翻译策略。
他不停留于策略本身,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了三种策略的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涵义,并看到了不译的三层文化含义。
不译背后体现译者对于翻译目的的认识,“而翻译的目的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反映译者本人对翻译的文化含义的意识与潜意识,反映他翻译时所采取的文化姿态与立场。
”即翻译观的问题。
但从术语的精确性来说就值得反思。
不译,顾名思义就是不翻译或称非翻译(non-translation)。
既然否定了翻译为何还能称其为一种翻译?因为该文中说“由于不译是翻译的反面,而翻译就是翻译意义,所以音译词就是不译。
然而,不译还可以是源语形式完全照搬。
”音译历来是当作一种翻译策略的,亦即认为是一种翻译,所以从术语的统一上来讲,该文中所讲不译还是要称为零翻译,事实上用的英文都是zero translation。
不过由此可以追问,不译与零翻译区别在哪里?不译又是指什么情况?或不译/非翻译的研究对翻译研究有何意义?这些问题国内尚无详细的研究成果。
2001年1月邱懋如(2001)针对常规翻译概念中不可译的问题提出引进零翻译的概念,用了英文术语zero translation,并认为零翻译“就是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1)源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2)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文的词语。
”邱先生首先指出零翻译概念的引进是针对常规翻译概念下的不可译现象,但该文中列举的零翻译例子如DIY,AIDS却并不是不可译。
其次邱先生把省略(ellipsis)归入零翻译,如英译汉时不译某些冠词和人称代词,汉译英时不译某些量词。
但是省略法作为一种翻译技巧,其理据是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差异,是否也是零翻译存在的理据呢?或者说省略法能否归入零翻译的范畴?再次“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文的词语”,其埋伏的预设(preposition)一是汉语中有现成的词语去译源文的词语,说明还是可译的,只是不用罢了,二是零翻译处理的是源文中的词语,除此之外,短语、句子、甚至段落或篇章则不是零翻译涉及的范畴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例如在翻译异形诗时有时不得不采用解释(paraphrase)和零翻译相结合的办法,这是零翻译用于篇章翻译的例子。
因此邱懋如对于零翻译概念的提出仍有漏洞有待论证弥补。
同年7月出版的孙迎春著《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2001)收入了“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zero translation”(58页)及“zero translation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268页)两个条目,但与邱懋如的概念显然有出入。
孙先生把零翻译定义为音译、形译之一种,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零翻译这个术语是音译、形译的上义词(superordinate),是一种翻译技巧层次的提法;2.零翻译包括两种表现形式即常规翻译概念中的两种“翻译方法”:“音译”与“形译”,但邱懋如(2001)提出的移译法(transference)则未包括在内。
同时移译在方梦之那里又称为迻译(translating/translation),书面语,即翻译,译界概念不统一,比较混乱。
①这种混乱局面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零翻译概念的外延不明确,或称之为边界不明确,如零翻译作为一个上义词,其下义词(hyponym)有哪些?即零翻译除了音译形译之外还有哪些表现形式?邱懋如把音译(transliteration)、移译(transference)、省略法(ellipsis张培基,1980:88)包括进去,刘明东(2002)则把省译(ellipsis)、移译(transference)、音译(transliteration)、音义兼译(sound-meaning combination translation)、补偿(complementary translation)、象译(image translation)、直译加注(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notes),甚至把归化(adaptation)都包括了进去。
姑且不论归化与省译等其他方法是否处于同一层次②,单就这些方法技巧而言其上义词应为“翻译方法”或“翻译技巧”(方梦之,2004:89-120)。
换句话说,“零翻译”的提法就是多余,或者“零翻译”是位于“翻译方法”或“翻译技巧”与“音译”、“移译”、“省译”等这些具体翻译方法之间的一个概念,表示一种方法或技巧而已。
这当然不是说一个名词术语的概念层次只能处于某个固定的位置,如“翻译”可指翻译过程,翻译行为,翻译者,译文或译语,和翻译工作(方梦之,2004:9),但零翻译是否就是局限于这种技巧层面呢?因为按邱懋如的定义,至少移译是一种零翻译,那么这种与源文一模一样的东西如何在译入语中发挥作用?在译入语中有没有制约因素,亦即这种零翻译如何成其为翻译?因为翻译的目的一般说来是满足不懂源文的读者/听众去理解源文,而零翻译产品与源文一模一样,不懂源文的读者/听众又如何去理解并接受这种翻译呢?亦即零翻译存在的机理是什么?移译是在译文中移植了源文的图形与语言文字符号,而音译、补偿、象译、直译加注均未移植语言文字符号,显然其在译文中存在的机理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零翻译背后存在着某种原因,使移译不同于其它翻译技巧,因而这种因素使得零翻译不再局限于技巧层面,虽然移译作为零翻译的一种形式,零翻译概念可以是一种技巧层面的概念,但深究下去,则超脱于技巧之外了。
由此可见,零翻译是一个与翻译一样多层面的概念术语(当然位于翻译之下)。
而刘明东(2002)“绝对零翻译”与“相对零翻译”的提法亦有问题。
他的绝对零翻译包括省译与移译。
省译前面已有分析,与零翻译不是一个层面的术语,移译反映了零翻译的本质。
而相对零翻译实际上就是常规翻译概念下的翻译技巧或方法,只是相对于源文的距离不同而已,如音译、象译与源文距离要近一些,音义兼译、补偿、直译加注和归化与源文距离远些,而离译语读者近些。
这些翻译技巧的本质实质上对译语读者而言就是常规的翻译了,因为形式上采用了译语语言符号,而且读者是用译入语语言文化去理解这种译文的,所以本质上与移译是不同的,因此他的相对零翻译的提法并不反映零翻译的本质,没有实质性意义。
我们从硕士博士论文库中搜索到2003、2004、2005年各有一篇关于零翻译的硕士论文。
2003年论文《文化视域下的零翻译研究》,作者是严霁洁,授予学位单位是武汉大学,指导老师王玉香。
该文认为邱懋如(2001)的定义不当,重新对零翻译下定义为:“对源语信息意义上的故意零处理从而造成该信息在的语中的空缺或是意义上的空缺。
”并说“这一定义同样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对源语中的信息故意省略不译,其二是指对源语中词语的意义故意不作翻译转换。
”我们认为这个观点与邱懋如的相差不大。
首先,该文仍然把省略(语言省略与文化省略)包括在零翻译之内,没有看到两者的生成理据是有区别的。
其次,把零翻译看作是译者的“故意”的“不作翻译转换”,即译者的不作为。
这与翻译实践是不相符的,除非不负责任的译者,这种故意的不作为是违背译者道德规范即翻译的伦理规范的,而且译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借助其他手段如解释,附注等帮助读者理解零翻译项目,即译者没有也不可能“故意零处理从而造成该信息在的语中的空缺或是意义上的空缺。
”实际上他们对零翻译的理解主要是在“零”字上做文章,认为在目标语言中看不到或看不出意义来就是零翻译。
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与探讨缺乏深度,虽然该文从文化层面对零翻译的现实依据作了分析,但囿于概念理解不充分,不严密,这种分析也没有到位。
2004年论文题目是《从文化角度看零翻译》,作者是梅莲,授予学位单位是上海大学,指导老师傅敬民。
该文与2003年的硕士论文惊人地相似,绝大部分篇幅内容完全一致,故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
2005年论文题目是《零翻译初探》,作者是郑瑞,授予学位单位是东北师范大学,指导老师宋志平。
该文没有把省略包含在零翻译的定义内,首先论证了借用与零翻译的区别,根据Vinay & Darbelnet(1958; 1958/1995)观点,认为借用发生在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调型语言之间,用来描述“移植”(transference)这种已经得到承认的合法行为,而在汉语这种声调语言中,“移植”是一种新的翻译现象,因为以前没有源语直接用于汉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