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简约的语文课堂
追寻简约而高效的语文课堂

追寻简约而高效的语文课堂
建设简约而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课程设计:要注重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并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和小组合作活动。
2. 课堂教学: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互动式、合作式、探究式等不同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表观点,促进学习效果。
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注重分析、评价、提炼相关文字素材,培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3. 评价方法:要采用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创造具有创新性和实际意义的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简约而高效的语文课堂可以通过采用合适的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来实现,从而使语文教育更加精细和有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守望简约有效的语文课堂

学方法简便 , 教学语言简洁 , 教学手 分析学生的起始点 ,哪些 内容会了, 突显 文本 的特 点 , 匹配文 本 的内容 。
、
清 晰 目标 —— 找 准简 约有 效 缺位 。
课堂 的方 向
教学 目标 是 教 学 的 出发 点 和 归 学 提 出 了具 体 的要求 : 养 朗读 和默 课 文 , 到能 理解 , 感情 朗读 , 出 培 做 有 说 宿 点 , 定 着 教学 内容 的安 排 、 学 读 能 力 ; 味词 句 的能力 ; 握 课 文 布 鲁 斯 王子 取 得 第 八 次 战 斗 成 功 的 决 教 品 把
舍弃 与补充 。 分考 虑 , 出客 观 分 析 , 可 能 地 拟 载 的教 学 目标 应 带 有该 文本 特有 的 对 课文 内容 作选 取 、 作 尽
怍 者简介】 金立叉 , 副校长 , 中学高级教师 , 江苏省骨干教师 , 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 南京 苏教版教 材编写委 员会评价组核心成 员。
话 ” 构建 简约有 效语 文课 堂的谋 略 。删繁 就 简 , 是 守望 简 约 , 让语 文课 堂返 璞 归真 , 发 出本真 的 清 散
香, 应是 每一 个语 文教 师孜孜 不倦 的追求 。
【 关键词 】 明确 目标 ; 选 内容 ; 效对话 精 有
当今的语文课堂 目标模糊 , 内容 定 出有 助 于提升 学 生语 文 素养 , 促进 印 记 。 庞杂, 对话 低效 , 待改革 。 师应 当 学 生发 展 的教学 目标来 。 亟 教 教 师在 制 定 教 学 目标 时 要 明 白 追 寻 简约 有 效 的课 堂 :教 学 目标 简 首 先要 了解 学 生 理 解 课 文 的重 教 材 的 重难 点 、 言 的增 值 点 、 者 语 编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摘要】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是指让语文课堂散发出独特的语文氛围和韵味,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之美。
为了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追寻“语文味”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意义重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浓厚的语文氛围,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感受到语文之美,从而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引言、语文味、追寻、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语文修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成长发展、意义重大、全社会、共同努力1. 引言1.1 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是指语文课堂独有的氛围和特点,是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语言魅力。
在这里,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语文知识,更是在感受语言的魅力,品味文字的美感,体味文学的情感。
它是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就是要打开学生的语言之窗,让他们真正懂得语文之美,感受语言之魅力,领悟文化之深度。
“语文味”是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注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注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情怀;不仅是一种课堂氛围,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美好,体会到文字的力量,明白文学的魅力。
只有真正追寻到了这种“语文味”,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成长。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是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1.2 为什么要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为什么要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和使命。
追寻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敞亮之境

追寻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敞亮之境——对我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内容提要】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创共享的一种语文生活。
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如何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实施:1.追求和谐;2.顺其自然;3.真切感悟;4.适用资源;5.力求简约;6.选择生成。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和谐感悟资源简约近期,本人有幸参与了乡立体评教工作,聆听了本乡十几位老师的语文课。
他们的共同点: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平等交流,有效利用教学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新课改倡导的这些重要理念,都可以从这些课上看得到。
作为教师,如何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结合平时的思考,联系听课的收获,我从以下几方面与大家一起来探讨。
一、追求和谐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是和谐教育的核心理念。
而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
1.两性和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①尽管“课标”上说得清清楚楚,但有的老师在认识上或课堂实践上却存有偏差。
有人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比作“夫妻”,幸福美满的家庭总是“夫妻平等”,任何“夫本位”或“妻本位”,都不能做到“夫妻恩爱”。
因此,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谁轻谁重的问题。
一堂完美的语文课,应是语言学习与人文教育自然融合。
2.师生和谐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信心、尊严以及与人交往的的态度、方式,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
因此,教师应和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关系,努力营造师生之间愉悦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
二、顺其自然①《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无为而治”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一种哲学观点,就是强调顺其自然规律可以达到目标。
追寻简约语文

追寻简约语文一路行进,步履匆匆,许多美丽风景已成过眼云烟,几多奇思妙想已经随岁月流逝。
蓦然回首,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模糊的脚印,与我风雨同舟的只有老朋友简约语文——许多年来不离不弃,相扶相携。
我曾读过一个黄蜂和蜜蜂的故事——有一些没主的蜂蜡被发现,黄蜂想认领走,但蜜蜂不答应。
细腰蜂受理了这个案子,他也难辨其中的真假。
证人说,他曾看到一些昆虫,深褐色,身子比较长,样子像蜜蜂,他们扇动着翅膀,围绕在蜂蜡周围。
但这些证词并不能证明什么,因为其特征也适用于黄蜂。
这个案子调查了半年没有任何结果。
最后,一只聪明的蜜蜂提出一个好建议,说:“案子进行了半年,却丝毫没有进展,蜂蜡再不处置将会变质。
我想让黄蜂和我们一起去采蜜,看看谁能用这么好的甜浆造出如此漂亮的蜂房。
”黄蜂拒绝了这个合理的要求,因为凭他的本领是办不到的。
经过简单的推理,细腰蜂把蜂蜡判给了蜜蜂。
这个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们往往将一件简单的事情看得特别复杂。
如果勤于思考的话,不难发现,一件看似复杂的事情有时可能很容易解决。
我们的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学改革的浪潮曾让我彷徨不已,无所适从。
我不想成为邯郸学步的失败者,更不想迷失自我,于是在书海中苦苦寻觅。
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郑板桥的“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使我豁然开朗,这不是先贤的简约智慧吗?兴奋之余,我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追寻简约语文。
追寻简约语文,需要实现语文的返璞归真。
追求本色语文,强调语文的内在魅力,摒弃一切奢华,一切作秀,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朴素的教学理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
教师要依据课标,依据教材,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并力求做到教学目标简明。
除此之外,还应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设计简化的教学流程,选取简练的教学方法,体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导法、妙在得法。
如何创建简明、简约、高效的语文课堂

如何创建简明、简约、高效的语文课堂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是简明而不失品位,简约而不失精彩,简化而不失实在,简要而不失到位,简便而不失高效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追寻的简简单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
这种“简单”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简明而不失品位阅读教学最忌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地“眉毛胡子一把抓”。
每一堂课,应把握“三个维度”和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依据课文的特点与单元训练重点,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阶段目标,拟定简而明的教学目标。
如,略读课文《鲁本的秘密》。
我在反复地钻研教材以后发现课文前的一段阅读提示对于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关键性的引导作用。
一是读读课文,想想鲁本为了给母亲买胸针,用了多长时间,做了多少努力才攒够了钱,二是说说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鲁本的秘密揭开的。
这两个问题一个涉及到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一个涉及到表达顺序的问题,恰巧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符合崔峦老师提出的教学目标要简明、实在的观点。
所以,我们拟定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课文内容,从故事中体会鲁本的赤子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既符合年段目标,又整合三个维度;既把握课文特点,又简而明的。
二、教学内容要简约——简约而不失精彩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可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
因而一篇课文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就需要老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发现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
“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在全国阅读教学获奖的《陶罐和铁罐》,在教学伊始,执教者就引导学生抓住“奚落”一词切入课文的学习,在理解“奚落”意思后,围绕“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学习陶罐和铁罐所有的对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体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
追求简约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追求简约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作者:江晓凤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4年第04期摘要:在课改深入的今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出现了不少看似充满了新理念,实质上却是高耗低效的形式,表面华丽、丰满、热闹的课堂有时却是那么的无效。
本文从构建简约有效的语文课堂做了一些思考,以推动教学的真正有效性。
关键词:简约;有效;语文课堂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86-01追求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郑金洲教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第三,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第四,课堂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除这四个特点外,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还应具备第五个特点,即课堂不应是纷繁复杂的,而应是简约有效的。
1.目标定位要"合度"1.1 内容剪裁要合理。
如在《搭石》一课教学中,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中心句为切入点,围绕"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走搭石"、"年轻人背着老人走搭石"三个板块引导学生展开读悟,让教学简洁明快、层层深入,真正实现了"轻负担、高效率"。
众所周知,教学需要教材,也应充分凭借并用足、用好教材。
但是严格来说,"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其实并不能划上等号,因为前者往往必须经过适当删削与剪裁之后方能变为后者。
否则,教学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而对于这一点,不少语文教师心中实际上缺乏应有的敏感和警觉。
让高效简约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

让高效简约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摘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地解读,能使语文课堂成为有底气的课堂;对文本进行适度地补白与拓展,能使语文课堂成为有深度的课堂,有张力的课堂;在充满“静”界的语文课堂中能使语文教学变得简约而丰满。
关键词:简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应该比以前更加勤奋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把教材读厚、读深、读透,惟有“更浅出”的教学,将那些不是语文或关于语文、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把多维深刻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才能把语文教得简单,才能让语文课变得简约。
一、简约是一种理念,使教学过程清清爽爽“简约”的语文教学首先是指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不蔓不枝,干干净净,教学过程更有条理、清清爽爽,以简驭繁,返朴归真,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让语文教学轻装上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确定简明的教学目标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前必须有目标意识,目标就是要求,目标就是方向,简明教学目标是应考虑的首要问题。
从总的语文目标来说,我们如能扎扎实实地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增强学生文化底蕴,那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另外,学习一篇课文的目标要简明。
新课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有助于简化头绪,使目标简明,让教学目标得以在课内完成、落实,学生轻松,老师轻松。
(二)精选简要的课堂提问课堂教学拒绝过度的浮躁和热闹,就是应该还学生静思默想和潜心会文的机会,让学生在自我的学习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收获。
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只能靠自我的不断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理解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一定要留时间。
时间怎么留,要从减少提问开始。
(三)设计简洁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简化,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教学实效,也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简约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追求“简约”的含义,认为通过精简目标、精简提问、精简环节和精简教学手段,能使语文课堂从繁复走向简约;对教材实行深入的解读,能使语文课堂成为有底气的课堂;对文本实行适度地补白与拓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使语文课堂成为有深度的课堂,有张力的课堂;在充满“静”界的语文课堂中使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回归本真,走向简约和真实,能使语文教学变得简约而丰满。
在无数次删繁就简的过程中,在探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将语文教学逐步回归到其本质——简约,让语文课堂教学散发出简约之美。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这样认为:“学习语文无非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罢了。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以前大声疾呼:语文学习的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
事实上,当老师们把教材读厚、读深、读透之后,惟有“更浅出”的教学,将那些不是语文或关于语文、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把多维深刻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表现给学生,才能使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
这里的简单,不是肤浅,应是简约。
追求简约,既不是教学环节在形式上的减少,也不是训练强度上的削弱,而是要固守语文教学的“根本”,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实行语言实践活动;对文本实行适度地补白与拓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文教学变得简约而丰满。
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
时间怎么留?当从减少提问开始。
一节语文课,教师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最好不要超过8-10个。
教师要尽可能提紧扣教学主目标,让孩子们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自主感悟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
王崧舟老师《长相思》这个课的教学。
他先是引领学生读通诗词,读出韵味;接着是引导学生围绕“作者身在哪里?心在何处?”这个主问题,读懂词意;然后引导学生想像词中作者的情景和假如他在故园中的情景对比,读出词情;最后是通过质疑来读透词心,明白作者虽爱家,但更是为了报国,提升了主题。
这样以“读”贯穿全课教学,板块式推动,简单而又高效地将课文的学习推向高潮,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有些公开课,过多地利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而放弃了语文“原生态”的最本质的教学方式。
其实,语文是实打实的,就是要多读,多写。
这话是朴素的真理,至理名言。
学习语文,就理应充分遵循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学习规律。
阅读水平是读来的,读才能得“文”,才能知道遣词造句的奥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感受表达形式的美。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多媒体、表演等手段为辅。
如果把握不好尺度,现代教育技术反而会防碍学生学习语文,过度使用,甚至会封杀学生的想象,让他们的思维不再灵动,想像的翅膀被无情地折断。
现代教育技术,要“用在当用时”,“止于当止时”。
语文,就是要以语文的方式去学习。
只有这样,语文才能闪亮“因朴素而优雅”的面孔,语文课也所以而显得更加简约。
一篇课文,总有让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
比如,课文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现实生活十分久远;课文的文化背景与学生差别较大;作者的认知水平远远高于学生当前的理解力;课文描写的生活城乡学生存有着不同的熟悉水准……这些,也许都可能成为学习的难点。
难点必须突破,但它不一定成为教学的重点。
突破难点,往往会成为一堂课的亮点。
教师必须先“读”“品”“悟”,激活自己的内心情怀,重组自己的文化储备,调动自己的文化经历。
教参虽然给我们提供了价值取向,但教材内容,文本本身蕴含的意义,更需要我们自己去领会。
能够这样说,我们教师能在教材的世界中走得远些,走得深些,那么就会带着我们的学生也同样走得远一些,深一些。
《二泉映月》这节课上,王嵩舟老师理解到这首名曲的诞生和无锡惠山二泉的月夜景象是分不开的。
课始,王老师让学生读课文,看一看二泉映月这道风景,找出相关的句子。
当学生把文中的四处景象找出之后,王老师出示了一组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蜿蜒而来、流水淙淙、静影沉壁、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这八个词是王老师经过自己的思考提炼出来的,是如此的凝练,构成了一首诗,一幅画。
学生只要读出词的意思,读出词的感觉来,月下二泉宁静幽美的意境就浮现在脑海中,也会积淀下来。
而在课中、课尾,王老师又充分使用了这个组词,遥相呼应,引导学生思考、领悟《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和月下二泉的内在联系。
所以,追寻简约语文,要求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武装得“不简单”起来,因为只有拥有了“不简单”的底气,才能游刃有余地营造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