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原理第八章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合集下载

2023年专升本考试大纲 旅游管理概论

2023年专升本考试大纲 旅游管理概论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学一、考核知识点1.旅游的定义2.旅游者的定义二、考核要求1.识记(1)旅游的定义(2)旅游者的定义第二章旅游的产生和发展一、考核知识点1.旅游产生的条件2.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二、考核要求1.识记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2.理解(1)旅游促进因素(2)中国旅游发展历史第三章旅游活动一、考核知识点1.旅游活动的要素2.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3.现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征二、考核要求1.识记旅游新六要素2.理解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3.应用分析旅游时间的季节性第四章旅游业一、考核知识点1.旅游业的特点2.旅游娱乐业的作用3.旅游商品的定义二、考核要求1.识记旅游商品的定义2.理解(1)旅游业的特点(2)旅游娱乐业的作用第五章旅游资源一、考核知识点1.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点2.旅游资源的保护二、考核要求1.识记旅游资源的概念2.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3.应用保护旅游资源的可行性措施第六章旅游产品一、考核知识点1.旅游产品的概念2.旅游产品开发策略3.旅游线路设计二、考核要求1.识记旅游产品的概念2.理解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开发策略3.应用旅游线路设计流程第七章旅游市场一、考核知识点1.全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二、考核要求1.理解全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第八章旅游形象一、考核知识点1.旅游形象的概念2.旅游形象定位方法3.旅游形象设计的程序二、考核要求1.识记旅游形象的概念2.理解旅游形象定位方法3.应用旅游形象设计的程序第九章旅游影响一、考核知识点1.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二、考核要求1.应用分析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第十三章旅游发展模式及趋势一、考核知识点1.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2.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二、考核要求1.理解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2.应用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市场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各自的优势和局限第十四章旅游行业前沿一、考核知识点1.全域旅游发展理念2.全域旅游发展模式3.智慧旅游的概念二、考核要求1.识记智慧旅游的概念2.理解全域旅游发展理念3.应用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学》课后习题答案

《旅游学》课后习题答案

《旅游学》课后答案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简答:1、 Q: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A: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不仅在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在主观上也难有自愿外出旅行的愿望或动机。

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2、 Q: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A: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展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正是由于这一发展,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物,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也因此而产生。

所以,人类最初自愿外出旅行实际上远非消闲和度假的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和产品交换或经商的需要而促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 Q: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A:①旅游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②商务旅行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宗教旅行;③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4、 Q:试分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A:①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导致工人实际购买力的提高;②培育了一个巨大的商务旅行市场;③极大地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量;④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产生,使较大范围、较远距离的旅行成为可能。

5、 Q:为什么人们将Thomas Cook尊称为旅游业的先驱?A:a第一次团体火车旅游(1841年参加禁酒游行集会)b第一次商业性团体消遣旅游(1845年从莱斯特到利物浦)c第一次包价出国游(1845年到巴黎参观博览会)d最早的旅行支票e第一次环球旅游(1872年)Thomas Cook创办旅行社的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6、 Q:试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A:(1)原因:①从需求方面看:a 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b 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c 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d 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e 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f 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第8章 旅游影响《旅游学概论》PPT课件

第8章 旅游影响《旅游学概论》PPT课件

最后
旅游业对环境 有反作用。
8.4 旅游的环境影响
8.4.2 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8.4 旅游的环境影响
8.4.3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对历史古 迹的破坏
水体污染
噪音污染
引发各种 自然灾害
空气污染
破坏生态 平衡
固体废弃 物污染
视觉污染
• 进口漏出 • 出口漏出
• 旅游者的到来使得 当地的商品和服务 需求增加,从而带 来了物价的上涨, 致使当地居民的生 活成本上升。
• 经济多样性是经济 健康发展的标志。 如果一国或地区在 经济上过分依赖一 个产业,就会影响 国民经济的稳定。
8.3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8.3.1 旅游与文化
文化的概念
8.3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8.3.1 旅游与文化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 从总体上来说,文化与旅游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发
展的关系。当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同样是双重性 的,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8.3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8.3.2 旅游对文化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素质及生活质量
2)有利于促进人们相互了解,增进国际 友好往来 3)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的交 流
➢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旅游业常常是地区性的,因而旅游影响 一开始也是地区性的。这些影响是否会引起消极变化并扩大到 全社会,将受到国家大小、基础文化、旅游政策、宗教力量、 旅游活动范围等综合性因素的制约。
8.4 旅游的环境影响
8.4.1 旅游与环境的联系
首先
旅游业的发展 深受环境因素
的影响。
其次
旅游开发对环 境资源有着强 烈的依赖关系, 环境是旅游开 发的前提。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社会文化的影响

其划 分为旅游 的经济影 响、 旅游 的物 质环 对 目的地 的 社 会文 化 影 响是 指 , 游 活 动 8 . % 。之 后 , 调 查 结果 进 行 了统 计 分 旅 21 2 对 境影 响和旅游 的社会文化影 响三个大 的 对 目的地 社 会 的价 值 观和 意 义 体 系 ( 语 析 , 括 频 次分 布 均 值 、 如 包 因子 分 析 、 差 分 方 类 别 。其 中 , 就 旅游 的社 会 文 化影 响而 言 、 饰 、 间 艺术 、 教 等 ) 单 服 民 宗 以及 社 会 生 析 等 方法 。其 中 , 问卷 调 查 表 明 旅游 给 当 言, 又可细分 为对旅 游者 ( 客人) 的影响、 活 质 量 ( 家庭 结 构 、 别 角色 、 会 结构 地社区带来相 当大的变化, 如 性 社 同时居 民们也 对 日的地居民 ( 主人) 的影响和对主一 客关 等) 所产生的影响 。旅游者一旦进入接待 是 喜 欢 这种 变 化 的 。因 此 可 以说 , 于 旅 对
。而 史 密斯 则把 旅游 开发 的社 会 影 响 四个 不 同 旅 游 发 展 程 度 的 居 民 点 作 为 调 释对旅游社会 文化影响的认知 , 研究分析 变 ” 自 即西 街 、 益 、 坪 和 高 田 。调 普 兴 旅 游对 当地 居 民所 造 成 的 社会 文化 影 响 。 归 结为 示 范效 应 、社 会 分 层 与 社会 化 、 查 对 象 地 , 文化 复 兴 和憎 畏 感 。 马西 森 和 沃 尔 认 查 问 卷 是 依 据 A &Co po p rm t n提 出 的 旅 游 并在 此 基 础 上 , 出旅 游对 社 会 丈化 影 响 尊 、 提 的有 效调 控措 施 。
安全水 平、 道德 规范 、 创造 2 阳 朔社 会 调 查及 结 果分 析 。 阳朔 、 在 朔县 为 例 , 过 实证 调 查 , 用 旅 游地 理 体生活方 式、 通 运 力、 传统 庆 典 以及 社 区 组织 等 几 方 面 的 改 县 旅 游 局 的帮 助 下 , 次 问卷 调 查 确 定 了 本 学、 社会 学、 文化人类学等理论 与方法, 阐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摘要:当今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既有积极促进也有不少消极影响,如目的地居民心理和行为、社会生活的消极变化;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的破坏;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民俗文化出现庸俗化的倾向;文化限制宽松化,旅游犯罪率上升等。

这类负面影响给该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消极影响随着现代化步伐和全球范围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旅游业以自身鲜明的行业特色在国民经济中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旅游经济影响及旅游的物质环境影响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特别是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也逐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旅游地(即旅游接待地或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所要到达和游览的地方,也是旅游的主要活动和接待工作展开的地方。

它可以是某个国家、地区或城市,也可以指某个特定的区域。

旅游地社会文化是旅游者所携带的异质文化和当地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和整合的结果。

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如促进旅游地的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旅游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有利于旅游地社会文化与科技进步,能够为旅游接待地提供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已为人们所普遍认同。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旅游也是一把“双刃剑”。

当前不少地区发展旅游业主要着眼于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对旅游浪潮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视不足,给该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目前蒸蒸日上的旅游浪潮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和行为、社会生活的消极变化。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接待地社会中,引起接待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示范效应是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试题含答案)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试题含答案)

旅游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一、填空题1.《易经》山曾有“观国之光”一语。

据信,这便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

2. 就西方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发展而言,促进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_产品交换__和_易货行商。

3.1841年7月,_托马斯·库克_利用包租火车的形式,组织了一次从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被看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4.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是由_托马斯·库克__编写的_《利物浦之行手册》__。

5.托马斯·库克推出的_代金券__是当今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

6.到了20世纪初,当时世界旅行社行业中的三大公司是_英国托马斯·库克公司__、_美国运通公司__和_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__。

二、选择题1. 托马斯·库克1841年组织的禁酒活动标志近代旅游开端,这次活动较前的不同之处在_C__。

A 消遣性B 营利性C 公众性D 观光性2. 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前往巴黎的旅游开创了_B__。

A 团体旅游B 国际包价旅游C 商务旅游D 修学旅游3._C__年,成立了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A 1845B 1855C 1865D 18724.20世纪五十年代,喷气技术在民航中的应用标志着_C__的产生。

A 古代旅行B 近代旅游和旅行C 现代旅游D 国际旅游5. 中国人自己设立的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旅行社是_A__。

A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B 福建厦门华侨服务社C 中国国际旅行社D 中国旅游社三、名词解释1.迁徙活动:出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的人为因素的威胁而出于求生存的需要而远走他乡的活动。

2.现代旅游: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答: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没有外出旅行的愿望。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旅游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所有课程的先修课。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单元:旅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单元(1-2章);旅游活动的构成单元(3-7章);旅游活动产生的影响单元(第8章)。

通过该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如旅游的历史、旅游的主体、旅游的客体、旅游规划、旅游业、旅游市场、旅游组织、旅游的影响等有比拟深刻的了解, 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熟悉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施原那么和基本措施。

第五章旅游业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业与传统产业在划定标准上的差异,熟悉旅游业的构成;了解旅游业在推动旅游活动开展中的作用。

熟悉旅游业的一般特点,熟悉旅游业主要经营部门的基本常识并掌握旅游产品的概念及其特点。

第六章旅游组织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政府支持开展旅游和旅游业的动机以及对旅游开展行使干预的必要性;熟悉政府干预旅游开展的主要手;掌握国家旅游组织的概念及其主要职能;熟悉我国旅游组织的基本状况并了解同我国有关系的主要国际旅游组织。

第七章旅游市场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市场的概念以及对旅游市场进行划分的原因、意义和常用的划分标准,熟悉全球国际旅游客源和客流的地区分布格局,并能据此分析国际旅游客流的主要流动规律。

在了解我国旅游业海外客源市场状况的基础上,熟悉选择海外客源市场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并能够分析和认识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客源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旅游的影响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悉旅游影响的基本表现,了解其产生的基本原因以及决定其程度大小的条件,从而为探讨和认识实现可持续旅游开展的途径打下基础。

三、章节学时分配四、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教材:⑴李天元.旅游学.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参考资料:1.Charles R. Goeldner, et al. Tourism-Principle, Practice and Philosophy, 10th edition.查尔斯・R・戈尔德耐,罗伯特・麦金托什等著.旅游'也教程一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2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1版.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Brief IntroductionCourse Description:Tourism is a core requirement course to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students. It is a prerequisite course for all the remaining courses in the curriculum.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urism concepts and theories which covers the chapter 1 and 2; the components of tourism which covers chapters from 3 to 7; and tourism impact study which covers chapter 8.Via the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and main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which include tourism history, tourists, tourism attractions, tourism plan and development,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markets, tourism organizations, and tourism impacts. This course can offer students the knowledge that needed for the further studying of other courses.《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旅游开展的历史沿革1.1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开展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及其性质1.1.1人类最早旅行需要的产生奴隶社会的旅行开展LL4封建社会的良性开展19世纪以前旅行开展的特点1.2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开展的影响1.2.1交通运输条件的开展和意义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1.3现代旅游业迅速开展的原因现代旅游的概念132战后旅游迅速开展的原因教学重点: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和现代旅游的概念教学难点:现代旅游迅速开展的原因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2.1旅游活动的概念旅游定义的分析2.1.2“艾斯特”定义的进一步说明旅游活动的界定2.2旅游活动的特征和要素构成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222旅游活动的要素构成2.3旅游活动的类型关于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标准2.3.2以地理范围为标准的类型划分以旅行距离为标准的类型划分2.3.3以组织形式为标准的类型划分以旅游目的为标准的类型划分236其它划分标准2.4旅游活动的性质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表达242旅游活动的根本性质2.5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2.5.2持续性253地理集中性2.5.4季节性教学重点:旅游活动的概念教学重点:旅游活动的性质第三章旅游活动的主体3.1旅游者的概念界定3.1.1国际联盟的规定3.1.2罗马会议的规范3.1.3世界旅游组织的现行解释3.1.4我国对来华入境旅游者的统计口径3.1.5国国内旅游统计的有关规定3.2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321支付能力322闲暇时间其他影响因素3.3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3.3.1旅游动机3.3.2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333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3.4旅游者的类型3.4.1类型划分的标准和意义3.4.2按基本旅游目的划分的旅游者类型3.4.3不同类型旅游者的基本特点教学重点:1.旅游者的概念及其界定2 .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教学难点:1.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2 .旅游者的类型及特点第四章旅游活动的客体4.1旅游资源4.1.1旅游资源的定义4.1.2旅游资源的分类4.1.3旅游资源的特点4.1.4游资源的价值决定4.2旅游资源的开发4.2.1开发工作的必要性4.2.2旅游资源的调查4.2.3旅游资源的评价424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4.2.5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基本内容426开发工作的原那么4.3.1保护工作的重要性4.3.2致使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4.3.3保护工作的途径教学重点:1.旅游资源的分类2.旅游资源的特点教学难点: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原那么与措施第五章旅游业5.1旅游业的概念5.1.1何谓旅游业5.1.2旅游业的构成5.1.3旅游业的性质5.1.4旅游业的基本特点5.2旅行社5.2.1何谓旅行社522旅行社的分类5.2.3旅行社在旅游业中的作用524旅行社的业务开展525我国旅行社的开展现状5.3住宿业与饭店5.3.1饭店在住宿业中的开展5.3.2饭店的类型5.3.3饭店的等级划分与我国星级评定5.3.4饭店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5.3.5饭店中的集团化经营536我国饭店业的开展现状5.4旅游交通5.4.1何谓旅游交通5.4.2旅游交通在旅游业中的作用5.4.4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5.4.5我国旅游交通的开展现状5.5旅游景点5.5.1何谓旅游景点552旅游景点的类别553我国旅游景点的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5.5.4旅游景点在旅游业中的地位555景点经营中的影响因素556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展现状5.6旅游业的产品5.6.1何谓旅游产品5.6.2旅游产品的特点5.6.3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5.6.4我国旅游产品的质量管理565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教学重点:1.旅游业是否标准产业2.旅游业的性质,旅游业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1.旅游社的作用.饭店在目的地社会经济中的作用2.旅游景点的类别划分.旅游产品的特点,旅游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和衡量标准第六章旅游组织2.1国家旅游组织2.1.1政府对旅游开展的干预2.1.2国家旅游组织2.2我国的旅游组织2.2.1旅游行政组织2.2.2旅游行业组织2.3国际旅游组织632局部国际旅游组织简介教学重点:1 .国家政府支持开展旅游和旅游业的动机2 .政府干预旅游开展的必要性教学难点:政府干预旅游开展的手段第七章旅游市场7.1旅游市场的基本概念7.1.1市场的概念与旅游市场7.1.2客源市场的重要性7.1.3旅游市场细分7.2全球国际旅游客流状况7.2.1国际旅游客流量7.2.2国际旅游客流分布格局723国际旅游客源的分布格局724国际旅游客流规律7.3我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7.3.1入境旅游市场7.3.2国内旅游市场7.3.3出境旅游市场教学重点:1.旅游市场的划分的概念和意义2 .重点客源市场的选择教学难点: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旅行社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标准

旅行社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标准

旅行社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标准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内部真题资料,考试必过,答案附后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旅游原理是我院历史文化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所有课程的先修课.它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外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概况,能够掌握旅游活动的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对象物;媒介——旅游业、旅游业的构成、旅游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效应、旅游业的未来等多方面的问题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使学生掌握旅游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熟悉该课程的结构体系及重要的概念,能够运用旅游学概论的专业知识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简单的经济文化现象,能够正确分析相关的主客体之间关系和旅游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为学习其它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也为学生在今后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工作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二、课程基本理念1. 以就业为导向,着力造就高素质的高职旅游人才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社会调研对历史文化旅游专业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实现本课程的结构,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本课程的内容.在课程内容组织上,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实践知识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结合导游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构建成理论、实践和考核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目标.总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奠定旅游专业理论基础、提升人文素养和底蕴、提高学生的旅游服务和管理职业能力为目标,着力造就高素质的高职旅游人才.2.基于行动导向组织课程教学,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互应,学、做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能从容应用于未来的职业中.3.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在评价结构上,突出过程性评价,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及时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在评价方式上,强调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并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果敢、诚信等良好品质.三、课程设计思路旅游原理是旅游管理专业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本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安排在第一学期.只有全面地掌握了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旅行社管理与实务饭店管理与实务等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在旅游管理中的运用,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各专业课程学习在旅游知识体系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遵循:1教学内容:理论适度,形式多样,注重实践2教材:精心评估,科学选用,认真总结3教学参考:扩充相关资源,促进教学4教学理念: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实践能力5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三个课堂”: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6采用多种考核模式,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总体目标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满足历史文化旅游专业的学生就业与创业发展为导向.我们的人才培养坚持“理论引路、实践为重”的原则,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道德好,理论知识足够,职业技能熟练,综合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校内外实践训练,具备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实际工作要求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适应景区、旅行社、文博馆所等主要岗位接待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分类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目标1.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具有协调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遵守旅游行业政策法规、尊重目的地国家地区的法律和风俗习惯,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尊严;严守国家机密;抵制诱惑,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二)能力目标1.学习该门课程着重掌握旅游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方法,较为全面地认识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认识旅游活动以及由其而引发产生的各种现象与关系的本质.2.通过介绍旅游现象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探讨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介绍我国发展旅游的方针和政策,从而使学生对旅游现象和旅游学科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三)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旅游的概念、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点,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历史.2.掌握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三大基本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中介—旅游业.以人类的旅游活动为出发点,以研究旅游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3.认识旅游活动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正面、负面影响,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如旅游组织、旅游市场问题等.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标准第一章绪论1、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旅游学的学科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任务和学习方法;明确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意义.2、教学内容:一、旅游原理是怎样一门课.二、旅游专业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旅游原理.三、如何进行旅游原理学习.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类型1、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作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概念,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的本质和社会属性,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了解旅游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2、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的概念第二节旅游的本质与社会属性第三节旅游活动的构成与特点第四节旅游的基本类型第五节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第三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1、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活动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2、教学内容:第一节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旅行发展第二节近代旅游的发展和旅游业的诞生第三节现代旅游的发展第四节中国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章旅游者1、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我国旅游统计中对旅游者范围的划定与解释,熟悉国内外旅游统计口径的异同,掌握旅游者产生的条件,了解旅游者的类型的划分目的和方法并熟悉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特点.2、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者的传统概念第二节旅游者产生的条件第三节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第四节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第五章旅游资源1、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旅游资源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熟悉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认识意义;认识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熟悉其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应当遵循的原则,认清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熟悉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施原则和基本措施.2、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资源的概念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第三节旅游资源的评价第四节旅游资源的开发第五节旅游资源的保护第六章旅游业1、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业与传统产业在划定标准上的差异,熟悉旅游业的构成;认识旅游业的涵义、性质及其特点;了解旅游业在推动旅游活动发展中的作用.熟悉旅游业的一般特点,熟悉旅游业主要经营部门的基本常识,掌握旅游产品的概念及其特点.2、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业的概念与构成第二节旅游业的性质与特点第三节旅行社业第四节饭店业第五节旅游交通业第六节旅游购物业和娱乐业第七章旅游市场1、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市场的概念以及对旅游市场进行划分的原因、意义和常用的划分标准,熟悉全球国际旅游客源和客流的地区分布格局,并能据以分析国际旅游客流的主要流动规律.在了解我国旅游业海外客源市场状况的基础上,熟悉选择海外客源市场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并能够分析和认识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客源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2、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市场概述第二节旅游市场划分第三节全球国际旅游市场第四节中国旅游市场第八章旅游的影响1、教学目的要求: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将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除了应当熟悉这些影响的基本表现之外,还应了解其产生的基本原因以及决定其程度大小的条件.从而为探讨和认识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途径打下基础.2、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的经济影响第二节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第三节旅游的环境影响第四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第九章旅游组织与旅游产业政策1、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我国旅游组织的基本状况并了解主要的国际旅游组织,了解旅游产业政策的性质与作用、主要内容,熟悉旅游产业宏观管理与协调的基本手段.2、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组织第二节旅游产业政策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建议二、教学建议一教学设计思想该课程强化了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包括对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市场等内容的系统分析,从而一改过去基本知识介绍多,基础理论阐释少的弊端;在教学手段上,将大量增加图片展示和多媒体演示的比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课时安排上,适当压缩分论部分,即侧重选取一些最主要知识进行讲述,而其余部分则可结合学生自学或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完成,以培养和锻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二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本课程采用了角色扮演、疑难解答以及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疑难解答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每一知识点学习后,由学生提出疑问,再由学生回答,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则由主讲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给出学生正确答案.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强调了学生自学能力、资料收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展现能力的培养.由学生组成小组选取一个角度对某国旅游发展情况做专题探讨,并制作成PPT上台演示研究成果.3.调查访问本课程还注重学生和行业、市场的联系,要求学生在学习了相应章节后通过调查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调查当地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现状以及对大学生旅游市场调研并根据情况如何合理开发设计旅游产品写出调查报告,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交往能力等.三、教学评价建议1.本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考试方式,采取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成绩比例:成绩比例:平时成绩占30%,阶段性考核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一般包括课堂表现、案例讨论、调查报告、平时作业等形式.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均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评定,并按对应关系分别计为90分、80分、70分、60分、50分.2.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采取闭卷.试题分为难、中、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5%、35%、40%.试题类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与论述题,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10%、30%、15%、25%、20%左右.每种类型的考试题应有难、中、易的分布.四、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推荐教材:旅游学概论,刘又堂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参考书:1. 林伯明主编,旅游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 马勇编,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3. 刘伟等编,旅游学,广东旅游出版社4. 谢彦君等编,旅游学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5. 王洪滨主编,旅游学概论 ,中国旅游出版社6. 吴忠军等主编,旅游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投影片、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资源,搭建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联合兄弟院校开发多媒体课件,努力实现跨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第五部分附录参考资料:1. 何光暐,中国旅游业 50 年,中国旅游出版社2. 陶汉军编着,旅游学概论,旅游教育出版社3. 魏小安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广东旅游出版社4.孙文昌等编,现代旅游学,青岛出版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 积极影响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 消极影响
正确认识旅游的社 会文化影响
相关案例分析
第一节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生活质量
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作用 旅游既有求知的意义,又可激发人们的艺术情
感 旅游能增强旅游者所属民族的内聚力 旅游既调剂生活,又能唤起人们的生活热情,
2.旅游组织的分类
旅游行政管理组织及其职能
旅游委员会模式:主要负责旅游事业(前苏联和保加利亚) 旅游部模式:负责全面协调旅游政策、规定旅游价格和服务质量,
提供发展旅游项目的援助(墨西哥、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等25个国 家) 混合职能部模式:与交通、通讯、文化等部门混合(西班牙、马 来西亚等40个国家和地区)
职能:指国家旅游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制 定的相关规定,制定地区旅游发展规划,组织市场推 销宣传,确定并参与旅游开发,就旅游发展问题同政 府有关部门进行协调,规定和监控旅游服务质量的标 准,对旅游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教育和培训,对旅游发 展问题进行调研。
1982年确定国家旅游局,1996年完成局机构设置的 重新调整,是国务院主管旅游业的直属机构,主要职 责;
有利于对原有社会价值观念的肯定,同时有利于 新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的产生
3.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核心与灵魂,是当今旅游业新的生 长点,而民族文化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泉
通过开发旅游的形式,使一些几乎被抛弃的历史文化 遗产和民族风情获得了新生
4.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交流有着紧密的联系 推动作用 旅游发展与现代科技的发展相互作用
5.有助于促进社会和环境的改善
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改善与增加 改善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会得到整治,客观上改善了当地
的社会环境。
本节互动题目
通过一个小故 事或旅游实践, 说明旅游对社 会文化的积极 影响。
你认为旅游对 社会文化还有 哪些积极影响?
第二节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作用
1.不良的“示范效应” 2.干扰目的地居民的生活
旅游接待地居民态度的转变——从欢迎到敌意 旅游者与居民之间关系处理不当,干扰而引起
主客矛盾 旅游者进入打破原有的宁静环境和生态平衡而
导致环境变化 旅游者的聚增,加剧了旅游地交通、商业、公
旅游行政管理组织的职能
规划旅游业的发展 制定旅游政策和法规 对旅游业实行全面管理 宣传推销旅游产品 人员培训和职业教育
旅游行业协调组织及其职能
旅游协会、旅馆业协会等
半官方的性质,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旅游方针、向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提供建议和咨询、联系各旅游企业、 交流情况和经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开展学术交流 活动以及推动对外宣传等。
旅游民间组织
由从事旅游行业或喜爱旅游的业余人士或组织成立的 旅游组织。
旅游行业和旅游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旅游教育及科研组织
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
为旅游业提供人员培训并进行旅游理论和技术、旅游 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
3.我国的旅游组织
我国的旅游行政管理组织:国家旅游局——省、自治 区、直辖市旅游局——市、县旅游局
第三节 正确认识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1.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的两重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积极的符合人类需求发展的健康 活动
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并非一成不变,其影响面的 大小、影响程度的高低也是因季节、地区的不同 而有所变化(以下为原因)
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发展水平不同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承载力不同,包括旅游设施用地承
积极的休闲、娱乐活动,提升人们的审美观
2.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促进 文化交流
有助于促进客源国或地区同目的地国家或地 区之间的各种交流
国际旅游活动的开展在缓和国际关系及促进 人类和平共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旅游活动带来不同国家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社会价值的肯定与创新
有利于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旅游目的地 一方的对外文化交流起着促进作用
本章思考题
归纳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并谈谈如何避免和消除?
旅游承载力的主要内容。
第九章 旅游业实现的保障
旅游组织 旅游产业政策 相关案例分析
第一节 旅游组织
1.旅游组织的含义
广义指旅游行政管理组织、旅游行业协调组织、旅游民 间组织、旅游教育及科研组织和旅游经营组织。狭义是 指旅游行政管理组织、旅游行业协调组织和旅游民间组 织。
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社会承载力 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水平和旅游管理能力不同 人们的思想素质与自控能力不同
2.有效引导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 文化的影响
宣传教育原则 保护性原则 收益性原则 长期性原则
第四节 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1:“大众化旅游”浪潮给当地社会文化 带来的负面影响
案例2:古村镇旅游过度开发应该叫停 案例3: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共娱乐场所的拥挤 对当地社会人文活动的影响
3.古朴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面临 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部分地区珍贵的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被忽 视或舍弃
开发中面临过渡商业化而走偏 开发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而缺乏引导
本节互动题目
以一个故事或 经历,谈谈旅 游对社会文化 的消极影响?
你认为还有旅 游对社会文化 还有哪些消极 影响?
职能部下设旅游局模式:(如日本在运输省下设国际观光 局、韩国在交通部下设旅游局、英国在就业部下设旅游局 等30个国家和地区)
旅游局模式:级别低于部,但直属内阁,单一行使旅游管 理职能(朝鲜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中央机构模式:不属于政府部门序列,而是挂靠在某一 部门(伊拉克、爱尔兰等30个国家和地区)
研究拟定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规划以及旅游业管理的 行政法规、规章并监督实施;
研究拟定国际旅游市场开发战略,组织对外宣传和重大促销 活动,组织、指导旅游产品开发以及驻外旅游办事处的市场 开发工作;
培育和完善国内旅游市场,研究拟定发展国内旅游的战略措 施并指导实施,指导地方旅游部门开展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