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玄学

合集下载

玄学的主要内容

玄学的主要内容

玄学的主要内容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哲学思想与思潮,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主要研究对象。

玄学的核心内容主要探讨“本末”、“体用”关系问题,即世界的本质、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玄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精气”所形成的,而“道”则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此外,玄学还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1.自然观:玄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精气”所形成的,而“道”则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玄学强调道家的“道法自然”,认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社会观:玄学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减少社会干预来达到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

玄学认为,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社会治理,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3.人性论:玄学对人性进行了分类,认为人的本性和情欲是不同的,但都可以通过修养得到超越和升华。

玄学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才能实现人性的完善。

4.伦理观:玄学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倡以“清静无为”的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

玄学认为,只有通过遵循伦理道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

5.美学观:玄学注重艺术的美感,提出了“言不尽意”、“以形写神”等美学理论。

玄学认为,只有通过艺术表达,才能实现美的真谛。

6.形神观:玄学探讨了形神关系问题,认为形神一体,不可分离。

具体来说,玄学认为人的身体和灵魂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持身心健康,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7.宗教观:玄学对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认为宗教信仰对于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玄学强调了宗教信仰的内在性和超越性,认为只有通过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实践,才能实现人与神的和谐共处。

8.宇宙观:玄学探讨了宇宙的本质和起源问题,认为宇宙是由“道”所生,而“道”则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玄学强调了宇宙的无限性和循环性,认为只有通过认识宇宙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9.知识论:玄学探讨了知识的来源和可靠性问题,认为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践经验,二是理性思考。

道家与玄学-第八讲汉魏之际“黄老”复兴

道家与玄学-第八讲汉魏之际“黄老”复兴
道家与玄学 22
第八讲、汉魏之际“黄老”复兴
二、刘邵《人物志》简介
版本流传
• 十六国时期,西凉刘昞为《人物志》作注。
• 北宋时阮逸作《序》,宋庠作《后记》,文 宽夫作跋》,刻版印行。 • 通行本:《四部丛刊》本(影印明隆庆本)。
• 王晓毅:《中国古代人才鉴识术——〈人物志〉 译注与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不戒其术之离正,而以尽为愚,贵其虚 可与赞美,难与矫违
道家与玄学 26
第八讲、汉魏之际“黄老”复兴
二、刘邵《人物志》简介
十二种政治偏才表
十二材 清节家 三材归属 德 人材特点 德行高妙,容止可法。 宜任官职 师氏之任 代表人物 延陵、晏婴 类型 三 政 材 务 官 , 均 经 为 世 兼 之 材 材 。 三 材 之 流
《后汉书· 仲长统传》
道家与玄学 16
第八讲、汉魏之际“黄老”复兴
一、儒教衰落与道家兴起
曹植的《释愁文》
子以愁惨,行吟路边。形容枯悴,忧心如焚。有 玄虚先生见而问之,曰:“子将何疾,以至于斯?” 答曰:“愁之为物,惟惚惟恍。不召自来,推之 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 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其来也难进,其去也 易追……” 先生作色而言曰:“……吾将赠子以无为之药, 给子以澹泊之汤,刺子以玄虚之针,炙子以淳朴之方。 安子以恢廓之宇,坐子以寂寞之床。使王乔与子携手 而游,黄公与子咏歌而行,庄生为子具养神之馔 (zhuan),老聃为子致爱性之方。趣遐路以栖迹, 乘轻云以高翔。” 于是精骇意散,改心向趣。愿纳至言,仰崇玄度。 众愁忽然,不辞而去。 曹植《释愁文》
意爱周洽
砭清激浊 志慕超越 道思回复 中疑实 原度取容
不戒其交之混杂,而以介为狷,广其浊 可与抚众,难与厉俗

玄学入门基础知识总结

玄学入门基础知识总结

玄学入门基础知识总结玄学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问,旨在探寻宇宙之间的奥秘和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本文将介绍玄学的基础知识,帮助初学者入门。

1. 玄学的定义与起源玄学一词源自古代中国,最初由道家哲学家提出。

玄学强调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深层次本质和意义,以揭示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的精神境界为目标。

2. 玄学的核心概念2.1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玄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包括阴阳对立和相互转化的观念,以及五行(木、火、土、金、水)代表的不同元素和能量。

阴阳五行的理论可以应用于自然界、人类身体和个人命运的研究。

2.2 渊观三才渊观三才是指对宇宙、人类和自身的思考和观察。

通过了解宇宙的无穷广大、人类的智慧和潜能,以及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获得对玄学的更深入理解。

2.3 中和平衡中和平衡是指在各种对立面中寻求平衡和谐的原则。

玄学认为,只有在相互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平衡点,才能达到宇宙和谐的状态。

这个原则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健康、心灵和人际关系等。

3. 玄学的应用领域玄学在中国古代广泛应用于哲学、医学、建筑、艺术等领域。

现代社会也有人对玄学进行研究和应用,尤其是在心理学、健康养生和个人发展等方面。

4. 玄学的局限性和争议点尽管玄学在某些方面有科学无法解释的奥秘,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和争议。

有些人认为玄学没有科学依据,只是一种迷信或主观臆断。

因此,在研究和应用玄学时,需要保持理性思考,避免盲目迷信。

5. 玄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玄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一些学者试图将玄学与科学结合,寻找二者之间的共通点。

未来的玄学可能会更加科学化,同时保持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观念。

结论玄学是一门神秘而深刻的学问,它探索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和生活方式。

通过了解玄学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开启探索宇宙奥秘和提升个人境界的旅程。

参考文献:- 作者1. (年份). 标题1. 期刊1, 卷(期), 页码.- 作者2. (年份). 标题2. 书名. 出版地: 出版社.。

古代文学中的玄学思想分析

古代文学中的玄学思想分析

古代文学中的玄学思想分析古代文学一直被人们称道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而深远的思想。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就是玄学。

玄学作为一种特有的宗教哲学思想,贯穿于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就古代文学中的玄学思想进行一番分析和探讨。

在古代文学中,玄学思想常常以一种内敛而微妙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种思想强调对宇宙、人生和道法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道德经》是古代文学中玄学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在这本充满了哲理的经典著作中,道家思想家以隐晦的语言探讨着人们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人们顺应自然法则、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达到无我境界。

这种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被广泛地应用于文人墨客的创作之中。

玄学思想还在古代文学中体现出一种玄妙的美感。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对自然、人性的细致描绘和对玄学思想的生活化阐释。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以其诗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的“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摇头向我笑”的经典描写形象地展现了自然万物与人的亲密关系。

这种形象描绘传递出的不仅是具象的美感,更是通过玄学思想让人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玄学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对情感的诠释和表达上。

在古代文学中,玄学思想常常以诗词作为表达载体。

而在这些诗词中,玄学思想不仅成为情感的细腻表达,更是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

以宋代文学家苏轼为例,他的许多诗作都蕴含着玄学思想的深意。

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情,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追求高于生活琐碎的境界。

这种玄学思想激发的情感表达,使古代文学更有内涵和深度。

除了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玄学思想还在文人雅士的思想观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人常常追求玄学思想所代表的超脱物质、追求心灵意境的境界。

他们以诗词、文章等形式表达着自己对玄学思想的理解和追求。

文学家辜鸿铭的《天净沙·秋思》中的“背风眺远碧云端,思君时,空断鸿一行”以及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等作品,都集中地展现了文人雅士对物质世界的超脱和对玄学思想的追求。

中国古代的玄学

中国古代的玄学

中国古代的玄学中国古代的玄学,是一门探索宇宙之谜、人生哲理的学问。

玄学的本质是超越理性思维的一种智慧,它追求的是对自然、人生、宇宙等本质的认识和领悟。

在古代,玄学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玄学的发展历程玄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具有一定的哲学性质。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思想,强调了对道的探寻和追求。

而道家学派更是把玄学推向了高峰。

老子的《道德经》中,具有着诸多的玄理和玄思想。

《庄子》中更是讲述了各种玄妙的故事和寓言,深引人入胜,使玄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到了唐代,玄学的地位更加显著。

唐朝时期,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成为了国家祭祀的一部分,各种道家文化活动也随之兴起。

《三教源流》中,对道家学说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让玄学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而到了南宋和元代,玄学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陆九渊的《太玄经》等文献成为了玄学研究的重要著作。

二、玄学的主要内容玄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宇宙、人生、道德、历史等诸多方面。

其中,对宇宙的认识是玄学研究的重点。

中国古代玄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宇宙是万物共通的起源和构成,而人类则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

据此,中国古代玄学主张“天人合一”的道路,自身修炼,致力于和宇宙融为一体。

另一方面,玄学更关注人生的哲学性质。

玄学在此领域取得的成果非常显著。

《老子》中提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主张“无为而治、无事而处”,这种悟性、通达的思想也在《庄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玄学更是强调人的精神自由,认为人类的生命是自由的,不应受制于任何外在因素。

三、玄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中国的玄学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之中。

中国古代玄学教育目的和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哲学性和思维性。

它还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生态中的审美观念。

包括道教、佛教等诸多宗教思想,均为中国玄学的重要分支,更是远走海外,并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玄学知识500个

玄学知识500个

玄学知识500个摘要:1.引言2.什么是玄学3.玄学的发展历程4.玄学的主要内容4.1 易学4.2 道家学说4.3 儒家学说4.4 佛家学说5.玄学在历史中的影响6.玄学的现代价值7.结论正文:【引言】玄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对玄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概述,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博大精深的学问。

【什么是玄学】玄学,又称玄门、玄术,起源于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探讨宇宙、生命、道德等问题的哲学体系。

玄学强调“天人合一”,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境地。

【玄学的发展历程】玄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先秦、汉魏、唐宋三个阶段。

先秦时期是玄学的起源阶段,诸子百家的思想为玄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汉魏时期,玄学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哲学体系,如《周易》、《道德经》等经典著作陆续问世;唐宋时期,玄学进一步发展壮大,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理论,如唐代的道教、宋代的理学等。

【玄学的主要内容】玄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易学、道家学说、儒家学说和佛家学说四个方面。

4.1 易学:易学是研究《周易》的学问。

《周易》是玄学的理论基石,主要探讨宇宙的生成、变化和发展规律。

易学强调“阴阳五行”的观念,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相互作用。

4.2 道家学说:道家学说是玄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代表。

道家强调“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3 儒家学说:儒家学说是玄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代表。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实现社会和谐、人类幸福。

4.4 佛家学说:佛家学说是玄学的又一重要分支,以佛陀的思想为代表。

佛家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主张人们通过修行、觉悟,达到解脱生死、超凡入圣的境地。

【玄学在历史中的影响】玄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文化、哲学、宗教、政治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自学玄学知识点总结

自学玄学知识点总结

自学玄学知识点总结玄学,又称玄理、玄义,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思想学说。

它包含了哲学、宗教、道家、儒家、佛家、易学、占卜、风水等多种元素,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玄学强调阐发天人合一、万物归元、虚静无为、过往不恋、悟得自然、通乎圣贤、敦真化微等思想观念。

其内涵较为深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领悟。

本文将围绕玄学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于读者了解玄学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一、玄学的渊源玄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

其所传达的变化观念、阴阳学说、六爻占卜等内容,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玄学发展。

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也为玄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影响。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社会伦理规范,道家提倡虚静无为,佛家强调觉悟解脱,这些都为玄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鲁迅曾说:中国庙堂文化之中,一值只是如朱子、王阳明、顾炎武、洪应明、王夫之、夏敬能、曾国藩之流,不可一世的现实主义与道德主义,他们都是泾渭分明的,与真正的文学毫无相干。

科学是一门抽象的艺术,而人生的艺术是一门实际的科学。

所以象我们朱王的这样的唯利是图的理论,决不容易在人生的艺术中行得通。

最后要批评这样的理论是要犯宗教的错误,不过用一口法语说:“玄学”便了事。

二、玄学的思想内涵1. 天人合一玄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即天地万物与人类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认为人身是宇宙的微观体现,宇宙是人身的宏观映射。

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互动与关系,是玄学思想的核心内涵。

2. 万物归元玄学强调万物归元的观念,认为万物具有共同的本源。

阴阳、五行、八卦等理念,揭示了万物的本质和相互关系。

在玄学的视野中,万象隐约,道法自然,超然物外,归于一元。

3. 虚静无为玄学主张虚静无为的生活态度,强调追求虚无、平静、无为、无欲的境界。

克己复礼、谦谨宽容、澄清心灵,才能达到真我真性的境界。

4. 过往不恋玄学主张过往不恋的思想观念,即过去的得失、成败、过错等乃是过往的事。

道家与玄学教学大纲

道家与玄学教学大纲
第三章、元康玄学
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可列多级标题,如设有实验,还须注明各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
概论
第一编、老庄学派
第一章、老子及其贵柔哲学
第二章、关尹、列子与杨朱
第三章、庄子哲学
第二编、黄老学派
第一章、战国稷下道法家
第二章、秦汉之际的盛衰
第三章、汉魏之际的复兴
第三编、魏晋玄学
第一章、正始玄学
第二章、竹林玄学
主要参考书
《老子》及王弼注、
《庄子》及郭象注
先修要求、适用院系及专业
无先修要求,适用所有院系及专业。
二、课程内容简介(200-400字,双语教学课程须同时提供中英文内容简介)
课程内容为学派历史与思想学说两个方面:一、.历史概要:简介老庄、黄老、玄学三大道家学派的兴衰过程、理论特点、代表人物与典籍;二、.思想精要:以专题形式,从宇宙、政治、认识、处世、自由、生命等角度,分别梳理三个流派的理论及其思想演变过程。实际讲授中,两者合一,按时间顺序展开。
本科《道家与玄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0611502
开课单位
人文学院历史系
课名称
中文名称
道家与玄学
英文名称
Taoism and Neo-Taoism
教学目的与重点
目的在于建立关于道家的知识结构,重点在“老庄”、“黄老”与“玄学”三大流派的学术思想。
课程负责人
王晓毅
课程类型
□文化素质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它
教学方式
□讲授为主□实验/实践为主□专题讨论为主
□案例教学为主□自学为主□其它
授课语言
□中文□中文+英文(英文授课>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智慧与辩证分析
无08 2010011181 赵致辰
老子是道家的始祖,他的《道德经》也是长盛不衰的道家经典,下面想要分析一下老子的哲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并且寻找老子值
得我们学习的智慧,我把它分为世界观,有无强弱的关系,看待欲
望的态度,以及政治的观点几个方面来考察。

1.世界的发展
中国的先驱,总是以宏观的,整体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哲学家,医学家都是如此。

而外国的先驱总是倾向于细致的研究一个现象的
每一个细微的地方,他们喜欢严谨的理论以及充足的实验验证,对
于宇宙的最为本质的问题,西方的科学家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理论,相应的,老子提出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宏观观点,
这一观点的最大优点在于揭示了一种世界发展的“趋向性“,现代
物理揭示出一种规律,即一个体系在自由状态下总是向着熵增大的
方向发展(热力学第二定律),表现在宏观上,就是从一种物质变
为多种物质。

最初的宇宙什么也没有(如庄子所说的混沌),后来
经过发展,有山,有水,有各种植物和动物,宇宙的总体处在一个
增长的过程中,这就是”生万物“。

在道家中,有五行,有阴阳,
有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道家的世界认识观非常的完善,已经
完全自成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人和自然可以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人并不以征服世界为目的。

有人可能会认为道家仅仅从宏观去把握
世界显得太朦胧而不科学,我认为这恰恰可能是一种”超科学“,
在一定程度上不去细究可能会免去很多麻烦,细致的研究当然有益,但科学的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始终非常尴尬,中国古人的科学技
术发展的水平其实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地动仪等),但是始终没有
人对于科学技术加以促进,这显得非常耐人寻味。

或许,在道家的
观点中我们可以窥见这种微妙的关系。

2.有无,强弱
在老子的诸多哲学观点中,有无,强弱的辩证关系是非常有意
思的一部分,老子的“道“的规律与常识的恰恰是相反的(并不是
说本质上就是反的,这种陈述只是为了强调),“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这本质是一种智慧,老子就像一个
站在人世之外的仙人,在世人停留在表面,只能看到当前的时候,
他却已经贯穿了整个时空,看到了事物的本质,真的是非常老辣。

他的智慧却不仅仅限于此,他还有更长远的眼光。

他能看得出一件
事对另一件事的”反馈“,能够知道事物之间经过怎样的影响会产
生怎样的结果。

我们喜欢好看的东西,好看的东西摧毁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喜欢美食,美食使得我们越来越挑食,好吃懒做;我们天
天把仁义道德挂在嘴上,其实我们自己天天干着不仁义不道德的事,这是何等透彻!漂亮的东西又可能有毒,难听的话可能是真理。


们都在一个大”局“之中,所以我们往往看不到真实。

就如我刚才
所说,老子好像站在人世之外,拥有独立于立场,独立于内心的智慧。

3.对待欲望
道家是非常典型的出世学派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对于各种哲
学理论的观点不论每一种我们都不能全部接受,但是其中真正正确
的以免我们依然要重视,对于欲望,道家给出了他们自己的态度。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第44章》)是正常的工作休息,还是为了成绩昼夜不息而消耗自己的身体?名,利,权到底有多么重要?这是从古至今愈来愈尖锐的一个
问题。

社会进步了,医疗手段更加先进,按理来说能治疗的病多了,人们应该更加健康,然而现实是更多的病出现在人群中,而且越来
越低龄化,这说明什么?人们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去换取一个名分,或者是往更高的权力中心努力。

名誉这种东西,在道家看来完全是
身外之物,做人应当追求自身的快乐。

这种观点我不完全认可,我
认为对待名誉,如果有人用一些谎言来歪曲你的形象,损害你的名
誉,这种时候要站起来捍卫自己的权力;但是,我们往往想要的只
是想要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更加高大而已,为了这样,我们就会
爱面子,有了错误不敢承认,或是对于一个称谓耿耿于怀,这种时
候不免反过来想一想,这样做真的就能让别人更加钦佩自己吗?别
人不会在乎你的内心,他们只关心你表面的东西,但是当你背弃了
自我的内心的时候你就走错了。

古代有很多(大多处于老子时代之后)人在权力的斗争中成为了牺牲品。

大多数人并不是为了捍卫真理,而仅仅是想要一种任意支配别人的感受。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
权力,可是皇帝需要担心的太多了,国家社稷,外敌入侵,自己的
王位等等,从某个角度上来说,皇帝不如平民。

论述这些并不是说
要所有人都放弃自己的追求,都清净无为,而是告诉人们:如果再
事业中感到挫败,要记得自己还有很多,以一种长远的,整体的眼
光来看待问题,才能走得更远。

4.别样的政治观
老子在政治观上反对“有为”,拒绝以智谋殖民,想要使民风
恢复淳朴。

如果一个政府想方设法的以智谋来促使民众达到他们的
目的的话,那么人民也会变得越来越刁钻,使劲的钻空子,政府就
越来越难以管理,这样下去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民心大乱,天下崩盘。

与其如此,不如提倡无为之治,“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第
3章》。

让民众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发展,如果没有巨大的贫富差距,自然就会少了很多纷争,这与我们现在想要做到的“共同富裕”有
相似的内涵。

对于这个“无为”,我还有一点自己的理解,不要做面子工程。

有的时候我们喜欢做很多面子上的东西,有的是为了好看,也有的
只是为了个人的政绩,这样的事情不仅浪费了群众的精力和时间,
而且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很多时候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如何,取决于
他们的立场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一致。

老子同时也反对以法术与军事
的征服,在治国的理论上有很多说法。

比较温和的政策和管理可以
被称作母系政策,而比较严厉的则是父系政策,以老子的观点,母
系政策应该大于父系政策,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

他认为“法令
滋彰,盗贼多有”《老子·第57章》。

这个观点的支持点是
秦朝的历史,过于严厉的法令导致了这个王朝的覆灭,但是从没有
一个朝代肯给予较多的母系政策,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父系政策
的重要性。

无为的最为重要的核心,是“无为而无不为,”“我无为,而
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57章》。

对于一个孤立的国家,人民会自发地富
足自己,如果我要求了太多的税,人民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当
我没有什么欲望的时候,人民也会变的朴实。

如果真的能够实现这
样的社会也不是一件坏事。

可是很遗憾的是没有孤立的国家,一个
国家在一个模式下如果在军事方面落了下风它很快会遭到其他国家
的侵犯。

于是怎样提高军事实力成为了最紧要的问题,就像清朝末
期的中国。

但是我们研究老子的政治哲学,需要找到它的现代意义。

对于现在,它能够给出的最好参考就是分清什么是虚的什么是实的,对于真的对于国家有利益的事情,要”有为“,而对于只是形象层
次的事,要”无为“。

写完这篇文章,我想要归纳一个问题,老子到底妙在哪里?他
的学说有很多经典的理论,他的著作的内涵也被无数的后人解读,
最关键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我们读他的文章,有“无为“,有”顺
应自然“,有”不争“等等,这些都体现着一种常人所不能有的深
远的眼光。

老子的经验似乎超越了时代,能够在千百年后还给我们
指引,我们不一定要按照他所说的去做,但是我们应该学会用深远
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当我们顺应自然,就不会被各种不合理的行为
损害自身;当我们清静无为,我们就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当我们
不争,天下莫能与我相争;当学会了这种眼光,我们,便学会了贯
穿人生的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