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出来的优秀的中国文化研究书目
中国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参考书目《中华文明史》1-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1994年陆续出齐。
《中国古代文化史》1-3册,阴法鲁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文化学通论》,刘守华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上下册),金毅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李宗桂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等主编,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文化论》,张岱年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文化史》(上下册),陈登原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A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郭尚兴盛兴庆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文化导论》林启彦黄嫣梨编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8年版《中国文化的源流》,唐得阳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释中国》(1-4卷),胡晓明等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国学大师论国学》(上下卷),胡道静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国学通览》,中华孔子学会编辑委员会组编,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国故学讨论集》(上中下三册),许啸天著,中国书店1991年版《国学概论》,马瀛编,上海大华书局,1934年版《国学概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国学概论》,章太炎讲演,巴蜀书社1987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文化知识精华》,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原始文化研究》朱狄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刘文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陈剩勇著,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国家起源及其形成》高光晶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黄奇逸著,巴蜀书社,1995年版《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下卷),史宗主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文化的起源》,〔美〕哈里斯著,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欧洲文化的起源》,〔苏〕兹拉特科夫斯卡雅著,三联书店,1984年版《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王震中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朱狄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西方人生精神》郑晓江等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论中西哲学精神》成中英著东方出版中心1991《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三联书店1999《文化模式》,〔美〕露丝•本宁迪克特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文化人类学》,林惠祥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二版《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结构人类学》,〔法〕斯特劳斯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 年版《人文精神之重建》(一、二)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中国地域文化论》,陈侃言等著,广州出版社1994年出版。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书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书
以下是几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这些书籍涵盖了不同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供您参考:
1. 《论语》-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2. 《道德经》- 老子著的哲学经典,强调道德行为、自然法则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史记》- 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文化巨著,涵盖了从上古到秦朝的历史,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
4. 《红楼梦》- 曹雪芹创作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描述贾宝玉和贾府家族的故事为主线,揭示了社会阶层、人情世故和家族伦理等方面的传统文化。
5. 文化苦旅》- 鲁迅的散文集,以犀利的观察和批判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6.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本》- 由著名文化学者吕思勉撰写,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礼仪、音乐等。
7. 《中国传统文化精粹》- 杨继绳编著,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经典著作,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些书籍将帮助您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它们提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
关于中华文化的书籍

关于中华文化的书籍
关于中华文化的书籍有:《中国文化要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
《中国文化要义》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作者为梁漱溟。
书中揭示了我们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把梁漱溟这位文化大师引向了同一个中国文化。
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作为一本豆瓣评分9.3分的好书,这本书简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都被这本书包罗其中。
比如,为什么说风水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古人天地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如何区别皇帝和太子的龙蟒服饰?等等。
以上两本书对于了解中华文化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书籍,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其独特魅力的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因此本文将介绍几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供大家阅读参考。
1.《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之一,道德经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
它深刻地阐述了中庸之道的理念,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红楼梦》:这是一部被誉为“中国文学巅峰”的小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展现清朝贵族家庭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和思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三字经》:对于中国人来说,《三字经》是儿时最常接触的经典读物之一,它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奇妙的韵律,向人们传达了道德伦理的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4.《周易》: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阐述了自然之道、人文之道和社会之道。
通过解读象征和几何图形,可以找到它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中领悟到人生的大道理。
5.《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一部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兵法书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它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策略、战术的理论,对中国军事战略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也是艺术、哲学、社会学、历史等方面的重要文献。
只有通过这些书籍的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真正成为我们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必读书目

中国传统文化必读书目《中国传统文化必读书目》
一、古典文学
1、《论语》: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孟子》:儒家学说
3、《左传》:春秋时代文化
4、《诗经》:中国古代最古老的记载
5、《楚辞》:古代文学精品
6、《庄子》:哲学思想
7、《史记》:总结史料
8、《吕氏春秋》:古典研究文献
9、《汉书》:记载古代历史
10、《司马迁》:业余研究读物
二、历史文献
1、《古今图书集成》:中国古代经验总结
2、《春秋繁露》:中国古代思想家
3、《史记资治通鉴》:全景史学家
4、《汉书》:中国古代史家
5、《唐书》:中国古代文学
6、《宋书》:中国古代文学
7、《元史》:中国古代史家
8、《明史》:中国古代史家
9、《四库全书》:中国古代文学
三、文化史
1、《易学杂记》:中国古代经典文献
2、《工艺学》:中国古代工匠技术
3、《金融理论》:中国古代经济学
4、《礼记》:中国古代礼仪思想
5、《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
6、《社会观察》:中国古代社会变迁
7、《秋瑾记》:中国古代思想史
8、《中国礼制史》:中国古代礼仪规则
9、《儒家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10、《中国历史概论》:中国古代文化总论。
中国文化史研究书目

中国文化史研究书目一、《中国文化史》该书是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经典之作,由中国著名学者编写而成。
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从古代到现代,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礼仪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梳理和分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二、《中国文化的演变》该书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从古代到现代,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艺术等各个方面进行考察。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解读,揭示了中国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古代文化史》该书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梳理,深入研究了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文化名人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四、《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该书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同时,该书还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探讨,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该书主要研究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通过对中国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发展趋势的探讨,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性。
同时,该书还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六、《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影响》该书主要研究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通过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揭示了中国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的变化和影响。
同时,该书还对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借鉴。
七、《中国文化与国际关系》该书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外交史的研究,揭示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和影响。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
以下是我推荐的几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
1.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注重道德伦理和个人修养的传统价值观。
2. 《大学》:同样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于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通过数千年的历史记载,深入挖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4.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情感体验,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有很大的帮助。
5.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通过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追求。
6.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强调以“无为而治”和“身体
力行”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对于个人修养和自我
调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7.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通过描写108位英雄豪杰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利害纷争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融入了许多民间传说和戏曲元素。
8. 《红岩》:是巴金的代表作,以抗战时期四川抗日根据地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塑造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描绘英雄主义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希望这些书籍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传承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书目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书目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丰富,涉及的书籍也是极其广泛。
以下列出了一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书目,供您参考:
1.《易经》
2.《尚书》
3.《诗经》
4.《周礼》
5.《礼记》
6.《春秋》
7.《论语》
8.《孟子》
9.《大学》
10.《中庸》
11.《道德经》
12.《荀子》
13.《史记》
14.《资治通鉴》
15.《红楼梦》
16.《三国演义》
17.《水浒传》
18.《西游记》
19.《金瓶梅》
20.《聊斋志异》
以上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经典书目,如《四书五经》、《黄帝内经》、《道藏》、《佛经》等等。
这些书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和智慧,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出来的优秀的中国文化研究书目————————————————————————————————作者:————————————————————————————————日期:2《中国文化研究》历年书目2000年1月份目录◇性别诗学:意会与构想◇《许名扬文集》隆重出版发行◇奇崛冷艳与淡雅俗白之美--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吴梅村"诗史"论略◇居延新简、敦煌汉简中的"日书"残简◇宋元讲史话本的通俗化特征初探◇中国哲学中理气事理问题辨析◇"象与器"简论◇儒家的生死观◇孔子学说中的民本主义精华◇浅议孔子的隐退思想◇冯友兰先生的《老子》意义论◇先秦庄学接受论◇彩笔纵横写史著——评吴功正著《唐代美学史》◇道家虚静说及其美学意义◇澳门与近代中国革命◇从魏晋之际官僚贵族世袭特权的法律化制度化看士族门阀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科教兴国千年大计◇我看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前景◇“文化至上”和文化责任◇由野蛮到文明,由厮杀到和平,由原始公社到“地球村”◇缺乏预见惟有企盼◇研究二十世纪学术文化的一些意见◇展望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发展◇二十一世纪多元文化的世纪?◇在新千年的曙光之下◇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陈立夫空中访谈录◇否定“殉清”说着实不易——与邓云乡先生再论王国维的死因◇澳门中西文化的接受与过滤◇人名•性别•文化——对“男人名”、“女人名”文化现象的考察2000年2月份目录◇杜诗复合意象的创造(上篇)◇性灵派诗歌的艺术特征◇论明中期文权的外移——弘治朝文学振兴活动考略◇关于钱钟书的《百合心》◇古代通俗文学中侠女盗妹择夫的性别文化阐释◇对立与和谐——论铁凝的短篇小说◇相反而相成的艺术——试论易与中国山水画的构成◇试探王翬等“四王”的新貌◇丁绍光重彩画的民族审美意识特征◇明清时期东南商人的神灵崇拜◇日本幕府使团对太平战事的探察◇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人物——陈季同其人其书◇先秦道家之礼观◇试论冯友兰的思想历程◇先秦时期道家政治学说略论◇数字文化中的美学智慧——简评《数里乾坤》◇儒商精神的实质及其现代价值——“儒商精神与21世纪中国及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试论我国家庭教育伦理思想的发展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空间与人的文化世界◇周代车的社会功能与文化表现◇魏晋南北朝的自然观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自然观2000年3月份目录◇汉魏六朝著书、编集撰人考论◇杜诗复合意象的创造(下篇)◇诗与禅与模糊思维◇论文学的文化透视◇“百年中国文学”学术座谈会综述◇“在事为诗”申论——对中国早期政治诗学现象的思想文化分析◇论宫词◇《西厢记》艺术成就的多维审视◇“1920-1945”台湾新文学运动与文学发展之概观◇冰心“母爱形象”之探◇“诗”与“史”的逆向——评萧红的《生死场》兼论女性写作◇迎接汉学研究的新发展◇论真武神在宋代的塑造与流传◇儒学的回顾与展望◇21世纪:儒学的地位及儒学研究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中国新儒学热◇女性、女性意识与社会性别◇新书架◇关于稿件的规范化——致作者◇《大教育论坛》杂志稿约◇儒家柔性管理与东亚经济发展◇“天人合一”在中国文化中的终极理想设定◇深入探讨儒商精神,促进现代经济发展◇也论道安“本无”说的实质◇盛唐经学的窘境——论开、天文化特点与经学发展关系◇京师同文馆的发展历史及其贡献◇莱布尼茨的二进制与《易经》2003年1月份目录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钱中文从学科史考察早期几种独立形态的新文学史温儒敏元白诗体理论探析钱志熙钱钟书《宋诗选注》的文献价值及文献疏失王兆鹏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出路杨维富从《易解》看王安石早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井卦•九三》为中心杨倩描简析洪迈的历史知识张元宋代馆阁之校勘经部书汝企和宋朝政府的图书征集述论丁建军凝晚年心血炼宋学巨制——读漆侠先生遗作《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王晓薇漆侠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宋史研讨会综述周国平“文无隐言”与儒家的形上等级制周裕锴简论“诗亡”与“《春秋》作”之关系——从一个侧面看先秦儒家士人的话语建构工程李春青“国民”与“奴隶”——对清末社会变迁过程中一组中坚概念的历史考察郭双林,龙国存《丧服》用杖制度考论张焕君《丧服》“报服”考述刁小龙《丧服》女子“出嫁不降”考辨陈倩陈独秀晚年的文化见解及逝世后的文化评价胡明侯宝林的相声艺术及其文化史意义田莉2002年香港“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纪要李庆本2003年2月份目录元明理学的“去实体化”转向及其理论后果——重回“哲学史”诠释的一个例子陈来模式及其变迁——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罗祎楠诠释三题葛兆光殷璠《河岳英灵集》诗学思想述略张海明超越与回归——从《桃花源记》、《游仙窟》到《仙游记》戴伟华,柏秀娟关于王逸《楚辞章句》的校理黄灵庚“成文”以“尽意”——论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的基本思路之一刘方喜李白杜甫诗歌理论主张之比较马守君明代山人群体的生成演变及其文化意义张德建中国古代思想“谓之”话语的价值论底蕴程相占佛像灵验记及其文化意蕴刘亚丁马龙:蚕的化身——中国龙原型试探岳珍忽思慧《饮膳正要》识读札记尚衍斌近年蓬勃发展的中外关系史研究耿昇独树一帜的俄罗斯汉学柳若梅《廿二史札记•元建国号始用文义》辨正——公孙述“大成”国号新解刘建臻“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解张燕婴“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新解彭岁枫荀学研究的新拓展——《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述评汪高鑫关于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反思——胡志宏《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评介赵国华,范正娥从深层次上揭示史学的民族精神——写在《中国史学思想通史》的宋辽金、元代、明代和清代卷出版之际陈应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外文善本书目》简介顾犇2002年“中国海外贸易与海外移民学术讨论会”综述马一虹学术信息2003年3月份目录《中国文化研究》创刊10周年感言韩经太古代的水火崇拜与神话中的珠玉意象——兼论先民长生意识和审美崇尚的关联李炳海中国山水美学发轫考述陈良运前七子乐府诗制作与明中期的民间化运动黄卓越朝鲜时代的礼讼与君统、宗法诸问题彭林钱氏吴越国与日本的交往及其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王心喜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儒、道生命观詹福瑞儒家道德思想渊源考冯时孔儒之学理解新论林存光宋元时期“婺学”的流变张晶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再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张文勋学海述航——写在《古典文献论丛》之前赵逵夫“槁木三年,不必为邦旗”试释黄君良基歇尔笔下的中国形象——兼论形象学对欧洲早期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张西平《巾舞歌辞》研究的历史真相——驳《<公莫舞>剧本定性研究评述》姚小鸥“玉潭照清影”——论渌水亭和它在清初北京出现的文化意义胡慧翼《比较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书讯论电影《荆轲刺秦王》对历史的哲理反思刘丽文《伟哉中华》书后陈祖武韩国李朝汉诗与诗学的中国文化风习徐江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新增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4月份目录论历史研究的方法漆侠七塔寺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与佛教教育思想黄夏年藕益因明的得失例举刚晓从《婆薮盘豆法师传》等看瑜伽行派三大师唯识著述的流出分期周贵华道德文化的生成与异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反思四题韩经太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路径陈炎“爱(与)(他)人”——重读孔子的“仁者爱人”伍晓明蔡襄:北宋前期的七绝高手陶文鹏从“物中之道”到“味外之旨”——中国古代的直觉思维对象从哲学向艺术的演化杜道明“味外之旨”说——司空图“诗味”说新论陶礼天西魏北周政治斗争与中央集权之加强杨翠微从磁州窑枕看宋代民间体育徐巍回族语言800年发展史简要回顾——从波斯语到“回族汉语”刘迎胜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与艺术描写的空间刘俐俐文化想象与“重绘”智慧——评杨义学术讲演集《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黄科安考镜源流与辨章学术的用心之作——评黄爱平《朴学与清代社会》谢贵安重视文化发展中的地域特性——兼评蔡靖泉教授《楚文化流变史》方铭历史文献学:100年的盛衰升降——读王子今新著《20世纪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周苏平中国当代小说的历史哲学建构——评路文彬的《历史想像的现实诉求:中国当代小说历史观的承传与变革》雷世文学术信息2004年1月份目录“晚明社会与文化变迁研究”笔谈黄卓越晚明社会变迁:研究视角的转换万明晚明社会变迁与农村人口流动林金树“晚明”与“明清之际”赵园对泰州学派的研究亟待加强张学智多维视野与心态研究左东岭新名词与新生活——晚明社会生活的“活力”与“多样性”陈宝良构建全方位的晚明社会图景刘勇强晚明民间力量的壮大和活跃高寿仙晚明社会:中心与周边,变化与构造郑炳喆晚明研究中的学科跨越与学科本位张德建清代考据学的分期和派别孙钦善“毛公独标兴体”析论葛晓音试论陶渊明的“四皓”情结康保成“百年歌自苦”——论杜甫诗歌创作中“歌”的意识钱志熙李贺诗歌的历代接受现象及理论思考陈友冰也谈辛延年《羽林郎》中的“金吾子”阎步克汉代外交使团的组成黎虎曾巩的儒释人才观刘金柱明代“通鉴”类史书之普及与通俗历史教育之风行纪德君禅与基督教本体论的对话——道、言与空、心麻天祥萨满、羡门与沙门:佛教入华时间新释方汉文从基、儒关系看明清时期基督教的中国化趋向李晟文论20世纪末的“现代主义”群落的先锋创作阎纯德逃禅与脱俗:也谈苏曼殊的“宗教信仰”杨联芬论林语堂对幽默的解读袁济喜六朝书法的文化解释——王元军《六朝书法与文化》读后李秀云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科技——兼评《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周桂钿2004年2月份目录儒家思想与生态问题——从“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说起汤一介面对全球化:给五千年中华文化传统以当代的解读郑敏章学诚的传记写作理论与实践党圣元,陈志杨“苏幕遮”的乐与辞——胡乐入华的个案研究与唐代曲子辞的声、词关系探讨李昌集论南朝女性题材辞赋的贵族化郭建勋论宋人词体观念的建构王昊司马光与熙丰时期的洛阳诗坛马东瑶从归庄与朱用纯的关系看明清士风之转变何天杰靺鞨部族分布地域考述马一虹伍子胥和楚国的复仇模式舒大清柳宗元“统合儒释”思想新论——兼及对冯友兰、孙昌武、郭绍林等先生观点的质疑杜寒风明代西樵四书院与南海士大夫集团王元林,林杏容现代新儒家生命美学引论张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张胜冰《红楼梦评论》的现代学术范式——纪念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一百周年李庆本《人间词话》诗学趣味浅谈刘宁儒家的发生与中国社会的非宗教化王大建《周易》管理思想试探韩德民剑桥汉学管窥傅勇杨涟佚简乔敏十八世纪俄国汉学之创立阎国栋读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有感张德建诗歌意象魅力的探寻——评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方守金吴林伯先生与《文心雕龙》研究方铭东亚中国传统文化暨越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高利华2004年3月份目录论历代《文选》类总集的分体归类郭英德论毛、郑《诗》学“正变”说之合理性——兼谈西周中叶文化空间的变化与诗歌功能的转变李春青论《花笺记》的民间风格叶岗欧洲化中国:过去和未来夏瑞春,潘琳明清徽州生存伦理下的多元文化胡中生《不平鸣稿》所见明末徽州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韩秀桃明代徽州的民间诗人朱万曙秦汉时期的女工商业主王子今求实与尊古——晁说之学术思想及其意义张剑“兴”之原始徐文茂从春秋赋《诗》的多种解释看《诗》的实用化轨迹——兼论赋《诗》的历史实质周泉根“诗言志”补辩王以宪桑•桑中•桑女——《诗经》与上古文化研究黄维华出土文献二题高华平《礼记•乐记》非《王禹记》考郝明朝英国循道公会澳门档案中的早期传教士活动汤开建,张照论梁实秋对中西文化的沟通高旭东葡萄牙进驻澳门时中葡两国的形势与澳门的中西文化交流杨翠微发展辩证逻辑和建构文艺美学——读周来祥的《文艺美学》周纪文历史视角的散文流派专论——评熊礼汇《明清散文流派论》韩晓尊敬传统才能诠释传统——《经典与传统:先秦两汉诗赋考论》的学术价值彭庆生2004年4月份目录儒学正统的重建——王船山思想的特质与定位陈来“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刘昕岚汉唐皇权与道家方士——阅读陈垣教授编纂《道家金石略》的札记韦庆远16世纪前后中国的“权力经济”形态及其主要路径——中国皇权制度下城市经济形态的典型例证王毅从先秦文献和《算数书》看出入相补原理的早期应用邹大海经典的确认与学科的自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现代展开韩经太先秦“故事俗赋”钩沉伏俊琏论宋玉大小言赋在赋体发展史上的意义王长华,郗文倩论王夫之关于《诗经》中的性爱描写的思想张思齐日本古代的风土记与唐代的图经荆木美行敦煌文学文献与《万叶集》汉文考证王晓平宋朝和丽日两国的民间交往与汉文化传播——高丽和日本接受宋朝文化的初步比较陈尚胜论董逌的绘画美学思想张晶中国古典美学的至上追求姚文放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构——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陈太胜《题渊明小像》的作者及其相关问题王人恩从“文学观点”与“文体选目”看《文心雕龙》对《文选》的影响李金坤清代学术文化研究的新拓展——《清代诸子学研究》序言黄爱平深入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推动中国文化建设——北京语言大学“孔子与世界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孙海燕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简介2005年1月份目录中国大学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播王路江在历史与解释之间——对《谷梁传》定公十年“夹谷之会”记载的诠释史葛兆光楚简《逸诗•交交鸣鸟》补释廖名春《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墨子传记为残篇说郑杰文《礼运》成篇与学派属性等问题杨朝明作为生命诗学基础的感悟邵宁宁“感悟”在中国文化中的存在论基础袁盛勇中国智慧与文体创造——谈感悟思维与随笔创作之关系黄科安感悟:呼唤垦殖的古老田园彭金山前七子文复秦汉说的几个意义向度黄卓越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吴承学,李斌论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李铎论古代社会的袒露礼俗——兼论对纣王荒淫的认识问题杨琳郑和与满剌加——一个世界文明互动中心的和平崛起万明洋泾浜英语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历史渊源之探讨周毅《全明词》的缺失订补王兆鹏,吴丽娜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伪校伪注初揭张觉“悠然见南山”确实是在用“商山四皓”的典故吗? 刘刚木简发现、研究之百年大庭脩,徐世虹司马迁与《尚书》之关系考论张强文体宜兼,以成其美——论谢灵运的诗赋互动张佳音对话与重建——评童庆炳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廖四平,张玉亮从《史记》研究到《史记》学研究——《史记学概论》与《史记》学研究的新起点方铭“中国文论的跨时空对话”学术讨论会会议综述孙海燕2004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李燕2005年2月份目录关于“士风”赵园王夫之《春秋》学中的华夷之辨张学智甲骨文中有关猎首风俗的记载黄天树云梦秦简中的官职名魏德胜从“甚么”、“什么”的使用看《金瓶梅词话》的著录者增野仁,孟子敏“往圣”的一段“绝学”——论孟子“浩然之气”的宗教属性李山,唐巧美公元439年:河陇地域学术发展的转捩点李智君李清照《词论》的再评价张海明论宋代绘画发达的原因邓乔彬《梁书》与《南史》刘勰传异同考辩孙蓉蓉西方人视野中的澳门与广州耿昇利玛窦的《天主教教义》初探张西平“自我”的“超越性”——以萨特解读老庄张文勋孔子“仁”学说的功利特色张燕婴清初学者四书中的经义及典籍考辨举证朱修春李贽哲学思想的生存论解读刘桂荣性别意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李玲一心为学,静观自得——评傅璇琮《唐宋文史论丛及其他》李德辉治礼学贵在贯通——《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读后杨华慎终追远继往开来——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宋晓梦2005年3月份目录论道教的文昌帝君张泽洪摩尼教在福建的传播与演变廖大珂先秦献捷礼考论景红艳,辛田舞马和马舞刘永连《熹平石经》与汉末的政治、文化规范黄洁《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进士籍贯刊误述论毛晓阳说“圆照”蒲震元中国山水艺术的生命意识陈良运石涛《画语录》的绘画美学体系张法十七字诗和说诨话于天池,郑秀琴宋代翰林学士撰教坊乐语考论谷曙光试论晁补之的五古——兼论苏门文人的诗体选择张剑《词学筌蹄》考论张仲谋从明清小说看传统家庭生活的阶层性特征段江丽试论B.M.阿列克谢耶夫的汉学研究思想吴泽霖韩愈探究文学样式的尝试——《画记》分析川合康三,蒋寅《隋书•经籍志》之“梁有”考释丁延峰“道之”、“齐之”与“矜而不争”新解张诒三北魏献文帝死因考——为文明太后辨诬周思源太极图、《易》与伏羲图腾国光红杜甫、严武“睚眦”诗证及相关问题辨析吴在庆中日文化交融的艺术之花——《名人》的发生学考察周阅《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序傅璇琮怀旧与文学史写作——评董之林新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路文彬汉学研究的发展、影响与交流——“汉学研究:海外与中国”学术座谈会综述崔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