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词类活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详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写作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主题概述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潭水、潭石、游鱼、溪流、树木等,着意渲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突出了小石潭清幽、明丽、深远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闻水声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2.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二)一词多义可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2.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够)3. 环如鸣佩环(玉环)竹树环合(环绕)4.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5.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6. 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7. 乐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三)重要虚词1.之①心乐之(代词,代指水声)②乃记之而去(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物)2.其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代词,那)②不可知其源(代词,它的)3.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把)②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③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4.而①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不译)②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承,不译)(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3.下见小谭(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4.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5.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6.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7.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①全石以为底。
中学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名词作状语

中学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作状语
1、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论语〉十则》
2、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论语〉十则》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4、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
外:名词作状语,对外。
内:名词作状语,对内。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6、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小石潭记》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
9、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
《醉翁亭记》
10、东临碣石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观沧海》
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愚公移
山》
1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黔之驴》
14、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到北方去。
《夸父逐日》
15、道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
《夸父逐日》
16、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往东方。
《两小儿辩日》
17、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狼》
18、复前行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桃花源记》。
小石潭记复习稿

小石潭记(柳宗元)中考复习手册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原文:如鸣珮环,心乐之。
译文: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原文: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译文: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原文: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译文:水格外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原文: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译文: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原文: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原文: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译文: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呆呆地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
原文: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是在和游人一同欢乐。
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象北斗星那样曲折,象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原文: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译文:坐在小石潭上,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原文: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原文: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原文: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译文: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原文: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书下注释】1、篁竹:竹林。
2、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小石潭记里的词类活用

小石潭记里的词类活用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写的一篇散文,其中的词类活用体现了唐代文学的特点,具体解释如下:
1. 动词活用:《小石潭记》中动词活用较为丰富,包括了词形变化、搭配变化和语态变化等多种方式。
例如,“初天白露降,晚自金风至”,动词“降”和“至”分别用了不同的时态,刻画了清晨和傍晚的不同氛围。
2. 名词活用:文中名词活用也比较丰富,涉及到了名词的复数形式、所有格形式和合成形式等。
例如,“石潭上下,岸崖峭壁,禾苗占地,蒲席覆泉”,名词“岸崖”用了复数形式,名词“禾苗”用了占地的意思,名词“蒲席”和“泉”用了合成的形式,都增强了文中描述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3. 形容词活用:文中形容词的活用主要包括了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形式,用于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和优劣。
例如,“石潭之清,可以荡舟;横塘之深,可以潜鱼”,用形容词“清”和“深”描述了两个不同的水域的特点和优劣。
4. 副词活用:《小石潭记》中的副词活用主要体现在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上,用于增强表达的程度和功效。
例如,“木石之间,犹存龟鹤之迹;上下迥异,如入画图之境”,副词“犹”和“迥异”分别强调了龟鹤的迹象和水域的差异。
总之,《小石潭记》中的词类活用充分表现了唐代文学的特点,语言生动、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言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词汇总

【文言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词汇总1.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5.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父利其然也。
(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会宾客大宴。
(《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不能名其一处也。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其一犬坐于前。
(《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3.一狼洞其中。
(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1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无丝竹之乱耳。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无案牍之劳形。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石青糁之。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石青糁之。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词类活用的常用类别

6、表示时间 日食饮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句中的“日”修饰动词“食饮”,作状语,表示时间,可 译为“每天”。 自吾世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 句中的“日”修饰形容词“蹙”(窘迫),作状语,表示 发展变化,可译为“一天天地”。
动词活用
(一)动词用作名词
2、能愿动词+形容词
形容词用在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作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句中的“穷”原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为“走到尽头”。
3、所+形容词
形容词用在“所”后面,活用作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 此句中的“贵”意为“重视”,“贱”意为“轻视”, “卑”是“看轻”之意,“尊”是“尊重”之意。
2、名词+介词结构
一狼洞其中。(《狼》) 句中的“洞”原为名词,后面带补语“(于)其中”(在 柴堆中),活用作动词,当“打洞”讲。
3、能愿动词+名词+宾语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句中“名”原为名词,前面也有能愿动词“能”(后 面又带宾语“一处”),活用作动词,当“说出”讲。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前一句中的“绿”意为“使……变绿”,后一句中的“愚” 意为“使……愚蠢”。
(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单于壮其节。(《苏武传》) 诚甘乐之。(《苏武传》)
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李愬雪夜入蔡洲》) 句中的“梯”原为名词,后面有连词“而”连接,活用 作动词,当“架梯子”讲。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二)小石潭记

(11)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即借景抒情,是借景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 选文中作者眼前景物之所以“寂寥”,正是因为其内心“悄怆”。
(9)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由乐而悲,你如何看待他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
示例一: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忧乐观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心胸豁达 ,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示例二:我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忧乐观。人生遭遇挫折,加上外围 环境的凄凉,难免会产生悲伤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
(10)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变式提问:作者游览小石潭过程中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析其变化原因。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久停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去。
3. 课文理解
(1)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 潭特点的作用。
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 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专题复习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小石潭记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2)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如:好像 乐:以……为乐
(3)伐竹取道
伐:砍倒
(4)水尤清冽
尤:格外 冽:清凉
(5)近岸,卷石底以出
卷:翻卷
(6)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预习单-

《小石潭记》预习单班级:姓名:流程内容(我已朗读课文遍)一、基础读写【目标导航】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
(重点)2、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品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3、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柳宗元,字,(朝代)(地名)人,杰出的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之一,另外几人为。
【关于作品】公元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人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为革新派主要成员之一。
这次革新历时仅100多天,即遭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对而惨败。
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生活了近10年,在此期间,他游遍了永州的山山水水,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本文《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一篇。
【关于文体】“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小石潭”是。
【课文预习】一、初读课文,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篁竹()珮环()心乐之()清冽()为坻()为屿()为堪()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佁然()俶尔()参差披拂()()()翕忽()悄怆幽邃()()()二、再读课文,读顺句子,给下列句子标出停顿。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一处)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三处)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两处)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三处)三、读课文,读懂文意,试翻译课文。
1. 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心乐之皆若空游无所依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日光下澈2.一词多义如鸣珮环()全石以为底()水尤清冽()四面竹树环合( ) 以其境过清()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不可知其源()从小丘西行()隶而从者()以其境过清()隶而从者()3.古今异义古义今义乃记之而去:,全石以为底:,闻水声:,崔氏二小生:,4.解释下列字词如鸣珮环()水尤清冽()为坻()蒙络()摇缀()参差( ) 披拂()可百许头( )日光下澈(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凄神寒骨( ) 悄怆( ) 幽邃()乃记之而去()5.判断下列特殊句式并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
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
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
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喜欢的意思。
12、近岸。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
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14、似与游者相乐。
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了。